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音乐美的特征和创作语言,深入分析了音乐美的传递形式。
李天义:1958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任兰州大学美育教研室讲师。曾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音乐(Music),是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通过有序排列的乐音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里的假、丑、恶,拓展出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人在生活中有两种渴求,一是生理上的,一是精神上的。就象“民以食为天”一样,人在精神领域里不能没有音乐,人类社会对音乐的依赖恐怕胜过对其它艺术的要求。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社会给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日趋丰盛,在吃、喝、玩、乐的安逸生活环境中,现代人魔幻出形形色色的“乌托邦”。他们奢侈、浮华,追求生活的虚幻和刺激。在现代都市文明的拍击下,诗歌变得越来越晦涩让人难于理解,给画中怪眉怪眼的色彩已沾污了传统的美学原理;文学因描写两性作爱甚多而受到世人的嗤鼻;脱衣舞娘撩裙作态完全曲扭了舞蹈的本意。而音乐则不然,它自始至终地维护着艺术的圣洁。从雍容华贵的意大利歌剧到振人心弦的维也纳交响乐,我们还没有发现有毁艺术圣誉的下流之作,就是连世人最喜爱的通俗歌曲里,音乐也显得如此高贵且娱人心目。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在音乐的殿堂中作一番诗人般的散步,对音乐内在的美作认真的探觅、研究。
一、音乐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在人类的艺术长河里,音乐的发展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象肖邦、施特劳斯这些闪光的名字,在音乐的宇宙中也不过是一个耀眼的星子。在研究音乐的审美特征时,美学家们习惯将目光灼于十八世纪的古典乐之后去讨论。因为,此时音乐已挣脱了宗教的桎梏,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美学标准上已留下了明晰可辨的线条。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使艺术家们摈弃了封建宗教的束缚,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洪潮中,海顿、莫扎特那些注满人情味的旋律中,世人的情感得到了释泄,贝多芬又喻于了音乐更深层的含义,他以交响乐形式所表现出人民在革命风潮里那种激动、沉醉和狂欢之情,使哲人们看到了音乐的辉煌。古典音乐创作构思严谨、有深刻的哲理性、戏剧性和完善的抒情意识。这使早年的“巴罗克”音乐,“洛可可”音乐相形见绌。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人类艺术史上再现光辉,浪漫主义在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主义社会,在音乐写作上注重对人的内心感情与主观感受的表现,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的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主义意义的重要特征。浪漫主义意义将诗人的梦幻和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溶进了音乐创作里,使音乐艺术有了创作的新意。这儿古典音乐的喧嚣之气消失了,音乐常常流溢出迷蒙轻柔的情调、和悠逸而神秘的梦幻似的美感。浪漫主义音乐使人如痴如醉,此时产生了一大批受人尊崇的音乐家,像李斯特、柏辽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瓦格纳都是卓着于世的音乐家,他们的艺术将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象叔本华,弗洛依德、尼采这样一些哲学家也借助于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学说。事实上,尼采《悲剧的诞生》就是直接受到瓦格纳艺术思想的影响。当人们还沉醉了浪漫主义那些柔曼、甜美的音乐时,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独辟蹊径,在凡高、塞尚的绘画里找到了音乐写作的新语言。德彪西的音乐注重对外界事物的瞬间印象的表现,刻意描绘音乐写作中声音与光线,形态的对比。德彪西以音乐去描摹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印象,企求音乐的光感效应和“视觉”效果,用音乐去表现绘画,创立了“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它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音乐常以表现音乐家对生活细腻感受、以丰富的和声造成朦胧的意境、追求曲折的联想、和自然界给人的新奇印象感觉,印象主义有法国的德彪西、拉威尔、英国的威廉斯、匈牙利的科达伊,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
