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和标准,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的持久动力源泉。也就是说,价值观是影响人们确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言与行。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面对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困惑与问题,如何建设具有生命力、内涵丰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如何对学生形成中的价值观有所把握,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是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北京市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目的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中,通过调查研究,对青少年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对学校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找到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生长点,从而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选择的思路,并为区域性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提供决策依据。
  本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
  1. 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面临的文化价值选择;
  2. 中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3.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价值观的重构以及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
  (二)调查项目设计的理论思路
  根据价值观作用域的不同,我们将中学生的价值观划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①
  政治价值观是有关政治制度、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的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是有关经济体制、经济利益、分配方式、经济秩序等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关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宗教、伦理、道德、科学、审美等的价值观;日常生活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家庭、人生、幸福、交往、诚信、公德等的价值观。青少年价值观是丰富多样的,我们的研究不可能全部涵盖,只能有所选择和侧重,集中在能够表现当前中学生价值观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面。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样本
  中学生价值观调查,关键在于调查的真实性和调查问卷的可分析性。因此,在问卷调查及访谈时,我们尽量避开涉及隐私及模式化的问题,利用关联性问题识别是否为真实的价值观,即尽量使问卷的问题前后关联,并具有层次性;避免将价值观问题简单地做统计处理,以提高研究信度。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访谈及文献调查。
  问卷调查样本:在北京市西城、海淀、门头沟、昌平四个区选取城市、城镇、农村不同类型,好、中、差三种不同办学水平的中学共22所,综合考虑了学生性别、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等多种因素,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共3975人。分别设计初中、高中学生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发放问卷3975份,回收率96.5%,有效问卷回收率83.7%。
  二、调查结果及初步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在政治价值观的调查中,我们侧重了解中学生对平等、民主、法制,以及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看法。
  1. 平等、民主和法制观念
  (1)平等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平等观念。有95.2%的中学生认为“公平观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89%的中学生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这反映出现代社会中平等竞争的思想对中学生有较大的影响。
  (2)民主观念
  在“你最赞成下列哪种产生班干部的方式”这一问题上,有32.8%的中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全班学生推举加投票”的方式,有31.4%的中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方式,有16.4%的中学生主张采用“全班同学轮流任班干部”的方式,有10.7%的中学生仍然赞成“教师指定”的方式,有8.5%中学生主张采用“教师提名加投票”的方式。这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已具有民主选举意识,希望参与班级决策。但仍有部分中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盲目服从教师的权威,过分依赖教师的决策,缺乏民主观念和主体精神。在“如果在集体中几个人解决某问题的方案不一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上,有69.8%的中学生认为应“集思广益,提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方案”,有20.1%的中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只有3.2%的中学生赞同“以领导者为准”,还有3.6%的中学生认为“各行各路”。这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班级事务中崇尚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3)法制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有93.4%的中学生认为“遵纪守法”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75.6%的中学生认为在处理个人问题时,自己的行为应符合校纪校规;“当自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有41%的中学生认为应该去找消费者协会或上诉法庭,有47.7%的中学生认为应该要求经销商退货、换货或赔偿。这表明,中学生已经确立了一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形成了遵纪守法的观念,而且有了在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个人权益的意识。
  2. 权利观念
  我们主要调查了三种权利观:生命权、隐私权和自由权。
  (1)生命权
  现代中学生比较重视自己的生命权,调查结果显示,有90.6%的中学生对抗洪抢险时提出的“财产重要,但人的生命更重要”持完全赞成或基本赞成的态度。
  (2)隐私权
  调查结果显示,68.3%的中学生认为,父母或老师翻看他们的日记或信件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表1 假如父母或老师翻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你会怎样想
             他们侵犯了  他们有权   很高兴他们  选项                                           无所谓             我的隐私权   这样做   有机会了解我百分比(%)      68.3        8.3        10.5       12.9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个人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等观念对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具有积极的作用。
  (3)自由权
  在对“你是否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和生活”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94.9%的中学生回答“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这说明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和安排活动。
  (二)当代中学生的经济价值观
  在经济价值观调查中,我们侧重了解中学生的金钱观和分配观。
  1. 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金钱观不仅正在发生变化,而且丰富多样,其在中学生中也有种种表现。
  表2  你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选项   完全同   比较同   不太同   完全不同   观点                  意(%)   意(%)   意(%)    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12.5     19.5     38.9      28.7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                          52.3     32.7      9.2       4.8是万万不能的金钱是对为社会做出贡献                          41.9     38.6     14.6       4.9的人的应有回报

