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血红》作者:张正隆 七、血液是胜利的代价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七、血液是胜利的代价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共产党军队在全国各个战场歼敌112万人,开始了战略反攻。
  1947年5月13日,初步掌握了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黑土地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的战略性反攻。
  攻击!攻击!再攻击!从三伏天一直攻击到三九天。
  共产党跑,国民党追,共产党好像生来就是挨打受气的命,追的和被追的都已经习惯了。一旦调换了个儿,那世界立刻就为之改观了。
  第19章:血城
  杜聿明四次进犯临江未逞,逐放弃南攻北守计划,采取防御待援方针,以一部沿松花江布防,一部控制北宁路和热河,主力在中心地区机动作战。林彪为打破南北满分割局面,改变东北战局,针对对方分散守点的特点,分头发起夏季攻势。其中以主力向长春、四平、吉林之间,实施主要突破。
  南满3纵、4纵10师和独立师,首先对沈(阳)吉(林)铁路中段的山城镇、草市发起攻击,歼敌重新组建的184师和暂20师一部,又将新22军援军打退。3纵沿四(平)梅(河口)铁路向西攻击,连克东丰、西安(今辽源市),与北满主力会师。接着,4纵10师攻占梅河口,辽南独立师攻克大石桥,4纵主力连克通化、安东、本溪等城。
  北满1纵、2纵和独1师、独2师,从扶哈渡过松花江。2纵主力首先攻占怀德,赶来增援的71军两个师赶紧掉头回窜。在公主岭以北大黑林子地区,被1纵和2纵主力围住,除71军军部少数人跑掉外,88师和91师1万5千人,全部被歼。
  东满6纵和独3师、独4师,先向吉林以东新站、拉法和吉林铁路进攻,又远距离奔袭海龙、桦甸,将暂2师追歼,打通了东满和南满的联系。
  西满部队攻克玻璃山、双山。
  热河部队攻占围场,围攻隆化,包围承德。
  冀东部队连克昌黎、卢龙、抚宁、迁安等城,并破袭北宁路。
  黑土地枪炮轰呜,共产党人节节胜利。
  当东、南、西、北满和热河、冀东杀声渐趋平静,战争就张着巨大的黑翅又一次降临四平,扑打得血飞肉溅。
  三十六计和百多万军人的骁勇,在辽沈战役前黑土地上成百上千次的角斗、撕杀,都没有在四平的两次较量更能决定国共两党的命运了。
  而这次其惨烈程度,不仅在黑土地,就是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血和火都是红的
  在怀德和大黑林子攻城打援结束后,共产党人如果乘机攻击四平,几乎垂手可得。却分兵攻击东丰、西丰、昌图、通辽、开原,使71军得以整顿部队,加强工事。
  6月14日,1纵、邓华纵队、6纵17师和加强的五个炮兵营,对四平发起攻击。突破还快,发展很慢。22日,1纵丧失战斗力撤出战斗,6纵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不下。29日,国民党九个师逼近四平。30日拂晓,不得不退出战斗。
  7月1日,林彪、罗荣桓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四平战斗自十四日总攻开始到二十六日经十三天激战,我军俘毙伤敌三万余人,我伤亡一万余人。①很多人认为这个伤亡比例值得商榷。
  据说,死伤于炮火之下的老百姓之多,在全国也不多见。
  失掉一个战机,红了一座城市。
  一座血城,一座座有字和无字的血碑。
  几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射。10余万军人手中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啸叫。天空是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飞机俯冲轰炸,最多一天达30多架次。
  城郊每片小树林都是攻击目标。民主联军每扩大一块阵地,飞机就扩大一片轰炸地域,有的炸弹都投在国军阵地上。黑土地的夏天,白天特别长,从早晨4点到晚上8点,老天爷都为飞机开绿灯。地面则是人对人的巷战。刺刀拼得嘁哩喀嚓,手榴弹冰雹样砸,炸药包轰开一堵堵墙壁,60炮这院打那院。身管几乎与地面垂直,稍不注意,出手的炮弹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被炮弹打着的民房和建筑物,熊熊燃烧。夜里满城火光,如同白昼。白天浓烟滚滚,满眼火红和血红。墙上溅着血,路边沟里和路上坑洼处汪着血。一场大雨,火灭血光,两天后又是火红血红。被雨水泡得发白的尸体,在烈日下由白变绿变黑,吹气儿似地膨大起来。
  黑龙江省萝北县武装部原副部长王永财老人,当时是1纵1师2团3营机枪连班长。
  2团第一个攻击目标是满铁医院。攻进去了,黑灯瞎火的,弄不准究竟是不是,营长让他找个人问问。他带领两个战士,挨家挨户摸着去找,找了10多家也不见有人。深一脚,浅一脚,不时绊到死人身上。有的尸体烂了。一脚踩进腔子里,“扑哧”一声。好歹在间破房子里打到个老头和抱孩子的妇女,那妇女跪在地上哭天号地抓住老头不放。王永财心中不忍,却也无法,一再说:在我在就有他在。到了地方,老大爷说是。王永财让战士回去报告,自己就一头栽那儿去了。不知多长时间醒来,周围人人一个不认识。一问,都是6纵的,1纵早撤下去了。
  杨克明老人说:那仗打的呀,用嘴说不明白。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开头沿街攻,人都撂那儿了。于是挖墙打洞往里攻。头几天还能听到厮杀喊叫声,特别是国民党那督战队喊得凶:狗操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后来嗓子都哑了,就那么咬牙瞪眼也打。督战队有时喊两声,也是干嚎。国民党顶不住了,往后退时放把火,把房子全点着了,烧你,叫你站不住脚。有时打着打着,就听有人没好声地喊:别打啦,我们是老百姓呀!还喊:这里有孩子呀,给点吃的吧,救救命呀!身上有干粮的,就往那儿扔。八路不能不管老百姓。
  也吃不下饭。那烟呀火呀,尸体臭了那味儿呀,头几天别说吃饭,闻着就想吐,脑浆子都薰得疼。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死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不觉饿,不觉累,就想打。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边一队10多个人,每人10多颗手榴弹开路。第二梯队全是炸药包,光着膀子,机枪掩护往上冲。什么命不命的,不要命了,往上冲就是了。没打死的,就算爹娘再生了一次。有些电影、电视,一到了这时候,就祖国人民呀,老婆孩子呀,什么都搬出来了。哪有的事儿呀!就坐在家里瞎想胡编。
  那敌人也真够顽强的。一个个跟你死打,眼睛喷火出血的,好像一口气儿能再打上七天七夜。一抓过来,往破屋里一关,一会儿全瘫那儿了,推都推不醒。
  头些日子,长春一中和吉林工学院请我去讲传统。讲完了,我说我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会活到今天,还能娶个老婆,有儿子,有孙子。二是没想到能当官,官还当得不小,农民当了司令。参军第二年让我当排长,我不干,说咱打土豪分田地,有饭吃就行了。后来又叫当连长,我说这回说什么也不行,咱干不了。团长说:你不干拉倒,我去找个国民党来干。我说那可不行。现在有些人也不掂量掂量半斤八两,反正就是当官好,官越大越好。三是没想到党和人民这样关心我们这些人,还有个离休制度。一想到这好日子,就想起那时候。
  四平一仗,我们团伤亡300多人。主任牺牲了,两个营长牺牲了。这还不是多的。逢年过节,或是不时路过四平,叨咕到四平,就想起这些人。有时又不大敢想,想起来受不了,总觉着就像欠着这些人似的……
  很多老人都表述了同样的感情。
  他不像个将军
  ——东野名将录之四
  6月22日前,四平攻坚战前线总指挥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
  中等个子,黑,瘦,精干利落,文质彬彬,稳稳当当。平时讲话,交代任务,声音不高,极有条理,绝少重复。讲完了问你清楚没有,让你复述一遍,就说可以走了。进屋让坐,临走送出门。打一仗总结一仗,爱思考问题。
  有的老人说他像林彪一样,不像个将军。
  很难说平型关战斗主攻团之一的686团团长,和林彪的指挥作风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建国后曾担任过大军区和国务院一级领导的一些四野老人,都说自己在“林罗刘”身上,特别是在林彪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彼此共同的烙记很多。四平攻坚失败,首先是轻敌。
  夏季攻势攻无不克,有些人脑子热了,只看到守军几个正规师团番号,又是刚打败的溃兵,新兵多,士气低。这是实情。但城里警察多,特务多,还有政府机关、兵站、医院、车站的工作人员,这些非战斗人员在督战队枪口下,都会朝外放枪。保安队之类地主武装,打野战军是乌合之众,依托强固工事打防御战就不一样了。土地被分,亲人被斗,这种人没有督战队也和你拼命。结果,估计不超过2万人,打出来3万4千多。
  由于轻敌,就未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兵力不足,就难于实施多路突破,突破后也难于迅速发展,结果到处顶牛。后来增加兵力,亦形成添油战术。
  由于轻敌,未等外围据点全部肃清,炮兵也未全部进入阵地,就匆忙发起攻击。有的部队连地图也没有。原以为三五天即可打下,打着打着,有的部队弹药接济不上了。
  对于李天佑来说,还有点过于求战心切了:反攻开始后,1纵还未捞上个像样的仗打,太叫人眼馋心痒了。
  据说,战前,李天佑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作鹏,还有邓华司令员,都极力请战,信誓旦旦地保证能打下四平。林彪踱步再三,点头应允了。除了对敌人实力共同估计不足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忽视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他们还缺乏攻坚经验,如果不是“没有”的话。
  追不上,打不垮的共产党人,一直是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跑动中,和对手斗力斗智——主要是斗智。现在,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人发展了,强大了,可以凭借实力和对手争斗,较量了。他们不失时机地表现了这一点,并凭借一贯的英勇、顽强精神,啃下了大半座城市,极大地震撼了对手。但是,在黑土地上,他们还是第一次这样实打实地进行攻坚战。他们缺乏经验,也缺乏教训。战前,他们不但轻视了对手,似乎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点。就是说,这一战,他们有点不知彼,也有点不知己。
  生活中到处都有第一次,特别是在一个新时期开始的时候。昨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今天他们同样需要学习。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是认真学习的,那成果辉煌而又壮丽。
  秋季攻势开始后,黄永胜在辽西三战三捷,脑袋又有点热,要打整编14师。林彪赶紧发报:不准打。
  不过,就像陈明仁在胜利中也做了场恶梦一样,这一仗也使林彪心有余悸。
  对长春欲攻不攻,攻了一下又罢手。南下锦州,迟迟疑疑,兵临城下又犹豫一下。原因之一,就是被这场恶战吓住了。
  四平保卫战打掉了“最后一战”。
  四平攻坚战开启了通往最后一战的大门。
  都是用鲜血付的学费。
  无论如何,把李天佑将军放在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里,不能说是公正的。能够表现这位“不像个将军”的将军的将才的,是天津攻坚战,是平津战役后南下路上过关斩将。
  不打败仗的将军,不但不是将军,连人都不是。
  不过,也确实有这样的将军:他打胜了,换了别人会大胜;别人败了,换上他会一败涂地。可他好像从来都未败过,天老爷下多大雨,雨点也淋不到他头上。
  李天佑可不是这种“福将”。
  此刻,他是战犯
  ——战犯录之五一将功成万骨枯。
  几万军人和百姓的鲜血,铸成71军军长陈明仁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还染红了一顶“7兵团司令官”的大盖帽。
  还有到处可见的“陈明仁防线”。
  陈诚到东北后,曾根据四平防御工事情况,提出“重点坚强工事主义”。直到1949年5月,蒋介石亲临上海布置淞沪战役时,上海防御工事仍然摹仿四平的模式。由钢筋水泥筑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通。机枪阵地外,储有粮草弹药。阵地与阵地间有盖沟、交通沟,均有射击设备。前沿遍布地雷、铁丝网、拒马、鹿砦等物。只是中国人“喜欢”隐姓埋名,而且在这点上是绝顶聪明的:“陈明仁防线”听着叫人不舒服不说,从“马其诺防线”到“巴列夫防线”,世界上又哪有什么攻不破的防线呢?