进入二十世纪,音乐家们在艺术的领域时作冷漠的探索,为摆脱固有音乐模式的影响,音乐家们左冲右突,在乐坛上纵横驰骋,在音乐技法上、旋律铺排上和声写作以及音乐凡所能及的地方都作过尝试,继“印象主义音乐”后,人类艺术史上先后出现过“《表现主义音乐》、《象征主义音乐》、《结构主义音乐》、《立体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十二音体系音乐》、《未来主义音乐》、《超现实主义音乐》、《存在主义音乐》、《唯美主义音乐》、《噪音主义音乐》《偶然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新即兴演奏与直观音乐》、《事件音乐》、《具体音乐》、《空间音乐》、《电子乐》、《爵士乐》、《摇滚乐》、《阿波罗音乐》……只要我们稍稍涉足音乐这一领域,你会惊叹,人类为了艺术地掌握世界,即使在每一块狭小的阵地上,也在进行着何等英勇的、充满了挫折和成功的战斗!如果说传统乐意在表现社会的话、现代音乐则是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现代音乐光怪离奇,它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物质及自然之间的畸形变态、扭曲、对立的关系,受到现实迫害后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以及对现实的憎恶和悲观绝望情绪。现代音乐无章可循,它除了给人一种冷漠、残酷、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印象外,别的什么也没有给人留下。
二、音乐美与音乐创作语言
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是对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家的情感和认识的表现。音乐传达美的方式是声响,人们习惯叫乐音,这种乐音是音乐的总体概念,就象绘画中的颜色,颜色可包含:赤、橙、黄、绿、青、兰紫,这才是构成绘画创作的基本色素。音乐中创作的要素也比较多,主要有:旋律、节奏、和声、对位、复调、曲式、调性等,这些东西如果单独去分析是没有任何审美意义的,经过音乐家的艺术组合,逐一将此排列成美的音响,构成音乐的形象才能产生音乐的审美效果。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立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而存在,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了美的愉快。”在接受音乐时,我们常常会听见有人赞叹这旋律多美、节奏多鼓舞人,这就是音乐的外壳,音乐正是经过旋律、节奏、速度等诸种因素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进而达到审美途径的。音乐创作十分别致、虽然旋律、节奏这些因素都是为音乐写作服务的,它们要受制音乐写作的总体安排,可它们在音乐创作里用途各一,有其明确的分工任务。旋律。1、2、3、4、5、6、7由七个自然音组成,音乐的主梁,在音乐写作时音乐家将此排列成协和的音响--协和的音与不协和音的冲击,激昂的高音与沉闷的低音错落;跳越的音符与滞停的音符接连,形成一种深动的音乐形象。那些虚无飘渺的旋律、铿锵有力的旋律在人们心目中荡起涟漪,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撼。人们惊呼,音乐家仅只用了自然界的七个音就叩开了人们的心灵之窗,我们怎么不将人类文明的花冠扣在比才、威尔弟以及那些对音乐作出贡献的音乐家的头上。旋律是音乐写作的灵魂,它在音乐写作中通常有三大功用:其一,模仿自然界各种音响,以勾起人们对现世的热爱。其二,刻划人物性格,让人知善识恶。其三,表达人的思维活动,昭示出艺术家对生活的评判。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论音乐旋律时说:“旋律在模仿人声调时,表现哀怨、痛苦和快乐的喊声、威胁和呻吟。所有感情的人声的表示,旋律都可以表达。旋律模仿语言的声音和模仿为反映某些心灵的活动而存在于每种方言中的语汇。”(引自《卢梭论旋律与和声》)音乐写作时,音乐家们都十分注重旋律的造型,十分清楚,旋律是音乐的核心,把握住了旋律可以说音乐就成功了一半。乐坛上,音乐家们几乎个个都是旋律写作的高手,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可用旋律来描画魔鬼的形象,比才用旋律来铸造卡门的形象,波兰音乐家更是一种以旋律美而名垂天下的艺术家,他的旋律雅致、忧伤,给人于悲凉的美感。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曾获益于他优美的音乐,后来的钢琴作曲家更是依重于他的风格的音响。
节奏。是音乐写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说旋律是音乐写作中的“龙”的话,那么,节奏可以誉之为“凤”了。提及节奏,世人很容易想到舞厅那种叩击人心的“隆、叹、叹”,男人们搂着女人的杨柳细腰,女人们托着男人的宽肩圆膀,在探戈、伦巴、华尔兹的强烈节奏摧促下转动不停。节奏,有二种概念,一是舞曲固定节奏,就象我们上面谈到的所有舞曲都有自己固定的节奏型。固定节奏给音乐只能造成一种情绪,探戈舞曲使人感到雍容华贵,华尔兹让人看到宫廷文化的高雅,伦巴诠解了古巴人音乐的酒脱与泼辣。固定节奏只有音乐写作的模式,而不是音乐写作的全部内容,能推动音乐向前发展,能推动音乐发展的是音型节奏。音型节奏有别于固定节奏,它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而设置的,如三连音333,切分音节奏333,前十六分音节奏333,后十六分音节奏等333。