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继承与提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之争的终结
  在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在我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之争。这是关 于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选择怎样的模式之争。争论异常激 烈,甚至上升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发展的实际 成效的比较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之后,到九十年 末期,这两种模式之争,以“苏州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化而告终结。
  这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1)“温州模式”是在农村发展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苏南模式”则是在农村发展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的非农产业。
  (2)“温州模式”的非农产业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 ,承担风险,“苏南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乡镇政府。在“苏南模式”中乡镇政府是企 业的投资者(在人民公社解散前,“政社合一”,非农产业的投资者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生产队),乡镇政府管着企业。
  (3)在“温州模式”中,不仅企业的生产以外部的市场为导向,而且在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 场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和协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是市场,也就是说,“温州模式”下的 企业是在市场的指挥棒的指挥下运行的。在“苏南模式”中,企业的生产起初(在作为“社 队企业”的阶段)主要是为满足公社社队内部的需要而进行的,以后才转向以外部的市场为 导向,但在当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仍然是政府(例如,在苏州,由于在乡镇企业劳动 的农民的收入比从事农业者高,为使收入的分配更平均,政府曾决定各农户到非农产业就业 的人数)。
  (4)在“温州模式中”中,政府的职能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硬软环境)和引导企业按市场 规 则运作(如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等)。而在“苏南模式”中,政府与企业难 以分开,在一些乡镇,干部更兼企业的领导人,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
  在八十年代,“苏南模式”备受推崇,以至在产生“温州模式”的浙江省的北部,推行的 也是“苏南模式”的道路,而“温州模式”则备受排斥、压制和打击。虽然,两种模式各有 长处和短处(见笔者于1986年写的一些文章,后收入拙着《经济发展研究》(上卷),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7年),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温州模式”日益显现出比“苏南模式”更具活力,更能吸引广 大群众的参与,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而“苏南模式”则日呈 颓势。这是必然的。早在1986年我就指出:“‘苏南模式’中的农村非农产业发生了国营企 业 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例如,企业缺少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对盈亏的不够关心等等。同时,在 有些农村,乡镇政府往往向企业进行各种摊派(例如要企业出钱办学校、修道路等等),使企 业不胜重负。有些乡村干部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乡镇企业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挥霍 企业的钱请客吃饭,为自己谋私利(例如,给自己盖私宅等)。所以,乡镇公有制企业的管理 体制 需要改革。”(见上述拙作第354页)。在实行“温州模式”的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 ,“苏南模式”却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众多乡镇企业陷入了困境,亏损企业 大量增加。例如,在1996年10月,苏州亏损的乡镇企业比1995年同期增长31%。在此情况下 ,实行“苏南模式”的地方先后实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大部分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 为非公有制企业,同时,鼓励(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限制或禁止)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也就是说 ,向“温州模式”转变。另外一些企业则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温 州模式”中也有一部分企业改制为这类公司)。2000年和2001年我到苏南和浙北一些地区了 解到,那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制进行得相当快,不少地方改制已经基本完成,非公有制 企业已占最重要的部分,与温州相差不多。但是,也有些地方在改制中,集体所有制的产权 制度改革得不彻底,保留了“集体股”、“共享股”之类产权不明晰的股份,它们甚至占控 股地位,同时还建立了一批“非驴非马”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产生了许多问题,那里正 面临“二次改制”。例如,在苏州、常州都提出了“二次改制”的问题,包括改掉“股份合 作制企业”。笔者从温州开始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之初就不断批评这种不伦不类的企业制 度,还写过一些专门的文章(见《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在温州,那些带着“股份合作 制”红帽子的合伙企业大多早已摘掉了红帽子。实践表明,“苏南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 济,作为一种“模式”已经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相反,“温州模式”则成为各地学习的模 式,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温州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温州模式”诞生至今已经有20多年,在此期间,“温州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已经 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们既给“温州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它提出了新 的挑战。下面拟以温州的情况为代表简单地谈一谈。
  就机遇来说:
  第一,在中共“十五大”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 ,“温州模式”已经解脱了限制甚至压制其发展的种种观念的、政治的桎梏,获得了存在和 发展的合法地位。
  第二,经过20多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由于非公有 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兼容,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温州模式”的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完善,“温州模式”也越发展越具活力。
  第三,随着我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给它以“国民 待遇”,迟早会取消至今还存在的对它的各种歧视,这也给“温州模式”的发展以更广阔的 空间。
  第四,由于“温州模式”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的产品大多具有 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入WTO后,随着国外市场对我国产品的更加开放,这类企业及其产 品将会有更大的国际市场。今年(2001),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 而温州的出口额却大幅度上升。
  就挑战来说:
  第一,在“温州模式”兴起时,我国的改革刚刚起步,几乎所有商品都是短缺的,虽然农 村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商品的质量很低,但仍有巨大的市场,而且,当时其他地方的企业仍 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这也给温州的非公有制企业以迅速发展的巨大机会。随后这种情况发 生了根本变化。“短缺经济”已经过去,各地的企业也已经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增强 了活力,而且不少地方也成长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这些都使非公有制企业面 临巨大的竞争。
  第二,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将面临国外企业的强有力竞争,温州和“温州模式”下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小,技术较落后,产品质量较低,且缺乏研究 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力量,它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三,“温州模式”还遇到市场秩序的越益规范化、法制化的挑战。市场秩序的越益规范 化、法制化,本来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那些遵纪守法、规范运作的企业的合法利 益在规范化的、法制化的市场秩序环境中将受到保护,并健康发展。但是,也应看到,温州 的非公有制经济起初是在计划经济的硬土壳尚未打破的情况下拱出来的,当时并没有规范的 市场秩序,也没有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法制,因而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采取了即使在市场经济 中也不合法、不合规的办法来发展自己,如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靠 行贿、拉关系等办法获得原材料、推销商品等等。这使温州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 名词。这种情况经过整顿已经大有好转,但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仍然存在。例如,不久前 各地查获的伪造的文凭、身份证等等,不少就产自于温州。在当前,在加入WTO后,我国的 市 场秩序将更加完善,企业只能靠规范的运作、自身的努力来发展,那些违纪违法的企业迟早 要受惩罚,遭淘汰。
  “温州模式”只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三、“温州模式”的继承和提高
  “温州模式”自其在温州一带诞生以后,经历了艰难的发展道路,也经受了不少挫折,同 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也在发展、变化,与最初的“温州模式” 有 了不小差异。
  最初“温州模式”的基本内涵是:
  (1)千千万万的农民自己投资、自己创业,组建遍布农村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作坊式 的生产、销售或其他中介服务的业主制企业(如果也把它们称作企业的话),它们完全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
  (2)这些业主制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彼此分工协作制造各种低品质的劳动密集产品,例如 塑料编织袋、用城市企业的下脚料生产腈纶服装、塑料凉鞋、钮扣、拉练、各种证章、各种 低品质的低压电器等等。
  (3)通过十万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或采购原材料,以及在本地建立各种专业市场(如 桥头的钮扣市场、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等),形成市场网络,以市场为媒介,借助市场配置 资 源,与各地的消费者(包括客户)建立密切的市场联系。
  我们今天谈的“温州模式”与其形成之初的“温州模式”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那种“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创建农村非农产业的状况已有改变,而且也需要改变。这 种发展方式不宜于节约地建设农村非农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 并有效利用,而且也不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农村非农产业正逐渐向一些小城镇集 中,或者使一些村庄发展成为小城镇,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同时,企业的规模也比当初扩大许多,出现了一些合伙企业(温州称为“股份合作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少数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水平、产品品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上也 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如低压电器、皮鞋和西服等,还兴起了一些以往 没有的或很少有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产业(如化工产业等)。不少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为 规范。市场营销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不是靠大量的供销人员到各地销售本地的产品, 采购原材料,而是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建立了专营店等营销网络,有些产品甚至在靠近市场 的 地点生产。“温州模式”还有其他一些变化,如“温州模式”已由农村扩展到城市。
  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温州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精神仍需要继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模式”本身也需要逐步提高和发展。
  就“温州模式”需要继承的基本精神而言:
  (1)“温州模式”的最重要和最宝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只要 尊重、鼓励、保护广大群众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群众自己会找到致富 之路。有些地方,受传统的观念和习俗等的影响,群众中的致富的欲望和创业精神远不及温 州人。当前,由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不可逆转,应该说,继承、传播和发扬“温州模式” 的这种基本精神的制度环境已经基本具备。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在温州这种精神会进一步 继承和发扬,在其他许多地方这种精神将逐渐培育和形成。
  (2)“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为了创业,要不断追求,不断开拓,不断前 进,永不满足。这种精神也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由于传统等影响,有些地方,人们往往安 于现状,很容易满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小富而安”,不想再干了,沉溺于搓麻将、上 饭馆,甚至有些人沉沦于吃喝嫖赌。在温州,许多人已经远远不愁吃穿了,但仍继续在奋斗 ,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思进取了。如果这样,“温州模式”的精神就丢掉了,这是值得注意 的。
  (3)“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人们异常勤劳,敢于冒风险,勇于闯天下 ,工作不挑拣,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的考虑,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偏远,极 艰苦的地方,都有温州人在奋斗,在创业,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生根、发展。可是,有些 地方人们却不是这样,他们也想生活过得好,但又图舒服,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去干那些“ 脏、苦、累、危险”的活,或者被认为低贱的活,甘愿在当地受穷也不愿到外面去闯荡,寻 找发展的机会。温州人富起来了,创造“温州模式”的第一代人大多仍继续保留着这种精神 ,但愿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往下各代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
  (4)温州人创业极其艰苦,特别是在外地、在海外。为了生存和发展,温州人之间既彼此竞 争,又较为团结互助。特别是在海外,先出去的温州人在自己立足后,往往把自己的亲戚朋 友带出去,用各种方式帮助新来的温州人创业。一些地方建立了“温州村”、有些地方建立 了温州商城,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不是说温州人之间就没有尔虞我诈。但互相拆 台,彼此间不正当竞争,不符合“温州模式”的精神。我国企业之间往往缺少既合法竞争又 团结互助的精神,例如,为了增加出口,我国企业之间常常压价竞争,造成“渔翁得利”, 丢失了市场。
