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发展的机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对我们的发展都比较有利。只有善于发现机遇,科学而敏锐地认识机遇,才能抓住机遇,才能不犯历史性的错误,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关键词    机遇  条件  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要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告诫我们千万不可丧失时机。以邓小平同志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呼声和强烈愿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有过许多大发展的机遇,可是,都令人痛惜地丧失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机遇认识不够,研究不足。要抓住机遇,首先要科学地认识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机遇面前成为强者。因此,本文拟就中国大发展的机遇作一分析。        
  所谓机遇,就是难得的有利的机会,时机或时候。抓住机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发展的机遇不多,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抓住,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错失良机,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二是机遇难得,要十分珍惜,如果光凭良好的愿望,不切实际,盲目求快,就会造成大的损失,也会丧失历史机遇(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就犯了这种类似的错误)。为什么大发展的机遇不多,而且很难得呢?这是因为构成机遇的诸多有利因素处于变动之中。抓住机遇,这些有利因素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机遇就会延长或者创造出新的机遇;运用不好,那么,构成机遇的诸多有利因素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受到削弱甚至消失,机遇就会被错过。只有善于发现机遇,认识机遇,才能抓住机遇,我们的发展进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中国大发展的机遇予以仔细研究。      
  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国内和国际都具备有利的时机。 
   一 从国内有利条件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饱尝了十年动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更加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民心思定,人民不愿意看到中国再有一个大的动荡。苏联和东欧发生的急剧变化从反面给中国人民以深刻启示:没有社会稳定,只能是国民经济大幅度滑坡,政治斗争激烈,宗教纠纷、民族冲突、暴力活动充斥社会各个领域,人民普遍感到不安全,甚至流落到异国他乡而沦为难民。在国际和国内环境极端复杂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预言家所称的象苏联东欧一样崩溃的局面,西方所谓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在中国破产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社会政治稳定又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点连一些西方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一些国外新闻媒介对参与1989年那场风波的人进行调查,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走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避免大起大落。那些希望中国瓦解的敌对势力中的一部分也害怕中国象苏联东欧一样崩溃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难民。
  十五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承受能力增大,我们摆脱了束缚我们思想的各种条条框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一条人民真心拥护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为中国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稳定有序的内部建设环境。    
   2、人民思想更解放,精神大振奋。            
  改革开放每推进一步,都伴随着冲破旧的观念和理论禁区的思想解放进程。十五年来,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七十年代末期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我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相继出台,一浪推着一浪前进。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最后终于形成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随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和发行,一个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潮正在兴起,它必将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掀起了建国以来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人民群众精神大振奋。“铁饭碗”、不允许企业破产、不允许工人失业等等这些过去视为姓“社”的,现在由于人民看到它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便加以革除。股票、保税区、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等这些过去视为“资”而受到禁止或限制的,如今得到鼓励和支持,并开始广泛地、大胆地尝试。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大家摆脱了姓“资”姓“社”问题上的长期困扰,成为检验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所掀起的观念更新浪潮冲击着神洲大地,正触及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吹起了九十年代加快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的新的前进号角。这次解放思想使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目标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深深扎根于十多亿中国人的心中。大家都有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社会各部分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成为构成中国大发展机遇中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构成机遇的诸多因素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很宝贵,它既是构成机遇的重要因素,也是抓住机遇的必要条件。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是无法抓住机遇,实现加速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决定胜败的因素是人民,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1)。如果说,革命战争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需要人民的支持。这正是我们的事业能够取得成功,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可靠保证。
   3、我国已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最近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财力、物力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公布的《92年中国发展报告》,1980——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2%,仅次于韩国,位居世界第二。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按汇率折算中国大陆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九位。煤、钢、发电量、棉花、肉类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全球位次大大提前。1992年大陆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近2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656亿美元,占世界第十一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达到18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4元(2)。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4%。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1993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在大力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同时,在199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必然不断摧生出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和对生活水准新的期望,一方面表现为国民购买力提高,大量货币转向消费型;另一方面国人“下海”意识增强,开始把货币转向投资型。