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6)03-0067-06
  日渐兴隆的“维果茨基现象”已经成为一道世界范围的学术景观。维果茨基构建了与西方传统具有明显差异的心理学理论——文化历史理论,成为心理学理论园地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为西方心理学超越根深蒂固的个体主义取向,克服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开辟了富含借鉴意义的研究方向。同时,维果茨基阐明了深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影响的方法论思想,启发现代心理学家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甚至元理论层面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为西方心理学走出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的藩篱,高度关注文化历史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巨大影响,实现以方法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转移带来了深刻启示。西方心理学最近出现的许多新的研究取向如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都受到了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维果茨基提出了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宝库
  维果茨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信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既没有重蹈心理发展的内源论的覆辙,也没有落入外因决定论的俗套,他另辟蹊径,坚持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文化和社会关系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发生过程;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过程在本质上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中,知觉、随意注意、记忆、情绪、思维、语言、问题解决、行为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心理机能并非最先出现在个体之内,而是出现在个体心理之间的平台上,心理内机能是派生的,通过掌握与内化社会过程而实现;工具与符号起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符号中介是知识建构的所有方面的关键,符号机制(包括心理工具)中介了社会和个体,连接了内部和外部。
  维果茨基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心理学中,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中介原则,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直接导致了心理机能的整合观与历史观,引申出内化学说,正是通过内化,维果茨基解释了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人的心理的文化历史属性。这些观点和主张构成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维果茨基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他提出了个体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社会起源,学习者通过参与广泛的共同活动并将共同活动的结果内化,获得了有关生活与文化的知识与策略。
  维果茨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方法论专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立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是维果茨基努力的基本方向,维果茨基一直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以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形式引入科学心理学。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维果茨基将其理论观点提升到了一个新质水平,明确指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独特的心理工具中介的,心理机能自身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这一观点彻底告别了1920年代心理学中盛行的唯物主义取向(如行为主义、反射学等)所主张的“原子论”分析,开辟了对人的心理进行整体、唯物、客观分析的新纪元。
  作为上述方法论思想的具体体现,维果茨基创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发生学分析方法。维果茨基主张,理解人类心理机能最合适的方法是追踪其经历的发展变化,理解心理机能必须理解其产生的起源与历史。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维果茨基超越了以往的发展心理学家惯常的做法,即关注儿童个体的发生与发展,他从探讨种族发生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入手,通过使用发生学分析方法考察人的发展的起源和历史。维果茨基认为,对发展的分析涉及四种分析水平的相互交织,即种族发生分析、文化历史分析、个体发生分析、微观发生学分析。[1] (2)机能系统分析法。维果茨基始终关心分析单位和解释原则的理论建构,他所关注的分析单位从“工具性活动”到“机能系统”再到“心理建构系统”,体现了维果茨基对系统性研究方法的不懈探索。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关注个别心理机能的发展,应该关注心理机能之间新的关系的发展,应该关注将两种或更多的独立机能整合在一起的心理系统的发展。(3)单元分析法。在运用发生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过程中,维果茨基从“意识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出以“单元分析法”取代将复杂心理整体肢解成丧失整体固有特性的各个成分的“成分分析法”。作为分析产物的单元不同于成分,它具有整体所固有的一切属性,是整体无法进一步分解的活的部分。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广泛影响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众多领域
  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提出的自成体系的心理学理论与别具一格的方法论深刻启发了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反省,对心理学众多分支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下文仅以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为例简单加以阐述。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入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话语中心
  维果茨基开创的文化历史理论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发展,辩证地分析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因为正是教学允许儿童学习使用新的文化工具,构建了心理发展的基石。儿童的发展内在地与教学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三者之间的关系被清晰地表达为一个三位一体的过程,融合进一个积极互动合作的空间: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明确了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估。