  陈明仁颇荣耀了一阵子。
  后来也够荣耀的。
  一位国民党将军这样描述陈明仁:陈明仁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由于他作战勇敢,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后来蒋介石认为他性情刚强,飞扬跋扈,不好驾驭,产生反感,不予重用,故在=屏蔽广告=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第七十一军任副军长和军长,直到一九四七年,固守四平街有功,才晋升第一兵团司令官(应为第七兵团司令官——笔者),该军仍归他指挥。可以说,该军团以上的军官大都是他提拔起来的。由于他的资格较老,加上敢做敢为,人们认为跟着他不会吃亏②提前预见到对手会攻打四平。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构筑、加强了一条令国军群起效仿的“陈明仁防线”。率领一支刚刚败下阵来的溃军和杂七杂八的乌合之众,死打硬拚,坚守17昼夜。争夺天桥时,撒豆成兵,攻击部队脚下都是大豆,经常滑倒,难以冲锋。道西守不住了,退到道东顽抗。直属队打光了,把卫队派上去打,终于坚持到了最后5分钟。后来和李天佑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的陈明仁,是员悍将,是头狮子。
  电影《总统行动》中那位主人公在决定起义前,思想剧烈斗争,银幕上反复叠现熊熊烈火中的四平,街头民主联军官兵的尸山血河——那是1949年夏天,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前的真实心态。
  毛泽东说:当初,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都想划赢,这是理所当然,我们会谅解。只要他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和陈明仁在祈年殿前合影。陈明仁要洗10打。江山在握的毛泽东谈笑风生,幽默连珠:少了,洗50打吧。
  长沙免却一场战火,陈明仁有功,长沙人民应该感谢他。
  可黑土地上的血城呢?谈起这一仗,四平一些老人都摇头叹气:唉,那人死的呀!而参加过四平攻坚的一些老人,提起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
  医学在研究救死扶伤,怎样救得快。军事科学在研究战争,研究杀人,如何杀得多,杀得快。陈明仁当年为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官,后来是共产党上将兵团司令。生活就是这么矛盾地存在着,陈明仁就是这么矛盾地存在着。他存在得很好,永远是座上宾,看上去好像还升了一级。
  只苦了谁呢?
  可这又能都归罪于他吗?
  第20章:金秋
  50天夏季攻势后,是50天秋季攻势。
  夏季攻势以围城打援为主要战法,秋季攻势以远距离渗透奔袭贯穿始终——都是林彪的拿手好戏。
  9月初,冀热辽部队正准备破袭北宁线,陈诚调集四个师,分三路向热河东部进攻。其中一路暂22师、暂50师各两个团,进至锦西西梨树沟门、新台边门一线。9月14日,8纵首先歼灭暂50师大部,又在杨杖子追歼了暂22师大部。从锦州出援的49军79师、105师,被诱至杨杖子一线,由8纵实施主要突击。49军军长王铁汉连续组织反冲击,都被打退。陈诚又拼凑49军26师、暂60师主力和暂22师、暂18师各一个团,紧急驰援,被9纵阻于虹螺岘地区。49军待援无望,多路突围,除百余人跑掉外,全部被歼。8纵、9纵乘机在北宁线上展开大破击,将山海关至锦州间铁路截成数段。
  1纵、2纵、3纵、4纵、10纵向中长路进击。3纵长途奔袭威远堡门,10月2日,将53军主力116师一举全歼。4纵攻克开原东南八棵树,歼敌一个团。7纵克彰武、法库。然后,几个纵队转向吉林。长春地区,先后围攻吉林,攻克德惠、农安,准备诱敌出援,在运动中歼敌。敌均不敢出援。
  10月10日,7纵连克大虎山、黑山、新立屯,17日又克阜新。这时,华北李宗仁部和傅作义部五个师东进反扑。林彪决心以8纵、9纵歼灭该敌。23日,9纵攻击朝阳,诱敌西援。92军军长侯镜如率21师和43师冒然西进,在义县西朝阳寺一带,被8纵、9纵包围。激战三昼夜,歼敌21师部和43师一部。金风飒飒中,各种金属的爆裂声震撼着黑土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1947年的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是金光灿灿的秋天。
  战争这所大学
  ——东野名将录之五、六、七、八
  《将帅名录》中1603名将帅中,上过军校的不多,像刘亚楼和李天佑那样吃过黑面包的更少。大多数将军别说大专文恁,有的连小学文恁也没有。有些人在广州读过黄埔,有些人在延安上过抗大。可在前几年兴起的“文恁热”中,国家教委可能是疏忽了,或者是认真地考虑过了。当年在延河之滨读过各种大学的人,他们的学历在各类正式表格中,都不屑一提。
  但他们都是大学生,是战争这所大学中真正的大学生,是在血与火的课堂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材生。
  他们是一大批人,是1603名将帅的大多数。
  国民党将领中有留日派、保定系和黄埔系。共产党将领则几乎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战大系”--战争大学系。
  无论当年“大老粗”曾荣耀到何种悲哀地步,也无论今天“文恁热”曾一度热得怎样发烧,共产党的天下,就是这些“战大系”率领千军万马打出来的。
  之五:黄永胜是员干将秋攻伊始,辽西三战三捷,给刚上任的陈诚当头一棒,8纵司令员黄永胜功劳不小。
  做为建纵不到一个月的小兄弟,8纵、9纵兵少炮少。8纵还不到2万5千人。以此不大的兵力优势,不到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是颇见指挥员功力的。
  第二次杨杖子战斗,以1:11的伤亡比例,47小时歼敌正规军1万2千多人。在此前的黑土地是少见的。
  把王铁汉的援军诱至杨杖子,侦察报告是两个团。一打,打不动。再侦察,是两个师。刚从苏北调来的49军在秦皇岛下船时,一些士兵还穿着美式大裤衩子。冻得哆哆嗦嗦的49军,也是一支生力军。刚从地方部队升级的8纵,熟悉的是扒铁路,炸桥梁,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况且,一口吃掉两个师,过去连想都未想过。
  纵队指挥所设在一座高山上,距敌几千米。落霞纷纷中,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了,有的部队已经向后运动了。眼睛熬得通红的黄永胜,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摸出一盒揉得像纸团似的10支装的“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见了,上去就抢。黄永胜叫起来:别抢,我不是土豪呀。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三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警卫员站在一边笑。
  咣咣咣咣,一阵炮弹突然打过来。一发口径挺大的山炮弹落在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般砸在他们身上。没爆炸,是发臭弹,不然全完了。
  邱会作坐起来:敌人要退?
  黄鹄显道:“教师爷”说得对。
  黄永胜拍拍身上泥土: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
  电台已经撤了,电话也不通。司令部和政治部几个科长带上命令,分头去追赶和通知部队。
  8纵追,9纵堵,一场阵地战变成了运动战。原是东北军的王铁汉也被截住了。可他凭借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又换了便衣,蒙混过去跑掉了。
  8纵、9纵“开门大吉”,不但改变了热河局面,自己也鸟枪换炮了。8纵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
  林彪说:这个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
  战场上,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貌似平常,却能表明敌人动向的些微变化,并迅速地做出判断,定下决心,这是一种真功夫。
  1927年参军,只读过一年私塾的黄永胜,是凭借身经百战身上留下六处枪伤,获得这种真功夫的。
  1933年,他在红1军团当团长时,师长郭炳生带两个团要去投敌。黄永胜率他那个团就追,部队都追回来,只郭炳生单枪匹马跑了。为此,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黄永胜得到一枚三等红星奖章。据说,得过这种荣誉的人,犯了死罪,可以罪减一等。
  1981年1月,中华人民共产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在给黄永胜等人量刑时,肯定会考虑到他们与“王张江姚”的不同——他们是为共产党打江山出过力、立了功的。
  机敏,果断,会抓住战机打巧仗,还能咬紧牙关打硬仗。辽沈战役期间,在堵截廖耀湘兵团东逃沈阳的关键时刻,6纵司令员黄永胜在听了副司令兼16师师长李作鹏的汇报和决心后,面对绝对优势的强敌,面不改色:我的指挥位置就在这里,我就准备死在这里!
