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成诵 培养语感——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安排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与作为最后一版(1988年版)统编教材编写依据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相比,它降低了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和难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部分据此做了相应的安排。
  与1988年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义务教材的文言文安排主要有以下变动。
   一、减轻分量,增加弹性
  统编教材有文言文46课,含短文47篇(《〈论语〉六则》按一篇计。下同);诗词曲22首(包括毛泽东《沁园春·雪》。下同)。另外附录诗词曲32首。“九年义务教材”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比统编教材减少15课,减幅为33%;减少短文20篇,减幅为43%;增加诗词曲11首,但如果统编教材加上附录的诗词曲32首,义务教材与之相比则减少21首,减幅为40%。可见,与统编教材相比,义务教材中文言文的减幅是相当大的。
  尽管减轻了分量,义务教材仍然有21篇短文和27首诗词曲为教读课文(统编教材称为“讲读课文”),与统编教材的27篇短文和21首诗词曲为讲读课文相比,分量大体相当。义务教材有文言基本课文25课,含短文18篇,诗词曲20首,几乎保留了统编教材中的全部文言基本课文,另有短文9篇和诗词曲13首为文言基本课文的补充。另外,在与义务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中,还选入36篇短文和96首诗词曲,其中收入了大部分统编教材中未选入义务教材的文言课文和附录的诗词曲,如果把这些包括在内,义务教材的选文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这样安排,既减轻了分量,又使选文的数量和质量有基本的保证。课内适当减少分量,课外增加分量,使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增加了教材的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调整体例,适应变化
  统编教材各册的文言文都按单元集中编排;义务教材一至四册将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编排,五、六两册才将文言文按单元集中编排。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言文教学,是一种便于文言文整体教学的编排体例;后者则与义务教材将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总体结构和训练体系一致,便于读写教学和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可以分散难点,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这是一种对文言文“低调”处理的编排体例,与文言文教学降低难度的要求是相应的。二者各有利弊。对此,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只要能取得好的效果,可以按教材的体例教学,也可以把文言文集中在一起教学。
  统编教材中文言讲读课文的练习均分为“思考”和“练习”两个层次,义务教材一至四册则将“思考”并入“练习”,并减轻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题的分量,使之更精要;第五册将练习分为“朗读·背诵—理解·积累”两个层次,其中《古代诗词曲六首》的练习分为“诵读—品味—欣赏”三个层次,第六册将练习分为“朗读·背诵—辨析·比较—理解·积累”三个层次。这样的练习体例,加强了练习的层次性,大大强化了诵读训练,并着意于揣摩语言的训练,抄录词语、句子或整理词语、句式以积累语言材料的训练,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的训练。
  义务教材的文言文的体例调整,是为了适应义务教材的文言文训练体系的内在变化。
   三、不讲语法,化难为易
  义务教材在处理文言语法问题上有以下特点:1.不提要求。统编教材大体以文言语法体系(也涉及语汇和修辞)来安排文言文的训练点(也是知识点),并将训练点列入各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各课的“学习重点”(义务教材称为“训练重点”)。义务教材各册中与文言课文有关的“单元提示”都未提出文言语法训练方面的教学要求,五、六册各课的“训练重点”也不列入这方面的内容。2.不讲知识。与统编教材相比,义务教材一般不出现语法术语,并删除语法知识。3.不做练习。这里是说基本不做语法练习。首先,义务教材删除了统编教材中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主语的省略,疑问句式,“为”表被动语态等语法练习。其次,把词类活用作为实词的词义现象处理,安排在理解词义、句意的练习题中,不单独训练。对练习中涉及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诸如使动用法(如“所以动心忍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名词作状语(如“火烧令坚”)、名词用作动词(如“神弗福也”“莫可名状”)、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等,对其中所谓活用的实词,都只要求随文释义,理解其语境义即可,与对一般实词的处理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按词类活用处理,十分繁杂,不太容易讲清楚,徒增学生负担;从词义角度处理,不仅简便,而且更合乎文言文的实际。再次,虚词的用法,是语法现象,也是语义现象,只是其意义较虚或很虚罢了。义务教材基本上是从词义的角度处理虚词的,一般不指明虚词的词性,也不作语法分析,只要求能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词语来解释就行,有的虚词还与实词混合训练(如副词“但、顾、特、卒”,代词“何、然”,介词“以”,连词“是以”等),有的甚至安排在诵读训练中(如副词“且、不、弗”,代词“何”,发语词“夫”等)。集中安排了范围副词(咸、并、俱、具)、时间性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语气词(乎、矣、也、焉、哉)的训练,单独安排了连词“而”,代词“是”“其”,结构助词“者”,形容词词尾“然”的训练,另外还安排了几处“之”的用法的训练。