  最近发展区理论开了动态评估之先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研究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动态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概念作为一种调节学习、促进发展的手段将教学与评估联系在了一起。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不同解读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估观点,[2] 第一种观点形成于动态评估领域,认为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个体特质是可以测量的,这种特质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观点主张将教学整合在评估之中。第二种观点主张将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认为评估发生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动态评估的当代发展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了同伴合作的深化研究。维果茨基坚信儿童的发展发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维果茨基对最近发展区的解释中,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人有两类:成人或有经验的同伴。成人(家长、教师或其他成人)与学习者的合作比较简单,因为成人较之儿童总是闻道在先、经验丰富、能力较强者。而同伴合作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同伴合作必然能带来进步么?维果茨基只谈到当学习者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前者会表现出进步,那么,后者是否也会表现出进步呢?前者是否会出现倒退呢?哪些因素具体影响了同伴合作的效果?同伴合作促进发展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教师或教学对同伴合作的影响何在?正是这些维果茨基没有解决的问题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继续研究的空间,当代研究者沿着维果茨基开创的研究传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3]
  最近发展区理论直接影响了当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持续影响了教育理念数十年。[4] 对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解读孕育了不同形态的教学模式,当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中的支架式教学、互惠式教学、合作型教学、情景性教学以及认知学徒制、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习共同体等教学模式可以直接溯源到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了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深刻变革,赋予了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新的内涵。
  (二)维果茨基为发展心理学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皮亚杰取向的研究线路,极大地影响了发展心理学前进的历史轨迹
  在某种意义上说,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中所忽略的正是维果茨基理论中所强调的,皮亚杰理论的弱点与缺陷正是维果茨基理论的优点与特色。例如,皮亚杰的理论崇尚自由主义,在研究取向上表现为个体主义,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明显倾向于社会主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的取向,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维果茨基是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采纳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其个体发生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采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关注的焦点,并解释了个体的社会化,维果茨基则认为,个体发生的普遍模式是从最初的人际之间的过程转向个体化、个性化的水平,发展不是朝向社会化,而是朝向社会机能的个体化;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之相对,维果茨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提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
  尽管在研究取向、关注重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两位大师的理论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两位大师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儿童发展。两者都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彼此交织的两个方面、两条路线(个体和社会),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发展;文化历史是理解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历史虽然重要,但不能独立解释思维结构;心理发展经历了思维的质的转变而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这些共同信念奠定了两种理论的共同基础,两者之间的所有差异可以说都是在这一共同基础之上的差异。两种理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辩证法,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通约决定了两种理论研究过程及具体观点的多处交叉和重合。[5]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理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观,两种发展观各有所长,各具千秋。两种理论有交叉更有区别,有对立更有互补。[6] 在许多情况下,一位理论家的长处正好弥补了另一位理论家的不足。
  三、维果茨基的方法论思想激发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创造了当代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
  关注文化影响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主张。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之所以超越了其身体的局限,就是因为人类心理包含了文化工具或中介方法,维果茨基将文化理解为“社会过程的具体存在,这些社会过程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7] 1960年代之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传播到西方,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文化进入了心理学的理论范式。随着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影响的日益增大,文化概念走到了社会科学的前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范围的社会变化激发了心理学家重新思考文化差异,关注人的心理的跨文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寻找新的文化范式。其二,文化融入了心理学的方法论范畴。文化历史理论复兴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开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要的是它为当代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行为的新视野,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思想。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8]
  可喜的是,将文化放在研究策略的中心位置的观点正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有关的学科研究和尝试探索风起云涌,层出不穷。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策略,探讨了人的心理与文化脉络之间的依存关系,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文化的接纳、吸收、包容与重视,促成了心理学研究范式从无文化研究向以文化为中心的时代性转变。[9] 文化转向促进了心理学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集中体现为:(1)客观实验法与主观内省法的统一。文化历史理论明确揭示,人的心理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某些属性(如生物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某些属性(如文化性)。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纯粹的客观实验方法和主观的内省方法都不可能实现对人的心理的完整把握,只有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才能既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又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真实性,实现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2)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统一。文化历史理论启迪下的文化转向有利于拓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善传统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文化转向是为了纠传统心理学客观量化研究之偏,绝非矫枉过正而否认客观量化研究。事实上,在质化研究中包含着量化研究的成分,在量化研究中渗透着质化分析的因素,两者的统一,改变了单一研究的结构,促进了各自方法论功能更充分的发挥。(3)元素论与整体论的统一。文化历史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文化转向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的心理与文化环境水乳交融,心理观的这一根本转变给那种以因果决定论的模式、使用还原的方法、将心理现象当作纯自然现象进行无休止分析的研究模式敲响了警钟。