  何等的魄力!
  能打能骂:娘卖X的,冲不上去我杀你头!
  能玩会玩。黑土地上的颇有几位会玩的将军,他是其中之一。打猎,打麻将,跳舞,逛城市,听说玩后脑勺乐开花。花钱大手大脚,流水似的不把钱当钱。
  还会赶时髦。有人说街上流行什么,他那儿就有什么。什么好地方都想去看看,玩玩。任华南军区副司令员时,谁也没告诉,由他带头,和两个将军擅自跑去香港玩了三天。
  玩起女人来,那魄力也不比打仗、花钱、游山玩水差。
  据说,进城后,罗荣桓发的最大的一次火,就是为黄永胜玩女人而发的:这么大年纪,这么高职务,还不改,还要不要脸了!?
  在黑土地上,有人不但玩中国女人,还玩日本女人。
  在黑土地上大名鼎鼎的不要脸的人物,是满脸麻子,话如其人的高岗。
  在黑土地3年内战中,高岗是有功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高岗也有贡献。
  据说,彭德怀说过:都说我指挥得好,其实我是靠了两个麻子:前边靠个洪麻子,后边靠个高麻子。
  一面是英雄好汉,一面是混帐王八蛋。
  前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哈特参加总统竞选时,报纸上捅出一张照片:一位女模特儿坐在他的大腿上。顿时舆论大哗。他不服气,韬光养晦七个月,东山再起又去角逐,结果仍被哄下台去,并赢得1987年美国丑闻主角奖中的“幽默家”奖。
  对于黄永胜和高岗这些“幽默家”的这类“幽默”,人们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可若不是成了反党集团的干将或首领,他们会不会仍然无拘无束,玩得很有魄力呢?
  之六:“旋风部队”司令谈起3纵司令员韩先楚,老人们都充满了怀念、崇敬和爱戴的深情。
  也许,在所有曾以中国为敌的国家的情报部门,为中国将军所建立的那些档案中,韩先楚的那一本,在同级将领中应是最厚的。从这位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农民儿子16岁参军,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一个台阶没落升到大军区司令员,一笔一笔都有记载。当然,记述得最详细的,还是他指挥的那一个个辉煌壮观的战斗和战役。
  秋季攻势中,3纵奇袭威远堡门歼敌53军116师,是共产党人在黑土地上最成功的战例之一。
  这一仗怎么打,战前有两种意见。
  政委罗舜初认为,53军三个师在开原以东和东北地区,相距不远,互为犄角。为避免两面受敌,我军应集中兵力,先歼灭西丰之敌,再向纵深扩大战果。
  罗舜初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到东北后曾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戎马一生,主要是担任军事干部,打过许多好仗,深得部队信赖。更重要的是这种打法稳妥,符合“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所以,多数人都同意他的意见。
  刚就任司令员的韩先楚不同意。他主张以主力长途奔袭,直插敌纵深威远堡门,乘敌不备,歼灭116师师部和1团,打乱其指挥。同时以部份兵力包围西丰之敌,相机歼灭其一部。如敌闻师部受击,回窜增援,就在运动中速战速决,而后再扩大战果。这是一个奇兵色彩极浓,带有冒险性的方案。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开头,一些人还各抒己见,后来就剩司令员和政委唇枪舌剑了。
  两个方案同时上报“东总”。
  李伯秋的夫人孙敏,当时是3纵机要科译电员。老人说,过去电报署名都是“韩罗”。这回是各发各的报,各吹各的号。都下半夜了,韩司令拿着电报,亲自跑到机要科。那字写得扒扒拉拉的,不少错别字,有的字不会写,画个圈。他一个字一个字说明,并说哪句话重要,让给“用括号括上”。科长给他解释,说可以括起来,但那不能表明重要。他就说:不管你们怎么弄,反正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坐那儿看着发完报才走。
  林彪很快回电:按先楚意见办。
  战斗发展,同韩先楚的预想一模一样。
  战后总结,罗舜初说:司令员指挥打仗,不拘一格,有正有奇,有独到之处,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向他学习。
  高尚的博大的共产党人的襟怀!
  但这丝毫也不影响这一对老搭档在后来的岁月中继续争论,据说有时争论得更激烈,简直是面红耳赤。
  这是两个共产党人纯净心灵的披现,是两个杰出的将军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共产党人为什么无往而不胜?此后的3纵为什么所向无敌,被黑土地上的对手敬畏地称之为“旋风部队”?答案尽在其中了。
  据说,在新开岭战斗打到节骨眼儿时,有人动摇了,要撤。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吼起来:要撤你们撤,把部队给我留下!
  (有的老人谈到这里,说:我说的这些你可不能写呀,写出来有人不高兴。)
  四平失守后,逼迫184师起义的鞍海战役,也是韩先楚指挥的。
  夏季攻势开始后,一次吃掉对方一个师就不足为奇了,到辽沈战役后期简直就只是“小菜”了。可在共产党人连连败退的劣势中,能够回过头去吃掉一个师,谈何容易?
  罗舜初讲完后,韩先楚说:政委的打法也有道理。威远堡门要是打胶着了,那可就不好办了。别看我一口咬定就那么打,仗没打完,这颗心也是吊在嗓子眼上呀!
  谁也不是神仙。但在千钧一发时刻,在千军万马撕杀的千头万绪中,一眼就能窥透要害,并咬钢嚼铁地一锤定音,高屋建瓴的大将风度和将才,不就在那一瞬间爆发出雷电般的轰鸣和闪光吗?
  巴顿、蒙哥马利、隆美尔等人不说了,就是一些并不十分出色的外军将领,传记和回忆录也是那么出色,从性格到作为栩栩如生,令人掩卷深思。
  我们的将军文化不高,有些人写的字可能像韩先楚那样扒扒拉拉,有很多错别字,不会写的还画了那么多圈儿。但在战争这个舞台上,他们的演技绝不比那些从着名军校中走出来的人差。他们在战争中显露的才华,是那样淋漓尽致,那样舒展大方,那样风流倜傥,令研究他们的中外学者惊叹不已。
  可在回顾战争,总结历史,为他们,也是为整个共产党人立传时,却往往把战役和战斗的高潮压平了,把他们高超的技艺束缚了,压抑了,回避了,掩盖了。没了表现人物的关键情节,也没了个人和个性。“麦城”可走不可讲,或是一笔带过。胜仗是大家打的,正确意见都是“党委意见”。他们本来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可做为炎黄子孙,我们看到的将军就像大将一律四颗金星,上将一律三颗金星,中将一律两颗一样,不分彼此了。
  大家都满意的文章,也就是“文章”而已。
  一座工厂,一所学校,一支部队,搞得有声有色,与主要负责人的才智和心血是分不开的。有时也有例外,真正在那里挑大梁,起作用的,并不是职务最高的人。
  四保临江中,曾以4纵副司令员之身指挥3纵和4纵10师的韩先楚,就是这样一位走到那里,无论身居何职,都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事在那儿,都服气。
  有的本来也赫赫有名的将军,由于种种原因,在黑土地未能得以施展技艺。
  而这位共产党一手拉扯大的“旋风部队”司令,几乎场场不落,可以从黑土地一直写到海南岛,再写到朝鲜半岛。
  应该把拿破仑那句名言再重复一遍:“对于一位伟大将领,决不会有一连串的大功绩都是由机会或幸运造成的;这些功绩常是熟筹和天才的结果。”
  从着名的将军之乡湖北红安走来,又把骨灰撒在了那里的农民儿子韩先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
  之七:“跟他打仗心里有底”黑土地上的两个主力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和刘震,挺有缘份。
  韩先楚当排长时,连里抓个“探子”。那时打听红军的人,常常被视为“探子”。他去一看,那人认识,就放了。放了“探子”还了得,撤职罚去炊事班背锅。刘震也背过锅,是因为夜里打遭遇战,背的一袋光洋弄丢了。两人都能打仗,平时到炊事班背锅,打仗了再回去当排长。若用后来的“阶级斗争”观点看,这种作法正好颠倒了个儿。两人都是红25军75师225团的。长征途中,徐海东指挥后卫团打阻击被包围,骑匹白马,眼看被敌人追上了,韩先楚是营长,刘震是营政委,两人一挺机枪轮着打,掩护徐海东冲出重围。又你帮我,我帮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赶上队伍。
  授衔时,两人都是上将,当初的老班长陈先瑞却是中将。中将说,战士是上将,班长是中将,这兵叫我怎么带?上将说,什么这将那将的,战士到什么时候也得听班长的。
  “跟他打仗心里有底。”
  当年2纵的老人都这么讲。
  (不光2纵,几乎每个纵队的老人,都这样评说他们的司令员。)秋季攻势中,2纵主要任务是在四平附近箝制新1军。
  此前2纵的一篇力作,是夏季攻势第一仗——怀德、大黑林子歼灭战。
  5月的吉林,春寒还带着股逼人的气势。清晨站在旷野里,脊背一会儿就凉嗖嗖的了。
  怀德镇像个掺了些高梁面的窝头,隆起在春日潮润的黑土地上。城墙上明碉累累,城脚下暗堡重重,一道宽8米左右,深3米左右的外壕,环绕着城墙。壕外屋脊形铁丝纲和鹿砦,层层叠叠。周围一马平川,只在西南角有道雨裂沟伸到城下。沟旁灌木丛生,光秃秃的枝条上,鼓着淡绿色的叶苞。
