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市场的性质与走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支配其运行的经济。经济运行时刻都处于市场的调节之下。市场兴旺,经济运行则呈现繁荣;市场疲软,经济运行则必然出现萧条。经济运行从根本上依存于市场。因此,市场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但如何考察市场?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市场?中国市场的走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经济学家虽然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但总体看来,他们都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都忽略了对市场性质问题的研究和把握。要知道,市场运行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市场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准确地把握市场的性质,对于考察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问题的研究有如下三个特点:(1)西方经济学从来没有关于价值、市场价值的研究,只有对价格、市场价格的研究。(2)西方经济学一般从供求角度来考察价格(市场价格),从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市场价格)是一种供求价格或均衡价格,而不是价值、市场价值的价格。(3)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有二:一是按经营方式,市场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独占)市场;一是按市场上双方经济力量对比,市场可划分为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可见,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关于市场性质问题的研究,而只是研究市场现象。
  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也作出过研究。其特点是:他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有无市场存在的必要性(这往往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和货币存在的必要性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他们的市场理论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着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状态或供求状态,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是短缺的、供不应求的市场,是卖方市场。进而,科尔内还分析了造成短缺的原因,这就是国家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及其诱发的需求扩张。故科尔内认为短缺是一种体制现象,是由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造成的。只要体制条件改变了,短缺状态就可以消除。不难看出,科尔内比西方经济学前进了一步,他力图从市场之外的体制性因素寻找市场短缺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仅限于从市场内的因素分析市场),有其深刻的一面,应予以肯定。但同时,科尔内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短缺并不完全是由体制性因素造成的,从根本上说,短缺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的性质决定的。对此,本文在后面将予以阐述。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市场模式也进行了研究。与前苏联和东欧经济学家一样,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主义经济中有无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市场结构、市场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赵效民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模式》一书分析研究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内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无疑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缺陷是,他们往往就市场现象研究市场现象,研究市场现象者多,分析市场本质(性质)者少,因而难以正确地揭示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一)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值理论的关系
  在通常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人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较多。不仅如此,不少人还运用劳动价值论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最典型的做法是阐述价值及其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8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关于价值规律的大讨论,并一度形成理论热潮。但进入90年代,已很少有人再用劳动价值论来考察中国的市场运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明显地趋于淡化。何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具体地说,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们往往只关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劳动价值论,而忽视了第三卷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价值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市场价值理论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劳动价值论是最一般、最抽象的价值理论,市场价值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化,二者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值理论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异同上。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同点在于:(1)其内在实体都是社会必要劳动;(2)其本质都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关系的体现;(3)其运行皆包括形成和实现两个阶段,且互为条件。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区别点在于:(1)价值是一种抽象的、一般性规定,而市场价值则是一种具体的规定,市场价值是价值的具体体现;(2)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实现时所借助的市场,是一般性、抽象的市场,而分析市场价值实现时所借助的市场,则是具体的、有一定特点的市场;(3)作为抽象规定的价值只有一种,而作为具体化的市场价值则有三种(高位价值、中位价值和低位价值)。可见,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值理论的异同是由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异同决定的。