音型节奏是表达音乐思想的主要色素,它直接影响到音乐中音乐形象的刻划与表现,如聂耳在写《义勇军进行曲》时用三连音的连续递进来表现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贝多芬用平素人的敲门的节奏型找到了《命运》的主型节奏,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同样让人振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节奏是音乐的中心内容,他乐意经日闭目倾听节奏对心灵的撞击。节奏的审美因素十分显然,对人的影响也很深远,我们将那些和着聂耳铿锵节奏奋勇前进的革命先者,和那些伴着肖斯塔克维奇音乐节奏,与纳粹分子展开殊死搏斗的俄罗斯人,都看成是节奏给人造成的一种美感效应。在音乐创作中,亚洲人对旋律写作有偏好,日本,特别是中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旋律,只要你随意唱来都可以让人辨别出是那一民族的山歌、号子、民间小调。与之相比,欧洲人更注重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在摇滚乐、爵士乐里,音乐的旋律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节奏被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
速度,它是音乐的又一写作因素,它对塑造音乐形象,完形音乐的审美形象至关重要。速度,单从字面上是很难理解它的的审美喻意的,但它的变化拉长与缩短、延伸与回归,会使人感到音乐发生变异,人随音乐的速度的变化,也会在情绪上产生一些情绪的波动。悠扬缓慢的节奏使人情绪稳定,急进快速的节奏使人激动兴奋。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叮咛孕妇让腹中胎儿多听平缓节奏的音乐,禁止心脏病患者涉足狂噪摇滚乐的原因所在。音乐中的和声、复调、曲式和其它元素,都是音乐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最充足的表现。
三、音乐美的传递方式
与绘画和舞蹈不同的是,音乐是通过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欣赏三个方面来共同完成音乐美的塑造的,这种关系谓之“三度”创作关系。除音乐外,我们生活里的艺术多见于“二度”创作方式。毕加索通过色彩、线条就可以向世人展示艺术的美,芭蕾舞的各种姿态着眼于欣赏者就能造成一种审美意境,泰戈尔的诗可以直接引起读者的审美快感,电影也是如此。音乐中存在的这种“三度”创作关系使音乐的美显得别样且难于捕捉。这里面注入了人的因素,其中有精神方面的因素(音乐家写作时的情绪),有技术方面的因素(演奏家技术的高低),有人为的因素(欣赏者艺术修养的差异),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音乐美的塑造。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说:“我们一再着重音乐的美,但并不因此排斥精神上的内涵,相反地我们把它看为必要的条件。因为没有任何精神的参加,也就没有美。”千百年来,美学家唇枪舌战于理论界,他们撇开人的参予因素不顾而去着书立论,某些东西的确走得太远了,使人对音乐美的把握感到高深莫测,窥而不清。
(附图
)
音乐家是音乐美的创造者,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写作音乐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到音乐美的创造。制约音乐家写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二是自然的。社会意即指社会给音乐家创造的条件,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关心社会现实,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古典的音乐家,由于以社会为背景,“交响乐”就成了该时期最主要的音乐表达语言了。意大利歌剧鼎盛时代,正是社会走向繁荣昌盛时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喜欢集结在音乐厅观赏大歌剧表演,借此机会交流艺术信息、勾通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形式为世人提供了避风港,人们之所以乐于此道,是为逃避现世生活给人造成的不快。以艺术来消愁解闷,在梦幻的浪漫音乐中使思想升华。社会是音乐形式和艺术表达内容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清楚看到音乐艺术美的变迁与社会变化紧密相连这一关系。另外,自然因素是指音乐家个人的气质、禀性、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对生活的好恶态度等。是决定音乐风格美的另一重大因素。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人类旋歌起舞的十九世纪末,首先窥见了社会悲凉一面,他建立了自己悲剧音乐美学观,由此而产生了围绕这一美学体系写作的“乐剧”“模糊和声”等技法。瓦格纳是音乐家,更是哲人,他的音乐处处充满警世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他一生用了许多时间来研究哲学和音乐理论,现存于世的着作有《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由于瓦格纳的努力,十九世纪音乐有了转机。