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第肆章 蒋经国晚年的亚太情势
一、美国的防卫台湾政策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人民共和国在苏聯的支持下向大韩民国发动攻击,
即我们所称的韩战。美国总统杜魯门(Harry S. Truman, 1884-1972)在 6 月 27
日派遣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第七舰队的任务是要维持台湾海峡的中立,「防止 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同时杜魯门「请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陸的一切海空 活动。」并且宣称「台湾的未來地位,应等待太平洋区域的安全恢復後与日本成 立合约时再予讨論,或由聯合国予以考虑。」[1]台湾地位未定,在 1951 年 9 月 4 日与日本签定条约时,便要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的权利,而非归还中国,藉此 获得防卫台湾的理由,而非介入中国内政。[2]台湾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同时 美国防卫台湾的政策获得公开。
R.O.C.与美国在歷经了一年多的试探与谈判後,於 1954 年 12 月 2 日,〈共 同防御条约〉经蒋中正政府与美国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 1890-1969)政
府双方於华盛顿签字後,送交兩国国会审议。条文如下:
第一条
本条约缔约国承允依照聯合国宪之规定,以不使危及国际和平安全与正 义之和平方法解决可能牵涉兩国之任何国际争议,并在其国际关系中不以 任何与聯合国宗旨相悖之方式作武力之威胁或使用武力。 第二条
为期更有效达成本条约之目的起見,缔约国将个别并聯合以自助及互助 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 之危害其領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产颠覆活动。 第三条
缔约国承允加强其自由制度,彼此合作以发展其经济进步与社会福利,
并为到此等目的而增强其个别与集体之努力。 第四条 缔约国将由其外交部部长或其代表就本条约之实施随时会商。
第五条
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領土上之武装攻击,即 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 此共同危险。
任何此项武装攻击及因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应立即报告聯合国安全理事 会。此等措施应於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復并维持国既和平与安全之必要措施 时,予以终止。 第六条
为适用於第二条及第五条之目的,所有「領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 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应指西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 之各岛屿領土。第二条及第五条之规定并将适用於经共同协议所决定之其 他領土。 第七条
中华民国给予,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接受,依共同协议之决定在台湾澎湖
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陸海空军之权利。 第八条
本条约并不影响且不应被解释为影响缔约国在聯合国宪章下之权利及
义务,或聯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负之责任。 第九条
本条约应由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各依其宪法程序予以批准,并将於
在台北互换批准书之日起发生效力。 第十条
本条约应无期限有效,任一缔约国得於废约之通知送达另一缔约国一年
後予以终止。[4]
但是在 12 月 10 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1888-1959)与
外交部长葉公超双方交换了照会,照会中有一段很关键:
中华民国对於民国四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在华盛顿所签订之中华民国与美 利坚合众国共同防御条约第六条所述之領土及其他領土均具有效之控 制,并对其现在与将來所控制之一切領土具有之自卫权利。监於兩缔约国 在该条约下所负之义务,及任一缔约国自任一区域使用武力影响另一缔约 国,兹同意此项使用武力将为共同协定之事项,但显属行使固有自卫权利 之紧急性行动不在此限。凡由兩缔约国双方共同努力与贡献所产生之军事 单位,未经共同协定,不将其调離第六条所述各領土至足以实际减低此等 領土可能保卫之程度。[5]
1955 年 3 月 3 日,台美双方在台北进行〈共同防御条约〉批准书的交换仪 式,宣告条约正式生效,并且将台湾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围堵共产主义扩散防 线之中。R.O.C.与美国形成了盟邦的关系。R.O.C.也因此获得美国大量的经济与 军事援助,得以稳定情势。但是也因为条约的签订,以及双方照会中特别指明的 共同协定之限制,国民党政府反攻大陸的希望也因此备受限制。
1958 年 8 月 23 日,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中共对金门发动炮击,希望促使 蒋中正自金门、马祖撤军。但是随着情势的发展,毛泽东(1893-1976)改变对 台策略,决定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中正手裡,以防止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彻底地脱 離中国大陸的控制。[8][9]这样的情形造成了兩岸间 1960 年代的稳定情势,让兩岸能 各自发展而不生战端。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美国在韩战之後,从 1951 年开始提供台湾援助,总计至 1965 年 7 月为止,
除此之外,1961 年至 1975 年间爆发的越战,使美国对共产主义国家必须维 持防范的态度,越战也使台湾因为地利之便而获得许多好处,诸如 1.美国对台湾 工业与农业产品的需求增加;2.美国在台湾建立许多军事与後勤基地;3.台湾提 供美军休假时的娱樂所需;4.提供前往越南工作的机会,也使台湾本地就业率增 加。这些都成为台湾赚取大量外汇的途径。[10]台湾稳定地來到 1970 年代。
2.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23-)认为只要中共符合美国在 全球势力均衡的国家利益,将不会坐视中共被苏聯击溃。[11]
在中共与美国有一定的默契下,1971 年 7 月 9 日到 11 日,季辛吉秘密访问