  (二)市场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对市场价值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系统的理论阐述。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内容:
  1.什么是“市场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市场价值”是与“个别价值”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又可称为“社会价值”、“平均价值”或“中等价值”。马克思写道:“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2.市场价值如何决定
  在马克思看来,市场价值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他写道:“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反之,“如果所生产的商品的量大于这种按中等的市场价值可以找到销路的量,那么,那种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调节市场价值。”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市场价值决定的三种不同情况:
  (1)“假定这些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时,如果这些商品中有一个较小的部分的生产条件低于这些条件,另一个较小的部分的生产条件高于这些条件,因而一部分商品的个别价值大于大部分商品的中等价值,而另一部分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这种中等价值,如果这两端互相平衡,从而使属于这两端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同属于中间的大量商品的价值相等,那么市场价值就会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决定。”
  (2)“假定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无论同中间的商品相比,还是同另一端的商品相比,都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就由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大量商品来调节。”
  (3)“假定在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大大超过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甚至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相比也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市场价值就由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来调节。”
  3.市场价值怎样实现
  马克思在抽象地叙述市场价值的规定时,是假定“需求恰好大到足以吸收掉全部商品”为前提的。但在抽象地分析了市场价值之后,他又引入供求因素,具体分析供求对市场价值实现的影响。马克思把供求对市场价值实现的具体影响归纳为如下三种不同情况:
  (1)如果供给等于需求,市场价格就同市场价值相一致。马克思写道:“为了使种类相同但各自在不同的带有个别色彩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相一致,而不是同市场价值相背离,这就要求各个卖者相互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以便把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会能够按市场价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场上来。”
  (2)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即供大于求),商品就必然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
  (3)如果产品量不够大,就是说,如果卖者之间的竞争压力没有大到足以迫使它们的生产者把这个商品量带到市场上来,商品就必然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市场价值对供求的调节作用。如果市场价值发生了变化,总商品量得以出售的条件也就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如果市场价值降低,社会需要平均说来就会扩大;如果市场价值提高,商品的社会需要就会缩减。由此,马克思批判了“供求决定论”。他指出,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说明任何事情,就不会对市场价值发生作用。因此,在供求关系借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得到说明以前,供求关系绝对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二、中国市场的性质与走向
  运用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来对照分析中国市场的性质与走向,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中国市场运行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市场是以高位价值为核心的典型的卖方市场;一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的畸形的买方市场。
  (一)以高位价值为核心的卖方市场
  1.市场性质——以高位价值为核心而形成的市场结构
  依据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市场价值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由于社会的生产条件大体上可分为劣等条件、中等条件和优等条件三种,相应地,市场价值就有高位价值、中位价值和低位价值三种不同类型。它们的具体特点如下:
  (1)以高位价值为核心形成的市场结构
  当劣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市场容纳的大部分商品是在劣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小部分商品是在优等和中等条件下生产出来时,其平均单位产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在各种生产条件组合中必然处于最高水平,此种生产条件组合基础上所形成的市场价值,为高位价值。以高位价值为核心而形成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由高位价值所引致的高位价格;高消耗、低投入产出率导致供给严重短缺而需求明显过度;高位价格和需求大于供给导致市场充斥着不断增强的买者之间的竞争。
  (2)以中位价值为核心形成的市场结构
  当中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市场所容纳的商品大部分是在中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小部分是在劣等和优等条件下生产出来时,其平均单位产品生产上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在各种生产条件组合中必定处于中间水平,此种生产条件组合所形成的市场价值,为中位价值。以中位价值为核心而形成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由中位价值所引发的中位价格;消耗适宜、投入产出率适中使得供给与需求大体相适应;中位价格和供给与需求大体适度导致市场兼有买者间和卖者间两种竞争。
