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预测学的建立及其方法论(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J0
  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正迈着跫跫音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人类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以成倍于过去的速度,发生急剧的变化。文艺生活,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它的各个领域(文艺的生产和消费、文艺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等)也在发生、加剧着自己的变化。现在,人们比以往更迫切地要求对文艺的未来加以预测,提出对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艺的未来,用自己的智慧、意志、力量去行动、影响文艺的未来,使之能够按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未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一门研究文艺未来,探索控制或至少去调整可预见的文艺未来发展过程的新学科,即文艺预测学,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目前,文艺预测学在我国尚处于提倡、草创阶段,对这门学科的可行性、功能和意义及其方法论等重要问题,还鲜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本文想就以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为在我国建立一门科学的文艺预测学尽绵薄之力。
      一、一门完全可以建立的新学科——文艺预测学
  文艺预测学建立的可能性,基于预测文艺未来的可能性。如果预测文艺的未来是不可能的,那么文艺预测学也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为什么人们能够预测文艺的未来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明。
    (一)文艺活动过程性
  文艺活动具有过程的性质,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变化的思想。列宁说:“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着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1〕这表明, 前后相继的事物存在着一种过程关系,在运动时间上不断延伸,一个过程结束了,另一个过程又开始了,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若干个过程阶段。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在过程和过程、阶段过程和阶段过程的前后更替、嬗变递进中实现的。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的时候,曾高度赞赏“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恩格斯认为,这是黑格尔的“巨大功绩”〔2〕,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3〕列宁、恩格斯这些关于“过程”的观点, 对于我们研究文艺未来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一种活动,文艺也同其他活动一样,呈现出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文艺活动的过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文艺活动是一个整体联系的过程,文艺活动在“历时态”上的发展变化应包括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部分。正是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文艺活动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三个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局部,而是彼此联系的整体的一部分,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又互为作用。恩格斯曾指出“部分”,只有在死亡的事物如尸体中,才有所谓的“部分”〔4〕,“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 互相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中,正如一包含于多中一样。”〔5 〕列宁也曾一再强调,必须“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6〕
  文艺活动的三个部分的发展、转化,也正是以一个整体联系的过程来进行的。现实的文艺活动是由过去的文艺活动直接发展而来,又存在着向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文艺活动发展的基础,存在于现实的文艺活动之中,未来文艺活动的过程,是现实文艺过程的继续。正是文艺的这种发展、转化过程的联系性,给我们预测未来文艺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如果已知过去和现在的文艺活动就可以推断未来,已知历史和现实的文艺过程,就可以预见未来的文艺过程。这里,预测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历史和现实文艺发展基本趋势的把握和定量与变量的分析。任何文艺现象、文艺因素的出现,都是过去文艺发展的结果,而它一旦在历史中出现,便会在以后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忽隐忽现地发挥作用。文艺现象和文艺因素这种纵向发展的整体联系和时空的绵延性,在文艺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拿文学的主题来说,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品,有着全然不同的主题,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些不同的主题,置于文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就会发现相当多的作品主题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人通过对历史上大量作品主题的考察,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有着原型模式,亦即母题,这种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定量),主题是“母题的一个特殊表达,母题的个人化,或者,从一般到个别这一过程的结果。”文学上的母题(原型)是有限的,而由母题(原则)演化出的主题却是无限的;一个母题可以演化出许多主题。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尽管主题不同,但由于其由同一母题或多个母题(原型)的组合衍化出来,因此,这些不同的主题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7〕,以具体的作品而言,张爱玲40 年代的成名作《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饱受包办婚姻之苦,嫁给一个长年卧床的软骨症男人,活守寡,一旦成了婆婆以后,又成了迫害狂,破坏儿子和女儿的婚姻,用自己受过的那一套苦变本加厉地迫害儿女。