因此,当 1971 年 7 月,尼克森在隔年将访问中国大陸的消息一出,聯合国 在 9 月召开的大会上,台湾在聯合国的席位即将面臨重大的考验。为此,美国与 台湾商讨了许多对策。1971 年 9 月 20 日,聯合国大会开幕,其中与中国代表权 的提案与顺序如下:
1.美、日等 22 国提出的「在大会中提出的结果将导致剥夺中华民国在聯合 国的代表权的任何建议都是宪章所规定的重要问题案」;
2.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 23 国提出的「恢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聯合国 的权利,驱逐蒋中正的代表案」;
3.美、日等 19 国提出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让它得 到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地位,并且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 表权案」。[20]
这样的结果出乎毛泽东等人意料之外,於是立即开会因应这最新的情形。毛
泽东最後决定,发布声明,并派出代表团到聯合国。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 代表为符浩、熊向晖、陈楚,副代表为唐明照、安致远、王海容、邢松鷁、张永 宽。其中黄华将担任中国常驻聯合国安全理事会代表,陈楚为副代表。[22]
台湾被逐出了聯合国之後,邦交国选择中共而和台湾断交的情况愈來愈严 重,邦交国數字从 60 多个一路下滑到 1978 年中美断交後的 20 多个。但是蒋中 正早在退出之前及呼吁全台人民要「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因此官方及民间对 退出聯合国并没有太激烈的反应,相对地还成为政府稳定社会的力量,要求民众 配合政府一同面对外交困境。而台湾从美国在聯合国大会开会过程中对台湾席位 问题的努力來判断,短期内美国仍不会撤除对台湾的安全保护伞;而毛泽东的转 向美国,也是另一种阻止中共武力犯台的力量。[23]在台湾退出聯合国与外交战场 频频被中共突破後,国民党内开始思考台湾是否真的能代表中国?而外交不断失 利,台湾又如何能在世界生存?於是开始要求政府对内的行政、对外的外交政策 都要做出改革。因此才有蒋经国「革新保台」与「弹性外交」[24]的政策产生。这 就是美国机密外交文件中使用的「台湾化」,除了是寻求台湾内部社会的支持外, 也是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代表的中国作为区分。甚至可以使用「中华民国(台 湾)」这种在国家名称後面加注台湾二字的弹性作法,增加了台湾对外贸易的机 会。[25]
四、尼克森访问中国与〈上海公报〉
尼克森在 1972 年 2 月 21 日抵达北京。他在 2 月 22 日和周恩來会面时,提
出了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五点原则:
1.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如果我能控制我方官僚体系,就 不会再有類似台湾地位未定之類的声明出现;
2.我们不曾也不会支援任何台湾独立运动;
3.在我们逐渐撤出台湾时,我们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影响力,阻止日本进驻 台湾;
4.我们将支持任何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与此有关的一点是,我 们不会支持台湾政府任何想藉军事手段返回大陸的企图;
5.我们希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我们知道台湾问题是全 面正常化的障碍,但我们要在我先前所叙述的架构裡,寻求正常化,我 们将朝此方向努力,并设法达成。[26]
这样的态度代表了美国为了拉拢中共对付苏聯,而不惜牺牲台湾。这与美国 在雅尔达会议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而牺牲中国、东欧小国的态度完全一致。然 而,毛泽东对解决台湾问题没有急迫性地需求,他的目标在聯美制苏,不想分散 注意力到台湾问题上。[27]
1972 年 2 月 28 日,美国与中共发表了〈上海公报〉(參見附錄五、六),在 公报中,中共与美国兩方各自表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对於岐異之处亦不 加掩饰。立场相同的部分是在世界架构上的立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 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 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28]
而有关台湾问题的部分,中共的立场是:「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兩国关系正 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 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 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 “一个中国、兩个政府"、“兩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 的活动。」而美国的立场是:「美国认識到,在台湾海峡兩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 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異议。它重 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 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 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29]美国使用了认識 (acknowledge)这个单字,他不提出異议的是针对台湾海峡兩边的所有中国人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說其实已经等同对海峡兩岸了 政府进行双重承认。而中共为何愿意接受,原因在於中共与美国都有共同的敌人 ──苏聯要对付。而尼克森本人也分析道:「一九七二年中美和解,也许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來最戏剧化的世界大事,但意义最重大的却是在此之前的中苏分 裂。」[30]
在美国与中共发表上海公报之後,美中关系逐渐加温,却也对美中台的三角
平衡关系带來稳定。1974 年 10 月 28 日,继尼克森後担任总统的福特(Gerald
五、台美断交与〈台湾关系法〉
