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的八大特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丁有宽老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以下简称“丁氏教材”)在我区实验整整5年了。5年来,我们在对实验进行积极指导和认真管理的同时,对丁氏教材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我们对其深湛的教育思想赞叹不已,对其执着的探索精神钦佩之至,对其严肃的科学态度心悦诚服,更为其独树一帜的教材风格和特色所深深折服。
      一、“硬指标”的成功突破
  在教学实践中,凡是经历过语文、数学教学的人都感到:数学好教,语文难教。何故?多少年来,人们苦苦思索寻找不到合理的答案。前不久,一位着名教学论专家用通俗的语言作了扼要的解释:因为数学是“硬指标”,而语文是“软指标”。所谓数学是“硬指标”,其意是说,数学教材是由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定义有系统地组合排列而成。在教学中,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定义或一个法则,学生弄懂并学会了运用,教师则可立即教学新的内容,直至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掌握教科书上既定的概念、原理、定义和法则,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而语文则不然,它具有因素的多端性、知识系统的模糊性和缺乏操作性等弱点。第一,语文涉及的因素具有多端性: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个词,学生不仅要会认、会读、会写,还要弄懂它的本义、引申义及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意义,还要学会熟练地运用于句子中、段落中和篇章中等等。第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按照语言学科的知识点组织编写,缺乏明确的系统性,它不像数学教材那样清清楚楚一条线,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第三,由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模糊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换言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缺乏应有的操作性。此外,同数学相比,语文知识检测也缺乏一定的效度。综上,形成了语文教学的“软指标”,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而丁氏教材则恰到好处在解决了这一“软指标”问题,它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写作知识为主线,把语文知识、技能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分成5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学生容易掌握。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能迅速、准确地检测并证实其教学效果。
  在探讨中,我们还发现,丁氏教材与数学教材在编排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不妨截取其中内容比较一下。
科目    丁氏语文教材     人教版数学教材       (第三册)        (第八册)比较内容比较项目(1)课题     学习"并列句群"      减法的意义(2)提供范例   《六个好孩子》     例1.(1)        课文内容略         (2)}应用题略                      (3)(3)出示概念  在几个句子里,分别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        说明或描写事物的几     和其中一个加数,        个方面,这几个句子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        叫并列句群.        算叫做减法.(4)巩固强化  《谁最美》,《盲人摸象》  练习1—11        《三只白鹤》,课文内容略.  计算题、应用题略.
  可以看出,丁氏教材与数学教材的编排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为了突出语文学科难度大的特点,丁氏教材在第一个“组块”的教学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又安排了一个“组块”(比前一个组块更深、更高)的教学予以强化。正是这种创造性的编排,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软指标”问题,使得“硬指标”予以成功突破。
      二、“新概念”的创造发现
  翻开丁氏教材目录,投入你眼帘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概念,如“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等。正是这些新概念,支撑了丁氏教材的整个框架。这些新概念,是丁老师的探索创造及其独特发现,是对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首先,在丁氏教材中,丁有宽提出并确立了“四素句”的核心地位。如果说,丁有宽和他的同事们建筑起了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的大厦,而“四素句”则是这座大厦的“奠基石”。所谓“四素句”,丁老师在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一句话中包含有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这样的句子叫做四素句。”丁老师的这个发现让人拍案叫绝。在教材中,丁老师将“四素句”安排在六年制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最后一个单元,从小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让他们接触“四素句”这一基本的概念。紧接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及年级的提高,学生从四素俱全的句子到学习四素俱全的句群,再到学习四素俱全的段落,直至学习四素俱全的一篇文章。整个过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而每一次循环都在新的层面上展开并产生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丁老师创造发现的“四素句”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其次,丁老师不仅创造发现了“四素句”,而且创造发现了与“四素句”相关的一系列的新概念:如连续句、连续句群、连续结构段;并列句、并列句群、并列结构段等。如果说“四素句”有如丁氏教材的“奠基石”,那么,这一系列的新概念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钢筋骨架。
      三、“结构性”的知识网络
  教学必须具有系统性,其目的在于使儿童头脑中构筑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以此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所谓系统认知结构,就其逻辑思维形式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儿童所掌握的知识,能在头脑中“竖成线,横成片”,或者使已知概念、原理“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形象地说,也就是由点、线、面筑成立体式的整体已知结构网络。在儿童头脑中形成的这种已知的逻辑结构形式,就是认知结构。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的主要凭借之一是教材所提供的优化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合理的教材结构是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关键。正是在这一点上,和全国的其它小学语文教材相比,丁氏教材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按照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编成结构性教材,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发现,从而使儿童将前人的科学结论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请看丁氏教材的系统结构:首先是看图学拼音,在掌握拼音的基础上,进行看图拼音识字,继而是看图学词学句。循此渐进,按照句(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句群(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段(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总分结构段、概括与具体结构段)→篇章(先是六个单项: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观察、修改,后为七个读写对应法:解题与审题、拟题;归纳中心与表现中心;分段、概括段意与拟题纲;区别主次与安排详略;捕捉重点段与突出中心;品评课文与自改作文;从读学会观察事物与作文练观察方法)的顺序,形成语言逻辑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
  从静态方面看,它仿佛是经纬交织的网络,有利于学生融汇贯通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构。从动态方面看,它又仿佛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学生通过学习,由已知到新知,“产生”新概念、新技能技巧,使学生不断前进。这正是丁氏教材的独到之处。
      四、“过程式”的动态编排
  我们知道,知识的阐述要反映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因为,教材设计者为学生精选的知识是前人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作出的科学结论。如果编辑人员简单地将这些科学结论搬进教材,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种教材抹杀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正确的做法是,按照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把一些主要知识点编成程序式的教材,引导、促进儿童主动学习、思考和操作,从而使儿童将前人的科学结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把这种按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编排并能促进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材叫“过程式”教材。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在理科尝试编写这种教材,而在语文学科没有新的建树。丁氏教材则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反映儿童获得知识过程的动态编排。如丁氏教材六年制第二册“学习四素句”这个知识点。
  A.课题:《在学校里》
  早上,同学们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上课时,同学们在教室里一起学习。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做游戏。放学后,同学们在校园里打扫卫生。
  同学们在学校里多快活!
