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十四)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十四)

六、缓 急

  做任何事情,是缓是急,应看具体情况而定:应急则急,应缓则缓。应急办而缓办,将会误事,应缓办而急办,也可能把事情弄糟。这可以说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对于战争,是缓是急,也应如是处理。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故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篇》),孙武强调战争要快速机动,是从实行战略进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战争时间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很短,几个小时,最多一天便结束战斗。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已属罕见的战例。因此,孙武没有涉及缓战的思想。战国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战争则变得很复杂,时间持续长了,如吴楚柏举之战就打了十一天,越灭吴围困姑苏竟达三年之久。一般来说,战略进攻必须神速,战略防御则要持久。这已为尔后兵家所遵守的法则。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战略进攻的某一阶段也需要缓战。郭嘉策翼州、定辽东时,则提出“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的计谋,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大胜利。《三国演义》有不少“缓急”的例子,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1.待乱入朝:董卓屯兵城外

  何进与宦官斗,因缓而败,董卓应诏入朝,因缓而其篡政阴谋得逞。同是缓,其不同如此。

  “倒特干戈,授人以柄”。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矛盾极其尖锐,或为立嗣,或为争权,彼此搏斗不已。何进与十常侍内讧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灵帝病笃,欲立皇子协继位,听中常侍蹇硕之计,拟先召大将军何进入宫杀之。何进知其谋,拒不入宫,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太子辨即皇蒂位,派袁绍入宫收蹇硕。蹇硕被杀,何进听从袁绍之言,欲乘势尽杀宦官。宦官张让等闻讯,贿赂何进之弟何苗说情,何后便出面表示不同意何进所为。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说:

  “此计大妙!”主簿陈琳反对“外檄大臣入京”,认为这是“倒持干戈,授 人以柄,必致祸乱”。何进轻蔑他说:“此迂夫之见也。”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西凉刺史董卓得诏,即提兵望洛阳进发。谋士李儒说:“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即上表。表略说:“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进得表,便派人迎董卓于渑池。董卓却按兵不动。张让等知外兵到,乃密谋:请何太后召何进入宫,伏甲士杀之。

  袁绍等得悉何进被杀,乃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朝内大乱。这时,董卓始整兵入朝,趁势掌握了朝政,成为汉廷的实际统治者。

  不速不容,致乱之由

  为何董卓以缓而阴谋得逞?何进以缓而遭杀身之祸?“奸在君侧,除之贵速贵密。”何进不懂此理,却不速不密。本来,尽杀宦官并非明智之策,但既决意杀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进因何后一再阻挠而犹豫不决,及召外兵入朝,其谋更加暴露无遗。因其缓,使宦官有时间得以反扑;因其谋泄,宦官与之势不两立,不杀何进必将被何进所杀。何进应密而不密,应急而不急,这便是其致死之由。董卓奉诏入朝除奸却不密不速,同是缓,却与何进的缓有所不同。何进是暗发密诏召卓,为何董卓偏上表把除张让之事公布于天下?既然声言要“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为何又在渑池按兵不动?其中大有阴谋,他上表使除张让等之事公开,意在告知让等,使其有所准备,对何迸进行反扑,促使宦官与外戚内江,他在渑池按兵不动,实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乘乱入朝,操纵朝政,为所欲为。这便是董卓以缓而其阴谋得逞之故。 

2.缓以待变:郭嘉料敌制胜

  郭嘉字奉孝,颍水阳翟人,是三国时代的奇才。他是曹操的谋士,从征十一年,设谋辄中,多立奇勋。操败袁绍,破冀州,定辽东,多赖其谋。在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三十八。操哀甚,谓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在赤壁大败,逃命归来,想起郭嘉仍痛哭失声,说:“若奉孝在,决不使我有此大失也。”可见操因敬佩其才而思慕之深。

  郭嘉设谋画策,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拘于一偶。曹操西击乌桓,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便有回军之意,乃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操乃密出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在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敌仓惶应战,操军大破之,斩蹋顿,余将皆降,袁熙袁尚败投辽东。这一战役,郭嘉强调“兵贵神速”,但破冀州、定辽东却提出了“以缓待变”的计谋:

  破冀州、定辽东

  袁绍临危,立幼子袁尚为冀州之主,袁谭不服,因大敌当前,暂隐而不发。袁谭在黎阳与曹军战,大败,求救于尚。尚不发兵,想借操之力以除之。

  谭大怒,议欲降曹。尚怕操、谭并力,冀州将危,乃率领大军来黎阳救谭。

  谭闻尚自来,大喜,遂罢降曹之议。曹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为犄角之势。

  这时,袁熙、高干也领兵到来,屯兵城外,共同抗曹。操分路攻打,袁谭、袁尚、袁熙、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到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由于袁氏兄弟同心协力,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计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柏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乃引大军向荆州进兵。果不出郭嘉所料,操军一退,袁谭、袁尚两兄弟为争位,互相火并。袁谭不敌投降于操,想借操之力灭尚,然后并尚军以抗操。操虽知其诈,但利用其兄弟矛盾,便回师破冀州.袁尚败走。袁谭得统其众,欲复图冀州。袁氏兄弟同心协力仍难敌,何况这时袁谭已是孤军奋战,终在平原被曹军所杀。于是,曹操平定冀州。

  “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急之则合,缓之则离”。这便是郭嘉平冀州的妙计,其定辽东之计亦如是。袁熙、袁尚兵败引数千骑奔辽东。时操在冀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说:“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说:“待二袁首级至,即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送上书信,操大笑说:“不出奉孝之料!”众官问其故,操遂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怕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势必相图,其势然也。”原来二袁来投,公孙康疑是有鸠夺鹊巢之意,本想赚入城杀之;但又怕操引兵下辽东,想留之为已助。故二袁来到,只推病不见。后探知“曹操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请二袁入见,使预埋的刀斧手砍下二袁之头,用木匣盛贮,使人赍书送给曹操。郭嘉计之妙、见事之神如此! 

3.兵贵神速:吕蒙急取皖城

  在《攻心》一节《离军心,吕蒙轻取荆州》一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吕蒙是一个很有智谋的将领,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将。

  吕蒙作战风格:勇猛、快速

  他的作战风格是快速机动,一决战就勇往直前,猛冲猛打。如孙权伐黄祖之役,吕蒙为前部先锋,黄祖令都督陈就领兵拒之。陈就引一队艨艟截住沔口,艨艟上各设强弓硬弩千余张,将大索系定艨艟于水面上。吕蒙领兵到,艨艟上鼓响,弓弩齐发,兵不敢进。吕蒙乃选小船百余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撑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执钢刀,不避矢石,直到艨艟傍边,砍断大索,艨艟遂横。吕蒙跳下小船,自举橹棹,直入敌船队,放火烧船。

  敌都督陈就急待上岸,吕蒙舍命赶到跟前,当胸一刀砍翻。敌军于岸上接应,东吴诸将一齐上岸,势不可当。祖军大败。将士乘胜,进攻其城,黄祖闻陈就阵亡,乃弃城走,吴兵追擒杀之。孙权在表功时说:“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仅与敌军一交仗,就砍其都督之头,吕蒙作战勇猛、快速如此!其取皖城也如此,这次战役更显得他胆识超人。

  兵贵神速:敌人措手不及

  刘备因曹操已取西川,恐其犯川,乃割荆州三郡与东吴,请孙权取合淝,以促使曹操勒兵南向;孙权因操在汉中,也想乘势取合淝,乃聚众将商议。

  吕蒙献策说:”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淝,以充军实。今可先取 皖城,然后攻合淝。”吕蒙先攻皖城的策略是 正确的。因曹操在皖城屯田,其目的在于增加粮食,以增驻兵讨伐东吴,如断其粮道,合淝缺粮,攻之则赐,而更主要的是可以破曹操备粮攻吴的计谋。

  权善其策,乃以吕蒙为先锋,自引诸将为中军。东吴兵临城下,皖城太守朱光一面派人往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不出。权到城下看到,城上箭如雨发,射中孙权麾盖。权回寨,问众将说,“如何取得皖城?”董袭说,“可差军士筑起土山攻之。”徐盛说:“可竖云梯,造虹桥,下观城中而攻之。”吕蒙说:“此法皆费日月而成,合淝救军一到,不可图矣。今我军初至,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城。”权从之。次日五更饭毕,三军大进。城上矢石齐下。吕蒙亲自擂鼓,众将拼命向前,士卒皆一齐而上,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得了皖城,方才辰时。张辽引军至半路,哨马回报皖城已失,辽即回兵归合淝。“兵贵神速”,如不速破皖城,张辽救兵赶上,就如吕蒙所说,“不可图矣。”

  用兵之道,变化无穷,或急或缓,因势而定。吕蒙以急破皖城,若缓则不可图;郭嘉以缓平冀州定辽东,若急则难平定,因事之不同,策之效果也各异。细探缓急之因,便得其中奥妙。 

4.外缓内急:诸葛袭陈仓

  孔明二出祁山时直取陈仓,因有郝昭把守,屡攻不下,因魏救兵至,乃撤回汉中;后知孙权同意出兵代魏,乃再出陈仓,他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

  “陈仓城中郝昭病重。”孔明说:“大事成矣。”遂唤魏延、姜维领兵五千, 限三日领兵攻陈仓;又唤关兴、张苞,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丞相真神计也!”

