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构想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经济区域逐步形成并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中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城市群迅速崛起、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环境条件重大变化所带来的契机,开展新一轮的区域资源整合,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是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谈一些看法。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建设呼唤高质量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长三角区域内的各城市都把自己定位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有人大胆预测这一区域将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在充分研究国际大分工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出的选择和判断。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是生产全球化,最基本的是制造业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传统产业及成熟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推动其公司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相互结合,其目的是将各国在科技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整合为企业的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在我国是经济发达地区,但该区域并未真正完成工业化过程。有学者研究后指出,除上海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发展阶段外,该区域内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阶段,少数地区甚至仍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注:石忆邵,王克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主流仍然是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把该区域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动地大规模接受新一轮产业转移,发挥区域内城市密集、工业门类齐全、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外向程度高、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技术和市场的机会,有利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寻找新的位置,以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必然要求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产业整合、提升产业层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要依靠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事实也是这样,长三角地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来频频告急。苏州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现有的4000多家企业,每年需要中职类毕业生约3万人,而苏州本地毕业生每年不足5000人。杭州汽轮机厂需260多名数控技工,参加10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的人。昆山一些企业甚至喊出了“28万年薪聘高级电焊工”的口号,依然良将难求。(注:新华社.长三角,比电荒更紧迫的“技工荒”.常州日报,2003-10-14.)上海市预测,未来几年平均需补充10万名中职毕业生,1.8万名高级技工。(注:沈祖芸.上海中职毕业生市场需求有增无减.中国教育报,2003-12-15.)尖锐的供求矛盾,使得长三角蓝领工人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哄抢技工人才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职教名城”作为城市名片的常州市,不仅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被早早预定一空,连在岗的高级技能人才也被沪、杭、苏、锡等周边城市盯上,以至于该市不得不采取特殊政策,以高于普通工人6倍的薪金“留住”高级蓝领。(注:高斌,成志.常州高薪留“蓝领”.扬子晚报,2003-10-14)可见,对高素质工业劳动者的需求始终是该区域就业市场的主要方面,而培养高素质的工业劳动者则是支撑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主要应由职业教育来实施。
    (二)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所处的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近千万名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力提高了一线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了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的科技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2001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职业教育培养毕业生的贡献。(注:江苏省教育厅.走向现代化的江苏职业教育.2002年全国职教成果展参展资料.)而长三角地区又是三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例大致保持相当。此外,上海课程与教材改苹的“10181”工程、布局结构调整和标志性示范职业学校的建设,江苏职业教育“1122”工程的实施、专业现代化建设,浙江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可以说,这一区域是全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这一区域的职教市场现状又是分割的。三省市乃至区域内各域市有各自的市场,职业教育局限在各自的区划内单独运作。这必然影响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影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功能的发挥。因此,进行区域间人才资源规划、培养的协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和紧密的社会联系
    区域是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长三角区域各成员城市虽然分别隶属于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区划,但地域相近,人文相亲,文化相融。历史上,上海是江苏的一部分,而人们往往又把江浙、苏杭并称。区域内民间的、政府的各种交流频繁,社会联系紧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上海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和现实中的经济中心,一直对这一区域发挥着强劲的辐射和有力的带动作用。而这一区域各城市(地区)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发展,形成这一区域内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社会心理认同。这为整个区域开展职教合作、整合职教资源带来了可能性。
    (二)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为职教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增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内交通、通讯等互联成网,尤其是“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建设的加快,使得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交通十分便捷。距离的远近已不再成为人员、物资流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上海工作,在苏州、无锡购房,工作地和居住地相分离已不是个别现象。在当地县城读书与到其他中心城市读书,花费在途中的时间相差无几。而通讯技术的发展更在创造一个区域无差别环境。长距离通信费用不断下降,利用宽带通信可进行任意距离、数据的实时交换,各种无线接入设备快速发展,这一切正在迅速降低成本和增强性能,缩小活动的空间约束。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为这一区域职教资源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合作办学,学生异地求学,毕业生异地就业,教师异地教学或兼职,信息互通,设备共用,都成为可能。
    (三)长三角地区已有的市场化配置实践为职教资源整合提供了经验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框架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把市场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促进职教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泰州、南通等地的一些职业学校就通过与上海及苏南一些城市企业的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为这些城市的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90年代末以来,为加快苏北劳动力转移进程,江苏省组织苏南、苏北的职业学校开展对口合作办学。而随着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当地生源不足的情况下,苏州地区的一些职业学校与中西部一些省市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中职人才,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不仅实现了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解决了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苏南地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实现了双赢。2002年,上海市也打破中等职业学校只招本地生源的规定,开始对外省市招生。这些成功的改革实践,为长三角区域内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职教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整合,提供了经验。
    (四)长三角地区政府间的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整合提供了体制的保证
    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长三角二省一市政府对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长三角地区经协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以后又成立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会,并设立了旅游、商贸、信息等若干专题组,商讨各领域具体合作事宜。跨入新世纪后,两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也开始正式启动,区域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说,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从孤立分散状态到如今的带状连绵区,其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区域的整体协调。最近,江、浙、沪又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建立三省市教育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教育优势圈,为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搭建平台。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整合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三、促进长三角区域职教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一)突破狭隘的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观念,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长期以来,行政区划成为各个省、市、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规划、生态环境治理等经济活动的最大范围。职业教育被视作地方教育事业,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自然也就以市、县为规划范围。地方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行政区划又成为职教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的重要障碍,各市县在本区划范围内追求小而全,大而全,造成学校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影响了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用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破狭隘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在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重新规划,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教资源优势,各市进行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对行业性强、各市虽有需求但需求量又不大的专业进行区域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异地委托培养,使全区域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实行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学校布局和发展,减少专业设置的重复。为适应产业优化和升级对“灰领”人才的需求,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所高职院校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试点。高职院校面向区域内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优秀毕业生,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面向全区域开展专科高职后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以此拓宽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升学渠道,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