  突破口,主攻方向,箝制方向。兵力配置,主攻方向绝对优势兵力,一梯队,二梯队,预备队。炮兵阵地,纵队炮团和各师炮营及各团炮兵,全部使用在主要突破点上。
  对于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当敌情和地形尽收眼底时,脑幕上就会像电子计算机屏幕一样,随之闪现出各种克敌方案和数据,而胜利也就在此刻同步前进了。
  别看刘震打完仗就回哈尔滨,把部队扔给政委吴法宪等人,像个“甩手当家的”,打起仗来可是半点不含糊。更何况这是黑土地的反攻第一仗。就像一场篮球赛,一开场能否压住对手,一出手就投进三分球,还是被人连夺篮板球,事关全局,非同小可。
  5月17日怀德还未打响,城南十里堡方向枪声骤起。长春新1军四个团援兵,被早已等在那里的1纵和独立师阻住了。接着,大黑林子地区又枪声大作,5师和从四平出援的71军两个师打响了。
  来得正好。
  激战一夜,怀德守军新1军新30师90团和保安17团大部被歼。残敌退守城东关帝庙和大烧锅内,拚死抵抗,不断打信号弹呼叫救兵。
  这时,林彪命令独1师单独阻援,1纵迅速南下大黑林子,与2纵围歼71军主力。
  这实在是节骨眼儿上的一招妙棋。如果攻占怀德再调兵打援,71军失去目标会拔脚溜掉,结果吃小鱼丢大鱼。现在小鱼把大鱼粘往了,靠不拢,不能溜,大鱼小鱼一锅烩。
  林彪在双城踱得有板有眼有章法,还要前线指挥员打得有板有眼有章法。
  黑土地上夏季攻势以后,有些战斗就是由于前线指挥员未能完成“东总”意图,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刘震留下部份兵力围歼残敌,以主力迅速南移截断71军退路。结果,守敌和援敌全成了瓮中之鳖。
  反攻第一仗,前线主要指挥员刘震,功不可没。
  老人都说,战争年代摊上个能打仗的指挥员,那是福气。东南西北,甩开膀子打就是了。打胜仗,少流血,还能学到许多本事,否则,你就跟着窝囊去吧,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更不用说今天跟你谈论这些了。
  之八:邓华及其他夏季攻势后,和8纵、9纵同时升级为主力的7纵,还未升级前(叫“邓华纵队”、“辽吉纵队”),就以主力的姿容驰骋在黑土地上。直到辽沈战役结束,7纵阵阵不落,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角色。
  古今中外,一支军队能不能打,首先取决于指挥员的水平。兵无强弱,将有巧拙,强将手下无弱兵。
  7纵司令员是邓华。
  很多老人都说邓华有谋略,看得准打得狠。有的老人还拿自己纵队的司令员和邓华比,说邓华“厉害”。有人说四平攻坚前,邓华认为兵力少,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林彪未置可否。
  老人都说邓华“军政双全”。这应该是无疑问的。不然,彭德怀从朝鲜半岛回国后,邓华大概不会是志愿军代司令员又代政委。
  按照常规,这样一位将军,应该是员风度谦和的儒将。一些老人却说他能打能骂:“狗养的”,“狗操的”,“娘卖X的”,骂你骂得狗血喷头,爱你爱得像儿子。
  有的老人说,也不知怎么回事儿,有时挺不痛快的,领导骂几句反倒挺舒服了。大概那时不骂人的领导不多,就兴这个,骂惯了,“骂是爱”。不过,今天有天大理,你骂个试试?别说部下,亲生儿子弄不好都和你翻脸。
  谈到7纵特色,一些老人说:真能打,也真能抢,两头冒尖,野。
  人家在村里住上了,7纵来了,“起来!起来!”就得把热乎乎的炕头让出去。辽沈战役围歼廖耀湘兵团,过大凌河时,几支部队挤在那儿。7纵到了,机枪朝桥头一架:谁也不准过,谁过就突突谁!
  这些,都是其它纵队和几位抗战时在邓华身边工作过的老人讲的,对于黑土地上的邓华的具体情况,都不了解。7纵这个军的番号,1952年就撤销了。
  将士分散各处,所着文章亦少。采访的百余位老人中,7纵的只有一位。这是令人遗憾的。
  有机会把这一节补上,邓华当不会比韩先楚等人逊色。
  还有些名将也不能写在这里了。像秀水河子战斗前线总指挥、7旅旅长彭明治,是个打仗不但指挥自已的部队,还经常被授权指挥兄弟部队的将军。可四平保卫战后他就病倒了,一腔热血和才华只能耗在病床上。
  有的是因为秘书不准“打扰首长”,未能采访。其实“首长”大都挺好说话的,只是“秘书关”难过。
  官场与战场
    ——战犯录之六
  就在陈明仁焦头烂额地躲在四平东北角化工厂地下室里,嘶哑着嗓子向沈阳呼救时,杜聿明病倒了。
  三分治,七分养。一年前的这个时侯,当杜聿明面带微笑站在这片焦黑的黑土地上时,林彪没在话下,病魔当然也就不在话下。如今,这一切都颠倒了个儿,把这位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不在话下了。而且还不止这些,那位头上有块癞疤的参谋总长“陈小鬼”,也趁人之危,从背后向他和熊式辉逼上来了。
  陈诚出马,一个顶俩。
  后来去台湾当了副总统的陈诚,在国民党上层圈子里,是位佼佼者。
  出身农民家庭的陈诚,当过小学教师,后来考上北平保定军官学校。未毕业,又随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来到黄埔军任侯差军官。东征陈炯明时,他是炮兵连长,带伤发炮,击中目标,当即提为营长。
  此前,一次访友,深夜归来捧读《三民主义》。恰值蒋介石巡视,见他如此勤奋,当即考问,陈诚对答如流。蒋介石连连点头,说: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努力吧。
  1930年10月,陈诚去日本观操。有日本将领问他:你年纪很轻,资历甚浅,怎么能够当上将?陈诚正襟危坐,正言正色:你们日本的裕仁年纪很轻,资历甚浅,怎么能够当天皇?语惊四座,酿下一场外交风波。
  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廉洁,俭朴。
  他当18军军长时和谭祥结婚后,家中没有佣人。广东和武汉国民政府主席谭延恺的千金小姐能够承受,农民的儿子陈诚居然未害“气(妻)管炎(严)”,这两口子也真够可以的。当团长时就跟随他的一位副官,家里雇了个女佣人,被他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美国人用蓝眼睛对陈诚投以青睐,就是因为在乌烟瘅气的国民党官场上,看到了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官场中果真有清净人吗?
  对于这片丰沃的黑土地,国民党和共产党争斗,国民党内部也在争斗。
  在“八·一五”后的“接收热”中,国民党上层人士,如陈诚、张群、吴铁城等,都跃跃欲试要争得这个肥缺。可蒋介石对他们另有打算。老谋深算的中央设计局秘书长熊式辉,乘机以中央设计局“东北复员设计委员会”名义,向蒋介石提出《关于东北复员问题的几项原则意见》③,捷足先登。
  陈果夫、陈立夫、陈诚、朱家骅等等,纷纷保荐自己的人去插一腿。腿脚不大好的熊式辉去找腿脚不大好的杜聿明,请“光亭兄”(杜聿明号“光亭”)给他搭伙当军头。
  未上战场,先战官场。
  正宗军人出身的儒将杜聿明,曾决心做个纯正军人,除了带兵打仗,不作非份之想。他当中国陆军第一个装甲兵团团长和200师师长时,经常穿着工作服在坦克下爬来爬去。逐渐地,他也谙熟这个世界了,那样除了一身油污能爬出个什么名堂呢?
  第一次患病住院后,先是听说胡宗南的干将范汉杰要去东北取代他,接着是他那位迟迟不去上任的副手梁华盛,也从广东老家赶来病榻前,探头探脑地“听候吩咐”。共军攻击四平前,熊式辉对他说,陈诚在关里净吃败仗,想来东北出出风头,咱俩得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杜聿明再瞧不起政学系的熊式辉,也不能不和他合作。官场上的白刃格斗,把他们逼到一条战壕里了。
  他不知道林彪有没有这种麻烦,只知道一个林彪已经难以对付了,还要小心翼翼地对付周围到处都是的明碉暗堡。他早已不是在坦克下爬来爬去的那个杜聿明了,但政治远比他想像得更复杂,更残忍,更冷酷。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他斗不过那些专门吃政治饭的人。他在两条战线上挣扎着,他太累了,他被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面夹击打垮了。
  官场搅扰了战场,人事捣乱了战事,自己打败了自己。
  比杜聿明矮半头的陈诚,雄心壮志冲云天。
  内战开始后,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在军事上对付中共,三至五个月便能解决。现在,这位东北行辕主任下车伊始,又扬言六个月恢复东北局势。
  南京国防部成立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陈诚不服,常讲“国防部长有权,参谋总长有能”。现在,这位正统的黑土地之王,可以大显其能了。
  说干就干。他锐意整军,将正规军扩充到十四个军。然后,快刀斩乱麻地整肃党纪军纪,将党政军中那些贪官污吏撤的撤,抓的抓,一时间人心振奋,觉得陈诚有决心,党国有希望。
  连坚守四平的英雄陈明仁也被撤职。说他坚守四平时,用大豆做工事,乘机贪污。功是功,过是过,铁面无私。可胸佩“青天白日”勋章,手拿撤职令的陈明仁,心中是何滋味?那些看着陈明仁此等模样的将军们,又会作何感想?党国正当用人之际,就不能用他一技之长,让他带罪立功?而且,官场早已腐烂透顶,国民党已从根上朽了。别说一个陈诚,就是蒋委员长有孙悟空的本事,拔把毫毛,吹口仙气,变成成百上千的“蒋委员长”,党国就能起死回生吗?
