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译文] 天空幽远,鹘飞去消失的地方,连绵的青山犹如头发丝一样若有若无,那里就是遥远的中原啊。

  [出典]  北宋  苏轼   《澄迈通潮阁》

  注:

  1、 《澄迈通潮阁》(二首)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2、注释:

    澄迈驿:设在澄迈县(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

    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

    俯:下临。

    帝:天帝。

    巫阳:古代女巫名。《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招我魂:引典,《楚辞-招魂》上说,上帝可怜屈原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躯壳,叫巫阳(古代女巫名)把他招回。

    杳杳:幽远的样貌,这里有无影无声的意思。

    这两句说,在遥远的鹘鸟飞没的尽头,连绵横亘的青山细如发丝,那里就是中原大地。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

 

 

    3、译文:

    (一) 发愁北归的路如此遥远,眼前飞檐四张的通潮阁下便是长桥,景象明丽喜人。看不够白鹭横飞过秋水之滨的美景,不知不觉见傍晚来到,潮水退去,隐没在青林之后。

    (二) 本来剩下的日子就要在海南岛这个偏僻的地方中度过了,没想到朝廷又将我召回。天空幽远,鹘飞去消失的地方,连绵的青山犹如头发丝一样若有若无,那里就是遥远的中原啊。

   4、 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宋哲宗绍圣年间,主张变法的新党再次掌握了朝政,旧党都被排斥。苏£º¤ºõ(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ÉÅߣ±轼在以后的七年之间,连续被贬三次:失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到­õËËé(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Ú°­Ñô儋(dān]州,最后贬到廉州(今广西台浦)。这在当时叫做“编管”,就是ÆÃèû«(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Êòâê£放逐在这些当时很边远荒僻的地区,并加以管制。Ѧ¨î®(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ã÷ìè澄迈驿,现在是澄迈县,在海南岛北部。诗人登高望远,抒发思归的感ïÒ¦¹Ó(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ÿæ情。

°×£öă(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Äò×þÄ                诗中提出的“归路”是指哪里?作为被贬谪异地的人,自然向在内地,ÂÐëÏÕ(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¾ààѲ所以回到中原的路,就是“归路”。当时“编管”人员,不能自由行动,而êת¶ö(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òÒ¸åÑ又常常遭到政敌的残酷迫害。苏轼再贬到儋耳,就有这么一段经历:他在惠­»÷½Ê(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ì州时写过两句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宰相章惇(dūn〕õäæ×Ö(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ÿ¦Åؼ看到了,大为生气说:苏轼还能这样安稳地“春睡美”!于是又贬到了更遥
£ì½µÿ(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º¶ô³À远的儋耳。后来奸恶的蔡京做宰相,就更难有放归的希望了。所以说“倦客éÛ´ÅÈ(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óíý¯ă愁闻归路遥”,连听到遥远的归路都使人生愁了。¶øÝþô(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ÃèõĂÒ“倦客”,诗人指自己。寄居在异乡,是客,而且心力交疲了。苏轼经ÇÀçăø(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è¨Áî历了多次朝廷里的派系斗争,而每场斗争中,苏轼都首当其冲。现在被贬在ÚïÑăÙ(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õئÜÀ海南,山川迢迢,无路可归。“愁闻”两字是深入一层的写法,连听起来也āÇä©(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óæá¹ä发愁,那末,登上通潮阁举目北望家乡,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¹ÜÔ·¬(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Ö¾Û±ý      “眼明飞阁俯长桥”,写阁上所见的情景了,这属于诗的特殊语法。“飞÷ÓßÛý(特仑苏) [http://192.168.0.254]¥¯ĀÁù阁”,就是通潮阁,形容它的高,飞耸在空中似的。“俯”是向下望。阁下êàΫ£(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ÓмÕç有长桥,桥通北方的道路,这就是“归路”。“眼明”的意思是,登高一望,ê½Àö¯(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³è£Æ³眼界开阔,一切都明??地呈现着,倒可以使心情稍微舒展一下。

öÎăãÁ(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ñÖç÷ç三、四两句,诗人融情入景。阁在江边,下临江水。“浦”是水边之地。ÀÔîÈā(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½£ā¿江边有白鹭之类的水鸟飞来飞去在寻找食物。秋浦上布满白鹭,自由飞翔,ÛÇÀ¾ß(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Ú²Ąõù横,是横飞的意思。诗人长时间地流连在阁上,极目凝望,逐渐被横飞过秋»ÙöÕà(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ÄûÆÜä浦的白鹭吸引住了,于是“贪观”。这是把望乡的心情搁置下来,从自然美ìÙÀ÷Ú(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ÜÀ¢ô­景中求得寄托。不知不觉,天色就晚了。阁名“通潮阁”,可能下面的江流
æÎ¥Íë(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ï¤ÚÔ®通海。晚潮上涨,水位提高,远处一片青树林忽然不见了。“没”是淹没的öâõ³Ï(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³þÓ¦没。傍晚时分,绿色的潮水和青色的树林浑然成为一体,彼此都有些分不清°ã¢¾¸(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Þßì了。写得多么传神!这两幅画面,标志着时间在过渡。这里的“不觉”两字â÷þ½©(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µé´èÝ使这组对偶句流丽生动,反映出一种自然景物瞬息变化的感觉。ߥå½É(特仑苏) [http://192.168.0.254]āËÓ²¼诗人纵使处在非常困苦的境地中,还能有这种乐观开朗的心情,对自然ëäñøÑ(特仑苏) [http://192.168.0.254]ª·Ìç¬景物细致地观察欣赏,又生动地描写出来。îÑÞñÚ(特仑苏) [http://192.168.0.254]§ÄÁÛÓ是因为他始终对于未来抱有信心,对于生活怀着深沉的热爱。 