美国在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 1924-)於 1977 年就任总统後,对於美中 关系是更加急迫地思考进一步的发展。卡特对於美、苏关系长期处於冰点感到懊 恼,而当苏聯入侵阿富汗之後,卡特更是将美国与中共建交视为他最重要的任 务。28在中国,1976 年毛泽东去世,中共陷入短暂的权力斗争。在 1978 年 12 月 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主张实用主义的邓小平取得了領导权。而台湾方面, 蒋经国在 1978 年 5 月宣誓就任总统,兩个曾经在苏聯一同留学的同学在此时成 了兩岸的領导人。
卡特在 1977 年 8 月,派遣国务卿范锡(Cyrus R. Vance, 1917-2002)前往北 京讨論建交事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而主管外交事务的邓小平对美国提出了「要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29的 要求。1978 年 5 月 20 日,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78 年 12 月 15 日,美国与中共发表了〈建交公报〉(參見附錄七、八)。 建交公报的内容中,具有争议的中文部分是这一段文字:「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 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32这与〈上海公报〉呈现的最大差異在於, 将原先对於台湾问题的语词,由「认識(acknowledge)」变成了「承认 (recognize)」。这样的转变等於是将兩岸的关系由语焉不详的双重承认变成了带
2004),页 188。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 maintain cultural, commercial, and other unof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中文版本资料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网址: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tyfls/tyfl/1153/t4923.htm; 英文版本资料來源:美国国务院,网址:
http://usinfo.state.gov/eap/Archive_Index/joint_communique_1979.html。
有事实认定的承认一个中国。这对台湾的立场十分不利。同时,与中国建立外交 关系,削弱台湾与美国在外交上的关系,使美中台三角关系也开始出现倾斜,往 中国方向偏重。
蒋经国在台北时间的 12 月 16 日凌晨与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見面。蒋经国知道美国将与台湾断交,改与中共建交的消息後,告诉安 克志:「美国此一决定,是一项错误,等於出卖中华民国,是违约背信的行为。 美国政府以为此举可以求得和平,实际上反而会带來战争。」33蒋经国将几名官 员叫來官邸开会,後來转至国民党中央党部出席中常会,蒋经国在会中提到卡特 來信表示,今後美国对台湾除外交关系以外,继续保持经济、文化、贸易等各方 面关系,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将於明年一月一日起一年以後废止。34会中除了要求 加强民心、军事与社会的安定外,亦决定停止年底举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 举。上午十点,卡特宣布与中共建交的消息,中华民国政府的声明立即传送至全 国。35晚间蒋经国更透过电视向全国民众发表演讲,号召全国同胞自信、自强。 中华民国不会跟共产政权谈判,也不会放弃光復大陸的神圣使命。
12 月 16 日於国民党中常会上所說,对美国明确告知的内容。
美国决定与共匪伪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不仅严重损害中华民国政府及人民之权益,且将对
整个自由世界产生严重之影响,其因此所引起之一切後果,均应由美国政府负完全责任。 數年來,美国政府曾一再重申其对中华民国维持外交关系,并信守条约承諾之保证,而今竟 背信毁约,此後自将难以取信於任何自由国家。
现美国对藉恐怖镇压以维持其存在之共匪伪政权界以外交承认,实有悖於其宣称维护人权 加强民主力量以抵抗极权专制之宗旨。此举无異剥夺中国大陸上亿万被共匪奴役之民众早日 重获自由之希望。无論自任何角度而言,美国此一行动不啻为人類自由及民主制度之一大挫 折,且必深为世界各地爱好自由民主的人民所谴责。
最近国际情势发展证明,美国进行与共匪「关系正常化」,非特未能进一步保障亚洲自由国
家之安全,反而鼓勵共党之颠覆与侵略活动,加速中南半岛各国之淪入共党魔掌。中华民国 政府与人民确信,持久之国际和平与安全,决不能建立於一项权宜运用之不稳定基础上。 无論国际情势如何发展,中华民国以一主权国家,当秉承光荣之传统,团结海内外军民同 胞,继续致力於社会、经济、及政活等各方面之改进,忠於国家目标及所负之国际责任,吾 人对国家前途具有充份之信心。
总统蒋公於遗训中谆谆昭示我全国同胞庄敬自强,以完成復国建国之大业。中华民国政府 及人民有决心亦有信心,尽其在我,与其他各民主国家之人民共同努力,以对抗共产暴政及 其侵略政策,今後自当更加沉着镇定,积极努力,并呼吁全国同胞与政府通力合作,一心一 德,团结奋斗,共渡此一难关。中华民国无論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与共匪伪政权谈判,绝不 与共产主义妥协,亦绝不放弃光復大陸拯救同胞之神圣使命,此项立场绝不变更。 見《聯合报》,中华民国 67 年 12 月 17 日,版 1。
美国方面,美国国会的參议院对於卡特未与国会谘商,自行终止〈共同防御 条约〉感到不满,加上对台湾友好的议员支持台湾要求维护权利的行动,於是蒋 经国与行政部门谈判,接受美国对台湾的非官方关系架构,由美方设立「美国在 台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简称 AIT),台湾的驻华府办事处则称为 「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简称
CCNAA)。至於在国会部分,卡特向国会提出了〈台湾授权法〉(Taiwan Enabling
Act),将协商完的非官方架构赋予法律核可的地位。但是监於内容未提及台湾安 全,因此兩党国会议员聯手修正了法案。此案最後易名为〈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在 1979 年 4 月 10 日,由卡特签署生效。(參見附錄九)这项法 案以美国国内法的形式存在,规定了美国对台湾的各项关系与承諾。其中对台海 安全较重要的有:
制订此法表明美国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之举,是基於台湾 的前途将以和平方式决定这一期望;
任何企图以非和平方式來决定台湾的前途之举──包括使用经济抵制及 禁运手段在内,将被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及安定的威胁,而为美国所 严重关切; 提供防御性武器给台湾人民;
为了推行本法第二条所明订的政策,美国将使台湾能够获得數量足以使其 维持足够的自卫能力的防卫物资及技术服务。[31] 另外就是视台湾政府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例如:
缺乏外交关系或承认将不影向美国法律对 台湾的适用,美国法律将继续 对台湾适用,就像一九七九年元月一日之前,美国法律对台湾适用的情形 一样;
美国法律中有关维持外交关系或承认的规定,不論 明示或默示,均不应 对台湾适用;
为了各种目的,包括在美国法院中的诉讼在内,国会同意美国和(美国在 一九七九年元月一日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当局所缔结的一切条约和 国际协定(包括多国公约),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卅一日仍然有效者,将 继续维持效力,直至依法终止为止。 因此,在此法中,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分开为主权、領土互不隸属的兩
个主体,而使台湾不受到〈建交公报〉的限制,这是台湾的一大胜利。[32] 六、六项保证与〈八一七公报〉
但是中共方面并不以当时的中美关系而满意。邓小平希望在对台问题上能够 自美国政府获得更多。他首先反对美国出售FX型战机给台湾,并且要求美国必 须将提供台湾军事武器的质与量,不能超过建交以來的水准。这些美国都已经同 意了,但是最重要的一项,设定美国对台军售的最後期限。在邓小平的规划裡, 台湾问题要能解决,必须要经过停售(武器)、废法(台湾关系法)、促统的三个 步骤。[35]同时利用威胁美国要降低外交关系等级以及聯苏制美这兩个方式,逼迫 雷根政府。雷根坚持不肯定出期限,并且在 1982 年 7 月 14 日透过李洁明向蒋经 国表达六项保证(見附錄十):
1.美国并未同意针对台湾军售设定结束期限。
2.美国并未同意在对台军售问题上要与中共进行事先谘商。
3.美国将不在台北与北京之间扮演调停角色。
4.美国并未同意修改台湾关系法。
5.美国并未改变有关台湾主权的主张。
6.美国不对中华民国在与中共进行谈判时施加压力。[36]
美国本來早就应该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由於考虑到这是歷史遗留问 题,中方才同意逐步予以解决。希望售台武器能逐步地但是明显地减少, 能够尽早地停止。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公报裡,中国重申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绝不意味中国向美国或任何人做出什麽承諾,也绝不允许曲解为美国停止 售台武器要以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为前提。
中国重视中美关系,但在兩国关系问题上存有一片乌云,这就是《台湾关 系法》,希望美国能正视这个问题。[38]
而雷根对於八一七公报的签订也不甚满意。签署公报後,他口述一份总统指
令放进国家安全会议的保险箱。雷根在指令上說:
各位都知道,我已同意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聯合公报,我们在公报裡 表达了美国对继续军售台湾事宜的政策。
导致签署此一公报的会谈,有一个前提,即美、中双方清楚理解到,任何 减少对台军售要以台湾海峡和平,及中国维持其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之 基本政策为前提。 简单地說,美国愿意减少对台军售,有一个绝对的条件,就是中国维系承 諾和平解决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歧異。大众应清处理解到,这兩 者之间的关聯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永久戒律。
此外,供给台湾武器之质与量,完全要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的威胁而 定。就质与量而言,台湾相对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防御能力,必须予以维 持。[39]
然而签订公报後的 8 月 19 日,美国国防部通知国会,美国将与台湾继续合 作生产 F-5E、F-5F 战机,总值 2 亿 4 千万美元。台湾军事代表团与美国国防部 举行军售会议。可見,〈八一七公报〉对台海兩岸的稳定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李洁明认为,1983-1988 这段时间,由於白宫、国务院、国防部的战略思想 一致,可以說是美国亚洲政策的「黄金年代」,中共无法見缝插针,因此得以拥 有稳定的台中美三角关系。甚至认为美国应当多倚重日本、南韩、台湾等亚洲盟 国,美国与之有许多共同处,如果把中国的重要性摆到正确位置,可以不必放弃 台湾。[40]并且可以将卡特政府时期对中国的倾斜平衡回來。
第二节 兩岸关系的拉锯
一、兩岸的对峙
而蒋中正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放弃金马的声明时,表示中华民国政府没有 接受美国声明的义务,将会坚守金门、马祖。[45]毛泽东注意到美国与蒋中正已经 产生了不同调的情形,为此,毛泽东在 10 月 3、4 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 表明了新的对台思维:
对於杜勒斯的政策,我们同蒋介石有共同点,都反对兩个中国,他自然坚 持他是正统,我是匪;都不会放弃使用武力,他念念不忘反攻大陸,我也 绝不答应放弃台湾。……可以设想,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裡如何?这样 做的好处是金、马離大陸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裡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 麽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什麽时候打炮,什麽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放松一 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裡,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46] 这是所谓的「绞索政策」[47]。毛泽东於是决定,对金门、马祖实行新的政策:「打 而不登、封而不死,让蒋军留在金、马」[48]
於是,在 1958 年 10 月 6 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布了〈告
台湾同胞书〉,宣布了:1.炮击金门的理由;2.重申只有一个中国,台、澎、金、 马是中国的一部份的观点;3.划清了台湾问题上内政和对外交涉的界线;4.提出 了「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的呼吁,再度提出了国共兩党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湾 问题的主张。[49]10 月 25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中, 毛泽东做出了「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的宣告,毛泽东表示,「这是政治仗, 政治仗就得这样打。」[50]