建国后,赵树理的《登记》、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作品,皆写苦嫁妇熬成婆以后又去妨碍、阻挠下一代的婚姻自由。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的作品,主题是差异的,但它们在差异中体现出的共性与《狂人日记》那“被吃——吃人”的母题,已经具有一种“原型”的意义,这种“原型”意义的母题,充分体现出文艺作品在历时性的嬗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内在联系。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等也是在对文学发展的纵向考察中,发现了20世纪文学的“整体性”和共同点,然后才写出了那篇引起中外学者关注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8〕的论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时期的文艺活动,都不能完全撇开既往文艺活动的影响,而面临着对中外文艺传统的选择和继承。那些在既往文艺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文艺因素,所留下的影响必然会作为一种艺术惯性积淀在作者和读者的审美意识里,因而也在其后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无意和有意识地表现出来。
  文艺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的持续趋势和前承后继的关系,既标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文艺活动的整体统一,是“过程的集合体”,又体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要我们将文艺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联系的过程来看待,认真把握住文艺过程特别是那种继往开来的关系,就一定能够“由此及彼”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断,从文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预测到文艺的未来。
  2.文艺活动是一个具有秩序性的过程。从过程的观点来看文艺,则文艺活动的历时性差异和无序状态是明显的,“文艺发展并不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样,笔直平滑地向未来移动,奔向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有些类似于青蛙在塘边的跳跃,呈阶段性,而且也没有一个我们完全知晓的前进目标,忽左忽右,时急时缓,难以捉摸,当某一文艺现象的趋势逐渐明朗,我们刚好可以看出未来的走向时,这种趋势又被偶然出现的随机事件所打断,向另一个方向转换了。”〔9 〕这给我们预测文艺的未来增添了很大的麻烦。
  不过,整个文艺活动的过程,并不全是由偶然性随机事件构成的无序状态,它的发展在总体上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即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必然趋势依次发展的条理性、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耗散结构创始人普里高津在《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说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到一定的阈值时,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稳定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开放系统,而文学活动在其纵向的发展过程中无不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联系,实质上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因而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的发展同样是适用的。
  如果把文艺活动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和整体过程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在一定的阶段上表现出跳跃和突变,特别是在越过阶段和阶段间的交结点时产生质变,呈现出一定的无序状态,但这种质变过后,文学本身的那种趋向自身的平衡力和影响文学发展的“外界环境”的诸种力,又会在矛盾、冲突中达到一定的协调,使文艺从无序渐入稳定的有序状态。另外,即使是在有质的区别的文艺阶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必然联系,从而表现出在文艺总体发展过程的有序性。
  以文学运动而言,晚清文学革新对文学功能的高度重视,无疑是传统的继续,然而文学所负载的已不是传统之道,而是维新改良之精神,表明这一阶段文学出现了传统文学所没有的新质。辛亥革命前后文学创作对文学形式和情感的重视,表现为对晚清文学的某种变异,但它对西方文学的深入学习和吸取则又是对晚清文学吸收西方文化经验的某种继承。“五四”新文学既有对晚清文学(重视现实和文学的社会使命),辛亥革命前后文学(重视情感和形式)的继承,又有对它们的扬弃(晚清文学忽视个性和形式,辛亥革命前后文学的复古倾向,道德说教以及游戏人生)。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文学阶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同一个文学阶段中,它们基本上是稳态、有序地发展变化的,同时,这些有着内质区别的文学阶段,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前后相继、上下贯通的逻辑关系和必然趋势,从而使文学的发展在整体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顺序、条理、方向的有序性。
  正是这种发展整体过程的有序性,使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认识把握文艺阶段和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整体文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到文艺的未来。
    (二)文艺活动的可调控性
  文艺活动的可调控性,是指文艺活动具有能够由人去调节、控制、管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属性。
  现代管理科学和控制论已在科研、物质生产部门广泛地应用,一般人可能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可以管理、控制,其实艺术生产活动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也是可以调控、管理的。