  陈诚责难杜聿明的防御待援方针为被动挨打,确立自己的战略为机动防御,提出“确保北宁路,打通锦承路,维护中长路和保护海口”的战略计划。架子还未端足,林彪一个秋季攻势把他打得哇哇直叫。冬季攻势开始不久,精锐之一新5军又被歼灭,连军长都被活捉了。
  沈阳市民街谈巷议: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平(站?)。
  领章上缀有3颗星花的陈诚,当之无愧是官场上的“政治上将”。论起领兵打仗,比他少颗星花的杜聿明,比他强多了。
  蒋介石从南京赶来,“娘希匹”地骂廖耀湘和李涛见死不救。廖、李二将说没接到救援的命令,那话语就像身形挺得笔直梆硬。承认错误本来不是政治家的习惯,可当着老头面弄僵了,也只有习惯一下,好像还能显示一下风度。陈诚也把身子挺得笔直:新5军被歼是我指挥无方,请“总裁”按党纪国法惩办我。
  蒋介石倒没像他对陈明仁那样铁面无私,说了句:仗正打着,俟战争结束后再评功过。
  蒋介石走后不久,陈诚也走了。
  杜聿明是病着走的,陈诚也是病着走的。都是为党国呕心沥血累病的,被林彪打得伤心憋气窝囊病的。
  军阀混战年代,年轻的陈诚投身黄埔时,瘦小的胸膛翻腾着救国救民的潮浪。抗战时期,他的头发一年比一年灰白,那颗中国心在为国为民跳动。可此刻,当他灰溜溜地踏上飞机,望着脚下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时,那心情,能比逃往台湾时望着水天一色的大海强多少呢?
  陈诚真正有点政绩,是在跑到台湾以后。
  能在那种窘境中,坚韧不拔地有所作为,也算一条汉子。
  新5军被歼后,陈诚说:我决心保卫沈阳,如果共军攻到沈阳,我决心与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枪自杀。
  说这话时,那脚下已经准备开路了。
  美国有个专说谎的“鲍灵顿俱乐部”,有年要从9万多会员提供的谎言中,挑选出一个“世界冠军”。最佳谎言愈夸张愈好,因为夸张是幽默的一个重要内容。会员不受国籍、性别和年龄限制,唯独一种人拒之门外,就是政客——因为政客是“职业撒谎者”。
  在一个权力就是一切的国家里,政治家与政客的界限在哪里呢?
  第21章:红雪
  秋季攻势后,是连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冬季攻势。
  三次攻势,共歼灭国民党军队30万8千多人,攻占城市77座。共产党占领区面积已占黑土地的97%,人口达到86%。民主联军发展到十二个纵队,又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兵纵队,十七个独立师加地方军,共105万人。国共两党在黑土地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血液是胜利的代价。”
  克劳塞维茨说的。
  红与白
  1947年12月15日开始、1948年3月15日结束的冬季攻势,第一仗攻克彰武,全歼守军49军79师,接着将新5军43师、195师聚歼于公主屯地区。第二阶段攻势转向辽南,先后攻克辽阳、鞍山,迫使营口暂58师火线起义。乘冰雪未融化,锋锐指向战略要地四平,一举夺下。吉林守军见势不妙,弃城逃进长春。
  血战彰武
  秋季攻势还未降下帷幕,雪花就扯开了冬的幔帐。一层又一层,纷纷扬扬,把烟火薰燎的战场打扫、铺撒得晶莹、银白。纯净而冷酷的雪白统治了空间,还想掠劫时间。手表上的时针,因气温骤降变得踉踉跄跄。倒是揣在胸前、今天已经差不多成了古董的怀表,以从容自若的步履显示着自身的优越。
  瑞雪兆丰年。从1946年的奇寒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天天月月都是金秋。眼下,他们又要收获一座血城——位于沈阳西北的郑家屯和大虎山铁路线上的彰武。
  守军利用彰武县城周围高地,修筑很多地堡。夺占彰武,首先要控制这些制高点。
  在这次占斗中荣立特等功,成为战斗英雄的黄达宣,所在连攻击目标为城南山上一座苗圃。排长黄达宣的3排为尖刀排。
  老人说,看地形时,哪儿有棵小树,哪儿有堵雪墙,哪儿有个雪洼,都指点得清清楚楚。哪个班从哪儿上,哪个组爆破哪道障碍物,炸药包放什么地方,拉火后在哪儿隐蔽,哪挺机枪打哪儿,掩获谁,都讲得明明白白,落实到具体人。
  回来后,又在沙盘上反复演练。实战时只在1排攻击时出点意外,被敌人火力压迫在雪坡上。这时,3排已将几座地堡炸毁,完成任务了。见状,他立即将3排兵分两路,从侧翼攻了上去。
  外围战斗很顺利,2纵和7纵都按预定计划控制了制高点。攻击县城,5师5分钟突破防线,5小时结束战斗。守军依托工事顽抗,不断组织反冲击,都被打垮。整个战斗呈一面倒趋势,没有僵持,也没有几次冲击不下的情景。
  这一节的题目,似乎不妥?
  刘学友老人说:从军政大学毕业后,长那么大第一次上战场,就是在彰武前线抢运伤员--我是民工大队的副大队长。
  冲击道路的雪地上,红的,黄的,到处是伤员和烈士遗体。第一次见到那场面,真懵。民工比我还懵,问我:这个腿断了,那个脑袋有个窟窿,先背哪个呀?我哪明白呀!可乌纱帽戴在头上,也不能装孬,就说:什么这个那个的,快背!第一个肠子出来了,我不大敢看。那个伤员还明白,但说不出话,就用手抓抠我的肩膀,那意思是感谢我背他。我这眼泪都要下来了。都是军人,人家打仗命都豁出去了,咱背一下子算个[毛求]?就说:好同志,你放心,我一定把你背出去!背几次就有经验了,先摸摸鼻子有没有气儿,先背重的,后背轻的。重伤员大都不会说话,一是流血多,二是冻的。有的抓住你就不放。是轻伤,就告诉他:先等会儿,我先背重伤的,马上就回来背你。
  我背回10多个伤员。身上弄得那血呀,冻得哗啦哗啦的。回去后,棉衣都拧出血来,做梦都粘乎乎的。
  最后处理烈士遗体。用大车拉,一车十几个,二十几个,一车车拉到山上一个大坑里埋了。我们弄的那个大坑里有几百。开头有木柜子,后来没有了,就那么埋。木柜子都是老乡的,东北家家户户都有那种装米的一人长短的大柜子。不管在什么地方,打一仗,附近村子的米柜就光了。
  大坑旁山坡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站在那里,闭着眼睛,直念“阿弥陀佛”……
  血染王道屯
  攻占彰武后,2纵、3纵、7纵将新5军两个师,包围压缩在沈阳西北王道屯、文家台、黄家山和公主屯一带村落里。
  王道屯一仗打赢了,也打惨了。
  张耀东老人,当时是2纵6师17团1营1连3班副班长。
  老人说:王道屯是个不到50户人家的小村子。敌人是195师585团,已经修好了工事等上了。侦察报告却说是一个连加个营部,刚进村。团里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冲进去把它一口吃掉。
  就我们一个营攻击。1连、2连并肩突破,3连是预备队。村口有个胳膊肘弯儿,两个连全打那儿了。那轻重机枪打的呀,就像用扫帚似的,雪打得都迷眼睛,我的狗皮帽子穿俩窟窿。3连再上,也不讲究战术,还是硬上,也打趴那儿了。
  头天夜里飘一夜大雪,深没膝盖,雪一停,那天“嘎嘎冷”(东北话,形容天极冷)。我的脚指甲全冻掉了。你想想,从上午9点多钟到天停黑,就那么在雪窝子里趴着,那人能怎样?可当时不知道,好你也没觉怎么冷。我趴在个尺把深的车道沟里,前后左右全是人,黄糊糊的,血糊糊的,把眼睛都看红了。大都是负伤后冻死的。团里担架连没来。营连几副担架也都打那儿了。没炮火掩护,有担架也上不来呀。
  天快黑了,炮响了,后续部队上来了。我们开始冲锋。都冻僵了,也爬不起来呀,爬起来也晃晃悠悠站不住。站不住也冲了进去!人到了那份儿上,什么想不出来的事都能做出来。我还炸掉了个地堡,立了一大功。
  战斗结束,我把全连机枪划拉划拉扛回来,5挺,扛两次。一看人,连长,通信员,司号员,还有个4班副,都是趴在车道沟里活下来的。还有在后边做饭的司务长和两个炊事员。全连126人就剩8个。2连剩21个,3连剩40多。早晨还一口锅里吃小米干饭,猪肉炖粉条儿,都唠快胜利了,也该回家娶个老婆,好好种上几亩地过日子了。昨晚一个连住半拉村子,现在连一铺炕也住不满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这么快就没了。
  指导员和我的排长都是苏北人。指导员总爱讲将来办集体农庄,用拖拉机种地。有人问他拖拉机什么样儿,他愣了一下,笑笑,说不知道。排长对我可好了,行军给我扛枪背行李,吃饭总往我碗里夹肉,说你有文化,好好干,将来有出息。他说惦着要看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夜里行军老远见到沈阳灯火通明,就说将来一定要进去看看。打下彰武有电灯了,却停电,只看到个电灯泡。
  (有的老人说,他老家的乡亲们到今还在点煤油灯。)连长不知怎的说了句“烧水”。通信员端来热水让他洗脚,他傻了似地愣坐在炕沿上没反应。通信员碰碰他,他一脚踢翻脸盆:洗你妈个巴子!吼一声,抱着脑袋蹲在地上,呜呜哭。
  要去看看倒下的战友,团里不让。纵队派来文工团演节目,让我们去看。谁还有那心思呀!