  (3)以低位价值为核心形成的市场结构
  当优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市场容纳的大部分商品是在优等条件下生产出来,小部分商品是在中等和劣等条件下生产出来时,其平均单位产品生产上所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在这种生产条件组合中处于最低水平,此种生产条件组合形成的市场价值,为低位价值。以低位价值为核心而形成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由低位价值所引致的低位价格;高投入产出率伴随着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导致需求严重不足而供给大量过剩;低位价格和供大于求使得市场充斥着日益增强的卖者间的竞争。
  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只有一种市场价值支配市场,各种市场价值不能同时并存。原因在于任何时期只存在一种生产条件组合。因此,我们说,市场结构有三种不同类型,是就不同时期而言的。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这三种不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结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不同市场价值的形成及其特点。据此我们对照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状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生产耗费大,投入产出率低,企业生产条件的组合,是以劣等条件为主要成份形成的,并一度越来越向劣等条件倾斜。这表明,高位价值长期稳定地支配着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性质是以高位价值为核心而形成的市场结构。
  2.市场类型——典型的卖方市场
  按照市场价值理论,市场结构区分为高位价值、中位价值和低位价值三种情形,相应地,市场可分为三大类型:卖方市场、均势市场和买方市场。
  (1)卖方市场
  在此种市场上,卖方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处于劣势地位。原因在于,高位价值支配市场,以及由高位价值决定的高位价格、短缺供给、过量需求和买者间的竞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卖方的利益,而不利于买方的利益。卖方市场的运行特点是:高位价格相对于高位价值虽然有时上下偏离,但总的态势是居高不下;需求严重超过供给;买者间竞争构成市场竞争的主流。
  (2)均势市场
  在此种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处于均势地位。原因在于中位价值支配市场,以及由中位价值决定的中位价格、适度的供给和需求、两种竞争相互转化,所有这些使得买卖双方均可受益。均势市场的运行特点:中位价格相对于中位价值有时上下偏离,但这种偏离是有限度的;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买者间竞争和卖者间竞争相互转化。
  (3)买方市场
  在这种市场上,买方处于优势地位,而卖方处于劣势地位。原因在于低位价值支配市场,以及由低位价值所决定的低位价格、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和卖者间的竞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增进买方的利益。买方市场的运行特点是:低位价格相对于低位价值有时上下偏离,但总的态势是持续低下;供给超过需求呈现过剩;卖者间的竞争构成市场竞争的主流。
  那么,我国市场属于哪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市场的真实写照是:市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需求严重超过供给,表现为市场严重短缺,市场竞争主要是买者之间的竞争。所有这些均显示,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乃至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二)目前市场的性质及其走向
  1.市场性质——以高位价值为核心的畸形的买方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供给严重过剩,需求不足,出现了市场疲软现象。从外表看,我国目前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但是目前的买方市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而是一种畸形的买方市场。理由有二:(1)真正的买方市场是以低位价值为核心形成的;目前的买方市场并非以低位价值为核心,仍然是以高位价值为核心。(2)真正的买方市场是在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形下产生的;畸形的买方市场是在经济过热的环境中出现的。在我国,畸形买方市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经济长期过热的一种必然结果。在长期过量需求的不断拉动下,总有一天要产生生产过剩。因此,今天的买方市场就是昨天的卖方市场。
  2.市场走向——由畸形买方市场向均势市场转化
  中国市场的走向,就市场结构而言,不是形成以低位价值为核心的市场结构,而是形成以中位价值为核心的市场结构,因为它也具有严重的缺陷;就市场类型而言,是形成均势市场。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分别作些分析。
  首先,要完成由高位价值为核心的市场结构向中位价值为核心的市场结构的转变,关键是逐步降低生产上的种种耗费,以便使高位价值转化为中位价值。为此,必须具备如下前提:一方面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而改善社会生产条件,特别是劣等生产条件,提高投入产出率,降低生产耗费。另一方面要适当调节市场容量,通过市场容量的调节,迫使相当一部分劣等生产条件退出市场,从而改变生产条件组合,促使高位价值逐渐向中位价值转化。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一时改变我国企业生产条件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压缩市场容量。
  其次,畸形买方市场向均势市场的转变,就是要约束买者的市场行为,同时相应地改善卖者的市场处境。为此,既要控制供给盲目增长,又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作用。与真正买方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功能不同,畸形买方市场本身无力消除供给过剩。转变畸形买方市场的途径,也和转变一般的买方市场不同,不是继续注入需求或主要不是注入需求(虽然注入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给,但这只是一时性的,到头来将造成更大的供给过剩),而是从调整生产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供给过剩。
  总之,要转变畸形的买方市场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近年来,国家通过实行控制总量,淘汰“五小”,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果这一政策措施继续保持下去,逐步实现由畸形买方市向均势市场的转化还是有可能的。
《经济要参》京33~40MF1体制改革邵建云20012001邵建云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 作者:《经济要参》京33~40MF1体制改革邵建云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27:52

[新一篇] 中國鹽業考古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尋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