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巨大挑战,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三个代表”忠实的实践者,就不能回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1]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建设,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道德观的引导,是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
  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产生的。近一段时期,人类社会的技术力量迅速发展,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2](P163)。马克思则更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3](P261)。所谓“精神上的世纪病”,所谓“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实质上就是看到了技术进步导致生活环境改变并进而影响到人性的全面发展,造就了20世纪的“平面人”、“单面人”。这正是人性贫乏、人格萎缩、精神孱弱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人被“物化”的结果。现在看来,马克思在那个年代,对“人性的健康发展”这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权衡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利弊。一个多世纪来,生态“道德的败坏”也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上来。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整个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必然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它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可供利用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以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和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复归自然,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人是惟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4]等。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偏颇,高校生态道德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近年来,高校(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专业)普遍认同并推行的一种专业设置方式是将原来的专业面拓宽,注重课本中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的增多。这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将强调基础与强调应用统一起来,在解决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专的问题方面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效果常常局限于适应性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扩大这些方面。由于这种指导思想缺乏教育的全局性,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课。“克隆人”现象是最典型的实例。二是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从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的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西方许多着名大学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对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预言,人们根本听不进去。但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如大梦初醒,原油价格上涨四倍,经济陷入严重混乱。1979-1980年世界原油价格第二次飞涨,导致西方社会的发展大大放缓,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1981年为1%,1982年为0.75%。西方大学中从70年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关于人类困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就没有停止关于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转换成毫无生命质感的经济数据,将人变成机器,将幸福、道德等同于经济指标。三是大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也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挑战,这主要是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体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诸多现象上。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利益发生碰撞时,大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便发生转变,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为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利益或个人名利而忽视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对未来的义务。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生态道德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来改进我们的工作,“面向未来”的教育就难以实现。
    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首先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转变。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我们知道,正确的思想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环境的正确反映,即人的头脑中的观念、看法、意识、思维等精神产品与外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相吻合、相一致。反之,相悖、相扭曲则是非正确乃至错误的思想。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复杂的过程。既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人类的基本道德底线守住,一定要培育人类的基本同情心、恻隐心,将其内化为人的第二天性。不然的话,就可能出现用硝酸去浇动物园的熊的事件。问题的可怕更在于事件发生后的解释为是做实验。面对层出不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全面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他们必须变无穷无尽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必须变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的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生态道德观。其次,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来探讨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是指运用生态道德观去探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问题,哪些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论,哪些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以求得比较合理的结论。从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教育的形成时期,西方国家一些大学建立环境科学系,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80年代,环境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环境问题不单是作为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由社会问题组成。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在会议形成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针,要增进公众认识,促进培训。90年代初,美国一些高校就开始探讨高等教育中环境教育问题,他们规定,非环境类专业的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有责任的环境行为。另外,一些高校还创立了Tufts-Harvard大学方法和Wisconsin-steven Point大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各自学科教育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设想,如果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环境教育课,其社会效益绝不仅仅是影响几十万在校生,数年后,其社会效益才可能初步显示,十年后才可能有比较充分的显示。第三,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效来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动员并整合全校的力量,以形成尽可能大的积极的“德育合力”。高校的任何事情都是要依靠人去做的,人是高校一切活动的主体。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最根本的取决于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形成及其素质。生态道德教育是科学性很强的一门学问,同任何实践领域一样,要使它不断深化和发展,就必须有一支专门队伍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专家、教授来承担教学任务。另外,生态道德教育也有赖于各类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和配合。缺乏整体教育意识的生态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性不仅表现为知识上的不完整性,也表现为价值体系的不完整性。因而,这种教育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不足。
  此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拓宽高校德育工作的视野。生态道德教育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展开的。这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德育的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用现代观念加以阐释,做到古为今用。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来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从而拓宽了德育工作的视野。第二,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使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能使他们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生态道德教育借助科学思想来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人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这说明科学本身具有推动人们思想道德进步的理性力量。借助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生态道德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养成,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当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时期,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这些世界性的问题已经在我国显现出来。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又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之能力的发展”[5],不仅是我们自身发展的惟一正确的模式,而且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作为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我们探索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政治生态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理教育以及科技生态化教育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要真正使生态道德教育取得成效,还必须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下功夫。
  第一,要加快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我国的课程体系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过于刻板、僵化,很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快速的变化,并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这种缺少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可以说缺少可持续发展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理论工作者所论证的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也是为了支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实际、更接近生活。同时也是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二,要加大大学生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法制法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增加生态法规的教育内容,对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欲望急速膨胀,丧失了道德操守,出现了道德迷乱,这些都影响着在校的学生。我们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迫切地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大高校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要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在大学生心理构成一种无形的生态教育氛围。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似乎是毫无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是,如果其间熔铸进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并按照美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和构造,这些物质环境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进而从一般的校园环境优化为育人功能的生态德育环境。
  第四,要加紧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接口,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事业就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使大学生为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125~128G2思想政治教育王世民/丰平2003200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生态道德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一致性等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探讨,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王世民(1954-),男,南昌市人,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南昌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  丰平(1963-),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产业集团副总经理,主要研究高教管理;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125~128G2思想政治教育王世民/丰平2003200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生态道德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一致性等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探讨,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

网载 2013-09-10 22:01:22

[新一篇] 高校教師師德問題研究綜述

[舊一篇] 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芻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