  在金钱问题上,多数中学生持现实而又合理的看法:对于“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一观点,有85%的中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说明中学生已经认识到金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有80.5%的中学生对“金钱是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应有回报”这一观点持“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的态度;有67.6%的中学生对“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又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其持肯定态度,反映出虽然多数中学生并未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
  2. 分配观
  分配观指对分配制度中涉及的公平与效率、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的看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确立新的分配观:这种分配观不留恋平均主义,不排斥少数人“先富起来”,不打击竞争,不保护落后,力图通过“让短的赶上长的”来达到共同富裕。这种以鼓励公平竞争、提高效率为基础的分配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导的观念,同时也因其理念与操作中的若干问题,而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
  表3  你认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选择两项并排序)
            劳动  工作  能力  职位  贡献和创  投资 选项                                                其他            时间  年限  大小  高低  造的价值  多少第一位(%)  8.65  4.25  47.7   7.4    29.0     1.9    1.4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已普遍认识到当前收入差距偏大的社会现状,并能够较为理性地评价这种社会现实。有43.8%的中学生认为“这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中学生已经认识到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目的。在“你认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问题上,排首位的是能力的大小(占47.7%),其次是所做贡献和创造的价值(占29.0%),这反映了中学生在分配观上具有注重个人能力、工作绩效的现代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的中学生认同个人收益与投资多少挂钩,这又说明中学生对当代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理念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同。
  (三)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我们的调查研究涉及的文化价值观,指观念文化层面,而不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价值观。根据目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侧重于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同时中西文化也发生了激烈碰撞,这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调查结果表明,外来文化(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有更大的影响。有57.2%的中学生喜欢外国大片,而只有27.9%的中学生喜欢国产电影。在“喜欢外国大片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上,选择“拍摄技术高,视觉效果好”的占42.2%,选择“这是当今的时尚”的占12.9%,认为“内容新颖,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占26.5%,还有12.8%中学生认为是喜欢外国大片所反映的外国文化。
  2. 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家族与人际关系的特点。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土壤,当代中学生也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有48.4%的中学生认为注重社会关系网的建立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有33.6%的中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有17.9%的中学生将之视为“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中学生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充分的估计而又缺乏深刻的认识。
  对“如果将来有可能,你是否愿意从政(做官)”这一问题,有54.9%的中学生认为,如果将来有可能,他们是愿意从政的。许多中学生把升官、晋级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这反映出“权力本位”、“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对当代中学生仍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3. 服从与自主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5.2%认为应有“自立自理”观,75.1%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评论”。这表明了中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自主行为方面,在有关自己问题的决策上,完全自己做主的占30.5%,而直接听从父母的仅占2.8%,有66.7%的中学生认为应该“向父母征求意见后自己做主”。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只有7.1%的中学生会“直接听从父母的意见”,有62.7%的中学生认同“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有21.6%的中学生会“想方设法说服父母”。中学生在学习上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67.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非常强或比较强,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有38.5%的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弱项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有41.3%的中学生能够做到“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再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问卷结果虽然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当代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决策的现状,但可以说是表明了他们的意愿或要求。
  4. 竞争与开放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学生的认同和推崇,他们大多具有自信、乐观、勇敢、敢于竞争的良好品质。如有85.1%的中学生认为竞争观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喜欢参与竞争活动,有62.9%的中学生希望“尽最大努力与他人公平竞争”,有31.2%的中学生“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有58.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竞争意识非常强或比较强。
  当代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并且对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比较自信。有91.4%的中学生认为“开放意识”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88.9%的中学生认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59.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强或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有62.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强或比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5. 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主张在个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关于“某地工厂可给当地居民每人每年带来几千元的收入,但严重污染环境”这一问题,有53.6%的中学生认为应该“立即停产,建好污染处理设施后再生产”,有21.4%的中学生认为“为了子孙后代,坚决关掉”。虽然其中不能排除由于其利益伤害的虚拟性而带来的简单化选择因素,但仍可看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经植根于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之中。
  (四)当代中学生的生活价值观
  关于生活价值观的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学生的人生追求,对义利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等的认识。
  1. 关于人生追求
  在“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这一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回答是“健康”、“友谊”和“家庭”,表明了中学生价值观比较务实的总体倾向。
