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月光皎洁,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这曲调落在了何处?借着风,它在一夜间传遍关山。

  [出典]  高适  《塞上听吹笛》

  注:

  1、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2、注释: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北方边境。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3、译文1: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译文2:

    冰雪消融,胡地到了牧马的季节。日落时,士兵驱逐马群归来。 月光皎洁,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这曲调落在了何处?借着风,它在一夜间传遍关山。

    译文3:

    胡天北地,漫漫边关,冰雪已经消融,茵茵的绿草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戍楼里的羌笛声,婉转悠扬,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在苍茫而清澄的夜色里,羌笛声如泣如诉,奏出了优美动人的《梅花落》。将士们听到这动人的歌声,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梅花,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故乡的梅花或许也快落了吧?于是,听着听着,仿佛四处飘散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散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一夜之中它的色和香在春风吹拂下四处飘散,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洒满了关塞山川。

    译文4: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4、高适生平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5、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读者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6、“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来都是古诗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双关手法的运用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妙,“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要表达将士们的思乡情怀,诗人故意将《梅花落》这首思乡的曲子分开来写,达到一语双关之妙,一方面是《梅花落》的曲音落满整个关山,让戍边将士体味到了浓浓的乡思;另一方面,由“借问“引起人们遐想,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故乡的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的怀乡之情。可谓一语双关,妙趣无穷。


   7、中国笛子的历史可谓是上下七千年,几与人工打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同龄。 在漫长的黄河文明的流变中,工艺上精致入微,文化上层层堆积,简直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经典。如同许许多多的物质文化一样,蕴含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定势;可以说物质形态的笛子是一部微缩的生活史,文化形态的笛子则是一部中华精神形态无所不包的存在史。

    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笛子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用共时性的眼光看,近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丰富,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自古以来,笛子备受诗文人的青睐,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笛的影子。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什么笛子备受诗人们的青睐?
笛有无限开阔的意境,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各种旋律:它时而欢快,时而怅惘,时而思念,时而悲慨。从某种角度上看,演奏家吹出的笛曲,等同于诗人笔下的诗,它是诗意盎然的载体。而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同样受到诗人的青睐,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诗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笛音的兴衰暗示家族的兴衰。

     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唱道: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出自西域、表征西域的羌笛与来自华夏、表征华夏文明的梅,在这里完美结合,在唐代成为一种表达英武气概的传统。


    8、幽幽山谷,蒙蒙烟雨,寂寂夜空,清清秋风,一声清脆的笛音破空而来,那时何等一种神仙似的境界,只是往往那笛音捎带着或浓或淡的情思,如泣如诉,扰得那痴情人心神恍惚,想入非非。于是魂牵梦绕之际,幽思绵绵之时,提笔顿成诗章,让那后来读诗之人,也不禁感同身受。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几多喜悦,几多忧愁,几多遐思,从远古飘进了阅读者的心房,滋润了他枯萎的情感之树。

    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我的情感的马车随着那古老的歌谣进入了那《诗经》的郊外,这时正有一对痴情的男女在原野上幽会。“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那美丽的村姑正将一只自己亲自做的竹笛送给一位青年男子,竹笛上刻着精美的图案,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可高兴死那憨厚的青年了。晚风吹来,我仿佛听到了他兴奋的笛音。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上这样的信物,竹笛代表了快乐,也能奏出无边的幸福。即便到了两地相思时,孤枕难眠夜,也可以用竹笛吹奏出无尽的思念来。“何处笛?终夜梦魂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离人数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归自谣》)你看,不只是哪一个坠入情网的情种在那竹檐之下吹起了笛子来,让头发花白的冯延巳彻夜难眠,异地相思了。有时候,这笛声还不只勾起一个人的情思,它也牵出了路上行人的思乡意。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己身处远在长江边的江城,长安也罢,家也罢,都在云雾尽处,就算登上黄鹤楼的顶层,将那醉眼望穿,也是看不到的,这一闻笛,心中便有了梅花凋落一般的凄凉了,史郎中和李白应该是有同感的。这样的情怀,李白在离京城长安很近的洛阳时也抒写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对于离开了长安的李白而言,思家显然只是一种幌子,主要恐怕还是因为离开了他寄托自己抱负的长安,心中多了诸多失落,与其说他思家不如说他思京更准确。而对那些历经王朝更替的人们来说,笛声有时还会引起对旧时王朝的凭吊。“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王武子《玉楼春•闻笛》)笛声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优美,关键它是一种乡音,一种真情,所以,连那分别长久的好友有会闻之陷入沉思。“嘉乐悠长,俟贤士兮”,“鹿鸣萋萋,思我友兮”,尽管今人对于《笛赋》这篇文章有多种猜测,否认他是宋玉所写,但作者的那种对好友的牵挂却是真切的。