  文艺生产是以自由的个体生产方式为基础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它充满强烈的主观倾向和感情色彩。但我们不要因它的这些明显特征而对它的可调控性产生误会和疑惑。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0〕列宁明确地说:“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希望成为艺术家的人,都能够有权利按照他的理想来自由创作,不论那理想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你就碰到激动、尝试和混乱了”,“但自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以无所作为,听任混乱随意扩散开来。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去领导这一发展,去形成和决定它的结果。”〔11〕马克思、列宁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文艺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也需要加以科学的调节、控制和管理。
  其实,对文艺的调控、管理实践古已有之。在原始社会里,由于文艺活动没有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单独存在,所以谈不上对文艺的调控、管理。奴隶社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文艺与物质生产脱离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希腊艺术“就某方面说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2〕。文艺的这种大规模的发展和辉煌成就的取得,如果没有人们对它的调节、控制和管理,显然是办不到的。这个时期对文艺的调控、管理主要表现在:1.大型的文艺机构出现。据《周礼》记载,我国商周已形成了大司乐为首脑的音乐机构,里边有专门对文艺进行调控、管理的官吏。2.对民歌进行有计划采集,如我国《诗经》的出现。3.对大型演出及评奖活动的组织。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戏剧的创作、演出的评奖。4.奴隶主们除把文艺作为祭祀和享乐的工具外,还表现出用明显的功利倾向去规范、调控文艺的发展趋向。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文艺的调控、管理更加重视,我国的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就下令设立了专管音乐的官署——乐府,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文艺调控、管理机构。建安时期的曹氏父子不仅亲自参加文学创作的实践,而且在理论上将文艺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提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将文艺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告诫文人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操和曹植很重视民歌,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所采;击猿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由于曹氏所处的地位的特殊,因此,他们的倡导和主张对文人影响很大,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调控、管理的作用。到了隋代,隋文帝为了革除华艳的文风,亲自下诏改革文体,要对华艳文风绳之以法〔13〕。这是最高统治者对文艺的直接调控和管理。以上列举的是较为开明的文艺调控、管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过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但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文艺也实行过大量的非开明的调控管理政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行反动黑暗的专制主义政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统治,就是在文艺上实行专制、独裁的调控、管理的证明。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上述历史阶段基本上对文艺进行的是一些经验性的调控、管理,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非开明的专制的调控、管理,表现出强烈的反动性),离科学的文艺调控、管理相距甚远,但它们除了留给我们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外,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文艺是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努力和手段加以调控、管理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文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文艺市场的竞争,促使了资产阶级对于新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录像)的出现和提高。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使艺术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局部和具体的个别问题上,对于文艺生产进行不乏科学的调整、管理,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可能对文艺生产进行科学的调控、管理。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出现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是作为对美的追求来进行生产的,文艺生产者能够真正、充分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4〕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使文艺予人以审美的、认识的、教育的和娱乐的作用。我国文艺决策和管理者通过对四十多年文艺调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逐渐重视尊重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逐步建立了综合运用文艺理论指导、文艺行政指令、文艺市场调节、文艺创作示范、文艺人才培养等手段来调控、管理文艺的科学体系。随着对调控、管理过程的科学认识和调控、管理机制的有效运用,我们有能力将当代文艺中隐伏不利于文艺发展的病灶消除在萌芽中,使后代文艺不偏离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实现主观与客观、动机与目标的一致。这样,科学的文艺调控和管理就可以使未来文艺发展在大体上与人们的预期目的相吻合,从而也使文艺预测成为了可能。
  以上,我只是从两大方面,阐述了预测文艺未来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像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人类学、未来学、社会心理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方法中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拿来作为探索文艺未来,特别是作为探索影响文艺未来发展方向的途径的重要工具,也可增加和提高我们预测未来文艺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由于预测文艺的未来是可能的,那么,我们相应地建立一门文艺预测学也就有了条件和基础。
