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会】吴国盛:接受互联网就要接受其内在的民主逻辑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民主意识形态的技术配置,接触互联网意味着要被迫接受它的逻辑,这个技术自主性是当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8月14日,2014夏季腾讯思享会“中国说”在北京正院公馆举行。在近四个小时的跨界聚会中,讨论的话题从大数据与社会变革到技术发展与人类幸福。60多名来自华语世界的科技精英、经济学者、历史学者、社会学者、文化学者、公益人汇聚一堂。到底大数据与基因技术可以让人类更幸福更安全吗?以下是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发言实录:


吴国盛


使用互联网就要接受其内在的民主逻辑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新技术会不会让人类更安全呢?我觉得不一定。不必然使人类更幸福更安全,但是也不会一定让人更不幸福更不安全。


我讲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过去我们对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它是人类的使用工具,可以用可以不用,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这个思想是很肤浅,而且往往不正确。技术有自己的自主性,有自己的结构,某些技术必定指向某些事情。比如,菜刀必定是砍事情的,至于砍人还是砍菜?砍人是意象结构。比如,互联网是一种基于民主意识形态的技术配置,网民平等分配信息,共同分享这个信息,它只能出现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任何国家都发明不了这样的技术。这个一般到中国使用以后产生双重的错误,一方面是经济效率提高,大家觉得很好,国家也很高兴,可是一个潜在的后果就是你被迫要接受民主、平等、开放的意识形态,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多年也是中国民主化最快的过程。我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别老想着堵、围、防火墙,接触互联网意味着要被迫接受它的逻辑,这个技术自主性是当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在新技术的情况下怎么改变结构。互联网的防火墙可以建,但是翻墙也很容易,建成困难翻墙容易,这是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技术有自主性不是中性的


所以,第一件事情,技术是有自主性的,不是你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的。一旦进入框架之后,你想不用很困难。戒网,戒手机,“戒”只是种说法,这种说法意味着某些事情你做了之后想不做很困难,而想做很容易,这就是技术的逻辑在起作用。包括刚才讲的社会统计大数据也好,还有基因方面的大数据,这都是现代性的逻辑在迫使我们不得不做。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现代技术和新技术里的自主逻辑,那个自主性是朝向有利于人类幸福和安全的角度走还是不利于,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我们要对它有敏感。


时间是由技术构造出来的


第二件事情,我们评判一个技术是有利还是不利的时候,根据是什么?抛出第二点,技术和时间的相互构成。在科学家看来,物理时间是派生的,生活时间是第一位的,这个时间怎么来的?技术构造出来的。比如人类受双重的制约,一个是我们身体本身的时间结构,人不能一天就把一辈子过完,那不行;还有一个时间,身体发育的时间结构,包括人种在生态环境中也有一个适应结构,这个结构搞坏了不行。早期氧气是毒气,对厌氧菌是毒气,慢慢适应变成很好的东西。所以,只要给充分的时间,什么环境污染都无所谓。但是人受不了,人本身有一个时间结构,第二人的伦理、法律、人文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人不可能变得太快,人一天一变的话没任何意义。假定你暂时不变,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就这个意思。人,无论是生理还是社会属性都有一些惰性,这些惰性如果跟技术太冲突的话,人类就不安全了,人类就不幸福了。


安全也是主观感受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更多人来分享信息,从而分担责任,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更安全一点儿。但是由于信息的传输技术太发达,所以安全也不是客观的。刚才讲幸福是主观的,安全可能也是主观的。信息太发达反而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有些东西也不是事实,也是不可量的,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没有安全感,这是双重的。一方面从总量讲,由于信息开放之后,社会的总体架构更趋于安全,不会出现巨大的灾难,由少数人造成灾难的可能性小多了。另外,没心没肺、混吃等死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安全感的问题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信息,每个人都忧心忡忡,吃完饭打开电视哪儿水灾、地震、病毒流行了,你就觉得世界怎么那么乱?年年地震,小时候地震很少,是不是真的很少?那时候也差不多这么多,只不过那时候信息不通。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39:40

[新一篇] 【思享】中國左翼自由主義的“香港共識”

[舊一篇] 【思享會】李淼:未來90%的人類會變寵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