  唉,王道屯,王道屯,王道屯……
  血溅文家台
  厚重的积雪,压迫着山岭、沟谷和大地。
  文家台的茅草房好像承受不住了,挤挤擦擦地依靠在一起。坡坎上的房子,坡上的一边被雪埋住了,另一边露出黑褐色的泥墙。冰锥像巨兽的獠牙挂在屋檐下,窗户纸在风雪中发出呜呜的颤音。破处用烂布团塞着,远看就像乱七八糟瞪着的一支支黑眼睛。
  新5军军部、43师和195师残部,军长陈林达和师长谢代蒸,留光天,就是在这里被歼灭、俘获的。
  雪野中一场血战。
  3纵7师20团3营,最先冲进文家台。
  赵绪珍老人说:当时我是宣传股长,随3营做战时宣传鼓动——那时好像还没有“蹲点”这个词。突进去敌人就反冲击,一次又一次,想把我们赶出去。新5军是精锐,装备好,也真有股子死硬劲头。几次反冲击被打下去,就组织军官敢死队,端着冲锋枪往上冲。冲不动了,就把尸体垒成肉垛子工事坚守,或是推着尸体一点一点往前拱。
  3营据守村边一个地主大院,房子和围墙打得七裂八半,窟窿豁子冒烟起火。不断有人倒下。脏污的雪地上,烈士和伤员倒卧在一起。能动弹的,就撑着爬着,找个背风的角落偎着。
  营长牺牲了,副营长、战斗英雄李海西也牺牲了,教导员张林经(离休前为原昆明军区炮兵政委)负了重伤,副教导员在后边组织抢动伤员。没人了,我就指挥。
  我抱挺加拿大式机枪。不管伤得怎样,能拿动枪的都打。也不知打死多少,就看见黑糊糊的一片。天亮了也未注意,打完仗一看哪,阵地前开阔地上没膝深的积雪没白色了。最前沿一条20多米宽的干河沟,米把深的河床都填满了。
  3营伤亡2/3,一座大院也快红了。唉,别提了。战斗后期,有些伤亡是自己的炮火打的。炮纵四个营调上来,初学乍练,有的炮弹打到自己阵地上了。
  被自己的炮弹打死,那滋味儿不一样。可大家还是挺高兴,不然伤亡就更大了。
  没打过仗不知道,一听说伤亡多少多少吓一跳,以为都死了。一仗下来,一、两个月养好伤,大部份又都回来了。可在那“鬼呲牙”的天里打仗,受伤抢救不及时就完了。好人都冻僵了,伤员流那么多血能受得了?什么姿式都有。缩头袖手的,往屋里爬没爬到的,互相搂抱着取暖的,扯也扯不开……唉,别提了。
  敌人也是,大都是冻死的。有的冲锋时打伤了,腿一软就跪那儿了,雪深,也不倒,一刽儿就硬梆梆冻那儿了。一个个呲牙咧嘴,鼻涕拉花的,有的坐在那儿,瞅着好人似的,脸上还是副笑模样……
  打完仗,一个个身上血呀雪呀冰呀的,也不爱说话。有的就蹲在那儿,叭嗒叭嗒抽烟,叭嗒叭嗒掉泪……
  四平
  一场雪下来,太阳一照,没到中午就开始融化了。水叽叽的,一抓一个团。
  太阳落山,一晚上又冻得硬梆梆的。
  四平就是在这时打下来的。
  1纵、3纵、7纵攻击,炮纵160多门野炮、榴炮、山炮轰鸣。仍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指挥。1纵首先突入城内,3纵和7纵也相继突破。23小时结束战斗。
  7师出了点麻烦。
  二保临江时,吕效荣率领煅击排冲进敌团指挥所。一颗子弹从左耳打进,从脑后穿出,组织股把他的名字写进了“烈士花名册”。四战四平,又险些当了烈士,一块弹片至今还嵌在肺尖上。
  (采访过的身上带着弹片的老人,很多都是在四平留下的“纪念”。)部队冲到城根时,两个暗藏的火力点,突然在屁股后面打响了。前后夹击,突击连都打在雪地上了。
  师长在指挥所骂:娘卖X的,都趴着干什么?怕死鬼,给我冲!
  师长骂团长,团长骂营长:你们怎么搞的?怕死鬼………
  团长没骂完,教导员薛新文跳出指挥所,一挥手枪:跟我上!没冲出20米远,就被打倒了。
  很多老人都记得薛新文:中等个子,小白脸,火暴脾气,能说能干能打仗,自尊心特别强。
  教导员牺牲了,副教导员吕效荣带人上,也被打在那儿了。前边趴着带突击连的副营长,也负了重伤。那血,一会儿就把水叽叽的雪浸红了。
  全营340人,打完仗算上炊事员不到150人。
  两个火力点敌人支撑不住了,出来投降。
  “我操你妈呀!”8连副连长操起机枪就是一梭子。
  枪被抢下了。副连长受了处分。
  血腥和尸臭。早已被岁月的风雨洗刷罄尽了。但战争的遗迹,在今天的四平清晰可见。
  英雄街有座“大破楼”,里面住着几户人家,还有个五保老人。那种弹痕累累的残破,一眼就能与被风雨剥蚀的残破区别开来。
  “四平”这个名字本来另有出处,一些四平人却那么自信,说是这里当年打了四次,才得名“四平”。并认为这个名字不吉利:叫个什么不好?叫个“四平”——不打四次能安稳平静吧?
  从民房到公共建筑,四次共打平了多少?这是很难说得清的。但四平平得不够,是不应置疑的。在“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的“文化大革命”中,四平是黑土地上打得最凶的城市之一(还因为它是战略要地吗?),有些当年幸存的建筑,又在武斗中打坏了……
    再死一次
  ——黑土地英雄谱之二
  四平有条“仁兴街”——那是为纪念倒在血城中的邓华纵队长1师师长马仁兴而命名的。
  辽源有座“树棠山”——那是为纪念3纵8师-位排长陈树棠而命名的。
  锦州有条“士英路”——那是为纪念2纵5师一位董存瑞式英雄梁士英而命名的。
  笔者看过几本黑土地英雄谱,仅一个3纵,命名的战斗英雄就有100多。
  还有那没有命名的。
  黄达宣老人说,1946年9月,独立旅1团攻打哈尔套。从偷袭未成就强攻。2连没冲进去倒下一片,1连冲进去了,占领一座大庙。敌人反冲击,你来我往打到下半夜,连长和两个排长都牺牲了。脚下都是尸体,黑灯瞎火也不知还剩多少人。墙外就是敌人。他一遍遍小声召集队伍:1连的都出来!1连的都出来!数了数,站到他身边的是7个人。打完仗再清点时,是18个。
  他没看,也没想看看当时都有谁没站出来。
  老人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英雄,没爬出来的也不能说“狗熊”。战争就是那么回事儿,再勇敢,再英雄,也可能有胆小、怕死的时候。谁都是爹妈养的,都是人。
  从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像战争那样,更能检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军队的优劣、强弱了。一个人也是如此。战争的雷电迅疾地铸造着伟烈的男子汉,也在顷刻间把王继芳之类的灵魂剥个清(精?)光。
  只是,应该怎样理解那种“两头冒尖”的部队和人呢?
  功臣思想严重,在脱离领导的途中,享乐腐化成风,骄横霸道,发生问题很多。㈠带队人不负责任,被带人不服从管理,由于带队人都是临时指定的,甚至指定警卫员(四纵),因此都是临时观点,弄得乱七八糟,有的中途就下车了,有的私自回家了等等。㈡卖公物捣买卖成了普遍现象,如九纵队卅四名学员中就有卅名卖过东西,别的纵队较多的有十纵廿七人,三纵廿四人,七纵廿人。㈢蛮横作风严重,如四纵有三个人打了老百姓,还有一人打了很小的孩子。一纵七人打车夫,二、四纵队缴车站执法战士的枪乱打执法队的枪,三纵对区政府人员发脾气,四纵队有大道上作障碍挡汽车拉他们,强迫要老百姓的拉粪车拉人,吊打退伍军人(因偷了他们一件东西)与通化县委吵嘴,强迫老百姓做饭,不给做就要捆,吓得老太太跪下磕头,八纵的大闹牡丹江戏园子,=九纵带队人廿六师参谋刘振江擅向肇东县政府要粮三百斤,又向九纵某科长要钱廿五万元,企图从中贪污粮食钱(查出后,将钱追回肇东县政府了)。④《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的这段话,说的是各纵队学员赴炮校学习途中的所作所为。
  既然被选送到炮校学习,就应该是思想好,文化也比较高的,因而也是比较文明的。
  1948年1月16日,谭政在《关于人民军队建军路线的报告》中说:XX师(即16师——笔者)是井冈山下来的。是红军的“老祖宗”,但部队非常不团结,上下不团结,官兵不团结,军民不团结,许多干部因此要离开部队,战斗力眼看着下降,那个部队所谓有三凶主义:对敌人凶,对老百姓凶,对自己同志凶。⑤怎么个凶法呢?用有的老人的话讲:打仗嗷嗷叫,像八路;抢战利品,打骂老百姓,就像土匪了。
  这种“三凶主义”的部队可不止一个16师。东北野战军中另一支“两头冒尖”,“野”得很的七纵,在攻打锦州老城时为了多捞资财和俘虏,兵力部署上不仅考虑怎样消灭敌人,还充分注意到不能让别的部队插进来。这样一支很能打的部队建国不久就被撤销番号,有的老人说就是因为另一头太冒尖了。
  八路军“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有如蝗虫,人民怨声载道”,而国民党正规军却“对居民纪律颇好”,这与多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工具进行的“传统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乍听简直有点令人难以容忍。
  没有根据地,“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辽沈战役期间,一些部队仍然“到一处吃一处,到一家吃一家,有的甚至连白条子都没开”⑥,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历次农民起义,基本都是这样子。
  那时的共产党人,敢直面人生,也不讳疾忌医。
  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发展强大起来的。
  “死一回了,够本了。”小说上这么说,老人们也这么说。
  但老人们还说:只有死过一回、几回的人才更懂得生命的宝贵。
  还有老人说:什么叫打仗?打仗就是把脑袋摘下挂在腰上,一仗下来没了,就算“成功”了;摸摸还在,就说“又生一次”。特别是参加尖刀连、突击队,当爆破手,上去下来多少次,就等于生死多少次。现在人有文化,打仗前写遗书,我们那时“说遗话”,叫“再死一次”。有的还对老乡和知心的说:到时候把我弄回来呀,可别叫狼狗掳了。
  铁与血与火,把曲一战壕中人的灵与肉铸结在一起。战争在铸造生死与共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同时,也在铸造冷漠、残酷和野性。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战胜敌人的目的,统一于塑造战争中人的独具的性格、感情和价值观念。
  在战争打响或即将打响的瞬间,一个初上战阵的士兵,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惊叫一声,掉头逃跑。一个正待同样动作的士兵,看到一个亲密的伙伴倒下了,可能立刻就红了眼睛扑上去撕杀。几仗下来,一个在家连鸡都不敢杀的人,可能对一个苦苦哀求的敌人伤兵无动于衷。一个再三教育别人不得虐待俘虏的连长、指导员,可能会把子弹连同咒骂一齐射向举起双手的对手。
  枪林弹雨中旷日持久的冲杀,耳膜饱受爆炸的冲击,眼睛因硝烟和疲劳而充血、疼痛,逐渐地听觉和视觉都模糊昏花了。味觉也丧失了,皮肤也变得粗厚、麻木了,神经也因过度紧张而迟钝了。当一个人整个反应组织都被揉搓得变形了时,他的行为就是正常状态下人难以理解的了。因为这时他已经不能算是正常的人了。
  生活是大海,家庭是小岛。游啊,游啊,累了,就爬上小岛舒展一神经,歇息一下心灵和肉体。然后,再去搏击风浪。
  可他们不是“278团”,也不能去哈尔滨跳舞。而且,他们中有的还未到应该游向“大海”的年纪,有的则差不多应该在那“小岛”上抱孙子了。
