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十五)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十五)

八、战 守

  战和守,即进攻和防御,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内容,古代兵家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孙子兵法·形篇》就是谈论战守问题,孙子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春秋末期,即孙子生活的时代,已能建筑坚固的、较高大的城墙,但攻城的器械却很落后,破城甚难,故有“一女乘城,可敌十夫”之说,所以孙子说“不可胜,守也。”但可贵的是,孙子从其总的战略思想来说,是着重于进攻的,即使他谈防御也把它和进攻结合起来,他所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敌摸不着,无隙可乘;当一发现可以歼敌之机,立即率领部队,象从重霄而降迅猛进攻敌人,这样不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胜。

  《三国演义》有不少战例,就是正确地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运用,因而取得胜利。有的是先守后战,有的是先战后守而再战,这些战法,防守是手段,进攻是目的。贾翊向李傕、郭汜献深沟高垒坚守长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远来之敌粮尽撤退而追歼之。张辽守合淝,孙权率大军来攻,因敌军来势汹汹,而守城将士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张辽就趁孙权轻敌、立脚未稳,率猛士冲入敌阵袭击,以挫敌胆,提高士气,然后坚守城池,故敌人无法攻破。而当敌军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击,几俘敌军统帅孙权。

  是战是守,这是一门很复杂的军事艺术,难以刻板做出规定,这要根据客观形势和具体情况而定。因势不同,战守也异。如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而坚守于众安,操因事撤军,张绣、

  刘表合力去追击,大败而回;后张绣听贾翊之策独率军再往追击,却大胜而回,这因操前有备而后无备之故。曹洪守潼关,操令其坚守,并以十日为限,供不自量力,出关迎战锐气正盛的西

  凉军,结果失关而逃。司马懿扼守秦川,使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终病逝于五丈原。故《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1.守后战:雇汜听贾翊

  贾翊甚有智计,有良、平之称。李傕、郭汜能暴乱一时,都靠贾翊之谋;是战是守,他能因事、因时、因势而为之制订对策。

  深沟高垒,待敌粮尽击之

  王允用连环计除掉董卓,大赦天下,独不赦卓死党傕、汜 等,他们惊惶 不安想各自逃生,时翊在卓军中,他独持异议说:

  “诸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不着诱集诸人,并本部军 马, 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汜听其谋,煽动聚众十余万,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战败吕布,乃得占据长安,独掌朝政大权。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为勤王室乃举起义旗,引军十余万抵长安城下。李傕、郭汜与贾翊商议御敌之策,翊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可是,李蒙、王方等将坚决要求出战,傕、汜听之,结果二将大败身亡。这时,傕、汜才信贾翊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只得拔寨退军,傕、汜派军追击,西凉军大败而逃。

  实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运用

  傕、汜听贾翊计犯长安,史有其事,史书也记有马腾、韩遂谋袭长安事,但未见载有贾翊献先守后战之计。但这并非作者凭空创造,它只不过是古代计谋的再版。所谓贾翊“深沟高垒”之谋,即李左车劝陈余之策。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径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击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说,“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蝶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 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计,其锋不可当。臣闻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 后衅,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擒矣!”陈余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李左车的策是妙策:韩信军初来,其锐气正盛,先避其锐气,深沟高垒勿与战,断其粮道,使韩信军欲攻不能,欲退不得,且双方兵力又如此悬殊,“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是可能的。故韩信闻李左车献此策,十分担忧,后知不用大喜,乃能用计破赵。作者虚构贾翊的深沟高垒之策正是仿此。这其实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隋归”之法。 

2.再追击:张绣败曹操

  傕、汜败后,贾翊依附张绣,也多献奇计。

  同样追击,前后败胜不同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乃驻守于安众,以图后计,适操因探知袁绍欲袭许都乃即日回兵,细作来报,绣欲追之。贾翊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说:“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去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退。绣对翊说:“不用公言,果有此败。”翊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都说:“今已败,奈何复追?”翊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去。诱乃自引一军往追,果大胜而回。

  为什么张绣、刘表两军合力去追击大败而还,而张绣只独自引一军再去追击却大胜而回?胜败如此离奇是什么原因?刘表百思不解,乃向贾翊请教说。“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翊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退,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骑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前追击敌有预防,后追击出敌意外

  贾翊能料胜败之机,这是因他能审时度势、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种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万全措施,故有的能干战场上战胜敌人,却往往在追击时因轻敌致被打败,故孙子有“归师勿遏”之说。贾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这次退兵非败而退,而是胜而退,所以不能等闲视之,如假退追之必上当;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备,故贾翊料其“必有劲将为后殿”;而曹操兵力较张绣、刘表强,翊深知绣、表用兵皆非操之敌手,所以反对追击。事实上,绣、表对操退兵部署毫无所知,也不采取对策而盲目追击,说明两人都是庸才,被打败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击被打败了,败者惊魂未定,是不会想到再去追击的。绣、表是这样想,操也是这样想。可是,贾翊却能用辩证法观点来审时度势,他料到操在打败追兵后决不会想到敌人再来追击,必然毫不防备,再去追击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纵使张绣一军前去,也能以弱胜强。