这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们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全方位开放格局和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沿江、沿线经济开放区——内陆”这五个战略部署,由点到线,由线到片,全面开放;滚动式地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外向内逐步推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不仅开放区域范围在扩大,利用外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获准涉足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领域。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初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投资环境的建设步伐已加快,一批机场、港口、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法律政策的配套也日臻完善,一大批经济法规相继公布实施或正在制定之中。外贸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逐步向国际规则靠拢。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二 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对中国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正逐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因此,中国有可能利用这段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加快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全方位的良好状态。我国同西欧的关系已经得到恢复。虽然中美对抗时有发生,但是由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在全球或地区问题的解决方面美国需要中国合作,尤其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受到美国企业界人士青睐,中美关系不会发生大的逆转。1993年298家美国大公司和37个贸易团体要求克林顿总统无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就是例证(4)。1992年11月中美首脑在西雅图会唔必将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外交活动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为它服务。积极争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避免同西方发生直接对抗,“绝不当头”,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区别对待西方各国是我国外交的一个特点。现在,我国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国际声望不断提高,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集中全国力量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         
   2、经济和科技竞争进入世界主战场。
  两极格局的解体,归根结底是苏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的结果。布什下台的原因也是其国内经济状况不佳。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最终取决于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所以冷战结束后,各国把注意力转向国内,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取代了军事竞争,缓和成为一种趋势。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冷战时期,主要关注的是和平问题;冷战后,讨论更多的是发展问题。大力发展经济,争取经济安全,抢夺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对世界各国至为重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推动本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和科技竞争进入世界主战场,经济和科技问题在整个国际关系中份量大大增加,这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重大转折,它为世界各国其中也包括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繁荣的东亚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国民经济大滑坡,西方经济不景气,世界经济呈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而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呈现飞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一片生机勃勃和经济不景气的其它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反映在增长速度上,还表现在经济结构上。东亚经济已形成了阶梯式产业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日本处于最高层;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东盟各国处于第三层,中国大致处于该层。同时,东亚地区互补性也很强,东盟的橡胶、木材等正是中国急需的,而中国的一些机械设备则是东盟所需的。这种产业结构的阶梯状和互补性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日元的不断升值推动了东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上层相对先进的产业技术随着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自然进入下一层次,从而推动下一层次产业的升级,下一层次的产业升级也会反作用于上一层次,促使其开发更新更高技术以保持优势,因而推动东亚发展。日元不断升值,促使日本出口企业向海外转移,特别是转向东盟和中国,以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扩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同时增加从这些地区的进口,将日元升值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亚洲四小龙也由于劳动成本提高,不得不将一些产业转向东盟和中国大陆。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有可能持续到本世纪末,这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地区性局外部条件。                           
   4、冷战后热点不断出现牵制西方。             
  冷战结束使地区均势被打破,各种力量加速排列组合,激发了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过去长期被两极格局压抑、掩盖着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纠纷相断爆发,甚至酿成流血冲突。从巴尔干、中东到高加索再到中亚形成了一条“地震带”,世界上爆发的局部冲突主要集中在这条线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巴尔干战火,国际社会多次调解斡旋无效,波黑冲突面临国际干预和扩大战火的危险。阿以活动虽有突破,但暗杀活动频繁。高加索地区各方冲突不断升级,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争夺纳卡冲突、格鲁吉亚内战、摩尔多瓦民族冲突越演越烈。俄罗斯总统和议会斗争激烈,最后叶利钦以炮轰议会而告结束,但暂时的平静并不意味着不稳定因素已消除,从北非、中东到中亚地区伊斯兰势力和影响进一步增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出现了一条弧形的伊斯兰带,威胁着欧洲南大门,成为潜在的热点。动荡的局势又产生大量的难民,难民潮又给当事国极右势力找到了挑衅借口,造成当事国社会不稳定。                               
  冷战后热点的不断出现会牵制西方相当大的力量,特别是俄罗斯政局的变化是它们关注和要解决的头号大问题,为了防范俄罗斯民族主义抬头,西方必然要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做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索马里、波黑和海地危机中进退两难,举步维艰,受到国内外舆论抨击,对解决热点问题一筹莫展。冷战后热点问题不断出现对中国极为有利(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摆脱中国的孤立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可以利用这些问题讨价还价,改善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我们也不能坐视西方任意把伊朗、利比亚、古巴等仇视西方的国家搞垮,在不与西方发生直接对抗的前提下,要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牵制西方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散西方注意力,减轻中国自身压力,为中国的大发展创造一个轻松平稳的环境。否则,我们就是在帮助西方搞垮我们的朋友,西方就会把火力集中对准我们,中国就要重新承受苏联瓦解后那样的沉重压力。      