  1948年1月24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关于政治工作的综合报告》中,有这样一段:夏季战役后,干部中出现了一种右倾情绪,感觉战争残酷,死亡的威胁太大,认为革命有前途,个人无前途,想脱离前线到后方享乐。表现此种情绪的多为连排干部,但尚不普遍,不严重,现在注意克服。此外部份干部还有恐美的心理,怕原子弹,怕三次世界大战,怕国民党失败后美国直接出兵。因此顾虑战争的结束将遥遥无期。⑦以血肉之躯搏击铁火的连排干部和士兵,无论他们的生活曾经怎样得非人,无论他们还将面对怎样冷酷的人生,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和人生的。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大都20岁左右,30岁左右,正是人生的好时候。再没文化,再不浪漫蒂克,对明天也有追求和幻想。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拖拉机种地的集体农庄”,到“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到最现实的一顿“猪肉炖粉条子”,或是更高级一点的“小鸡炖蘑菇”,他们都想享受一下。而且,除了母亲和亲姐妹,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还未亲近过任何女人。连每到驻地都进行的传统的宣传活动,也不准接触青年妇女。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需要女人和家了,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
  一个人,无论怎样软弱无能,也无论社会意识如何,当他面临死亡时,生命本身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可在这里能怎样呢?逃跑抓住可能被枪毙,跑回家去也可能被“动员”回来。都是五尺高汉子,也实在叫人不耻。
  命运不能选择,危险和灾难不可预测。死亡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生命的终结轻易得就像弯腰拣块石头。又因为他们特别能打,就经常被派去打硬仗,打恶仗。这是他们的光荣和骄傲,同时死亡的机会也就更多。
  于是,脾气就变得暴躁,凶悍而又野蛮。当然也免不了想入非非,有条件就想干点什么。拚命打一仗,死都了结了,不死差不多也能了结。
  可不能出大格。
  特别是在“男女关系”上。
  四平保卫战期间,2纵一个管理员和女房东通奸。很多老乡求情,说这个女人一贯如此,“不怨这个八路”。不行,枪毙。
  沙岭战斗前,3纵7师一个侦察员强奸妇女。这是个抗战中立过大功的战士。团里尽其所能,做了口棺材,置办一桌饭菜。看过棺材吃饭。团长敬酒,政委敬酒,营长、连长依次敬酒。酒足饭饱,一声枪响。
  16师驻在阿城时,师部的三个警卫员强奸日本女人未遂。有人找师长说:都是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好不容易从苏北来的,政治思想都挺好的,一时犯错误,罚劳役就行了。回答是三声枪响。
  (如此看来,高岗和黄永胜等玩女人,确是应该“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有的老人说,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又跨过鸭绿江再跨回来,很多战士都30多岁了,有的40多了。娶个媳妇,年纪相差悬殊,感情也比一般夫妻难处;从死人堆里爬出多少次的人,想的,说的,做的,都能和一般人一样吗?
  把“两头冒尖”紧紧(仅仅?)归结为战争的残酷,是难以使人接受的。但谁又能说与此无关呢?
  几乎每个老人都推荐几个老人,说他当年多么勇敢,英雄。慕名而去,有的说忘了,有的讲得味同嚼蜡。有的讲着讲着感情爆发了,“娘卖X的”和“妈个巴子”都来了,插句话都难。第二天接着谈,有的又味同嚼蜡了,或是又“忘”了。
  那经历太可怕了。他们不想刺激别人,自己也不想做恶梦。
  有老人给我读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今征战几人回?
  那些死了几次终于活下来的人,那些死几次终于把只有一次的生命留在了黑土地的人,无论命名还是未命名,无论有名还是无名,都是英雄。
  无论生者还是逝者,像黄达宣老人那样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者,为大英雄。
  人之为人
  ——他们也有姓名之二
  淞沪抗战,87师和88师守卫庙行。双方杀得尸山血海。驻守南京的87师261旅要去增援,何应钦不准。官兵声泪俱下:日寇打进国内,怎叫我们袖手旁观啊!
  71军黑土地上连连败绩,可从淞沪抗战到南京、武汉保卫战,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到处都飘扬着它的旗帜。
  1943年春,71师开进怒江峡谷,与缅北日军对峙。虐疾横行,饮食极劣,不到一个月,88师能站起来作战的只有一半人了。一半人也扼制了日军攻势。第二年反攻,远征军和驻印军将日军18师团、56师团全歼,21师团、33师团大部歼灭。日军凭借坚固工事和武士道精神,每座堡垒都战至最后一人。攻打龙陵老东坡时,88师用坑道作业迫近敌人,发起突击。白刃战,手榴弹战,枪托对打,扭跑翻滚。在指挥所观战的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对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说:中国军队耐受困难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见的。
  三战四平炮声隆隆,美国驻长春领事馆匆匆撤退,71军却奇迹般地守住了四平。
  若是抗战,再打几座四平,再打出几座血城,71军将留芳百世。
  8年抗战,和日本人打红了眼,打出深仇血恨。今天打中国人,也打红了眼,打出深仇血恨。
  战争轮子滚动起来,玉石俱焚,天使和野兽共生。
  只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多的是天使,还是野兽?
  淞沪抗战,19路军漫街撒大豆。日军皮靴踏上就滑倒了,两旁大刀队齐出,滚瓜般砍脑袋。三战四平,71军如法炮制,在天桥上撤豆成兵。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武士道的日本军人,服从天皇的意志。在四平顽强抗击的71军,服从蒋委员长的意志。生要服从这种意志,死也要服从这种意志——委员长为他的将军装备了“成仁”的“中正剑”。
  对日本人几乎不用思想。他们漂洋过海跑来杀人,他们是侵略者,是强盗,是野兽。对共产党也不用思想,蒋介石都替他们想好了,“共产共妻”,“红胡子”,“共匪”,“奸党”……信不信都由不得你。给你一套“正统”的军装,和一支人类智慧结晶的美国枪,只管对准共军射击就行了。况且,那当口,你不杀他,他也杀你。
  战争把人训练成机器,像机器人一样在队列中操着正步。这被称之为“威武”,“雄壮”。枪响了,眼睛红了,个性没了,人性没了,只被兽性拖拽着狂奔。这被称之为“勇士”,“英雄”。
  共军撤出四平后,红着眼睛从工事里钻出来的军人,抢劫商店,强奸妇女,射击任何敢于反抗和企图制止他们的人,从平民百姓到和他们一样的军人。
  兽性的惯力还在拖拽他们狂奔。
  他们还是有思想的人吗?
  他们本来并不都是恶棍,他们本来曾具备中国农民一切美好的美德。若不是这场内战,他们此刻会是个恭顺的孝子,一个多情的丈夫,一个称职的父亲。可战争不允许他们如此这般。于是,人的七情六欲就变成了兽性的宣泄。
  战争把一个个血肉之躯化成白骨,也让一个个好端端的灵魂长出一截毛茸茸的尾巴。
  黑土地上的老人说:咱当亡国奴那阵子,这疙瘩谁也不来。“大鼻子”把“小鼻子”赶跑了,都来精神了,自个把自个打得红天血地的。唉,就自个打自个有能耐!
    历史是那样辉煌
  1953年5月30日,一座约六层楼高的“四平市烈士纪念塔”,在四平市英雄广场矗立起来。
  正面为林彪题词:“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左面为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垂不朽。”右面为陶铸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后面为林枫题词:“中国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
  一年后出了高饶反党集团,高岗题词被凿下去了。
  “文化大革命”中,先是林枫成了“走资派”、“三反分子”、“特务”,接着陶铸又从“红桃四变成黑桃三”,题词当然都不能留着。
  “九·一三”一声爆炸,林彪的题词也没了。
  如今纪念塔上的题词,是从空间到时间都“万寿无疆”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以上一段那日岸先生以前输入在“东北王其人”的摘录中】手头有篇《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揭发批判林彪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罪行的资料》,是沈阳军区机关革命大批判组”写的,“供部队批林批孔用”。这里只抄下目录——这已经够长的了。
  一、林彪推行刘少奇“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投降主义路线,对抗党的“七大”路线和“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
  二、林彪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立场出发,悲观估计形势,不敢斗争,不敢胜利。
  三、林彪对抗毛主席积极防御和战略方针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大搞消极防御,破坏根据地建设。
  四、林彪干扰破坏毛主席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总政策,推行刘少奇形“左”实右的土改路线,阻挠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五、林彪对抗毛主席建军思想建军路线,鼓吹单纯军事观点,反对党的领导,破坏我军建设。
  六、林彪对抗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竭力推行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反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七、林彪顽固对抗毛主席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原则,畏敌如虎,不敢决战,推行右倾保守主义的军事路线,破坏毛主席的战略决策。
  八、林彪消极避战,保存实力,苦心经营,妄图成王,实现其篡军篡党的野心。
  “永远健康”时,说的永远正确,做的一贯正确,连井岗山会师也变成了毛泽东和林彪。折戟沉沙后,还是两个凡是:凡是林彪说的都是错的,凡是林彪做的都在批判之列。
  不但历史要一笔涂黑,还要把林彪说成是“草包”,“笨蛋”,“不会做工、不会种田、不会打仗”,“一不读书,二不看报,是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
  倘若如此,他怎么会成为红军和八路军的着名战将?又怎能成为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抗美援时,毛泽东为什么会首先想到让他率军赴朝作战?