  魏延、姜维领兵到陈仓城下看到,并不见一面旗号,又无打更之人。二人惊疑,不敢攻城。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只见一人纶中羽扇,鹤氅道袍,大叫说:“汝二人来的迟了!”二人视之,乃孔明也。二人慌忙下马,拜伏于他说,“丞相真神计也!”孔明令放入城,谓二人说:“吾打听得郝昭病 重,便令汝三日内领兵取城,此乃稳众人之心也。吾却令关兴、 张苞,只推点军,暗出城中。吾即藏于军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彼不能调兵。吾军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兵无主将,必自乱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谓此也。”

  原来,孔明和关兴、张苞领兵抵城下,时值郝昭病危,正呻吟之间,忽报蜀军到城下,昭急令人上城把守。孔明布置的细作却在各门放火,城中大乱。昭听知惊死。蜀军一拥入城。

  以虚攻掩盖实攻

  孔明这次袭陈仓,一是密,二是速。这时,郭淮已知郝昭病重拟派张合去替他;为了瞒过敌人耳日,孔明用外缓内急的战术:唤魏延、姜维攻城,是明令,有意让人知道,但不急——有三日期限,实是虚攻,以迷惑敌人,他却与关兴、张苞暗中星夜出兵倍道攻城,密而急,是实攻。因其密而急,突然袭击,使带三千兵前来替郝昭的张合未至,孔明已破了城池。 

七、虚 实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说善于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一军事思想,历来受到兵家的高度评价,《李卫公问对》指出,兵法千章万句,其要者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敌人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行事,就能分解强敌,以少胜众,以弱胜强。而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认为要“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这都是说攻虚击弱之法。而能否攻虚击弱,决定于能否善 于“示形”,所谓“示形”即伪装和欺骗。孙子强调“示形”要做到“无声”、”

  无形”,“故能为敌之司命。”意思是说善于“示形”的,自己一方的动作,敌人毫无所知,这是因它伪装得很好,使敌人象是目盲耳聋一样,看不见形,听不到声;而我方却是目明、耳聪,对敌人动静一清二楚,所以能指挥敌人。

  《三国演义》对孙子的《虚实篇》所提出的观点有了充分的发挥,且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凡战胜者,大都与“示形”得好有关。孔明对虚实的运用,是因人因事而异,他知曹操懂得兵书所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之法,就来个“实者实之”之法,即举火于此,伏兵于此,使曹操在华容中计。但在一次退兵中,却用添灶之法,使司马懿错误认为添灶是增兵,故不敢追击。

  其实添灶是真,增兵是假,智如司马懿竟被他瞒过了。曹操袭白马却虚作“攻其所必救”,即进军延津假装袭袁绍之后,绍被迫分兵以应之,操当即从延津直趋白马,攻其无备,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司马懿破公孙渊则是采取“攻其所必趋”的战术,因辽东守将坚守不出战,司马懿乃虚作袭其老巢, 迫使辽东守将回救,结果中伏惨败。 

1.算华容:诸葛弄虚实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是兵家常用之法,而孔明用此法却有新发展,使杰出的兵谋家曹操料不到而中了计。

  “实则实之”

  孔明算华容,既不用“虚则实之”之法,也不用“实则虚之”之法,而是用“实则实之”之法以瞒曹操。

  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孔明立即派将遣兵于路截击,唯独不理关公,关公要求出战,诸葛亮说:“今曹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须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关公乃立下军令状,说:“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说:“我亦与你军令状。”关公大喜。孔明说:“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公说:

  “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说:“岂不闻兵法‘虚虚实 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说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关公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

  华容道瓮中捉鳖

  曹操在逃命途中,先后被孔明所派遣的赵子龙、张翼德挡击,伤亡惨重,狼狈不堪,刚摆脱追兵,忽见前面有条路,不知所从,操乃问军士说:“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赞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途中,人饥马困,路小险峻,且适逢下雨,泥泞不堪,步履极难,倒下沟壑的,不计其数,行了数里,三停人马丢了二停,只有三百余人跟上。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曹操以为摆脱了敌兵追击,正在自夸其高明,突然一声炮响,西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如不是云长念及其昔日之情纵之归去,曹操这次必被擒无疑。

  诸葛亮智算华容,可称神机妙算,其运用虚实之法既绝且奇,正如毛宗岗所说:“凡计之中人,必度彼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未有不中者也。又度彼之料我为何如人,而后中之,则又未有不中者也,彼方自以为智,而我即中之以其智,则正迎乎彼之意中。彼方料我之智,而我反中之,以我之愚,则又出乎彼之意外。如孔明之料曹操于华容也。夫举火于此,而伏兵于彼,则智人之所为,而为彼之所知。举火于此,而伏兵即在此,此愚人之所为,而为彼之不及料。操固熟知有兵家虚实之法,而不熟知孔明之知有兵家虚实之法,此其所以为孔明之所中与?” (第五十四回评)