   5、西方国家国内政治经济陷入困境。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尚未享受到冷战后的胜利果实,各国就相断进入经济不景气时期。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3%,而从1990年开始却先后进入衰退期,呈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先是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国债、外贸逆差居高不下,虽说1993年经济有所起色,但回升乏力。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出现所谓“泡沫经济”,到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再加上日元持续升值,增加成本,降低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预计日本经济增长率将由1992年的1.3%降到1993年的1%。九十年代以来,西欧各国经济先后陷入周期性、结构性双重危机(结构性危机是指西欧不仅在高科技领域落后于美日,传统工业产品也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1992年西欧国民经济增长率为0.9%,从1993年开始,西欧个别国家经济开始回升,但德国等国仍为负增长。西方国家失业现象也日益严重,失业率从1990年底的7.5%上升到1992年底的21%,其中1993年7月欧共体失业率为10.6%,失业人数达2000多万(5)。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吸毒已成为欧美各国司空见惯的事情,各种暴力行为不断出现。美国1992年4月发生了洛杉矶事件,次年又发生了大卫派自焚惨剧,反映了美国经济社会、种族危机的严重性。在西欧,排外暴力活动猖獗,尤其以德国最为引人注目。欧美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丛生,成为难以治愈的社会痼疾。        
  在过去的几年里,西方统治阶级内部政治丑闻不断,人民对政党厌恶情绪日益增长,传统政府失去信任,纷纷落马。执政多年的法国社会党败给右翼联盟,形成左右翼共治局面。英国保守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惨败,梅杰首相受到朝野内外猛烈抨击,成为40多年来最不受欢迎的首相(6)。意大利政坛贿赂丑闻、政客与黑手党相勾结丑闻充斥报刊,五大政党威信扫地,被逮捕和审查的着名人士达2000多人。德国统一后经济困难重重,极右暴力活动猖獗,曾经倍受欢迎的科尔总理在民意测验中分数跌到最低点。执政38年的日本自民党由于“金权政治”丑闻不断、政改方案遥遥无期而被迫下台,日本组成了1955年以来第一个非自民党的八党派联合政权。布什总统在大选中被民主党人克林顿击败,但克林顿执政一年来美国经济并未见有较大起色,对克林顿支持率直线下降。                        
  国内政治经济的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对外干涉能力。即使一些反共意识浓厚的西方人虽然主观上渴望把苏联东欧搞垮后再搞垮中国,但客观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相反,一些国家要摆脱经济困境还不得不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加强同中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科尔总理1993年11月访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经济利益。                          
   6、西方世界矛盾上升。                    
  苏联东欧的瓦解使西方联盟失去了战略攻击目标和对手,共同威胁已消失,原先在冷战中受压抑的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因为冷战的终结也逐渐表面化、炽热化。目前,西方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争夺世界和地区事务领导权的斗争激烈。冷战结束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已消失。以欧共体为核心的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巨大进展,欧洲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随着形势的发展,欧美日需要重新分配权力,因此,三极争夺世界新秩序和欧洲与亚洲地区主导权、划分势力范围斗争日益剧烈。在西欧国家之间,德、法、英之间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斗争也很激烈。                    
  其次,加强了经济势力范围的争夺,贸易战内容不断扩大,在货币金融政策上的矛盾更加尖锐。                      
  最后,在高科技领域里,西方国家的相互竞争日益尖锐,特别是日本,步步向美国进逼。                         
  冷战后西方矛盾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有激化的趋势,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它们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利益,西方矛盾不再会发展为战争,它们之间的协调大于冲突,在对付发展中国家方面是一致的,只是方式有所区别罢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有所作为。我们要善于发现矛盾,利用矛盾。我们要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加快我国的建设步伐。                            
   7、海外华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支持。           
  中国在海外的华人有5500多万,不少人经过刻苦学习,辛勤劳动,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在经济上也积累了一笔财富。海外华人成了一支举世瞩目的队伍。尽管有些人取得了所在国国籍,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他们对故国仍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们愿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积极回大陆投资设厂,以各种方式支援故乡建设。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所吸收的境外投资中,其中80%是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投资的。中国的幸运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这么一支特殊的重要力量的支持,这是中国大发展中独特的机遇,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机遇。                                
  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发展有利的国内国际时机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多艰难险阻,机遇总是相对的,而国内外众多的挑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国际上,美国以人权、武器销售等为借口向我国施加压力;美、法向台湾省出售先进武器,严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支持彭定康所谓的“政改方案”,为香港的平稳过渡人为制造障碍。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会牵制到各方面的利益;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和农业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社会腐败之风日趋严重,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更加突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对待的,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困难是暂时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困难和矛盾最终会得以解决。   
  九十年代是中国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留给我们的机遇不多了。能不能科学地抓住机遇,把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可能变为现实,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兴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自觉性,把高度的热情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进取。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仅看重机遇,珍惜机遇,而且科学地把握、运用好机遇。
  九十年代是中国大发展的年代,是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强国之梦的最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加位努力!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091页。
  (2)李鹏199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载1993年第15期《求是》。
  (4)199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5)1993年9月11日《经济日报》。
  (6)韦骥:《在混乱和动荡中寻找希望》载1993年第2期《当代思潮》。
  阴山学刊:社科版包头047-054D4中国政治高诚19951995  高诚,男,1969年生,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现为包头师专马列教研部助教。                      (责任编辑 王登成)       作者:阴山学刊:社科版包头047-054D4中国政治高诚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9:58

[新一篇] 論當代中國亟待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

[舊一篇] 論當代中國悲劇的詩美追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