  “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创造“温州模式”的温州人固然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各地在学 习“温州模式”以发展本地经济中,也应学习和发扬“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特别是温州 人艰苦创业、敢于冒风险、永不满足等基本精神,而这些精神又是最难学到的。
  就“温州模式”需要提高和发展的方面而言:
  (1)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需随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经济力量的增强而升级、提高。
  就温州的情况而言,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较长的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过去那 种 大量生产低档次的小商品的产品结构则必须改变,因为当我国的经济已经又有了长足发展, 国内市场的普遍短缺已经结束,人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以后,消费者和用户已不满足于那些 低档次的商品。当然,有些小商品(如钮扣、打火机等)还是有市场的。在保持以制造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下,温州的企业需要在这些制造业中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即使是传统的产 业和传统的产品也应如此,否则温州的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在国际 市场上。温州的许多企业正是这样做的。例如,柳市的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在 引入新技术后,已使自己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的品质大为提高,品种也有大的调整。再如, 由于引入了新的技术,温州生产的西服和皮鞋已经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信誉,当年生产的塑 料鞋和用城市工厂的下脚料生产的锦纶针织服装早已被淘汰。用新的技术改造原有的传统产 业及其产品,是提高和发展“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温州模式”在提高和发展中已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的产业和产品的提升上, 而 应该向更高的产业结构升级,除继续发展和提高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外,也应发展某些技术密 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在有条件时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温州的华峰工业集团的前身原是一 家生产塑料编织袋的小厂,目前已经发展为生产技术和资本含量均高的聚氨酯和氨纶的高分 子材料的企业集团,而且成为国内生产这些产品的龙头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些产 品又对温州本地的制革、制鞋、纺织、服装等业的产品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华峰工业集团 的发展对“温州模式”的提高是有启示意义的。从技术力量等方面情况看,目前温州尚不具 备大量发展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今后,在条件逐渐具备时,它们也应发展 起来。
  (2)企业制度的创新。
  在“温州模式”发展的初期,人们创办的绝大多数是业主制的家庭作坊或企业,还有一些 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已无法适应温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眼光、不满足 于已有成就的企业人士组建了一些有限责任公司和少量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现代企业制 度,为温州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大大突破了家庭成员、合伙者个人的资本有 限的约束,大大拓宽了融资的渠道,而且有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突破了家族式企业 和家长制管理的限制,并能吸纳职业经理人、有才能的人士管理和经营企业。前述正泰、德 力西、天正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华峰工业集团获得巨大的发展,都与企业制度的改革密不可 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企业,是提高和发展“温 州模式”的必由之路。
  (3)大力加强研究和开发。
  在温州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善于模仿,能通过模仿迅速地跟上市场中产品不断更新 、发展的步伐,但它们很少自己创新。这与当时这些企业规模很小、资金很少、缺乏技术力 量有关系,在企业初创阶段难以避免。但靠模仿他人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不是办法,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单靠模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迟早会被强大的对手淘汰,如果靠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来发展则必定遭到制裁。有鉴于此, 企业应努力于研究和开发,致力于管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办法 。但是,至今只有少数企业认识到了并已经在这样做了,许多企业仍习惯于模仿他人,或者 购买他人已经淘汰或即将淘汰的技术,因为这比自己研究和开发既快又省。当然也有不少企 业没有能力进行研究和开发,这与许多企业的规模仍太小,实力仍太弱有密切的关系。
  (4)利用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温州的企业大多是靠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这自然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在资本市场迅 速发展的今天,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使自己尽快做大做强。至 今,温州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东方集团),而且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民 营企业上市的连一家也没有。这固然与以前限制民营企业上市有关,但也与温州企业不想或 不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借助资本运作来发展壮大自己分不开。目前,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这 方面的不足,但成功地在资本市场运作的尚不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温州的企业如不学会 利用资本市场和通过资本运作使自己做大做强,将难以应对越益激烈的竞争。
  以上各点虽然都是就温州的企业情况而言的,但那些学习和运用“温州模式”的地方的企 业 也应考虑。对这些地方的企业来说,他们不能停留于学习和模仿早期的“温州模式”的 具体做法,更应学习“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同时还要看到,即使是“温州模式”的诞生 地—-温州的经济和企业也面临继承“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提高和发展“温州模式”的 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学习“温州模式”的地方已经突破了早期“温州模式”的 具体做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并产生了一些很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这是值得温州 和温州的企业学习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乃
中国经济时报京⑤F22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董辅@①20022002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京⑤F22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董辅@①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40:43

[新一篇]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舊一篇] “現實的個人”與人學形而上學的顛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