2.分敌势:曹操袭白马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的故事,由于作者为突出关公斩颜良的神勇,却没有写曹操如何分敌势袭 白马之计。其实,在 历史上,曹操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声东击西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遣郭图,淳 于琼、颜 良进攻白马。袁绍则引兵到黎阳,将渡河。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是年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向曹操献计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回其后者,绍必西 应之,然后轻骑兵袭白马,掩其无备,颜良可 擒也。”曹操从其计,袁绍闻曹操引军渡河以袭其后,果分兵以应之。讵料曹军一 到延津即引军直趋白马,未到十余里,颜良大惊,仑卒应战。张辽、 关羽出战,击破之,斩颜良。遂解白马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百战奇略》谈及《形战》,即以曹操袭白马为其例,并总结其经验说: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即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 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

  “形人而我无形”

  “形人而我无形”这话出于《孙子兵法·虚实篇》。原全文是:“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袭白马前,兵少于敌,虚袭敌后,使敌军分,“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必分兵把守,故袭白马时变成我众敌寡,以众击寡乃胜。曹操平生最爱读《孙子兵法》,他也是第一个整理和注解《孙子兵法》的人。他在《孙子序》中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与其熟读兵书战策,特别是与深入研究 《孙子兵法》有关。我们从他的作战谋略中大多可从《孙子兵法》中找 到根据。 

3.用疑兵;孔明胜曹操

  曹操善疑,孔明就以疑兵胜之。定军山被夺,夏侯渊被斩曹操统大军来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曹操知兵法,不知诡计

  玄德与孔明来看形挚,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营吩咐赵云:“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子龙受计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子龙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

  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惊,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说:

  “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亲渡汉水,背水结营。玄德问计, 孔明说:“可如此如此。”曹操见玄德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

  孔明批来日决战。

  曹操多疑,以疑兵胜之

  次日,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战。曹大军呐喊杀过来。蜀兵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已疑,今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兵方回头,孔明号旗举起:玄德中军领兵便出,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孔明连夜追赶。操传令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操心惊,望阳平关而走。玄德大兵追至南郑褒州。安民己毕,玄德问孔明说:“曹操此来,何败之速也?”

  孔明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乌林挨打,华容中计,都因遭孔明诡计所算之故,因而他与孔明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孔明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孔明确是诡计多端。 

4.诱敌动:仲达破公孙

  孙武《虚实篇》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可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司马懿破公孙渊,正是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术。

  料错了对手

  辽东太守公孙渊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曹睿派司马懿领马步官军四万征讨之。懿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

  哨马飞报公孙渊。渊令卑衍、杨祚分兵八万屯于辽东。卑衍与杨祚商议说,“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昔司马懿与蜀兵相拒,坚守渭南,孔明竟卒于军中:今日正与此理同?”于是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

  攻其所必救

  胡遵令人报知司马懿,懿笑说:“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乃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卑衍得报:“魏兵往南来了。”大惊说:“彼知我平襄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无益矣。”

  遂拔寨随后而起,早有探马飞报司马懿。懿笑说:“中吾计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军伏于辽水之滨;如辽兵到,两下齐出。结果,卑衍、杨祚中伏,卑、杨大败,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合兵与魏兵再战,又大败,乃奔入襄平城里,闭门坚守不出。司马懿三面围困,网开一面,公孙渊粮尽,欲降不得,突围逃走,终被擒杀 

5.添炉灶:孔明遏魏师

  孔明四出祁山,斗阵大胜司马懿,意欲乘胜进军,那料后主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疑孔明将篡国,乃下诏令孔明班师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只好遵诏退兵。

  退兵却增灶以疑敌军

  姜维问:“若大军退,司马懿乘胜掩杀,当复如何?”孔明说:“吾今退军,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今日掘三千灶,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说:“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令退军。

  司马懿只知数灶中了计

  司马懿得报蜀军人马皆退,因恐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三大灶数,回报说:“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说:“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

  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说:“孔明效虞翊之法,瞒过吾也!”

  虞翊,是东汉武都太守。羌兵曾在陈仓、崤谷拦截虞翊,虞翊用每天“增灶”的计策,迷惑对方,使之不敢追击,最后打败了羌兵。历史上,未见记载孔明增灶退魏军之事,《三国演义》作者借用虞翊增灶故事,即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军之妙,以显孔明之智。《三国演义》有不少故事是虚构的,但其谋略大多都有所据,并非都是作者凭空设想。


2022-12-08 19:04:45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三)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