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答题分类与答题技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从一定意义上说,问答题是历史考试主观题的核心题型。这种题型考查能力相对全面,提问方式灵活多样,对考生答案的评价有较大弹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考,不但不会改变这一题型的核心地位,反而它的功能还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有必要对问答题的类型、基本要求、提问方式等进行梳理,在明晰相应特点的基础上,注意答题事项,掌握答题方法,实战中便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一、叙述题
  特点:叙述题的特点是“叙述”。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与发展过程或者消亡(结果)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
  提示语:叙述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简述”“概述”“综述”“试述”“指出”“列举”“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一般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表达即可。第一,围绕题目要求的知识要点作答,不必展开,讲述明白即可。第二,题目中有“简述”“概述”“综述”一类词语的,一般时间跨度较大,因而必须先划分阶段,然后再按阶段回答问题。第三,概括性一定要强,时间、条理也要清楚。
  例1.简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回答这一题目时,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叙述,不必展开。第一,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信息时代等几个阶段;第二,从生产关系变革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几个阶段;第三,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要纵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等,并据此作出认真分析。也就说,要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有机的联系、概括与提升。
  此类题目的时间跨度大,所以概括性要强,阶段划分要清晰,然后再逐一回答。
  例2.2006年全国文综试卷Ⅰ第39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考生只要结合课本知识,就可得出其特点:第一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此类题目的能力要求较低,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答题技巧,也有得不到高分的可能,必须引起注意。
  二、论证题
  特点:论证题的特点是“论”。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史实透彻分析、对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以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者结论的正确与否。
  提示语:论证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说明”“论证”“证明”“试论”“为什么”等一类语。
  答题注意事项:就形式言,第一种是题目中直接给出观点或者结论的,第二种是给出一些材料让考生阅读、分析而得出观点或者结论,再用史实加以说明论证的。回答论证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判断观点或论点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同时,论证要摆出史实,得出结论,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还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第一种形式,题目中直接给出观点或者结论。
  例1.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陈独秀认为经历了“学术(技术)·政治觉悟·伦理觉悟”三个时期。请说明三个时期的事件及结果。
  这一题目的观点非常明确,直接用史实说明即可。第一,学术(技术):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最终破产。第二,政治觉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结果失败。第三,伦理觉悟: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例2.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此题有一个判断观点的过程,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用史实分析论证即可。
  第二种形式,给出一些材料让考生阅读、分析而得出观点或者结论。
  例3 (材料略)阅读材料回答:(1)A国联、联合国成立时标榜的共同目的是什么?B两个组织成立初期是否达到这一目的?C为什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作用得到改变的必然性。(3)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否同意日本成为“联合国安全常任理事国”?理由是什么?
  由此观之,(1)中的A、B是典型的简述题,其共同目的回答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是否达到目的回答是:“没有达到目的。”(1)中C的“为什么”要用史实简述,回答是:“国联成立后一直被英、法所操纵,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一直为美国所操纵。”而(2)与(3)问,则是典型的论证说明与分析题。第(2)问重说明,题目要求必须用史实来说明联合国作用得到改变的必然性,回答是:“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做法不得人心;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取得了联合国的多数席位,和平民主力量大大增强。”第(3)问难度加大,首先必须亮出观点,用史实说明并分析其观点,即“不同意”或者“同意”,然后说明理由。如:“不同意。日本迄今为止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甚至还极力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或:“同意。经济决定政治,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后,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类题目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把握好答题技巧,得分一定会再上一个层次。
  三、分析题
  特点:分析题的特点是“析”。重在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特征或者它们的某些方面进行剖析并得出相应的的结论。
  提示语:分析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辨析”“解析”“分析”“探讨”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就步骤言,首先明确“是什么”;然后回答“为什么”。就目的言,一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外延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即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把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分析其背景、原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历史地位,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例1.200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8题:“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改革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这一题目解答的技巧是解决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上述三者关于土地主张的内容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解决“为什么”和“启示”的问题。其回答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比较题