    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笛声或者高亢,或者清新,或者婉转,或者凄凉。而那些戍边将士耳中的笛声就更是多了一层思乡的悲伤了。李益曾经写过两首闻笛生悲的绝句,一首是《春夜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另一首是《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那戍守边防的将士难耐刀光剑影的厮杀和离乡背井的寂寥,只好以听笛化解心中的惆怅。更撩人乡思的是那边关的羌笛,就是那一心渴望报国的将领也受不得这一番哀情的折磨。王之涣、岑参、高适都无一例外地将那苍凉的笛声融入了自己的诗篇。王之涣的《凉州词》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身在孤城,心在玉门关内,哪一日少了那独身在外的悲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好不容易盼来关内的使者,希望自己这一腔浓浓的思乡情愫也能交付与他携带回去。若是没有那内地前来犒劳的使者,就只好自个儿站在戍楼上遥寄乡思了:“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作为一个注定要戎马一生的将领,能够亲身奔赴沙场,为国效劳,多少还能自解心中的愁苦,若是身为武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山破碎,那就更是悲哀了。而这样的的命运恰好就落到了陆游的身上:“戊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只要能有报国的机会,就是战死疆场又有什么呢?可惜南宋王朝偏安江南,无心收复北方疆土,弄得血性男儿只能闻笛空叹,这对于一个无用武之地的英雄来说,又是何等让人无奈的事啊!那种“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边笛》)的理想恐怕只有带进坟墓了。

    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笛音里难觅浪漫爱情的欢乐,难觅家人团聚的幸福,难觅踌躇满志的畅怀。遥望远处高山,遐想古道旧渡,追怀烽火边城,我似乎又听到了那凄婉的笛声缓缓奏响,透过这一篇篇伤感的诗章,浸入我虚廓的灵魂深处。


    9、塞北,不知为何,就在这个夏日里溢荡心胸。

  不见了秦砖汉瓦铺就的雄关漫道里辉映的金戈铁马,也不见了长云皓月掩映着雪山孤城边纷纭的鸢飞鹰扬。站在宁武关口北望雁门,塞北就在脚下,紫台朔漠,万里平沙,横亘于野的是长城,千古以来见证着沧桑。战国列强原本用它来抵御外敌,结果却是强汉盛唐越过它屡屡出击。“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凶悍的匈奴和突厥也要面对这长城之影悲哀而泣。这里是古之边塞,这里曾是当年万里觅封候的场所,是卫青霍去病戎马击胡的战场,是汉武唐宗睥睨天下踌躇满志的舞台。

  看惯了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百战黄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总是弄不懂胡笳羌笛中的幽怨和无奈几百年后竟会化成了两宋词曲的主旋律。豪放的词风中起首虽然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激昂,可到最后总是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和壮志未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只是存在于无数抗战派的梦想而已,终宋两朝,不要说燕然山了,他们连长城都未能越过。此后金辽元清的兴起,汉人就再未越过这塞北之地了。“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也忒多情,总以为武力可以北定中原,殊不知在君失臣纲的时代中,即使天纵神武的岳武穆也吁天无力,那是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年代,那也是中流击辑却无人应和的岁月,是辞宗拜庙仓皇北顾的伶仃。

  一路北行,鄂尔多斯,东胜之地,这里埋藏着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伟烈,那纵横驰骋射雕不倦的人终于也在这漫无边际的草原中歇息不起。暮色四合,点点篝火,哔剥的火光明灭着脸上的醉意;风吹来,吹开了胸襟,吹的白云飘忽不定;月升起,清光漫泻,伴着悠远的马头琴声四溢开来;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的呈现在眼前,流光波起,草浪漫卷,冥然沉思着,幕天席地间,觉得这样才和大地融而为一,那么亲切的感觉,那么熟悉的味道。以起伏的山峦为胸膛,以粗狂豪放的风作呼吸,以广袤的天地为驰骋,以我的思潮滚滚的无边无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看着那月皎如银,关山尽染,岂不让人竟起思绪?悠悠北望,那里还有昭君挺立,千百年来思乡南望。望尽了关山,望尽了星月,望的黄河也从此南下,那澎湃汹涌而下的除了河水之外,只怕更多的还是不断绵绵的乡思。


    10、从餐馆出来,雨不下了,灯光温和了些许,正在四顾自己的车位,忽有竹笛声传进耳鼓,起先以为是哪里的喇叭播放的,再一听确是有人在吹奏,视线循着笛声,原是在湖边很清脆地悠扬。一直喜欢丝竹之声,弦乐的婉转柔曼最能传达细腻深曲的情感;笛箫之声,更在婉柔之外,多一份悠扬与旷远,常让听者悲从中起,心胸却不逼仄,那份情韵会随着笛声的悠扬荡漾开来,飘向远方。不禁想起高适的那首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婉转吹奏的笛曲,和着朔风吹散了落梅的花瓣,一夜之间竟然洒满关山,难怪李白也说“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呢。