      二、文艺预测学的功能论
  我们力倡文艺预测学的建立,不仅仅因为这门学科有建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还在于这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功能和重要的意义。
    (一)给文艺研究确立一个指向未来的时间坐标,发挥文艺研究的最大功能
  当文艺作为一种现象产生不久,文艺研究就产生了。从已有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的信息看:文艺研究应包括面向未来发展的性质,理应包括对未来文艺走向和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也就是说文艺研究的时间坐标应该指向未来。从已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研究的成果看,其中不乏注重文艺未来的眼光,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文艺预测学的指导,我们的理论和研究在总体上还缺乏一种面向未来的自觉性,很少有人将文艺未来作为一个课题和视角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
  如前所述,文艺活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这个过程有它的起点,但却没有终点,在时间坐标上,它既包括过去、现在,更指向未来。如果将已知的(过去、现在的)文艺活动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系统,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推移,它不断地打破自己的封闭性,向未来进击,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和活力。假如已知的文艺活动仅仅表现为闭关自守的状态,没有与广阔的文艺未来世界结合,那么这个已知的文艺世界就会逐渐僵化,最后失去自己的活力和生命。
  因此,文艺活动,作为一个过程的整体,不能将未来的文艺世界排除在外,而应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的文艺活动共同构成。
  文艺研究应以研究、探讨文艺活动的整体规律和本质特征作为自己的重要目的。如果割裂了文艺活动的整体性,仅仅在创作的既有成果事实中进行一般的阐释,把对已知的文艺活动作为探求文艺的全部目的,那我们就会以偏概全,不可能了解、通观和把握文艺活动整体面貌及其规律。而文艺预测学自觉地在“历时态”上将文艺活动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既注重对过去、现在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规律的探寻,又重视从这些特点和规律中,看到文艺的未来流向和发展趋势,这就真正、自觉地将文艺研究的时间坐标指向了未来,这种立足现实、高瞻远瞩的研究工作,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艺研究。文艺预测学将文艺研究的时间坐标指向未来,这就可以发挥出文艺研究的最大功能,实现文艺研究的最大价值。
  既然文学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文学研究亦相应地有三种功能:解释历史、评判现实、预测未来。
  解释历史,即解释文艺活动的历史,它是科学文艺史观的前提。文艺历史只有与现实的文艺相联系,才有自身的价值。而基于此的文艺史研究,在对已有的文艺现象、事实进行考证、分解、描绘的同时,亦应设法打通文艺史与现实的通道,实现文艺史研究的自身价值,同时使现实的文艺活动达到存在的自觉。
  评判现实,意即对当下的文艺存在进行理性反思,它不应该满足于不加思考地接受、诠释既成的文艺的事实,而是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对文艺活动的存在进行辩证思考,以便易于见到文艺存在之间的否定、推移、转化的辩证实质,从而克服对文艺认识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预测未来,是文艺研究以上两种功能的必然归宿。解释文艺历史、评判现有的文艺,最终还是为了总结文艺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科学地预测文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
  文艺研究者在关注昨天、现在的文艺发展时,应更着重注意未来的文艺前景及实现美好前景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文艺研究的最大功能。
  当然,在实际的文艺研究中,上述三种功能既可以在研究整体文艺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又可以在一个阶段的文艺研究中同时体现出来。随着文艺预测学的建立,我们的文艺研究视角将会更开放和全面,文艺研究的这三种功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二)对文艺创作的意义
  艺术创作如同丰富多彩的人生,任何创作,就一部作品来说,都是一次性,作家的全部创作生涯就是由无数个绝不相同的丰富多彩的一次性创作构成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不生复的品格和气度,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过去的自己。艺术家只有具备这样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质,永远向未来进击,才能发挥最大潜力,在创作中体现出艺术生命的最大价值。
  而任何文艺研究和理论,只有在这种艺术创新和艺术超越上对艺术家予以指导和启示,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有较大的帮助。
  文艺预测学,在历时态上,将艺术看作是一个从过去和现在不断走向未来的开放整体,这种向前看的开放意识,可使作家不拘于过去和现在的文艺定式和框框,从而可以更轻松、更有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创作。同时,文艺预测学所注重的文艺“未来”(前景),是有别于“过去”和现在的“未来”,这种“有别”既构成了“未来”艺术的独特个性,又具有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出不重复“过去”和“现在”的真正“未来”作品的内在要求。所以,文艺预测学观照文艺的方法和价值取向与艺术发展和创作的实际是极为吻合、相通的,对艺术创新的指导、启发作用更大。这种指导、启发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作家不断地去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和把握描写对象的新特征。文艺家要表现崭新的社会内容,一定要对新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特别是对那些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和一些重大问题的端倪和苗头有所体察和了解。由于个人的视角、经历和透视生活能力的局限,艺术家在发觉、领悟新的社会内容和问题的能力会有所限制。文艺预测学,在预测未来文艺的发展前景时,会着重对未来社会生活因素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一系列微观的定量和宏观的定性考察,不断地将社会生活发展的新趋向、新特征昭示于人。这就可以帮助作家、艺术家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当然,艺术创新,不仅仅就一定要表现新生活、新特征,对已往生活,进行新的发掘和体验也可以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但是诚如列宁说的:“共产主义者应特别注意的是明天的任务,而不是昨天的任务。”〔15〕当大部分人更注意关注明天和未来时,那么艺术家对新生活、新特征的表现和把握,更能予人以激情和启迪。列宁曾说,《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16〕,高尔基的这一作品之所以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该作品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有所发现和理解,能给读者较大的感召力。