  上述故事和贾翊论胜败之机,基本上符合史实,详见《三国志·魏书·贾翊传》。 

3.挫敌胆:张辽镇合淝

  合淝之战,对于魏军来说,应是一场保卫战,但魏军却以先攻后守而取胜,始终守住合淝,并重创敌人。当时,敌对双方力量很悬殊,吴军众而魏军寡,众利于攻,寡利于守。

  挫敌威以稳定军心

  可是,由于合淝守军因敌众已寡,军心惶惶,能否守住合淝,缺乏信心,合淝守将张辽乃决定先挫敌威,然后始可谈守。他率领敢死之士英勇出击,打得吴军丧魂落魄,不敢窥视合淝。

  《三国演义》所写的合淝之战,与史实基本相符,但《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所记载的更详,更能显示这位魏国名将的超人智勇。曹操征孙权回,使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兵七千余人守合淝。及征张鲁,乃留一书给护军薛悌,傍书云:“贼至乃发。”孙权统领十万大军围合淝,张辽等乃开展封书,书说:“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将因敌众已寡有疑忌。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威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原来张辽耽心李典不同意出战,但李典听了张辽的话,慨然而起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岂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于是,决定出战。

  张辽与李典、乐进素不和睦,这时大敌当前,却能不记前嫌,团结对敌。张辽当夜召募得敢死之士八百人,乃杀牛飨将士,准备明晨出战。天刚破晓,张辽披甲持戟,率先冲陷敌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声喊着自己名字,冲入敌军营垒,直至孙权麾下。孙权大惊,其将士仓惶不知所为,慌忙走上高冢,以长戟自守。张辽喝孙权下战,孙权吓得不敢动,因见张辽兵少,乃派兵将之围困数重。张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其余众号呼说:“将军弃我乎?”张辽乃翻身杀入,援出余众。自天晓战至中午,东吴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无敢当者。吴人锐气大挫,魏军士气大振。

  张辽回军加强守备,将士安心悦服,上下一心守城。孙权攻城十余日不下,乃引军自退。张辽率诸军追击,孙权几乎被擒。建安十二年,曹操到合淝,巡视张辽战斗之处,赞叹不已。

  合淝之胜,不仅因张辽智勇超群,而在大敌临城之际,张辽、李典、乐进不因私嫌而误公事,能团结抗敌;加以张辽处危 难之地,不舍众而自全, 与部属共生死,故能上下一心,以一当十,因而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4.轻出战:曹洪失潼关

  因父亲马腾被曹操所杀,马超为报仇雪恨与其义叔、西凉太守韩遂,共起二十万大兵,杀奔长安。西凉兵万众一心,锐气甚盛,勇不可当,迅速攻入长安,直指潼关,守将钟繇告急。曹操 闻讯,立即唤曹洪、徐晃吩咐: “先带一万人马前往,替钟繇守潼关。如十日内失关隘,皆斩:十日外,不 于你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

  不自量力,潼关失守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操起事就追随左右,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且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几次临危都因得他拼死相救而脱险,故甚得曹操的信任。但他为人性躁,操恐其误事,乃派徐晃助之。曹洪、徐晃到潼关,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军来关下,把曹操三代辱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厮杀,徐晃谏说:“此乃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必有主画。”马超军日夜轮流来骂。曹洪不自量力,只要厮杀,徐晃苦苦挡住。至第九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弃马于关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于地上睡卧。曹洪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迤逦追赶。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车,闻曹洪下关厮杀,大惊,急引兵随后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引军杀至。曹洪、徐晃急回走时,一棒鼓响,山背后两军截住: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一阵。曹洪 抵 挡不住,折军大半,撞出重围,奔至关上。西凉兵随后赶来,攻入潼关,曹洪等迫得弃关而走。

  用人唯亲,其败必然

  同是众寡悬殊,为何张辽出战而保住合淝,曹洪出战而失了潼关?孙权兵虽众,师出只不过是为争城夺地,且认为破合淝势在必得,有轻敌思想;张辽则趁其初至营垒未坚突然袭击,使敌措手不及,故战而胜之。西凉兵同仇敌忾,且马超世之虎将,而曹洪想凭勇而以寡胜众,其丢失潼关是势所必然。而潼关之失,也与曹操用人唯亲有关:他虽知曹洪性躁,因其是亲可信而用 之;徐晃虽是名将却非其所亲而不托以重任,仅任为副职。如守城主 将非曹洪而是徐晃,十日之内潼关可保。故潼关之失,实由曹操用人不当,说曹操失之亦可。势、人、谋不同,其守战之法、胜败之因也异。 。

5.老蜀兵:仲达守秦川

  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屡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遣人送给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

  甘受巾帼素衣之辱

  司马懿拆视其书,略说:

  “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说:“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答:“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在座将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众将知司马懿受巾帼素衣之辱,皆愤愤不平,入帐告说:“我等皆大国名将,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请出战,以决雌 雄。”懿说:“吾非不敢 出战,而甘受辱也。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

  众将俱忿怒不平。懿说:“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

  众皆允诺。懿乃写表遣使,直至合淝军前,奏闻魏主曹睿。睿知其意,乃令辛毗持节至渭北传谕说:“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蜀将闻知此事,报与孔明,孔明笑说:“此乃司马懿安三军之法也。”

  姜维问:“丞相何以知之?”孔明说:“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此乃 因司马懿因将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众。今又播传此言,欲懈我军心也。”正论间,忽报费祎到,乃请入问之,知吴兵为配合孔明北伐而进攻合淝无功而还,孔明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说:“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从此,呕血不止,一病不起。

  “既生亮,何生懿?”