   收回思绪,眼前的吹笛人远远的站在临湖的一座亭子中,隐约是个瘦削的男子,我未识他先前吹的曲调,只听出几分慷慨;此刻却正吹着一曲《走西口》,曲调格外悲凉。这样朦胧的雨夜,这样寂静的湖边,听他用唇与指打出的颤音,越过亭阁,飘进湖水,宛转凄美得让人欲泪。我不敢近前,也不去揣测吹奏者为何选择这个夜晚在这里横笛,只想,此刻他在自己的笛声中沉醉,是多么的自在。而我邂逅了这段笛声,让我在这个秋天拥有了一个别样的夜晚。


    11、我家西南两面都可以看见河 , 每每推了窗望去 , 满眼葱笼。几树人家 , 错落有致。小桥行人 , 流水潺潺。也许是青草铺地 , 也许是菜蔬几畦 , 细流远走 , 暮色苍茫,总觉沉静自然 , 心如秋山。

    暮霭微沉天地转凉时 ,闻竹笛声声 , 婉转悠扬 , 明澈干净。隔了窗望去 , 柳丝低悬 , 水波不惊 , 对岸隐约有人 , 若有曲谱在架。仙乐大致是从这里飘过来的了 , 九曲回转 , 纤远寥亮 , 不染尘滓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古来听箫多有凄楚 , 闻笛亦多思乡之惆怅。而我于笛音中只觉清明 , 空旷 , 妥贴。

    沉思斜阳,望断秋水,一缕风霜早已暗驻眼角眉梢。看惯了杨柳依依,晓风残月,听几处夜来风雨,晚蝉凄凄。管弦清润 ,一水盈盈。

    入夜,朗月当空,星子四垂,蛙鸣声声,一派田园气息。


    12、人常常是在过得不好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但在特别的时节以及氛围下,也会产生这种情感。实际上,这些话都是我这么多年来在外面所得到的亲身体验。比如李白在洛阳城时听到的笛声便有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情怀一样;高适在边关听到羌笛声声而浮生“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思乡情结一般。因为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间,永远是最圣洁而又最牵念的土地。我们,都是从故乡放出的风筝,那根线一直在这其间默默地牵引。


    13、喜欢梅,无论是腊梅春梅,那扑鼻的香气,内敛的花朵,常常在我的心里弥漫、勾勒。想着梅的清雅和高洁,寒雪中傲然枝头,春风里昂首怒放。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

  这就是一如既往的梅,年复一年,盛开在每个人的欢欣和希望中。当我漫步林间,极目四野,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我沉浸于鲍照的思想中,仿佛南北朝时期忧国忧民的志士,然而极其卑微的我,却又什么也不敢想。面对芬芳四溢的梅,我倒是有了几分沉醉,是满心的愉悦。一树出神入化的梅花打开了我的万般遐想。

  那个春和景明的日子里,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出双入对,纶巾的少年牵起怀春少女的手,在香雪海里徜徉,满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一派升平,和气致祥。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心醉的季节,躁动的心在梅花丛中勃发,翩翩起舞,舞起小阳春的万千风情。没有忧虑和倦怠,也没有腌臜和腹诽,和谐的时光里,燕归来,语呢喃,却把春色沾满裳!

  轻移莲步,盈盈一笑。金谷万株连绮甍,梅花密处藏娇莺。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牵花来并笑。多情的男女从长安城走进睽违已久的春色里,早就抑止不住放飞的心,蓄积了一冬的情感如洪宣泄,娇艳夺目的是女,生龙活虎的是男,千朵万朵的梅花点染了羞答答的容颜,这样的好场景真的叫人留连,来的来,往的往,来来往往,双双对对,她在丛中笑,满枝尽风流……

  唱不够的梅花落,听不完的俪人曲,登上层楼,为赋新词也不说愁。已是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谁来横笛短箫?凄复切,却谁知柏梁声不绝。楼上的小姐啊,裹不住寂寞的芳心,梅花落时,春意盎然,草长莺飞,春风杨柳万千条。

  哪可知塞外的风?边关的云?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又是一派好景象了,忧郁的高适在塞上听吹笛呢,此刻的他不再愁绪满腹,他怡然自得,心花怒放,袅袅笛音从他的心底滑过,就象梅的片片花瓣洒落一地,那个优雅,那个从容。走在长安的诗路上,是逍遥,也是快乐。

  如出一辙,静夜里,听一听吧,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还是梅花落,李太白正轻捻长须,引吭吟哦,只把春色换来人间……


    14、风,有气的流动,而成风姿,风韵,风神;

  风,有人的存在,而成风土,风味,风俗;