  B.课堂练习 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按要求填空。
什么时间    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上课时    同学们   在教室里  一起学习
  C.四素句的概念:一句话中包含有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这样的句子叫做四素句。
  D.课题:我爱爸爸妈妈(略)
  E.课堂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一句是四素句(略)(4)请你用一个四素句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F.略读课文:《客人来了》
  G.课堂练习:读一读,写一写。用“请”、“再见”各说一个四素句。
  这个知识点,教材先出示《在学校里》这篇课文,然后用表格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在表格里填出“四素”,接着编者指出什么叫“四素句”。由此,学生可初步形成“四素句”的概念。编者没有到此为止,又出示了第二篇课文《我爱爸爸妈妈》,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则比第一篇课文进了一大步,一是判断三个句子中哪一句是四素句,二是用四素句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接下去作者又安排了略读课文,并在课后提出用词说一个四素句。至此,学生不仅掌握了什么是“四素句”,而且在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四素句。可见这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的组织和表达不仅完全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窥一斑见全豹,其它知识点,丁氏教材也作了过程式的动态安排。
      五、“教学论”的具体发展
  着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提出现代教学的五大原则,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赞科夫提出这条原则是强调理论知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指导作用,反对传统的教学论片面地强调训练技能技巧的“原始性”。他认为:不能只强调感知和直观,不能仅限于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发挥抽象思维活动和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地认识事物的实质”。“同时,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更完整地认识那些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这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即先让学生用可接受的方式教给他们基本的概念、知识,再结合内容把概念具体化和不断地深化,学生就能很快形成思维的理论结构。其实,赞科夫的这一教学原则是从另一位心理学家达维多夫那儿演绎而来。达维多夫主张任何学科(当然包括语文学科)都要首先抓住起点概念,然后依据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路线进行教学,由此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的理论框架。只可惜,他们的这一思想只在理科领域得到实践,而对语文学科似乎没有任何触动和影响。丁有宽老师凭着他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胆略,把“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这一现代教学原则运用、渗透到他的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请看丁氏教材六年制第二册。
  学习“四素句”(课题) ┃起点概念
  第一组课文:(略)   ┃概念的具体化  }从抽象到具体
  什么叫“四素句”    ┃抽象概念    }从具体到抽象
  第二组课文:(略)   ┃强化、深化概念 }再从抽象到具体
  学习连续句(课题)   ┃基本概念
  第一组课文:(略)   ┃概念的具体化  }又从抽象到具体
  什么叫连续句      ┃抽象概念    }又从具体到抽象
  第二组课文:(略)   ┃强化、深化概念 }再从抽象到具体
  如此类推:再学习XX句、学习XX句群、学习XX结构段等等,概括地说:整个过程是前有隐伏,后有发展,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箭头凭借着一系列的概念,在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轨迹中前进!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语文知识的理论框架。这真是太妙了!长期以来,多少人在探索赞科夫“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这条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的问题,都没解决,而丁老师解决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氏教材以具体生动的实践发展了现代教学论。
      六、“读”与“写”的高度融合
  读写结合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读与写相互结合的问题始终未处理好。究竟怎样读又怎样写?是在读的过程中写,还是在写的过程中读?是读什么就写什么,还是写什么就读什么?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到头来读不得法,写不得法,糊里糊涂。丁老师在长期对读写结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中,明确地提出了“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他把作文课与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与作文训练融为一体,做到“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这是丁氏教材又一突出特色。
  丁氏教材解决了读写结合问题,使读与写达到高度融合,具体体现在:
  一是读写有序。整套教材,以丁老师归纳总结的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为主线,以已出版的五年制教材为例,各年级训练安排如下:一年级,识字法,侧重练好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的话;二年级,查字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句群;三年级,读书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四年级,读记法,以篇章为重点,侧重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六种能力;五年级,对应法(读写七条对应规律),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强化综合训练。可以看出,这个训练系列,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序列不清的严重弊端。有了这个明确的读写序列,读写结合的高度融合,也就有了可能。
  二是读写同步。这是丁氏教材解决读写结合的重要策略。丁氏教材,不单纯是教材而已,如果我们认真、深入地加以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在丁氏教材中蕴藏着生动、具体的读写同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所概括的“单元导练教学模式”,即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体现其中,把学生的读与写体现其中。丁氏教材是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单元编写的,每一个知识点为一个单元,每单元有七八篇课文,每一单元又分两组课文,第一组课文重点是认识训练目标,第二组课文目的在于强化、深入理解和掌握训练目标。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按照知识点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和反复训练,这样读写同步,使得读与写达到高度融合。最终使学生读与写的结合得到完全落实。