  司马懿和孔明都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上述的故事都是引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这一回书很能反映出历史上司马懿的战略思想。孔明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战略决策是以攻为守,企图在敌有变时北图中原;司马懿明知其谋,且当时灭蜀时机尚未成熟,故以防御为主,扼守秦川前线,以老蜀兵,使孔明无所作为。因此,孔明六次出祁山,最大战果只不过取得三郡,但随之复失,尔后都劳而无功。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春,孔明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以前每因粮不继,不能继续北伐,于是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但这时孔明已病入膏盲,司马懿知其“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料其将死,故甘受巾帼素衣之辱,怒而不发。其年八月,孔明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及蜀军退,司马懿巡视其营垒处所,叹说:“天下奇才也”。

  孔明虽是奇才,因与奇才司马懿相遇而不得行其志,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因此,毛宗岗为之感叹:“既生亮,何生懿?”(第五十七回回评) 

九、诱 敌

  孙子说:“兵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国家存亡之大事,因此为了战胜敌人采取任何奇计诈谋都行,只要能取胜便不失为智计,但如果像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打法,虽有君子风度,却贻笑于天下。

  设计以诱敌,使敌上当,是《三国演义》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诱敌之法有种种:或利用其立功心切以愚之,如周瑜伪造“降书”以骗蒋干,使其中计,导致曹操斩了其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或投其所需以欺之,如庞统献的连环计恰好治奸曹军晕船之病,操乃用其计,致使战船被烧个精光,或有意泄露军情以赚之,如张飞故意让严颜知其行军路线,乃设计擒之;或以己之弱点以诱之,如翼德假醉使张合中计而大胜;或己计虽被彼所疑,但一再重复以骗之,如孔明“退避三舍”以诱司马懿,司马懿终信其真退兵而追击,结果中伏致败;或用假象以瞒之,如司马仲达装重病以骗曹爽,使其失去警惕,乃达到其伺机夺权的目的。从以上六种诱敌之法看来,说明“无诱不用奇”,就是说要诱敌必须用奇计。这些诱敌之计都很奇妙,故能“请君入瓮”。

   

1.造假书:周瑜愚蒋干

  周瑜愚弄蒋干,不仅其文妙,其计也奇!

  点破来意,蒋干变哑吧

  曹操与周瑜隔江对阵。蒋干在曹操面前自夸说:“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归降。”可是,他见了周瑜,不仅三寸之舌摇不了,却变成了个有话说不出的哑吧:周瑜一见蒋干来便点破他的来意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听了愕然,忙争辩说:“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周瑜正欲其否认是说客,便“顺水推船”,在宴席间把他介绍给江东诸官说:“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给太史慈说,“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吓得蒋干噤若寒蝉,不敢吱一声。可怜这位说客,从过江到此,连哼一声都不敢,那里谈到说周瑜归降呢?席间,周瑜又歌又舞,蒋干呆呆地坐着,周瑜开怀畅饮,蒋干陪着饮闷酒。就这样,蒋干被折腾到深夜,乃哀求说:“不胜酒力矣。”其实,蒋干还清醒得很。周瑜才撤席,佯作大醉之状,强邀蒋干同寝,于是导演出一出绝妙的“蒋干偷书”妙剧:

  周瑜诈睡,步步是密

  周瑜呕吐狼藉,不久鼻息如雷,蒋干心中有“鬼”,哪里睡得着,趁着灯光尚明,偷翻桌上文书,得了蔡瑁、张允“投降书”,如获至宝,急藏于衣内,正欲翻看他书时,却见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这时,周瑜又在说酒话,口内含糊一再重复地说:“子翼……教你看曹贼之首!……”说了又呼呼入睡。干伏于床上,哪能睡得着,将及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说:

  “都督醒否?”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惊问那人说:“床上睡着何人?”答说:“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说:“吾平生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只装睡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

  少倾,瑜入帐,又唤“子翼”!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瑜亦解衣就寝。

  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亦无人阻挡。干慌忙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曹操得书,一时不悟,斩了深谙水战的水军督都蔡瑁、张允。蒋干确为周瑜立了一大功。

  周瑜愚蒋干之妙,正如毛宗岗所评点:“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 却是梦。……周瑜假做极疏,却 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 (集四十五回回评) 


2022-12-08 19:04:47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四)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