    (二)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实行跨地区无地域界限招生
    长三角地区整体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衡量标准,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递进,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平衡了,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优质资源,因此,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而社会人口增长往往呈现波浪状,且各地区浪尖和谷低并不同时出现。上世纪90年代末,苏南地区初中毕业生处于低谷时,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被闲置,近年来这一地区初中毕业生开始大幅度增加,未来几年达到高峰期时,初中毕业生将是低谷时的一倍。而适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一批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质量和社会信誉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仅苏锡常地区就有10多所中专校升格)。这些中专校升格后,虽然满足了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完善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但客观上也使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变得相对稀缺。而上海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高峰已过,许多职业学校面对逐年下降的生源,产生了很强的生源危机意识,因此,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开放招生市场,实行跨地区、无地域界限招生,不仅可以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实现地区间的取长补短,解决部分地区职教资源闲置、部分地区职教资源短期内不足的矛盾。
    (三)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地区问职教信息的整合和交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加强各地区的联系,减少区域内外要素流动的盲目性,使要素流动更具合理性,从而节省大量成本。
    1.建立长三角区域职教资源总库
    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专业平台,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也在建设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区域内大部分职业学校也完成了校园网建设,但由于体制的障碍,各省市在建设资源库时自成一体,重复投资,信息资源缺乏,信息效用低下,没能发挥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和信息传播的高效作用。因此,必须组织建设跨省市的区域职教资源库,形成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内各地区间职教信息的整合和交流。可以建立长三角区域职教资源总库,各省市建立地方库,系统采集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招生和就业信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信息,并将这些资源及时传送到总库,实现交流和共享。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网络远程职业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破除了封闭型学校教育的空间和传统学府的围墙制约,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教育媒体,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空间扩展到遥远的异地,把学习课堂延伸到机关、企业、家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来选择专业和课程,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多媒体的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作为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可以集中资金、充分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制作优秀的职业教育电视节目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件,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传输手段,开展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满足长三角地区包括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内的职业教育需求,实现跨越时空的职教资源共享。
    (四)通过适当分工,合作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职业教育的质量有赖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素养和教师培养工作的水平。长三角地区三省市都十分重视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但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2001年,浙江省中职教师本科率为60%,江苏省中职教师本科率达62%,上海市达67%。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多由中专升格,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在知识和能力上,而且在教育观念上都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却不均衡。江苏、上海高校密集,而浙江相对较少,并且培养职教师资对高校有特殊的资源要求,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愿意或有能力承担的,而全国52个职教师资重点建设基地,江苏有5个,上海有2个,浙江有2个。培养职教师资应首先发挥这些重点建设基地的功能。因此,长三角区域可以通过适当分工,合作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可侧重开展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职教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可侧重培养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带头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骨干;区域内其他基地学校和有条件培养职教专业师资的高校,通过专业分工,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专业师资;苏州工业园区等高校侧重于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该区域内惟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目前已具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和培养能力,更应在为整个区域培养高素质的职教专业师资上发挥重要作用。
    (五)合作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全面提升区域内职教的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核心是课程和教学水平。总体来说,长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要进一步提升这一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必须通力合作,深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合作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花巨资建起了千兆校园网,但很多网内容空虚,信息缺乏,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有效服务和强力支撑的课程资源建设相当薄弱。因此,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人力、物力资源的统整优势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不仅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上开发出高水准的课程资源,也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具体来讲,一是建立职教课程资源库。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职教课程资源库不仅每个职校、每个地区需要建立,形成自己的特点,长三角地区也应该建立职教课程资源总库,以利于职教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度发展,便于职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而且,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把各级各类职教资源库联系起来,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二是形成职教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在长三角区域建立大联合体,形成纵向的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从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2.合作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
    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协作会,一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新课程的开发、设计、研究与实施。二是针对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以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三是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如本区域内学分互认制度的实施等。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和托马斯认为,只有当经济制度有效时,才会发生增长。同样,教育制度的有效性也决定教育增长的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职业教育提供人力支撑和知识支持,而在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又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通过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来拓展发展空间,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论及的长三角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构想,涉及到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而教育制度又是受制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要使构想成为现实,其基本前提是,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超行政区划范围的区域协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常州9~12,23G53职业技术教育朱新20042004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lution本文为《职校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洪潇tíng@①/杨振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亭  XIAO Hua-y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We must drive our industrial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if well take a path of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br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many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ing it with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fi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go ahead with the time, reform audacitily, take the path of combining teaching and studying with industry, realize information, and run the collegewith its feature.朱新生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 作者: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常州9~12,23G53职业技术教育朱新20042004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lution本文为《职校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洪潇tíng@①/杨振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亭

网载 2013-09-10 21:39:52

[新一篇] 銀行監管與中央銀行的關系探討

[舊一篇] 降低貨幣政策動態不一致性的理論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