雨果生前有一句话预示了瓦格纳的成功,他说:“德国的气质阴郁、发光、散漫。这象似闪耀着星光而被黑云遮蔽的庞大的心灵。德国的最高表现,也许,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鲜明表达出来”。(摘自雨果《维廉·莎士比亚》一书片段)瓦格纳给人的音乐感受是没有古典乐的狂热气氛,也并非浪漫乐的罗漫蒂克,它是人对生活的一种静观,一种深层次的严肃思考。与瓦格纳音乐风格大相径庭的是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他生性腼腆,不乐于社交,他把自己jǐn①锢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以至于象梅克夫人这样喜爱他的女性也无法接近他,只好用书信的方式跟他传递感情达十几年。柴可夫斯基性情温和、品格高洁,他的音乐里没有什么社会主题,只有高雅、纤细、华丽的艺术美。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向人讲述的内容只有两个字“洒脱”,这位血管里湍流着奥地利血液的匈牙利贵族,生前一举止,一投足都成为欧洲上流显宦模仿的对象,他的音乐和着那满头的金发,使不少伯爵夫人拜倒在他脚下。听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时,你就会明白这位音乐上的“白马王子”是如何渡过他华贵的一生的。
音乐家的气质固然对音乐作品有影响,在接受音乐时,并不一定要将这因素作为恒定音乐家作品风格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一谈到肖邦音乐就想到缠绵,谈到贝多芬就将狂飙这些字眼叩在他的头上,这样做未免有些牵强附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演奏,人们习惯将从事这类艺术实践的人与音乐家相提并论,象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将创作和演奏同时视之为是在制造美。演奏是靠技术传递美,它在表达美时受演奏家技术、理解力的双重制约,演奏者水平的高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都是影响音乐美再现的一大原因。为了再现音乐的美,让音乐家的作品能得到充分展示,社会上专门成立了这样或那样的演奏团体,国家级的、地方级的、民间的、私有的,尽管社会从事演奏的专业社团繁若星辰,但是,世上能象英国皇家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那样具备演奏姿质的团体甚少,更多的是不能按音乐作品的原意来反映艺术的。门德尔松在柏林一地方团体指挥他的《仲夏夜之梦》时,曾有过与演奏者配合不好,扔下指挥棒拂袖而去的不快之事发生。由于社会精神活动日益丰富,音乐对演奏员要求也越来越严,卡拉扬在各国巡回指挥演出后力认,美国的费城交响乐团,英国皇家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意大利国立交响乐团是一流水准的演奏团体,他同时还承认亚洲也有些出色的演奏团体,象日本的东京国立乐社,中国的中央乐团都属上乘。因此,世界上凡大家的不朽之作常是定点到这几个国家去演奏。
当一首优美的乐曲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人必须尽其全能地去接纳它,因为音乐作品不是凝固的,一挥而就的东西,这就要求欣赏者极度清醒,不知倦怠地追随着作品。谛听复杂的作品时,这种追随可谓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因素的活动会因听众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偏重感性的人可能会在音乐中寻求欢乐的成分,而对偏重理性的人来说,音乐里欢愉那一部分恐怕时常会被忽略,他们将音乐内在的逻辑性、哲理性提升到一个显赫的位置。也就是说阴郁的音乐不一定激发起每一个人的悲伤之情,明朗的音乐并不只能在人心中引起快感。我们看到,从乐曲中得到的审美价值,会因人的学识高低,文化知识的厚与薄,艺术修养的浅与深而得出不同的审美价值来。文心雕龙中有一句话:“慷慨者逆声面击节,酿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就很好地谈到这一点。尽管音乐美的含义时常被世人曲解和误认,但我们还是感受到它美的力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类,在人们心灵里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当你看见人们在贝多芬《英雄》交响乐曲中振臂高呼时,当你看见清教徒在教堂对着上帝高唱赞美诗掉泪的情景时,还有那些歇斯底里集结在杰克孙、迈克尔摇滚乐声潮中的青年人,你或许对艺术的美有所知觉,你甚至会惊叹音乐艺术的力量给人的冲撞,给人内心的振奋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匹敌的,音乐是人类艺术之首。
(责任编辑:孟恩)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金右加禁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49-153J6音乐、舞蹈研究李天义19951995 作者: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49-153J6音乐、舞蹈研究李天义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