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吴宓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真正传之久远的学术大师,其声名之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本人的学术造诣非凡,为学界所瞩目和公认;二是教书育人,真传弟子在其教帜之下卓有成就,闻名于世。集二者于一身者,可谓真大师也。曾在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当过外语系系主任的吴宓先生就是这样的大师: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的高足有不少成为一代宗师,傅斯年、钱钟书、王力、贺麟、季羡林等皆出其门下。据说,今天在外国文学方面有名的一些专家学者,许多都是他的受业弟子。
 (三秦记注:称傅斯年为吴宓“高足”,或有误。从吴宓、傅斯年各自出入清华的时间推断,两人之间不应有师承关系。另,旧时有吴宓“门下三杰”的说法,此“三杰”各自踞“文、史、哲”一隅为重镇:“文”即钱钟书,“史”即陈诠,“哲”即贺自昭。录此聊备一说。)

 吴宓,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出生,陕西泾阳人。1911年初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和哈佛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受聘于国立东南大学,任文学院教授。1922年,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创办《学衡》杂志,任主编,他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流派——学衡派的重要人物。1925年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主任、教授。1941年,吴宓被教育部聘为为数不多的部聘教授。1943年,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系主任。1944年,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的聘约,到武昌华中大学,出任外文系系主任。1947年,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9年,到重庆任相辉学院外语教授兼勉仁学院文学教授。1950年,任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中文系)教授。1978年在老家病逝,终年84岁。他的主要论着散见于《学衡》杂志和他所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着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吴宓先生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他性情坦荡,为人耿直,自言凡胡适赞成的他都一概反对。他节衣缩食,生活清贫。在西南师范大学时,中文系一位老师向他借了五元钱,说好一周内归还,吴宓先生见一周未还便上门去索要。而同校的一位女教师在文革期间见他孤苦伶仃,送他一双毛线袜,他却给那位女教师100元钱。对早年诗友的遗属,他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毫不吝啬。他酷爱《红楼梦》,把自己称作“紫娟”,理由是紫娟对林黛玉疼爱得最纯粹。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昆明有家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吴宓先生对此非常气愤,觉得有辱“林妹妹”住的地方,于是跑去挥舞拐杖把那铺子一顿乱砸。他不仅对“林妹妹”如此,对女学生也是百般呵护。如果他带着学生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一辆车,他总是奋不顾身地举起拐杖拦住车,等到身边的女学生上了人行道这才放行。他似乎对所有的女性都由衷地爱戴,所以他说“除了学术与爱情,其他问题一概免谈”。

 毕竟,吴宓先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人,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鲁迅先生称他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他主张中西贯通,注意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他虽然是中国第一个学比较文学的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研究生,师从白璧德,又是第一个教比较文学且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但他毕生致力于弘扬和维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孔子及其学说,并进行道德实践。他认为,孔教是中华文明的支柱,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他指出,真正的尊孔应注重两条途径:一是实行,“孔子教人,首重躬行实践,今人尊孔的要务”;二是理论,“融汇新旧道理,取证中西历史,以批语之态度,思辩之工夫,博考详察,深心体会,造成一贯之学说,洞明全部之真理。”。因此,他反对批孔,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他说:“我已下定决心:为中华文化殉难,为中华传统道德殉难。”“为了维护我的正确认识,为了中华文化与道德传统,宓准备领受任何不测之祸。虽死犹生,含笑九泉。”这是一个平生谨言慎行的耄耋老人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所说的话,也是一个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理想的人文品格的执着追求。

 吴宓先生崇尚学术,热爱教学。在西南联大工作时,虽然四人同住一室,只有一个长桌,条件非常艰苦,但他每晚总是要在昏黄的油灯下整理第二天的讲稿,第二天清晨他也总是第一个到室外朗诵昨夜新加上的内容。等到其他人都起床了,他才返回室中。在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先生屡遭批斗,且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以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他还说:“我是吴宓教授,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我还能上课。”教授,在无知者的眼中,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空头衔;教授,在俗人的面前,是一种谋生的资本;教授,在学人的心中,代表着学问、荣誉和地位;教授,在吴宓先生那里,是他一生自豪的称号,是他理想人格的载体。吴宓,一个名副其实的教授。

董中锋 2011-04-11 20:20:21

[新一篇] 易中天與他的“公雞下蛋”(轉載自武漢大學珞珈山水)

[舊一篇] 君子可欺以其方 難罔以非其道——論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之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