      七、“心理学”的有机渗透
  心理科学认为:小学生年龄心理及认识心理的发展,既有各自的阶段性,而各阶段之间又有相互的连续性。如儿童初入学时,并不具有有目的的注意,他们主要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即他们前所未见、色彩或外形鲜明“格别”的东西。这个时期,不随意注意居主导地位,而到了中高年级,这种不随意注意又明显消失,随意注意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再者,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总的趋势看,是由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向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正是根据小学生的这些认识心理的本质特征,丁氏教材对直观的图画、课文及其课文类型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请看:
  表一  丁氏教材各年级图画统计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图画(幅)   318  230  83  44  23  20
  由表可见,丁氏教材是非常注意低年级儿童不随意注意和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一本质特点的。在低年级的教材中,看图学拼音、看图学字、看图学词、看图学句居多。正是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了学生不随意注意向随意注意的方面发展。正是这些具体形象的图画,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部分或某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拼音、字、词、句、课文,在儿童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起了“支撑”的作用。而到了中、高年级,儿童的随意注意和抽象思维得到初步发展,图画的安排也明显减少。
  表二 丁氏教材各册课文体裁统计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篇数体裁童话      6  14   5   2寓言            2   4   1论叙文     15  23  40  44   49   46每篇(平均)  100 250  550  800  1100  1100大约字数
  注:教材中的诗歌、韵文未入统计之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丁氏教材是以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主线的。在低年级,安排了与学生注意、直观心理一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课文较多。中年级则根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适当增加了短小精悍的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寓言故事。而高年级,教材完全由较复杂的记叙文居主导地位,且平均每篇课文的字数明显增加,这完全是由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所决定的。
  此外,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增多及其心理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增强,丁氏教材在对不同课型分配问题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在安排课型时,由教师引导学习的讲读课文逐级减少,而半扶半放的略读课文和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的课文逐级增多。
      八、“实践性”的扎实根基
  认真研究、实践丁氏教材,我们确实感到它的份量、价值。
  丁有宽老师执教的学校——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小学。正是在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里,丁老师实践了他“爱心是根,科研是本”的思想。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种种弊端,丁老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和方法,坚持“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的宗旨,从1963年开始进行读写结合的实验,历时30余年,先后经过初试、再试、验证、深究、物化五个阶段,最后独辟蹊径,终于建立起读写同步、系列训练的综合训练型体系,编写出体现读写结合特征的一纲二制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为了进一步了解丁氏教材诞生的过程,我们不妨深入地了解一下其探索实践的发展过程。
阶段    初试阶段  再试阶段  验证阶段实验    1963年至  1979年至  1981年至时间    1970年   1980年   1982年       读写结   以记叙文  坚持读写      合,练好   为主,坚   结合,培实践    记叙文   持读写结  养自学自课题    17个基   合,培养   得、自作      本功    自学能力  自改能力      个人8    校里12   6省,56      轮500    个班720   校,280实验    个学生   个学生   班,1.5范围                万学生实验    总结经验  形成风格  概括理论发展    (4条基本  (八字教   (6条基      经验)    学风格)   本理论)阶段    深究阶段   物化阶段实验    1983年至   1987年至时间    1986年    到在      读写结合  "读写同      系列训练  步,一年起实践          步,系列训课题          练,整体结            合"教材、            教法、学            法同步改            革      16省,    28省市,      360校    3600校,实验    1280班,   6660班,范围    6.5万学   30万学      生     生      建立体系  编写教材实验    (读写结   (五、六年发展    合,系列   制小学语      训练)    文教材)
  从上可以看出:第一,整个实验在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第二,在实验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第三,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实验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实验队伍不断壮大,实验基地不断延伸扩展;第四,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使实验在不断总结、更新、升华中前进。总之,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丁氏教材之所以如此花好、叶茂、枝壮,是因为其具有扎实的根基,是因为它扎根于实践的沃土之上。
  
  
  
广东教育广州33~37G39小学各科教学罗楚春/冯运强19981998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小学 罗楚春 教研室 冯运强 作者:广东教育广州33~37G39小学各科教学罗楚春/冯运强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40:54

[新一篇] 一論神秘主義與自然主義

[舊一篇] 丁玲前期創作的女性主義闡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