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99年12月14日至1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共有来自全国十数个省市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讨论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的一些困境和趋势,社会科学方法论等问题。会议论文集《回眸与前瞻: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
    1.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是此次讨论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者认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最重要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20世纪中国的总趋势便是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在这百年中,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艰难地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三位杰出领袖。邓小平理论是继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之后,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新探索成果。它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和阐释,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困绕理论界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和开拓精神,同时也包含着尊重实践,尊重知识的科学精神,邓小平理论同时也概括和包含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成果。
    2.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一些学者指出,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社会科学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1949年至1978年,后一个时期是1978年至今。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发展态势。在第一时期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走了很多弯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和不公正待遇。“文革”后,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批判了“两个凡是”,解除了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理解,长期束缚广大社会科学的精神枷锁得以破除。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涌现了一大批志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学术成果,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事实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与理论原则,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今天,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大量未知领域,我们也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社会科学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与会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作为新时期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原则,体现在它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途径与方法论原则。邓小平理论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作为指导原则,并不是以此取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具体研究。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因此,邓小平理论离不开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它需要后者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一方面,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才能使更多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从不同层次积极探索社会规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正体现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并且也只有在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中,邓小平理论的丰富性与真理性得到充分地展现。
      二、世纪之交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矛盾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就面对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学术与致用等等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这些矛盾会更为突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这一系列的矛盾,是此次讨论会代表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1.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与会者认为,本世纪里中国社会科学在其发育过程中,曾经受到国外近现代社会科学多方面的影响。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仍要继续关注世界发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开放的中国和中国社会科学应该吸收全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加快社会科学国际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球化的知识背景下,不断强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建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必须要有中国自己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理论指导。我们要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民族主题性,不能简单地在西方社会科学设定的范围内活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新课题,其本身就具有世界性,国际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本土化、中国化与国际化、全球化并不矛盾。
  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仍将面临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要大量运用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体系、概念、方法,以此作为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和对话的条件。但同时,我们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注重转化和更新。从根本上说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保持学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严肃求实的学术精神。
    2.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和致用性
  有学者指出,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与中国社会救亡图强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传统上,学术性与致用性之间就存在一种张力。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社会科学研究强调社会化和实践性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强调社会科学的实用价值和政策研究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否则社会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会成为无源之水。有些学者指出,重视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是一致的。原来在认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过分强调学术性,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往往是一种点缀。造成了纯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脱节,许多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有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倾向。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性和政策性研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科学仍然要保持研究的学院化和学术性。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但研究不能被社会化的浪潮所左右。社会科学必须保持独立的批判意识,探索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内涵和规律。不能因为对实际问题的关注而忽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严肃深刻的理论剖析和学术研究对认识社会问题至关重要。21世纪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一种研究和人格的独立性。
    3.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性与西方化
  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从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开始的,因此,一开始就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问题。它贯穿于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所特有的诸如“体用之争”“中西之争”的艰难选择之中。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性和西方化的两难选择,其核心是现代学术的建设应当以哪一个源头作为主要的根据。如果从纯学理立场出发,以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是可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的。但由于传统性与西方化往往与中西民族的对抗及中西文化的对立交织在一起,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这一两难选择既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也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关。21世纪到来之际,如何面对这一两难选择呢?一些学者指出,要在学术思维上进行反思,摆脱传统上“移植西方”和“中西融会”等旧有模式,应当根据中国具体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本体性”的超越。任何现存的文明都不是在融合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融会是一条简单化了的思路。因此,必须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原创造性改造,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同样都必须进行改造。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只有穿越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以原创性作基本定位。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
  在本次研讨会中,社会科学研究在下一个世纪有哪些新的趋势和动向也是关注较多的一个议题。
    1.主导学术范式下的多元繁荣
