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人真的需要狼性吗?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摘要
如果说对草原生活的憧憬吸引了许多读者,对历史的无知使许多读者丧失鉴别的能力,而尤其让人感到担心的,还是“狼性”的呼唤在许多年轻人心中产生的共鸣。

标榜“引狼入史”让我感到悲哀

文学与史学不同,它允许虚构事实,允许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和想象力,但这并不等于文学家可以任意曲解历史事实,用经过曲解的“历史”误导读者,并为其荒谬的观点张目。《狼图腾》作者提出中国的二十四史应该重写,目的是“引狼入史”,即把“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狼图腾精神引入史学”(书464页)。如此赤裸裸的表述非常彻底,令我震惊。小说结尾部分,充斥着对中国历史的误读和曲解。虽有“无知者无畏”之说,但这位作者却并非无知。作者对曲解历史有着非常鲜明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文以载道”,要把他极力张扬的“狼性”和“狼的精神”贯穿古今,发挥到极致。

  一部鼓吹赤裸裸狼性的小说居然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不客气地讲,通过这个现象,再一次给国民的素质打了一个问号。商业炒作,盲目追风,宣泄受压抑的情绪,诸如此类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如果说对草原生活的憧憬吸引了许多读者,对历史的无知使许多读者丧失鉴别的能力,而尤其让人感到担心的,还是“狼性”的呼唤在许多年轻人心中产生的共鸣。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无语感到自责。如今社会上借“史”媚俗之作层出不穷,大行其道,固然不必认真,但对于这部公开赞美狼性,标榜“引狼入史”的小说,却不应保持沉默。

不该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对立起来


  《狼》书借狼图腾的话题大谈历史,大谈民族关系,大谈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作者反复申说,游牧文化如何优越,农耕文化如何恶劣,以致造成汉民族的落后与衰落。如此比较,无非是说狼文化(在中国古代,以草原狼为代表;在当今世界,以西方狼为代表)如何强劲,应该发扬光大。

  对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做的这种片面比较,根本站不住脚。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也是相互涵濡。中国历史的又一个特点,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从而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先秦犬戎、肃慎之类不用多说,仅就古都北京为例,辽契丹曾在此建都(南京),契丹人是游牧民族;接着金女真,是从渔猎文化起步的民族,在此建都(中都);后来是蒙古人,建立元朝,把北京作为大都。接着是满族,建立清朝,定鼎北京。中华各民族经过数千多年的混杂与融通,在血缘和文化上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各民族传统文化虽各有特点,也都是相互陶融的产物。

  《狼》书作者把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对立起来,大谈前者如何强劲后者如何孱弱。事实果真如此?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强盛的游牧帝国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分崩离析,文化随之衰落,或者被边缘化,而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原文化,却历经磨难,依旧生生不息呢?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吹大汉族主义,只是想说明一点,任何文化都各有其优劣,彼此间强弱之势往往伴随世事流迁而转化。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褒扬一方同时贬损另一方,固然可逞一时之快,得到一些掌声,却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检验。

  游牧帝国虽然强势,却有一个明显缺陷,因为它的生产方式是流动放牧,跟土地没有形成紧密联系,造成社会关系松散,凝聚力不强,一旦分裂因素萌发,很容易走向崩溃。这正是游牧帝国难以长久的重要原因。蒙古大军横扫欧亚,何其英武,庞大的元帝国却是短命的王朝。农业文化的特点则是人民与土地结成密切关系,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凝聚力强,社会易于稳固,经济易于发展,文化易于传承,衣食易于丰足。农业社会确实存在作者指出的封闭、保守的一面,但这并不等于它相对其它文化就居于天然的劣势。在特定条件下,中原文化确实是柔弱的,历史上屡屡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征服,但它又是刚强的,尤其是以柔克刚的能力、团结凝聚的能力、维护统一的能力、文化陶融的能力。最终,暴力征服也好,文化压迫也好,不是都在中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面前归于失败了嘛!

  《狼》书也承认,世界上存在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下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在这个漫长进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居有主导和核心的地位,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一条基本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华文明经过了那么多劫难,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依旧在传承,依旧在发展。这中间就有中原文化带给我们的恩泽和雨露,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同样,世界范围内任何一种文化,也各有其优劣和特点,都应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弃其所短扬其所长。现在强调改革、开放,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精髓尽量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种态度需要广博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开明的思想。而不是妄自菲薄,或偏激地扬此抑彼。

  《狼》书把农耕文化概括为羊性、家畜性,又说游牧文化是狼性。作者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西方文化是“文明狼”,认为游牧文化与“文明狼”代表的西方文化更为接近。作者还说,自己是讲“中国的故事”鼓吹“西方的精神”。“西方狼”在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文化艺术等方面,确有许多优秀传统和成功经验,值得中国人认真学习。但同样是“文明狼”,以莫须有的罪名侵略伊拉克,今天打这个,明天占那个,造成多少生灵涂炭。对于这种强势文化,连西方人自己都在进行深刻反思。可见,“文明狼”也有“不文明”,并不值得中国人处处效仿。

国家强大,不能依靠狼性,要依靠理性


  原来朋友们邀我参加《狼图腾》的讨论,我一直推脱。我觉得一个作者,他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天马行空任由他写去。半个世纪来,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那么多的磨难,好不容易现在有了这么一点自由,一点空间。对一个文学作品,横加指责,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读罢《狼图腾》,想法有了转变。问题的关键,《狼》书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作者鼓吹赤裸裸的狼性,公开号召“形成了一股爱狼崇狼的社会风潮”。这种倡导已触及社会的道德底线,无论对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还是对年轻一代成长,都是有害无益。所以,我们应该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对这种倡导加以批评,并指出其在历史依据方面的谬误。

  提倡赤裸裸的狼性,却得到那么多的掌声,这个现象本身就很值得思考。难道我们这个民族的狼性还少吗?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竞争也好,缺少侵略性也罢。其实,经过几十年阶级斗争的历练,人整人、人斗人,无序的竞争,加以不良体制的弊端,加剧着人们关系的紧张,滋长着狼性。尤其我们这一代知青,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长大,我们从不避讳自己是喝狼血长大的一代。这个狼血就是阶级斗争的理念。我们的下一代有幸没喝狼血,但他们是在一个旧道德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而新道德秩序尚未形成的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很多青年,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看到市场经济残酷竞争的一面,却忽略它还有互助和诚信的另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诚信。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约束,不讲行业规范,不讲法律制约,任由狼性膨胀,弱肉强食,无序竞争,尔虞我诈,人类社会必将崩溃。

  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强大,依靠什么?不是狼性,而是理性。讲理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部分;就是要敞开国门,吸收八面来风中一切先进的东西。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决不是靠鼓吹狭隘、偏激的狼性所能解决的。这就是我的简单发言,希望能抛砖引玉。


共识网 2015-08-23 08:45:41

[新一篇] 【歷史】馬雙有:吳晗“跟風”惹下悲劇

[舊一篇] 聊聊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