  表4 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社会选项    金钱        名誉  友谊  爱情  知识   健康  权力  家庭  事业   其他              地位第一位        6.0    2.3   4.1  16.0   5.0  11.9   31.8   2.0  14.2   6.8    0.9 (%)第二位        5.8    2.2   3.9  15.0   9.1  16.2   19.6   2.5  15.8   10.0   0.8 (%)第三位        8.8    2.8   3.6  17.3   9.0  10.9   16.7   3.0  13.4   13.3   1.2 (%)合计    20.6   7.3  11.6  48.3  23.1  39.0   68.1   7.5  43.4   30.1   2.9

  2. 关于利与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应该“重利轻义”还是应该“重义轻利”,已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一观点,有71.2%的中学生选择了“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这反映出中国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对中学生有深刻的影响。
  3. 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调查结果显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60.5%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有25.5%的中学生认为“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但是,调查还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实际行为与其观念认识之间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状况。比如,在回答“班里要办一块板报,假如你恰巧具有绘画特长,这时你会怎样”的问题时,虽然有57%的中学生表示乐意参加,认为这是显示和锻炼才能的机会,但也有近14%的中学生认为“办板报太累,不愿参加”,有13.9%的中学生认为“老师要求,没办法,所以必须参加”,有15.5%的中学生回答“我愿意参加,但最近自己的事情比较多,下一次再说吧”。
  表5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选  项   无条件服从  为主,兼顾  为主,兼顾  无条件服从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百分比(%)    25.5       60.5        9.5         4.5

  4. 关于合作与交往
  调查结果显示,有86.8%的中学生认为合作观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72.2%的中学生在完成班集体的工作时,喜欢“与同学合作”。在“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6.4%的中学生选择“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有24.8%的中学生选择“根据他人对我的态度而定”,有11.9%的中学生选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3.7%的中学生选择“怎么对我有利我就怎么办”。这表明了当代中学生的交友观念的复杂性。
  三、关于中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我国中学生的生存文化环境问题
  应该承认,仅依据对北京地区的一次调查就做出对当代中国中学生价值观及其形成因素的判断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鉴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它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某种代表意义与引领价值,所以,我们还要尝试以本次调查结果为依据来做出一些推论性的分析。笔者以为,要分析目前我国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应在两个层面上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宏观层面。目前我国中学生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民众文化心态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格的形成,导致如独立个体意识、公平竞争观念、法律法治意识,以及文化开放视野等新文化精神的张扬,导致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平等和宽容等的强调,从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交往观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选择,又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带来了独特的观察视角与选择依据,竞争与合作并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并重,以及“少数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目标层面的冲突与一致性的认识与实现策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而且其中的若干问题,我们也不能说已经找到了理想或可行的解决策略,那么,就可能形成认识上的误区或盲区,成为社会性的困惑或观念冲突、文化冲突。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出的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特征,多种文化间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开放的世界环境在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提供新的视野和转机的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也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来。科学与人文、公平与效益、合作与竞争、继承与超越等一系列矛盾的存在,教育民主化与精英教育、继承传统与超越传统等的争论所反映的不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现代学校文化研究和关注的主题。
  第二,微观层面。从微观层面要分析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的内在冲突。基于近年来对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学校文化集中表现为在社会文化、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与制度文化。而在更深层面上,反映当前学校文化内在冲突的几个主要方面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冲突,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与获得生活直接经验的冲突,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冲突,意识中反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的冲突,强调国际化与强调本土化的冲突。
  事实上,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面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以及自由与规范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形成了目前我国思想理念多元、多样,极其活跃、丰富,又相当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价值观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为矛盾与多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主体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
  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视,个体利益和合理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弘扬,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选择和认识与行为的冲突。
  2. 价值选择的困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当代中学生在社会价值选择上的矛盾——以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理想主义与以注重世俗性、功利性、物质性的社会价值为重要内容的现实主义,何者为重?两者的相容程度以及妥协的可能性如何?中学生在健康、友谊、家庭与知识、事业相比较中正在尝试寻求矛盾的初步解决,当然也会在今后的生命历程中引发新的矛盾。
  3. 价值取向的转变:由人伦关系走向利益效率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学生在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和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等方面都有所增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4. 个体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脱节
