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撰文|杨让宁 来源|天涯博客 有谁能相信,一位老实、忍让的父亲会走上杀女的绝路?这场人伦惨剧发生在3月25日22时30分许,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莲溪路477弄某室内,56岁的父亲用凳子砸死了29岁的独生女儿。犯罪嫌疑人苏某被民警当场控制。他交代,自己长期与女儿关系不和,在案发当日两人再度发生争执,遂持家中凳子击打女儿头部,致其死亡。 外人眼里的老实人,却是女儿眼里的暴君 人虽然已经死了,但因为是“不孝女”,网上批评声一点都不客气,她的死似乎“轻如鸿毛”。而面对媒体追问,死者母亲刘阿姨讲述了她眼中的女儿,也是没有一句好话:他们老两口,一个是女儿嘴上的“老东西”,一个是“老妖婆”,家庭关系长期势同水火,去年矛盾更是激化,女儿居然给父亲身上泼上酒精并点燃,导致老苏半个身子严重烧伤。本想起诉,但“想到两个外孙还那么小,有个蹲监狱的妈,前途会受到影响,就放弃了起诉”,老两口心软了,却并未换得女儿的“停战”,“战争”还在一步步升级,直至不可收拾,两代人之间紧绷着的弦终于在今年3月25日彻底断裂,悲剧发生了…… 作为丈母娘,刘阿姨也替已分居三年的女婿鸣不平,认为女婿是受不了其女儿,“才把自己‘藏’了起来,拒绝再联系”;而作为姥姥,她更心疼经常被妈妈暴揍的小外孙。在刘阿姨的描述中,她这女儿不是个善茬。在老苏家出事后,街坊邻居也出面联名作证,“老苏是个老实人,从来没跟邻居有过争执,为老实人争取宽大处理”,而前后两任居委会书记也谴责“苏家女儿没有亲情可言”,不过,现任郭书记也弱弱替死者说了句公道话:苏家女儿亲口对她说过,小时候曾遭父亲打骂,当时太小,无力还击,现在长大了,可以还击了。 当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还把“还击”父亲当成某种人生使命,可见,老苏也只是外面人眼里的老实人,女儿眼里的暴君。是的。各种碎片拼凑起来,能够反映出这个家庭几十年来的成长轨迹,女儿小的时候,常挨老爹的揍,等她长大了,就反过来揍老爹。而且,还把“战争”延伸到自己的小家庭,所有的亲人都成为她肆意攻击的对象。 我们得承认,在诸多言语中,从侧面透露出案件背后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失败的根源或起点就在于太依赖于家庭暴力,这使得这起悲剧,或多或少地呈现出某种必然。 “棍棒教育”何时休 从道义上,女儿如此对待家人,错得离谱,但从道理上说,她也是个受害者。 的确,老苏虽是犯罪嫌疑人,但也是在女儿家庭暴力之下的不得不反击,老实人受难,值得同情,但另一方面,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死者也是个悲剧式人物,同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问题在于,女儿不断伤害老人,自然不对,因为这明显有悖于这个社会所共同遵从的孝道和家庭伦理。但是,若干年前,父亲揍女儿,就一定对了吗? 其实,就在老苏被警方控制后,邻居们为老苏求情,固然是看到了小苏的狠心与无情,却全然忽视了正是这种表象背后的家庭暴力才导致了两代人之间家庭内战的因果循环,其间蕴藏着这个社会对于“棍棒教育”的习以为常的认定和接纳,这是很可怕的。说白了,他们反对“以小犯上”式的家暴,而把老子揍孩子当成了天经地义,却没有意识到老苏的“棍棒教育”,早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教育手段,某种意义上,家暴是能够代代相传的,有其父,必有其女。 这里,并不是要为女儿施暴寻找合理性,而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家暴的潜在危害和风险,由此反思和改进传统的“棍棒教育”方式。 固然,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几个人从小到大就从未被家长动过手,或者严厉训斥过。的确,人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每一个经受过家暴的孩子最后都成了社会的负担,也不能因为存在家暴就夸大家暴的罪责,但是,家暴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相信很多家长也不会反对,这有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等科学上的实证支持,况且,当越来越多的人伦悲剧背后都隐藏着家暴的魅影,我们恐怕也不敢等闲视之。 家暴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近些年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有加,造就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相形之下,“日本幼儿的魔鬼式训练”就越来越让国人羡慕有加,“棍棒教育”观念潜滋暗长。确实,在一个“棍棒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度里,偶尔程度很轻的家暴,并不会造成多么严重、深远的影响,加上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兴风作浪,使得整个社会对于家暴呈现出认识上的暧昧和游离。可不是,当家暴酿成悲剧时,便是齐声痛斥,但看到“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不免又会对“虎妈”“狼爸”产生崇拜之情。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家法”能不能用?家庭教育能否和棍棒教育兼容?当代家长有困惑,很彷徨。 很大程度上,这可能要归咎于人们对于家暴的认知不一。在大多数人眼里,家暴,存在于丈夫与妻子之间,存在于子女和老人之间,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家暴则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手段抑或父母的权利而被滥用。 对于家暴,我国法律早有禁止性规定,随着家暴恶性事件频发,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呼声很高。也许,很多家长还不知道,草案征求意见稿已于去年公布,其中就有关于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条款,当时还有专家认为应该设立专门章节。不管怎么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励志故事要从此改写了。 “按照现在的规划安排,今年8月份,反家暴法将提交审议,如果顺利的话,经过两三次审议应该能够成型。”今年全国两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当然,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难点的,比如公权力在什么时候能够介入家庭的矛盾,这个尺寸把它摆在哪儿比较合适。”随着《反家庭暴力法》制定提上议事日程,针对孩子的家暴最终将会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和说法。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有法可依”,更有助于整个社会对存有争议的“棍棒教育”达成共识,让家长知晓家暴的法律边界在哪里,避免像上海老苏家那样,因为几十年经久不息的两代人之间的“内战”而酿成悲剧。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47: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