中共不将金、马拿下,而留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手裡,并且不停止代表战争 行为的炮击,而是以「单打双不打」的方式宣告兩岸仍是敌对狀态。齐茂吉推断 毛泽东这麽做的理由是:
由於金、马无所谓地位未定的问题,一旦中共拿下金、马,美国顺水推舟, 无異形成兩个中国。有监於此,毛泽东决定将金、马留在蒋中正手裡,一 來套住了台、澎,二來让美国无法脱身,而背上这个包袱。台、澎、金、 马自此结为一体,金、马也成为台湾与大陸在政治血缘上相聯的脐带。[51]
於是,第二次台海危机就这样平息下去。美中台三角关系稳定地发展。对美、台 而言,以〈共同防御条约〉建构的台海安全保证,让毛泽东为避免与手上有原子 弹的美军开战,而不会轻易渡海攻台;对美、中而言,蒋中正被美国限制无法攻 击中国大陸,中国不必担心与美军开战,美国也可以避免再被卷入中国的内战之 中;对中、台而言,中国放弃夺下金、马,利用金、马制造美国与台湾的分歧以 制衡美国,即「助蒋抗美」。 二、加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力道
毛泽东在二次台海危机後改采和战兩面策略,一方面不放弃武力犯台,另一
但是很显然地,蒋中正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而毛泽东、周恩來也并不 放弃在武力解决外,持续释出和平解决的善意。但是有一项绝对的坚持:「只要 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兩个中国"。」[54]
台海间的和平自二次台海危机後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依然有军事冲突 的可能性。然而随着美国思考与中共关系正常化以共同制衡苏聯,以及中共与苏 聯间产生冲突,美国与中共的关系在季辛吉的访问後开始逐渐加温。台湾退出聯 合国的隔年(1972 年),尼克森访问大陸,中共与美国签订了〈上海公报〉,这 是美国与中共展开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但是对於台湾问题,毛泽东当时并 不急,甚至采取消极的态度。[55]因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跟着〈告台湾同胞书〉而來的是以国防部长徐向前名义发布的〈停止对大金 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不但說明为何停止自 1958 年以來 对金门地区的「单打双不打」炮击的原因之外,更特别在声明中强调:「中美建 交是一件歷史性大事,为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57]
从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与〈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 等岛屿炮击的声明〉的内容來看,中共加强了对台湾要求和平解决的力道,不但 由外力(美国)对台湾施加压力,更希望透过内部(同民族、同血缘)的大中国 思想,希望达成逼迫国民党上谈判桌以实现兩岸和平的目标。1979 年 1 月 30 日, 邓小平在美中友好协会和全美华人协会招待会上說:「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 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裡的现实和现行制度。」[58]
蒋经国在中、美建交之後,首先稳定台湾的社会与民心。并且思考如何面对 中共的统战压力。蒋经国知道,台湾民心是否支持国民党政府,将是台湾是否能 够继续保持现有地位的关键。他开始在心中盘算对台湾政治改革与社会民主化的 时程安排。政府不断在媒体呼吁全民爱国、团结自强,也发动民间捐款给「自强 救国基金」[59]。党外人士在康寧祥的領导之下,亦在断交初期參与全国团结大游 行。因此,国内民心迅速稳定,经贸活动很快地恢復,甚至超过前一年的水平。
1981 年 9 月 30 日,葉剑英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32 周年的机会,透过 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对於兩岸统一问题的九点看法,即所谓的「葉九条」(見附錄 十四)。谈话内容如下: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於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兩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見。
(二)海峡兩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 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 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三)国家实现统一後,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 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 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 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五)台湾当局和各界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領导职务,參与国 家管理。
(六)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陸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 受歧视,來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陸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 合法权益的利润。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 众团体通过各种管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封建主义,共商国是。[62] 谈话内容改变了先前〈告台湾同胞书〉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 湾当局」的谈判方式,而是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兩党以平等的地位进行谈 判,「实行第三次合作」。邓小平在 1982 年 1 月 11 日在接見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 耀滋时指出:「九条方针是以葉剑英委员长名义提出來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 家,兩种制度"。兩制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陸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 他那个制度。」[63]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一个国家,兩种制度"这个概念。