  个体人格同一性的建立需要同一性文化价值的影响,文化价值的混乱容易造成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的丧失。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在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之间的脱节、反差比较突出,反映出他们在外显的行为方式与深层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异。言与行不统一,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成长中的主体的多变与不成熟因素的影响,又有成人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成年人,中学生的价值观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多维性、多变性和选择性。
  (三)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几个问题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多种思潮的纷呈,新旧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导致社会各方面对一些相关问题重新思考或再认识,其中最为深刻的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 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主导价值观的态度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仍是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我国的青少年,从小就生活在一种集体主义的氛围里,更多地受到的是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教育,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用社会所期待的标准去评价是与非。然而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又存在过分强调集体至上,忽视个人权利,忽视组成集体的个人主体的自我价值,不注意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倾向,其结果导致实在的集体变为“虚假的集体”,在失去对集体成员的关注的同时,也失去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处理好集体、个人、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尊重事实,追求效益、公平与民主的文化心态
  这种心态与价值选择,本来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规章与法制尚未健全,由于社会变化过快和一些无序现象带给人们的强烈冲击,也由于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还不能说这一选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如对弱势群体的冷漠以及对事实的不尊重还有相当程度的表现。改变这些现象,营造良好心态,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与努力方向。
  3. 社会是非标准的非唯一性和非统一性
  当前社会一些旧规范逐渐失去权威性,新规范还未健全,无序性增强,社会风气不能令人满意。诸如:一些干部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严重;假冒伪劣,制黄贩黄,吸毒贩毒等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价值规范法则被曲解,社会上存在着信仰、理想迷失的现象。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真假价值并存,形成了学生价值观的迷茫。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凝聚人们的信念追求,动员人们积极投入改革与发展的事业之中。因此,价值观念的变革与重建,不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
  (四)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思路
  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近年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1.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国中学生目前面临的是多元、多层次的文化生态环境,由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组合并形成一个结构系统。
  G3QB04.jpg
  如何营造和优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成为整合三方教育资源的主体或第一责任者,并通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
  2. 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学校价值观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与意识,促进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并能在生活中实践个人的价值选择。
  当代中国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融合,培养学生对多种价值取向的分析、批判能力,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理想追求的践行能力。
  价值观的核心是文化,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机会,清除对亚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歧视,从而为价值观的重构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宽容与理解。中学生的价值观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在学习、借鉴、体验、探索中的自主、主动建构的过程。促进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提供若干基本条件,诸如创设一定情境、利用已有经验以及组织学习共同体等,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有学者从价值的本性——个体性角度论述了宽容的内涵及实质,指出“宽容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②。保持必要的宽容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意识,保持宽容又表现为对成长权利的尊重,对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尊重,表现为教育者作为成人的反思与自省。宽容不仅意味着对现实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承认,意味着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尊重,意味着对不同价值标准的客观理解,而且还意味着对自己选择的价值标准的执着,意味着对青少年的健康价值选择抱有坚定的信心。
  注释:
  ①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②李德顺. 新价值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7.
教育研究京3~10G3中小学教育裴娣娜/文喆20062006
中学生/价值观/文化生态环境/价值选择
  middle school students/value outlook/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value choic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Value Outlook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Pei Dina & Wen Zhe
  Pei Dina, 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at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Wen Zhe, researcher at Beijing Municipal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0031)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are facing complex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choice of pluralistic cultur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political value outlook, economic value outlook, cultural value outlook and life value outlook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we can see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ue outlook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contradiction and pluralism. The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needs to create a favorabl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perly position the target of the school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通过对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作者:教育研究京3~10G3中小学教育裴娣娜/文喆20062006
中学生/价值观/文化生态环境/价值选择
  middle school students/value outlook/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value choice

网载 2013-09-10 21:37:28

[新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宗教的世俗化傾向

[舊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確立及其基本原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