  特点:比较题的特点是“比”,有“类比”和“对比”之分。要求考生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其异同点或者区别其本质特征。
  提示语:比较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比较”“对比”“与……相比”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比较有单一性比较和综合性比较之分。单一性比较题直接导出了要比较的要素,如背景、原因、目的、性质、结果及影响等,指向性较强,容易把握。综合性比较题没有指出比较的内容或项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去综合分析,确定比项内容,因而不易把握,有一定难度。好多考生考试时十分茫然,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感觉是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掌握了比较的原则和程序,答题时就会轻松切入。就比较的原则和程序言,一是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历史条件和人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二是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主要过程)、特点、特征(表现形式)、性质、实质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三是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就完成比较的条件言,一是基础知识要熟悉,必要的叙述不能少;二是比较双方要清楚,分析也要深刻。
  例1.请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状况、政治特征进行比较。
  这一题目没有确定的比项内容,需要考生从经济、政治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跳跃式发展的美、德、日;渐进式发展的英、法;一定程度发展的俄国。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上逐一分析与比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行民主政治的英、美、法;实行专制统治的俄、德、日。其原因可从政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经济和思想上进行逐一分析与比较。
  例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同?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单一性比较题,只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即注意基本史实的记忆、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就能够完满解答。
  五、评价题
  特点:评价题的特点是“评”,即评判、估价。要求考生依据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给出中肯的评价。
  提示语:评价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认识”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区别,即区别评价题与论证题之第二种形式的近似与不同:论证题的观点和结论明摆在题目中,而评价题的题目中是没有观点和结论的,是要求考生在分析综合的基础提炼出观点和结论,观点和结论需要考生自行得出,属于考生的见解(是创造能力),因而评价题是开放式试题的最好呈现方式之一。其次是围绕正确的观点(结论)用史实论证,予以肯定。当然,评论是否正确的依据也很重要,一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二是观点立场要正确。与此同时,还要以史实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评价题是问答题中最具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之一,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与叙述题结合起来,能够检测学生历史知识的实力和功底。考生如果能把握其解题技巧,同样也能将成绩提到一定高度。传统的典型题目太多,例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对辛亥革命或成功或失败的评价问题;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前面谈到的“你是否同意日本成为‘联合国安全常任理事国”’的问题等,都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近年来,评价题的答案在由惟一性走向开放性。
  例1.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续爆炸。这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导致了哈尔滨市有史以来长达4天之久的停水,并引起松花江下游地区严重的水污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好像对其进行长期大规模的资源掠夺是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然而,这种掠夺方式的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环境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已经亮起了红灯。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代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结合前几次科技革命成果以及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史实,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就答题言,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用词准确这是必须的。具体到本题,条理清晰很重要:首先是解决利用科技的态度问题,不同的态度,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结果;其次要谈到前三次科技革命被人类利用而产生的巨大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科技开发,既要看今天,还要看未来。这是一道基础知识与思维创新能力结合,具有研究性学习价值的范题。
  六、综合题
  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逐年深化,综合题的设计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一个材料阅读题中,往往会涉及多种形式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形成一定坡度,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理出思路、组织内容、解答问题。叙述题中既要“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既有叙述题的“指出”,也有论证题中的“说明”和分析题中的“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等等,一句话,综合题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按照大纲的要求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在方法上,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灵活应对各种问答题的提问方式。综合题是上述五类题型的集合,明白了各类题型的特点,抓住了各类题型的答题关键与解题技巧,无论难度多么大的综合题也能迎刃而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笑对高考,稳操胜券。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1~23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刘鸿20072007
刘鸿,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高中。433100
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1~23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刘鸿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56:12

[新一篇] 歷史的真實記載與藝術的有機結合  ——評長篇史話《抗幣風云錄》

[舊一篇] 歷史問題設計與思維品質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