  风,有人的历史,而成流风,古风,遗风;  风是最无意的,也是最惬意的。

  在天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全赖风的作为;在地为春风拂面,和风拂柳,至于秋风落叶,寒风彻骨,却是四季风之常态;在水为风生水起,大概好风好水才能构成好风水,风为无形的流动,水为有形的流动,倚山临水,近仁近智。

  张远山先生有随笔集《永远的风花雪月 永远的附庸风雅》,风花雪月是自然界最美的景致,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最绮丽的凭藉,是人类文学长盛不衰的母题。泰山有着名石刻“虫二”,谜底是“风月无边”,它给人的启迪又岂止是风月无边,人与自然与宇宙是融为一体的,尘世的欢欣应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古人吟诵风花雪月的诗句太多。达则兼济天下,其风花雪月豪壮伟岸,以吐纳天地的情怀尽显其阳刚之美;穷则独善其身,其风花雪月浸润着佳期如梦柔情似水,以梦魂相寄的魅力展示其绵绵无尽的阴柔之美。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尽将风花雪月揽入怀中,一句一吟,一顿一唱,“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漫漫凄凉的美,却是美的极致!范成大《秦楼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三个短句,占尽四种风情。

  贫穷而能听见风声是美的!

  诗人总是集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富有于一身,他一出生,就从娘胎里带来了神经质的元素,他一出生,就决定了吟唱大地与天空的使命。他与命达无缘,与名利无份,与世俗天生着鸿沟。风骚,决定了他的内涵;风骨,决定了他的内质;风情,决定了他的取向;风雅,决定了他的存在。

  诗人心底的风声,总是那么富有诗意。月黑风高之夜,诗人想象的摇篮;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幻想广厦千万大庇天下寒士;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就在这样一个个热血喷张的夜晚,为情而生,为情而恨,乃至为情而死;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胡天八月,北风卷地;渔歌唱晚,月落乌啼;平湖秋月,曲院风荷。

  传说中的英雄美女,才子佳人,在风中化为石头,诗意催生了想象。

  时间借助风的力量,把历史风化,又把历史活化,静静的把久远的故事凿为礁石,你不知道,然后成为风景,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风什么地方吹来,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西风从长安古城吹来,北风从北京燕山吹来,南风从六朝古都吹来,东风从鉴真东渡的船上吹来。文人的悲风从杜甫的诗卷里吹来,“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西学之风救不了中国,龚自珍的呼天抢地救不了中国,鲁迅的启蒙和呐喊同样也救不了中国。风声,只能撩拨文人的诗意,却不能唤醒国人的蒙蔽。

  文学的美丽风声入耳了,思想启蒙的风声却难以入心。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直接以风状写诗歌风格的地方有十一处之多。以“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状“雄浑”,以“犹之惠风,荏苒在衣”喻“冲淡”,以“碧桃满树,风日水滨”写“纤秾”,以“海风碧云,夜渚月明”示“沉着”,以“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寓“高古”,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描“含蓄”,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寄“豪放”,以“大风卷水,林木为摧”况“悲慨”,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尽“形容”,以“如将白云,清风与归”书“超诣”,以“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写“飘逸”。

  艺术的风声是独立的。中国人在无奈的时候,不妨走进古典!


    15、据说道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只是个劈柴烧水,不谙世事的火头僧。足可见见性成佛只说最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有无慧根,而是摆脱悲喜身外之物的纠缠。只可惜生活经历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滚滚 红尘的流沙里挣扎,越陷越深而已。为事为人为己愁到白发三千丈,在出家人所见不过是对着眼耳鼻舌的幻象叹息剪不断理还乱。

    可既然看不穿,就不如退而求其次得抱起点信念执着到底。所以寒冬腊月搓手跺脚取暖时想象春光旖旎就足以微笑;挑灯夜读彻夜不眠后心有所得也权当乐事一桩; 隔洋万里过多久也不会忘对岸的望眼欲穿。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支春。陆游咏梅花纵然零落成泥,也芬芳如故。别人说是傲骨,我认定也是信念使然。 漫漫前程,不管身在天涯哪头,饱经几度风霜,心有所寄就是种恩惠。

    兜了个大圈子,还得坦承菩提本非树的境界是凡夫俗子不得不仰望的。不过对于我辈,如果有憾事而无悔事,也就胸怀孟子所谓“赤子之心”了吧。昨日俱成过往,今日将成昨日,但没有昨日的憾事就无今日遗憾的我。心怀那支傲雪梅,朝朝拂拭时时自省,不使昨日之憾遗憾一生,心也就免于蒙尘。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生在江南,驿居关山,休管梅花在枝头或随水流,是随风飞转或四散飘零,可依旧暗香遍至,风骨犹存。

     仔细揣度,这不也是禅么?


     16、我相信我执着的等待,会在2013年变成“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8

[新一篇]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舊一篇]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