在所有这些虚词训练中,只有连词“而”,语气助词“乎、矣、也、焉、哉”,结构助词“之”的练习涉及一点儿虚词的语法作用,其余的练习都不涉及语法。此外,义务教材只有四个涉及句式的练习:数量词的用法(《核舟记》),区别“无丝竹之乱耳”与“何陋之有”两句中的“之”的用法(《短文三则》),抄录判断句式的例句(《陈涉世家》),给表示比较的句式找出例句(《捕蛇者说》)。前两个练习涉及词序问题,但难度不大;后两个练习只要求抄录例句,极为简易。通过以上处理,避免了繁难的语法知识,基本做到了不做语法练习,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义务教材还大幅度调整题型。如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着重让学生体会而不是着重让学生分析;理解词义的练习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的练习多为选择题、填空题;有的练习要求紧扣课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以修改、选择、比较现成译文的练习代替文言翻译题。此外,还特意安排了抄录词语、句子,整理词语、句式以积累语言材料的练习。这些题型不仅不讲语法,降低了难度,而且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积累,加强了语感训练。例如,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结合语境推断、比较,领会词语的意义,体会文言词语的规律,这就是一种语感训练方法,其性质和作用与单纯查字典、词典解释词义显然不同。
  义务教材降低了难度,不讲语法,目的在于强化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取消能力训练。大纲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但“了解内容”不能不熟悉课文,弄懂词、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上下文的联系,不能不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义务教材以诵读训练为基础,安排了理解词义、句意和文意的各种训练,在教学中应当落实。在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利用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字典、词典、自学文言课文的能力。对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也要适当讲解。这些都是必要的能力训练。
   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的诵读即朗读、背诵仅作一般性的处理,通常只在各课最后一道练习题中简单的要求熟读或背诵课文。义务教材则把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的训练体系,并且对诵读训练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例如,义务教材几乎每一篇文言课文都要求背诵,它将统编教材中要求熟读的文言课文全都改为要求背诵,将一些要求背诵的改为要求默写或要求背诵、默写,显然增加了背诵量和提高了背诵要求。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课文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析·比较”“理解·积累”或“品味·欣赏”的训练。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住警句(关键性词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这样安排,意在落实并强化文言文诵读训练,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重视语感的培养,充分发挥诵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言词语,贯通文言的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语文是门实践课,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学文言文,只是老师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文言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语言,关键是练,不需要多讲。教学文言文要少讲多读,摆脱“满堂灌”的解经式教学方法。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诵读也是练,而且是特别重要的练。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诵读为基础,学生的练也要以诵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诵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义、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恰当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之后才要求诵读,只把诵读作为记忆课文的方法的做法。教学文言文,必须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这里所说的“多”有两个意思:一是诵读的篇数多,凡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都要熟读会背,基本课文尤其要背熟;二是读得遍数多,每篇文言课文都要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值得注意的是,背诵应是反复朗读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硬记。熟读、背诵的要求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诵读训练不仅要指导方法,而且要严格要求,关键是让学生长期坚持,养成习惯,乐此不疲。
  
  
  
语文学习沪13-16G31中学语文教学谭桂声19971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谭桂声 作者:语文学习沪13-16G31中学语文教学谭桂声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8:32

[新一篇] 熱話題與冷思考(十二)  ——關于20世紀中國發展道路歷史反思的對話

[舊一篇] 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