  倘若如此,毛泽东为什么不撤掉林彪,还让他当“东北王”?东北局和“东总”那么多领导人,对林彪这些罪行当时是一点儿也未觉察,还是发现了而未置一词?这倒真不能不叫人怀疑会不会都是同伙了。
  在这些问题陷入无法解释的矛盾的同时,共产党的形象不也受到极大的伤害吗?
  不也叫那些“口诛笔伐”的,还活得好好儿的人,提心吊胆吗?
  共产党的历史是那样辉煌,共产党人在黑土地上的历史辉煌得令中外敌人目瞪口呆。当中外的敌人和朋友都在研究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我们自己却把它搅得又一次叫人目瞪口呆!
  第一次公开传达到党员的关于“九·一三”事件的红头文件中有句话,大意是:林彪在历史上也为革命做出过贡献。
  就踏着这么个台阶,中国的第二号神,从云端一下子迈入十八层地狱,成了中国的第一号鬼。
  有时连鬼也不是,好像中国根本就未曾有过这么个人。
  一位老人说,一次,他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四个野战军战斗序列表中,四野司令员后面是空白。
  四野没有司令员,十帅中少一帅。
  (温都尔汗一声响,林彪也真留下许多“难题”。比如,“十大元帅”怎么讲?讲九个?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十大元帅。讲十个?等于叫林彪一声“元帅”。万全之策似乎是一个也不讲。却又把90%的元帅都株连了。有几千年历史,能把任何棘手问题都圆通得天衣无缝的神奇的方块字,在这里无能为力了。于是,按授衔时顺序排列是第三位,以姓氏笔划为序是第五位的林彪,就变成了那个万能的“等”字。可在今天许多家庭张贴着的一套中国元帅的年画中,还能画上一个“等”字吗?)如果对别人也能如此“视而不见”,权当没这么个人,那到是幸事。
  请一位四野老人算算,当年黑土地上的师以上干部,历次运动中有多少人挨过整。老人说:还是简单点,算算没挨过整的人吧。
  一位老人说:“九·一三”后,把和林彪沾点边儿的人都弄到北京来了,办“学习班”。我说的这个“沾点边儿”,可不是上贼船的那种边儿,就是当年在他那儿当过秘书呀,警卫员呀,司机呀,保姆什么的。
  一位战争年代给林彪当过警卫员的老人说,弄一阵,没什么问题就算了呗?
  不,不抓你,不关你,就那么软不溜秋地呆着你。真不如判上几年,痛痛快快,有个盼头。党一手拉扯大的,九死一生捡条命,能不想为党干点什么吗?憋不住了去单位看看,人家像躲麻疯病人似的躲着你。林彪“永远健康”时,咱也没“身体健康”,可他倒霉了你就跟着倒霉去吧。
  老人都说:当初是我自己要去的吗?不是组织叫去的吗?当时那不也是革命工作吗?不讲理了。
  季中权老人说:抓我时,说我反林彪。这回林彪完蛋了,我不当英雄也该出狱了吧?不行。说林彪是林彪,你是你,又关了3年。我也想开了:早倒霉晚倒霉,倒大霉倒小霉,反正早晚多少得倒霉——谁叫你有那段历史呢?
  高岗也有秘书、警卫员、司机、保姆。林枫也有。陶铸也有。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也有。二野政委邓小平也有。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也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将帅都有。
  不光有秘书什么的,还有部下。顺蔓摸瓜,每个人周围都能“揪出一小撮”。谁能搞清这个数字:和共和国同龄以上的中国人,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有多少人被整过,或未被整过?
  残酷的“阶级斗争”,不也把人的心灵折腾得雪白血红吗?
  从1947年夏季攻势后期开始,在黑土地上和林彪共事最多的罗荣桓,未受株连——却也不能使人欣慰。
  1978年第9期《历史研究》,有篇“总政治部理论组”的文章:《在毛主席伟大旗帜下战斗的光辉一生——忆罗荣桓同志》。其中,有这样几段文字:“1940年,彭德怀违背毛主席的指示,搞所谓‘百团大战’,罗荣桓同志也是坚决抵制的。当时彭德怀给山东发报,要山东的部队参加。罗荣桓没有听他的,只出了几个团番号,应付了一下”。
  “日本投降后……他坚决贯彻实行毛主席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刘少奇、林彪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罗荣桓同志对彭德怀推行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一直进行坚决的斗争。有一次,彭德怀竟说什么:现在搞现代化,政治干部要改行,再不改,将来要失业了。罗荣桓同志听到后很气愤,反驳说:‘政治工作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怎么能取消?毛主席绝不会同意的。’……两人吵得很厉害,结果不欢而散。”⑧林彪“永远健康”时和刘少奇是两个司令部的人,折戟沉沙后又坐到一条板凳上,成了“刘少奇、林彪的机会主义路线”。罗荣桓则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斗,和国家主席刘少奇斗,和“窃据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职位的林彪”斗。
  工作中意见分歧是难免的,有时分歧严重,“吵得很厉害”,也属于正常现象。可动辄就上升到有你没我的“路线斗争高度”,做成了这种“斗来斗去”的文章。过早逝世的政治元帅九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最大的先进典型,沈阳军区的一位班长雷锋,在“路线斗争”中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了。可宣传艰苦奋斗时,就把他那双补了又补的袜子拿出来。强调“阶级斗争”了,就大讲他发现一个来路不明的“剃头匠”。学习毛主席着作了,就全力宣传他的“钉子精神”。1988年3月5日,又说他还有英格手表、皮夹克和毛料裤。这样被随心所欲地抖来亮去的雷锋,还是雷锋吗?这是宣传典型,还是糟蹋人?有人说:不知雷锋还有什么东西没拿出来。
  据说“文化大革命”后不久,某军区排演一出话剧《平津决战》,请一些参加过平津战役的老人提意见。老人说:这不是平津战役,而是“平张(家口)战役”。
  在“长期的复杂的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中”,今天你红他黑,明天他红你黑。打倒一个“鬼”,造就一个“神”。倘若找不到一个能成“神”的人,就会被株连得一片漆黑,或是留下一片空白,埋上几颗地雷成为禁区。什么时候由黑变红了,再涂过来,把地雷换成鲜花。
  这是在捉弄谁,嘲弄谁?
  做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一句话,做为“东北王”,在黑土地这场内战中,共产党输了,赢了,或是输赢各半,都避不开林彪。
  无论杜聿明后来怎样了,昆仑关大捷都是国民党人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林彪当时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平型关大捷也是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同样,他在黑土地上的作为和功绩,也是属于整个共产党人的。
  历史是不应随着人的升降而浮沉的。
  蘸着权势的墨水写着的不是历史。
  把“碑文”凿来凿去,只能把人凿得玩世不恭。
  不知台湾草民百姓知不知道平型关,大陆人民不但又知道了平型关,还知道了昆仑关和台儿庄(采访中有老人说:土埋肩膀头了,才知道还有个“台儿庄”)。而且,还知道台儿庄大战前,共产党人曾为李宗仁提供了日军本间师团的重要情报。周恩来还曾向白崇禧建议这一仗应该怎么打--“后来,在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白崇禧基本上采取了周恩来提出的方针。”⑨实事求是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1987年11月22日,《参考消息》刊登文章,“台湾当局欲购《血战台儿庄》版权”。
  时近一年,这部电影该在台湾上映了吧?透过银幕上从蒋介石到普通一兵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台湾人民和国民党人将看到共产党人的胸怀。
  ①  《四战四平》第1集,31页。
  ②  《辽沈战役亲历记》,233页。
  ③  熊式辉的这个意见,主要内容为:⑴为了便于复员,并考虑到伪满统治东北后的具体情况,划东北为九个省区。⑵在东北应以实行三民主义作为总和施政方针。对边疆民族问题,尽力扶植其政治、经济、文化之发展与自治能力之增进.对民权问题,积极保障人民的各种基本自由和基本权利,并普遍成立地方民意机构,限期实行县市长民选,以完成地方自治.对民生问题,限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并整理地籍,调查荒地,逐渐实现耕者有其田。⑶抽调一部分精锐国军,长驻东北,作为这事基础.并改编和整训伪满军队,作为军事辅助,以巩固国防,维持治安,使成为东北政治上的安定力。⑷将日本在东北公私投资企业,全部改为国营,并保持其原来的经济体系.对东北地下富藏,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以促成重工业的继续发展,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基地。⑸在人事上,尽量避免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色彩,积极争取中间派的合作,造成一个民主的,联苏的政治气象。
  ④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14页。
  ⑤  《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11页。
  ⑥  同⑤,185页。
  ⑦  同⑤,127页。
  ⑧1978年第9期《历史研究》,6、7、8、9页。
  ⑨1988年3月12日《周未》,《台儿庄大捷与周恩来的建议》


张正隆 2013-08-20 10:01:40

[新一篇] 《雪白血紅》作者:張正隆 六、雪大好個冬

[舊一篇] 《雪白血紅》作者:張正隆 八、騷動的大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