  一些学者指出,必须注重分析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新中国建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在改革开放以前到扭曲,曾经一度有经学化和庸俗化的倾向,致使历史唯物论的研究范式失去了他应有的生命力。1978年以后通过正本清源,历史唯物论的范式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并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将在开放、宽松的氛围下,继续走向多元化的繁荣。今后我们将面临更多新事物和新问题的挑战,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现实问题的挑战,研究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在历史唯物论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繁荣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范式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离不开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强调历史唯物论范式是为了使社会科学工作者少走弯路,保证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还是哲学、历史、美学等人文科学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历史的规律。这些学科越是深入和繁荣,越是能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越是能保证历史唯物论范式的主导地位。
    2.社会科学研究由分散化走向整合统一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分散化的倾向。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往往局限在自己学科的范围,缺乏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与会者认为,西方社会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社会科学研究跨学科、整体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在21世纪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些政治学专家在谈到构建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理论时,强调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构建21世纪的中国民主政治,不仅要加强政治学的研究,同时也要加强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些民主发展的“核心”内容。但是离不开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民主政治发展的“边缘”内容。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由于中国现实生活当中两者呈现一种难分彼此的状况,经济学和政治学更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
    3.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
  与会者认为,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化”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规模,但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社会化的基本内涵是社会理论的实践化,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其意义。21世纪社会科学社会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选题的社会化。第二、研究过程的社会化。第三、研究成果的社会化。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还表现在,研究的导向将由学科导向转为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从根本上说,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就是向“治理”型社会转变。“治理”型社会的来临,许多社会问题不能仅靠社会及市场自身来解决。社会科学要运用更多实证的方法,为社会编制一套制度程序,解决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目前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证明和证伪,缺乏实证性。
    4.发展理论的研究将进入新的阶段
  有学者指出,国际上发展理论在90年代进入了一个整合性的研究阶段。目前的发展研究越来越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发展研究整合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各个学科独立进行发展研究的特点。发展逐步成为各门学科共享的一个概念和理论,从而也使得学科的交叉成为可能。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真正具有整合化意义的第一个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整合发展的思想深化和范式构建,将是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再认识
  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者还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价值中立、学术规范及创新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社会科学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存在着片面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否认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客观性。社会科学的科学属性问题,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分歧很大的一个问题。
  有学者指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问题可以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事实与价值,主观和客观以及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从学科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受自然科学胜利的感召而产生的。社会科学在诞生之初,就与自然科学观念和方法紧密相联,并最后逐步地发展出独立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在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过程中,社会、自然、人文科学事实上就是三个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在方法论上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共性。
  与科学性密切相关的就是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有的学者指出,社会科学应该强调其科学性,不能仅仅局限在阶级性和政治性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会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但一旦进入研究以后,这一研究就客观存在的。现在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往往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混为一谈,从而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偏差。
    2.社会科学方法论从“以我观之”到“以道观之”
  有学者认为,我国20世纪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经历了一个从“以我观之”到“以道观之”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方法论可以用冯契先生的“以我观之”来概括。早期的“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和“理性的方法”都强调“小我”或“大我”,是一种以“小我”认识世界规律的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最理想的境界是“以道观之”。虽然现实中的“道”有缺陷,“以道观之”也缺乏现实可能性,但并不能影响我们对“以道观之”方法论的追求。“以道观之”并不一定意味着追求一个虚幻的东西,或者仅仅追求一个仅仅存在于现实世界彼岸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标准、一个理想,使得有可能根据这些标准和理想来推动科学界的自我改善;来保存这种自我改善的成果,来确定进一步自我改善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以道观之”构成了科学之所以区别于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的界限,构成了科学界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圈子的特征。
    3.创新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灵魂
  与会者普遍认为,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民主、团结和相互探讨的良好氛围。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提倡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科学兴旺发达的动力。在新世纪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推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促进我国社会科学走向新的繁荣。创新意识是社会科学进步的灵魂。
  有学者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求同存异”,这一思维模式对于传统社会的稳定很有必要。但是,21世纪来临后,这一思维模式就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提倡一种“求异存同”的创新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有所创新,首要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各种教条;通过创造一个思想争鸣、共振的氛围,改进我们思维方式来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科学才能繁荣和发展。
      五、发挥社联作用 繁荣社会科学
  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社科联的代表着重讨论了“2000年社联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以及“新形式下社联加强学会管理的经验和设想”。
  第一,继续为繁荣社会科学,发展邓小平理论做贡献。社联是党领导下的学术群众团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做好社联工作的前提。在新的世纪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发挥社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政策的研究。
  第二,抓住机遇,加强社联自身建设。与会社联代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社联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联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目前的社联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评议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改善。
  第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对策应用研究。各地社联都表示了要对基础研究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要支持社会科学成果的出版,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各地政府的政策决策活动,为地方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各省市的社联代表还就学会建设,社会科学的科研体制,社联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努力使21世纪的社联工作能有更大的进步。
学术月刊沪109~113C1社会科学总论艾晓金20002000作者:艾晓金,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博士生 作者:学术月刊沪109~113C1社会科学总论艾晓金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54:24

[新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