1982 年 2 月 10 日,蒋经国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访问时,表达了反对 葉九条的建议以及邓小平的一国兩制构想之立场。理由在於:
(一)问题的重点在於中国的前途而非谈判;
(二)中共不可能一方面禁止大陸百姓有通邮、通商和通航的自由,另一 方面又允许台湾地区居民享受这些自由;
(三)西藏的经验清楚地告诉外人:中共不守信;
(四)任何期望中共允许台湾在与大陸统一之後能保留单独的社会与经 济制度,是不切实际的;
(五)中共即使邀请台湾地区人士參与政事,也将只是象徵性的;
(六)台湾不需要大陸的援助;
(七)要想中共允许台湾人民享有行动自由,而大陸人民却不能自由行 动,这种想法太天真;
(八)台北方面认为台湾地区的企业人士不愿意到大陸投资;
(九)在大陸人民不能随时向中共建议改革的情形下,要想中共允许台湾 人民将來随时提出兴革建议,简直是幻想。[64] 因此,蒋经国并没有接受葉剑英的建议,仍继续执行他的三不政策。
1982 年 8 月 17 日,蒋宋美龄在美国紐约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内容即是回覆 廖承志的公开信。内容提到:「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续之职责,故其一 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 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今自共党在大陸僭政以來,美国时代杂志即曾统计 遭其殺戮迫害而死者近五千万生命,以此數额与全世界殺人魔王相比拟,彼等均 有逊角毛酋变本加厉,确如斯魔名言,『一人死可悲,千万人死乃一统计』世侄 所道「外人巧言令色」,旨哉斯言,莫非世侄默诋奸邪之媚外了。」;「然若能敝 帚自珍,幡然來归,以承父志,澹泊改观,养颐天年,或能予以參加建国工作之 机会。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復大陸,则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 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一,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見附錄十六)内容同 样是以私人形式表达,但是对国民党大加称赞,对共党体制之惡加以批评,甚至 把廖承志也一起骂了进去。这样的信件虽然不能表达出台湾对公开信的看法,但 是一定能让中共知道台湾不愿接受的立场。 四、“一国兩制"的提出
1983 年 6 月 26 日,邓小平接見美国新泽西洲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到 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将台湾视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独立性,条件是不能 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谈话内容经杨力宇向报界披露後,被称为「邓六条」(見 附錄十七)。自《邓小平文选》摘錄内文如下:
(一)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兩党的共同语言。但 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兩党共同完成民族 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页献。 (二)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他說:自治不能没有限度, 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兩个中国」,而不是 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 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的地方政 府以至自治区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 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三)祖国统一後,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 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 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陸的威胁。大陸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 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 來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四)和平统一不是大陸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陸吃掉。所 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
(五)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兩党平等会谈, 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後,可以 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 立,後患无穷。
(六)我们希望台湾方面仔细研究一下「九条」的内容和邓颖超在政协六 届一次会议上致的开幕词,消除误解。[67]
日 期 |
重要大事 |
1972 年 2 月 28 日 |
上海公报 |
1978 年 12 月 15 日 |
建交公报 |
1979 年 1 月 1 日 |
台美正式断交 |
1979 年 1 月 1 日 |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三通四流 |
1979 年 4 月 4 日 |
蒋经国的三不政策(1973 年 6 月首次谈到) |
1979 年 4 月 10 日 |
台湾关系法 |
1979 年 12 月 31 日 |
共同防御条约废止 |
1981 年 4 月 5 日 |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2 全) |
1981 年 9 月 30 日 |
葉九条 |
1982 年 7 月 14 日 |
雷根对台六项保证 |
1982 年 7 月 24 日 |
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 |