  文化历史理论的复兴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最大启发就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除上述几种研究方法的整合外,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结构式等方法都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认可,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长处与不足,都适合研究某一心理现象或心理的某一侧面,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罗万象,对任何心理现象的研究都具有普适性与通用性。
  四、维果茨基思想迁入并影响了后现代,启发并孕育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随着“维果茨基现象”的升温与蔓延,后现代心理学纷纷从维果茨基的理论中探矿寻宝,寻求对自己理论的支撑与启发,其中,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发展与维果茨基思想的关联最为密切。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启发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充满了“社会建构”思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许多基本主张都可以在维果茨基的思想观点中找到起点和源泉。(1)活动是心理建构的社会源泉。维果茨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是他们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正是这些共同活动提供了机会将各种不同的影响融入了学习者新颖的理解与参与方式之中。(2)工具与符号是心理建构的社会介质。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正是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符号的中介,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因为语言是“工具的工具”,语言就成为学习、意义建构、文化传递与转换的最主要介质。正是心理过程的中介性和间接性使人能够改变环境,掌握自己的行为,赋予行为理性和自由。(3)最近发展区是知识建构的具体社会机制。最近发展区强调了联合活动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新手在能力较强的他人的帮助下实现对意义的建构,突出了学习的社会特征。知识及其意义是通过联合活动建构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在充分吸取和借鉴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维果茨基的思想并使之在当代的建构论心理学中获得了新生。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建构思想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前后相继的反叛传统。维果茨基是敢于面对心理学难题的勇士,他敢于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提出质疑和反叛。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承袭了维果茨基的反叛精神,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预设进行了根本性动摇和冲击,在批判、反思、解构中提出了自己的系列见解。与主流心理学的基础主义、普适主义、个体主义以及忽视文化的研究相对立,社会建构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反本质主义、反实在论、反绝对论、反“镜像式”语言观成为他们的旗帜。[10](2)一脉相承的认识论。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思想相一致,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源自个人,而是源自社会群体或知识共同体。在社会建构论者眼中,知识、观念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表征,而是人的主观建构,这种建构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发生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建构于受特定文化制约的话语实践。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继承了维果茨基的一元论思想。维果茨基将活动与意识统一起来,坚持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论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将活动发展为“建构与互动”,坚持认为知识、心理的形成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异曲同工的工具论和方法论思想。维果茨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着名的“心理工具”概念。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实现以及从“自然的”“即刻性”活动向中介性活动的转化需要一种中介物,这种中介物就是心理工具,维果茨基最为重视的心理工具是语言。将词义作为分析单位,将语言作为研究工具,系统地启发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继承了维果茨基的研究传统,将语言作为基本的研究工具,将话语分析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将“不再尝试探索支配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而是转向研究我们用以建构世界和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实践。”[11]
  目前,维果茨基的许多着作已被翻译成了英、德、日、西班牙等多国文字,“维果茨基现象”已经波及到了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世界各国学者对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表现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12]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为其专着《认知心理学》俄文版所撰写的前言中真诚地指出,“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着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1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沪67~72B4心理学麻彦坤20072007
维果茨基/方法论/现代西方心理学/影响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融入了蔚为壮观的“维果茨基现象”。他提出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思想,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宝库,广泛影响了心理学发展的众多领域;激发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促进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迁入并影响了后现代心理学,从工具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启发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孕育和发展。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沪67~72B4心理学麻彦坤20072007
维果茨基/方法论/现代西方心理学/影响

网载 2013-09-10 20:43:44

[新一篇] 純文學的當代境遇

[舊一篇] 美國現代小說中的愛情觀  ——評一戰后的幾位美國作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