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杨万里 |
[译文] 可这还不是最美的月色,最美的月色,要到十五、十六日才能领略获得。
[出典] 南宋 杨万里 《好事近》
注:
1、《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2、【注释】【词牌解释】:好事近,“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一个曲调。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词谱》以北宋宋祁词为正体。仄韵,四十五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下片四句,二十三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此调前人习惯用入声韵。两结句都用一字豆句式。
此调又名《钓鱼船》、《翠圆枝》、《倚秋千》等。
①诚斋:杨万里自名在江西吉水的书室。
②万花川谷:在杨万里的“诚斋”不远处,乃杨万里自名的花圃。
③庭:庭院。
④修竹:竹长且直,很青翠整齐,叫修竹。
⑤未是:还不是。
3、译文1:
月儿还没有照到我的书斋,只把清光洒遍万花川谷。不是诚斋那儿没有月光,只因为隔着满院斑斓的翠竹。
今天才是十三日夜晚,月色皎洁,晶莹如玉。现在还不是中秋月朗的时候,要观赏明月,请等到十五、十六。
译文2:
明月不到诚斋
先洒落在万花川谷。
不是这诚斋
夜窗读书时
没有月光如水的洗沐
只因为月光
疏疏密密隔在
一庭疏枝横斜的翠竹。
今夜才是十三.
月色已莹莹如玉
可这中天秋月
还不是——
最圆润,最洁素,
要看明月最美
待到那十六、十五。
4、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本篇的作意是咏写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象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象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我们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你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你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
不,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你如果继续品尝,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它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6、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7、
这首词是描写月色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热爱之情。小序十四字,点明赏月之时间、地点及写词之缘由。全词四十五字,一气呵成。初读起来,并无奇特之处,亦无艳丽之词,言似口语,十分平易。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普通秋夜之月色,一目了然,无可深掘。但反复吟诵,韵味颇浓,意境清新。深感“诚斋体”词风荡溢。诚斋不拟古人,师法自然,“活法”自如,目有所见,心有所思,手有所写,不加任何雕琢,可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信手拈来。便入词赋,带有鲜活之灵气。全词笔调幽默诙谐,构思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登临万花川谷赏月之原由。 上片共四句。一二句写“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寥寥几字,开门见“月”,直接触题。其中“诚斋”系作者在江西吉水家乡的书室。《宋史》记,杨万里“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谈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日‘诚斋’。”“万花川谷”系指离诚斋不远处的一个花圃,圃中栽满奇花异卉,作者自名为“万花川谷”。 是时,应是初秋时令,当晚“玉兔东升,冰轮乍涌”,作者步出书室,追踪清秋明月,踱步登临万花川谷,眼前银辉流洒,冷香浮动,秋夜静谧,一派和谐,触景生情,思绪奔涌。同一明月,这皎洁的银光没有朗照到诚斋,竟先将她的清辉洒遍万花川谷,是何道理?难道月也有偏爱?作者出奇制胜。巧设悬念,掀动波澜,勾人同思。其中“未到”与“先到”二词使用神妙,将月拟人,静中有动,逗出情趣,增添活泼之生机。 三四句写“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作者一反常情,没有接写万花川谷之月光,闪开一笔,凌空飞出“不是”、“无月”二词,巧妙地解开悬念,肯定不是诚斋没有清朗的月光,而是隔着满院修长的翠竹,使月光不能透入室内。“隔”字用得极好,一字便道出诚斋无月之缘由。原是翠竹夺爱,揽起月光,归入己怀。一个“隔”字引来满眼蓊郁青竹,那等茂密;继而又用“一”和“修”字绘出满院植竹,棵棵挺拔向上,婆娑摇曳,叶映银辉,瑟瑟闪动之情姿。书斋隐入竹林深处,着实显得幽暗、不得见月。只好登临万花川谷赏月。这四句,将“诚斋”与“川谷”,“无月”与“有月”,“幽暗”与“清朗”两两对照,明暗分明,构思奇巧,写月不见月,但却使人感受到诚斋竹月之奇丽,川谷月色之生辉的相对崭新意境。真是匠心独运,颇显功底。四句安排曲折,生疑解惑,峰回路转,妙尽幽默诙谐之能,巧竭意趣横生之思。 下片四句,写万花川谷月色之美好。头两句写“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上片写幽暗深邃的诚斋竹“月”,早已激超人们渴望一见川谷明月之想。上面作者侧面渲染的笔墨已到,铺垫衬托已成,此时顺势将笔锋一转,又出新姿,躲开月形人影,抓住月色,进行状写,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放眼一望,恰是“晚凉天净月华开”之时,一幅素雅的“赏月图”呈现眼前:词人驻足万花丛中,举目遥望,碧空如洗,明月高悬,玉色清辉,遍洒人间,涤尽一切污垢。眼前一片纯明,爽洁,好不畅快!词人心底漾起赞叹月色之情。转念一想:“今日才是七月十三的夜晚,并非赏月佳时,可月色已经这样明洁如玉了。”真是看得眼前景,道出心中情。“才”和“已”二字,写出词人惊异之情。一个“玉”字将月光的色、感全盘托出,十分精当。那色如无瑕美玉一样白净晶莹,那柔和、静美的色感似玉一般细润、柔滑。通感比喻的使用,顿给秋光充实了生命,丰富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人们正在酣然享受静谧秋光赐给的静美,情境已入高潮,这时一个“未是”竟劈面而来,将高潮变为峰谷,又推出一番新的境界。词中写道;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这两句陡然而至,使刚刚满足之心,又产生新的追求,将更新的意境一下子推出词外,任思绪神游。谁能想到这如玉之月色还不是初秋最奇最美的呢,要赏到最为奇美的月色,还须待到十五、十六两日。这短短两句又掀波澜,真是起伏迭宕,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欲穷千里目”还须“更上一层楼”。 看来平淡的笔墨,竟引发出一个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笔下虽写现实之景,却抒发着词人襟怀之情。全词洋溢着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示着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强烈憧憬着、追求着光明、洁净、美满的未来。(词评:董葆琳) 8、作者有意无意造成一种蓄势,间有延宕,忽而又以平中出奇笔,层层点染,使笔下景物恍如画中。作者自然清新、活泼生动的艺术语言,在词家中是罕见的。看来平白如话,却景、情、意、趣俱佳。朴实流畅,信手拈来,通篇无一丝凿痕,毫无造作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