1982 年 8 月 17 日 |
八一七公报 |
1982 年 8 月 17 日 |
蒋宋美龄回覆廖承志的信 |
1983 年 6 月 26 日 |
邓六条 |
1987 年 7 月 15 日 |
解除戒严令,解除民众前往香港、澳门的观光限制 |
1987 年 11 月 1 日 |
正式开放探亲 |
[1] 王景弘,《采访歷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台北:远流,2000),页 15-16。《中央日报》,中 华民国 39 年 6 月 28 日,版 1。
[2] 马振犊主编,《台前幕後:1949-1989 年的国共关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页 89-90。
[3] 齐茂吉,〈五○年代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与转变〉,《兩岸发展史研究》,创刊号(2006 年 8 月),页 109。
[4]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 43 年 12 月 4 日,版 1。
[5]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市:世界知識,1999),页 248。
[6] 《聯合报》,中华民国 44 年 1 月 28 日,版 1。
[7]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台北:玉山社,2006),页 184。
[8] 吴冷西,〈武仗与文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社,
[9] ),页 83。
[10] 蔡徐修,〈台湾解严前後的政商关系》,台中:东海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論文,1994,页 79。
[11] 施正锋,《台中美三角关系》(台北:前卫,2001),页 138。
[12]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24。
[13] 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1969 年四位老帅对国际情势研究和建议的前前後後〉,《中 共党史资料》,第 42 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页 87。
[14] 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復在聯合国席位的过程〉,《百年潮》期
[15] (1997 年 1 月),页 13。
[16] 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復在聯合国席位的过程〉,《百年潮》期
[17] (1997 年 1 月),页 13-14。
[18] 《经济日报》,中华民国 60 年 7 月 17 日,版 1。
[19] 王正华编,《中华民国与聯合国史料汇编:中国代表权》(台北:国史馆,2001),页 1-7。
[20]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44。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 胜利──回忆我国恢復在聯合国席位的过程〉,《百年潮》期 1(1997 年 1 月),页 15。
[21] 王景弘,《采访歷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页 389。
[22] 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復在聯合国席位的过程(续)〉,《百年 潮》期 2(1997 年 3 月),页 22。
[23] 陶涵着,林添贵译,《蒋经国传》,页 335。
[24] 周书楷在 1971 年 3 月回到外交部担任部长後,希望藉由弹性外交,不坚持意識型态的区别, 与欧洲的共产国家打交道、做生意,以保持台湾生存所需的经贸往來。王景弘,《采访歷史─
─从华府档案看台湾》,页 398。
[25] 王景弘,《采访歷史──从华府档案看台湾》,页 396、398。
[26] 傅建中编着,《季辛吉秘錄》(台北:时报文化,1999),页 43-44。
[27]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51。
[28] 资料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网址: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tyfls/tyfl/1153/t4966.htm。
[29] 这一段的英文是: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It reaffirms its interest in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With this prospect in mind, it affirm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withdrawal of all U.S. forces an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from Taiwan. In the meantime, it will progressively reduce its forces an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on Taiwan as the tension in the area diminishes.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it is desirable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To this end, they discussed specific areas in such fields as science, technology, culture, sports and journal- ism, in which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and exchanges would be mutually beneficial. Each side undertakes to facilita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uch contacts and exchanges. 资料來源:美国国务院,网址:
http://usinfo.state.gov/eap/Archive_Index/joint_communique_1972.html/。
[30]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51。
[31] 资料來源:美国国务院,网址:
http://usinfo.state.gov/eap/Archive_Index/Taiwan_Relations_Act.html。 中文版本资料來源: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陸委员会,网址:
http://www.mac.gov.tw/big5/rpir/1_9.htm。
[32] 林文蓉,〈从「台湾关系法」透视美国总统「对华政策」之运用〉,台北:文化大学政治学研 究所硕士論文,2001,页 222-226。
[33] 李洁明着,林添贵译,《李洁明回忆錄》(台北:时报,2004.2),页 219。
[34] 李洁明着,林添贵译,《李洁明回忆錄》,页 245。
[35]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322-323。
[36]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2), pp.389-390。
[37] 资料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网址: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tyfls/tyfl/1153/t4924.htm。
[38]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328。
[39] 李洁明着,林添贵译,《李洁明回忆錄》,页 229。
[40] 李洁明着,林添贵译,《李洁明回忆錄》,页 231。
[41] 毛泽东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建国以來毛泽东文稿》,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6),页 348。
[42]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195-196。
[43] 齐茂吉,〈五○年代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与转变〉,《兩岸发展史研究》创刊号(2006 年 8 月),页 113。
[44] 陶涵着,林添贵译,《蒋经国传》,页 268。
[45]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 47 年 10 月 2 日,版 1。
[46] 吴冷西,〈武仗与文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页 83。
[47] 毛泽东在 9 月 8 日在国务会议上說:「美国 9 年來侵占了我国領土台湾,不久以前又派遣他的 武装部队侵占了黎巴嫩。……中国領土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国在外国的军事基础,都是 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不是别人而是美国人自己制造了这种绞索,并把它套在自己的 脖子上,而把绞索的另一端交给了中国人民、阿拉伯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反对侵 略的人民。美国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他头上的绞索就将越紧。美国如果继续坚持推 行他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势必有一天要被全世界人民处以绞刑。」見马振犊主编,《台前 幕後:1949-1989 年的国共关系》,页 161-162。
[48] 吴冷西,〈武仗与文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页 85。
[49] 马振犊主编,《台前幕後:1949-1989 年的国共关系》,页 165。
[50] 吴冷西,〈武仗与文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页 89。
[51] 齐茂吉,〈五○年代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与转变〉,《兩岸发展史研究》创刊号(2006 年 8 月),页 130。
[52] 廖心文,〈为兩岸和平统一开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页 52。
[53] 廖心文,〈为兩岸和平统一开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页 52。
[54] 廖心文,〈为兩岸和平统一开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页 53。
[55] 阮铭、张怡菁,《歷史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52。季辛吉谈到,他每一次与毛泽东会 面时,毛泽东对於台湾问题没有表示过不耐烦,没有规定过任何期限,没有进行过任何威胁, 或把它作为我们兩国关系的试金石。「我们可以暂时不要他们,过一百年再說吧」、「为什麽这 麽匆匆忙忙呢?」、「这个(台湾)问题不是大问题,国际形势才是大问题」、「台湾事小、世 界事大」。这就是毛泽东多次向我们說明的他关於台湾问题的思想。見阮铭、张怡菁,《歷史 的错误:台美中关系探源》,页 268。
[56] 资料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址: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108/2153/t10733.htm。
[57] 徐向前,〈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 年 1 月 1 日。
[5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77)》,第一册,年谱光碟 1979 年 1 月 30 日条。
[59] 台美断交後,各界捐款不断,政府将捐款活动统一进行,并命名为自强救国基金,将捐款供 作增强国防建设、购置武器装备以及国防科技研究之需。《聯合报》,中华民国 67 年 12 月 21 日,版 3。
[60] 《经济日报》,中华民国 68 年 1 月 12 日,版 2。
[61] 陶涵着,林添贵译,《蒋经国传》,页 378。
[62] 资料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网址: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311/t10745.htm。
[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77)》,第二册,页 797。
[64] 李达,《一国兩制与台湾》(香港:广角境,1988),页 4-5。
[65] 资料來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92.htm。
[66] 梅剑,《国共分合三部曲:国共秘事》,页 1366。
[67]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页 30-31。
葉集凯 2013-08-28 16:11: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