  文艺预测,给艺术家揭示的新生活新内容并不狭窄,它会永远向未来延伸,从而提供丰富的点和面供艺术家选择,使他们创作出不雷同重复的作品来。另外,即使是艺术家将视角同时关注某一新的社会生活的同一点或面上,由于他们对同一“点”或“面”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那么艺术家们的作品,同样可以成为丰富多彩的“一次性”。
  2.促使艺术家不断地探索、运用新的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本身也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原来的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段在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时,已经不够用了,或有的显得力度不足了。那么,艺术家就应不断地探索或运用新的艺术方法和手段,才能表现日益变化的新生活,跟上艺术发展的新潮流,从而实现艺术表现的创新和超越。文艺预测学,在研究预测文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一些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更新趋势和苗头进行探索和剖析,这些信息反馈给艺术创造者,就可以引导、启发艺术家们不断去探寻新的艺术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艺术表现上的创新和进步。同时,文艺预测在关注艺术的发展趋势时,所集中和归纳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可以直接供艺术家借鉴、使用,从而帮助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出真正的“未来”作品。
    (三)给文艺管理者作决策提供服务
  在考虑文艺预测学的运用和意义时,重要的是应该承认所有的决策都必须涉及某种预测。处于当前这样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如果不考虑未来可能或不可能发生什么,就作出决定,制订计划和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在文艺的行政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只有辅以文艺预测学的服务,我们的文艺管理和决策才能更符合文艺的发展规律,更为科学化。
  决策,是人们对行动的目标和行动的方式、途径、办法等作出的选择。任何一项事业的管理都离不开决策。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经济学家西蒙说:“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当然不仅仅是决策,但决策对整个管理的好坏确实是带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决策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首要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管理也不例外,上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关,下至基层的文艺团体和单位,在如何制定和执行文艺的方针政策,如何确定文艺投资的比例和方法,怎样对待各类文艺团体的单位的比例与结构,采用什么样的文艺体制,拟定什么样的文艺发展规划,如何确定一段时间文艺工作的重点等都有一个对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我国古时的统治者就曾通过制定文艺决策,来对文艺进行管理。前边提到的隋文帝要对浮艳文风绳之以法,就是一种对文艺带有一定决策性的管理方法。唐太宗在位时,采纳了魏征等重臣们的意见,以史为鉴,反对淫丽文风,但不反对文采,更没有反对文学的特点,甚至连对宫体诗的作者也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作出了一些有利于文艺发展的决策,为唐文学繁荣的到来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此外,武则天、朱元璋等皇帝也作出过一些对文艺颇有影响的决策。
  以上列举的封建最高统治者,由于采纳了重臣们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所以,他们作出的文艺决策都是比较平稳、宽容的,他们在作决策时有的已从历史的文艺事实中考虑到了文艺的一些未来效果(如唐太宗),包含有一定的预测意味,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用一些很自觉的预测意识参与决策过程。况且,他们对文艺效果的考虑主要从文艺的政教作用和政权得失的立足点出发的,因此,这些即使尚算开明的文艺决策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引进科学的文艺管理,制订高质量的文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做基础,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依照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些基本原则的层次上,为文艺制订了诸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等文艺决策,这些决策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在文艺管理,制订决策方面,也走过不少的弯路。由于缺乏长远的未来眼光和对决策后果的考虑,我们曾作出过十分错误的决策,影响了文艺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用搞政治运动的经验,来制订文艺决策,对文艺活动横加干涉,错误地批判了一大批好作品和好作家,最后终于弄得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之所以造成这样令人痛心的悲剧,除了决策者的指导思想上“左”的东西占了统治地位外,还因为我们在决策过程中缺乏一种科学的程序和预测机制。当然,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是互为因果的:“左”的思想妨碍文艺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妨碍对文艺决策效果和后果的冷静考虑和分析。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预测机制,文艺决策者更易于从短期、狭隘的政治利益出发去制订文艺决策,阻碍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建国四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文艺要发展,要繁荣,我们除了制定决策时,在指导思想上既要反“左”又要防右外,还要相应地建立系统的文艺预测机制,对决策的未来效果和后果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逐渐走入科学化的轨道,促进文艺事业的兴旺、发达。