    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是:从惆怅到苦闷再到豁然开朗。
    对“贪看白鹭横秋浦”一句中 “横”,这一“横”字,写出了一股雄健的气势。"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其心境之“静”的外观。白鹭“横”于秋浦,是一种化动为静的写法。

    “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有气势,有力度;其次,“横”字表现诗人凭栏远眺,“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其三,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化。

    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受命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安置。六月赴廉途中作此诗。这首诗着意抒发思乡盼归的心情。黄庭坚曾称赞苏轼的诗"气吞五湖三江",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正显示了苏诗特有的磅礴气势.虽写悲伤之怀,却不流于颓唐委顿,画面疏朗,笔力雄放.前人称苏诗"清雄",这首即是代表作之一.  

    此诗道出了诗人忽然得到政治上的减刑,他归心似箭却又十分眷恋海南的复杂感情:要不是皇帝把我召回,我都打算终老海南了;然而,终于可以回归中原的赦令还是让他内心狂喜,所以,站在高高的通潮阁看杳杳天低,白鹤出没,隔海远眺大陆,只见青山露出一线如头发,大陆依稀在望;东坡匆匆别过海南岛上曾给他温暖的朋友,渡海而去了,海南岛在他的身后渐行渐远,留下一个永远的绝响……

    表现了归途的遥远和重返中原时的复杂心情,同时也通过开阔的诗境及青山和天地的渺小衬托出抒情主体的高大形象。

    两首诗不同之处: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6、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在海南岛澄迈县登通潮阁,有感而作七绝二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两句。

  苏轼是被贬谪到海南的,漂泊在当时的荒蛮之地,羁旅愁绪十分强烈,特别是在登高时,极目北眺,引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广漠的天空与苍莽的原野相接,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远边天际,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用天低鹘没,来形容远渺之景,显得情致灵动;用青山一发,来比喻天际远山,更是想象鲜活。但这两句又十分贴切,烘托了中原之“遥远”,表达了诗人悠长的遐思,以及怀念故土的情愫,非常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7、徽宗即位(1100),苏轼获赦内迁,自海南儋州徙居廉州(今广西合浦)。途经澄迈时,他登上通潮阁翘首北望,心神飞越,因而作诗,原诗两首,此选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意外获命归还的欣喜。后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意谓:在那高飞的鹘鸟逐渐消失的天际,在那连绵的青山犹如一丝纤发的地方,就是我热望的中原。极状渺远之景,抒写诗人殷切思归却愁路远的心情。“青山一发”比喻新颖,造语奇崛,笔力雄放,将壮观之景运转于股掌之间,显示出苏诗特有的恢宏气势。此语为后来许多诗人套用,如南宋姚镛《题衡岳》有“北望中原青一发”,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有“吴山一发暮云孤”,元虞集《题画》有“青山一发是江南”等等。纪昀对此诗后两句甚为激赏,称其为“神来之句”(《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四十三)。施补华《岘佣说诗》亦赞道:“气韵两到,语带沉雄,不可及也。”

 

 

    8、澄迈老城老码头,老船悠悠仿佛在诉说前尘,昔日舟楫繁忙、人来人往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不远处的通潮阁正是当年苏东坡流放海南时登陆和离开的地方。“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1100年苏东坡不舍离别谪居了三年的儋耳,离琼时留下的《澄迈驿通潮阁》诗篇,仍在这片亘古的土地上回响。

 

 

    9、山这一象形字,变幻为无数抽象意念,承载了不尽的寄托,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寄托了苏东坡心头的不解惆怅;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产生了李白的孤独失意与妙极机趣……

    “欲买溪山不用钱,倦来高枕白云边。”你要赏山、画山,你就要走进山的世界里去。也有人说:“置天下于泰山之安。”如何将稳重如许的山变为我们的心境个性?答案就在你是否去追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家书是乡愁的载体。乡愁,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也是文学艺术的恒久主题。收藏家书,也就意味着收藏乡愁,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的“愁”字,源于对距离的无奈,源于交通与通信的隔阻。细阅古代文人的尺椟,每每为其情深意切所感动。因为他们在仕宦途中的每一次聚散,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一封家书的传递跨越两个年头,甚至要由亲友或仆人的千里跋涉来完成,怎一个“愁”字了得? 北宋元符3年的五月份,当苏轼结束野人般的海南谪居生活,乘着一叶扁舟,在琼洲海峡的恶浪里出没时,写下了“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的诗句。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体会东坡先生昂首望见天边那一道隐约的大陆线时的那种心情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