  总而言之,文艺预测学主要为科学的文艺决策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文艺预测学可以提示文艺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注意到未来的效果和后果。任何文艺决策一经实施,它就不仅仅对今天一时的文艺产生作用和影响,更多的是在未来长期的文艺发展过程中起着作用和影响。文艺预测学强调研究文艺未来可能性的总的论点是:提高文艺领导者作出决策的质量。因为今日的决策已形成明日的文艺世界。所以,文艺预测学在对未来文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设想时,会对影响文艺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注意文艺决策对未来文艺的影响和后果,这种研究信息反馈过来,就可以促使文艺管理者在作决策时,尽量把握文艺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制订的决策在未来文艺的发展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2.文艺预测学可以为文艺决策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任何科学决策都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如果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决策本身就失去意义。所以,文艺决策(不管是基本层面的或较次层面的决策),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策的其他内容都应围绕如何实现决策目标来制定。文艺预测,通过对过去和现在文艺实际的客观全面的分析,和一定预测技术和预测方法(特别是趋势外推法和情景描述法)的运用,就会给我们推理、描述出未来一段时间的文艺远景和图画,从而使文艺决策所追求的目标成为一个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不容置疑的管理规范。
  3.文艺预测可为文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方案。文艺管理者在制订决策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又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决策者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取舍,按最有价值的方案去制订决策。文艺预测学家,可以运用较为先进的预测技术和方法,对各种方案的未来前景和效果进行预测、分析、比较、评估,从而将最优化的方案选择出来,供决策者参考、使用,以使文艺决策者尽可能地超越经验性决策的局限。
  从文艺预测学的种种作用和功能,我们可以看出:文艺预测学既是可以建立,又是亟待建立的一门文艺新学科(待续)。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卷,58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3页,5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0页。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38页。
  〔6〕《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
  〔7〕罗强烈:《原型的意义群——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版。
  〔8〕《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9〕张荣翼:《预见性——文艺理论的反思盲点》, 《文艺评论》1992年第4期。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367页。
  〔11〕《列宁论文学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 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4页。
  〔13〕《隋书·李谔传》,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154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
  〔15〕《列宁全集》第21卷,52页。
  〔16〕《列宁论文学与艺术》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 月版,第822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99~105C8新兴学科蒋新平19981998本文认为,由于文艺活动具有过程性和可调控性的特点,使人们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把握文艺的未来,创立起新的学科——文艺预测学。文艺预测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其一,它给文艺研究确立一个指向未来的时间坐标,发挥文艺研究的最大功能。其二,可以培养艺术家一种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质,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其三,它还可以给文艺管理者作决策时提供服务,从而使文艺决策逐渐走入科学化的轨道,促进文艺事业的兴盛、繁荣。文艺预测/文艺预测学/未来文艺/功能廖智宏      蒋新平,1964年生,广西兴安人,广西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副处长、编辑。代表作有《论〈红楼梦〉的位置经营》,《中国古典艺术辩证法范畴的特色》,参与大型丛书“大桂林旅游审美书系”的编纂等。南宁,邮编:530022。 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99~105C8新兴学科蒋新平19981998本文认为,由于文艺活动具有过程性和可调控性的特点,使人们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把握文艺的未来,创立起新的学科——文艺预测学。文艺预测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其一,它给文艺研究确立一个指向未来的时间坐标,发挥文艺研究的最大功能。其二,可以培养艺术家一种超越、向前的眼光和素质,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其三,它还可以给文艺管理者作决策时提供服务,从而使文艺决策逐渐走入科学化的轨道,促进文艺事业的兴盛、繁荣。文艺预测/文艺预测学/未来文艺/功能廖智宏

网载 2013-09-10 21:44:56

[新一篇] 文藝的本質特征與文藝的自律、他律關系

[舊一篇] 文言小說“類”的爭鳴與厘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