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现状与缺陷
从17、18世纪直到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过了好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第四个阶段便是当代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尽管贸易理论在具体内容上有了很大发展,但在理论方法和思维模式上并没有根本的突破。由李嘉图比较成本原理发展而来的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视为国际贸易基础的基础,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最基本的概念(克鲁格曼、奥伯斯特菲尔德,1997),因为它使各国得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安全符合自由贸易的精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Samuelson and Nordhaus,1998;Salvatore,1995;Carbaugh,1998)。以后的H-O理论与李嘉图模型应该说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是由单一要素模型扩展为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新要素说进一步指出了更为广泛的要素禀赋类型(张二震、马野青1998;黄建忠,1999)。随着要素种类的扩展,知识与信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被推为第一要素。但这些多样化的要素,特别是知识要素,不仅使得要素的组织与配置复杂化(反映在不完全竞争与规制结构、规模经济及外部性与动态效益等方面),而且似乎也使人们失去了某种感觉与方向,人们不明白各国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比较优势。不少学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如日本学者xiǎo@①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黄建忠,1999;Carbaugh,1998),斯蒂格利茨(1993)的取得的禀赋及信息比较优势(陈禹,1998;邓力平、赖春萍,1999)。但这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仍将比较优势原理作为基础理论,而将各种国际贸易新现象、新问题作为种种特例,分别加以研究和解释。新贸易理论在实践中成为战略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张碧琼,1999),贸易政策与贸易理论自身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露,一方面要坚持比较优势原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偏离这一原理。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比较优势也许只是理论上和历史中的一种存在,而非现实中的存在,现实中的优势是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的是绝对竞争原理(陶然、周巨泰,1996;张二震、马野青,1998;Anderson and Palma,2000)。但在本质上,国家竞争优势原理仍然没有突破比较优势原理的框架,只是一种朦胧的否定与修正。
那么,这些传统的与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缺陷呢?首先是立足点问题,即应该从生产还是交换的视角去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其次是零交易费用的假设问题。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的文献提及到交易费用(汤敏、茅于轼,1989;刘东,1998;Novos,2000),但只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因素来考虑(克鲁格曼、奥伯斯特菲尔德,1997;Carbaugh,1998),交易费用的概念并没有正式引入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现有贸易理论很难一般化地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技术进步一定会推动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吗?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现象会逐渐失去其经济学上的国家特征吗(刘厚俊,1994)?
有关“视角”问题,作者另有文章阐述;对“假设”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交易费用与信息要素,建立一种新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并对信息投资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交易费用的一大困难是它很难测度,也正是由于它测度上的困难,曾经阻碍了交易费用论的广泛应用。因此,有关的经验研究也较为复杂。本文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本模型做了简要的评价,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正交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多种要素;2.两国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类型和单位投入差别(外国变量分别上标星号);3.本国资源禀赋为ω=(L,K,N)[T],其中L为劳动,K为资本,N为信息资源;4.商品z的单位投入为a(z)=[a[,L](z),a[,K](z),a[,N](z)][T];5.两国间按现实的市场规则竞争交易,其中资源价格为:P[,ω]=(p[,L],p[,K],p[,N])[T],生产成本为p(z)=a(z)[T]Pω;6.现实的市场交易存在各种交易费用,其中包括各种竞争障碍,国内交易费用内化为生产成本;7.信息资源是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之一,信息资源具有(部分)公共性与流动性。此外还假定,交易费用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
(二)基本模型
1.成本。将所有商品指数化为Z=(0,1),z∈Z,且p(z)为非降函数,p[*](z)为非升函数。若设Z为连续集,则p['](z)≥0,p[*'](z)≤0。设:
p(z)=C·p[*](1-z) (1)
为简化起见,假设C为常数。当C=1时,两国成本优势结构完全对称。
在不存在交易费用时,由p(z)=p[*](z)得贸易临界点Z[,0](见图1),两国所有产品均成为贸易品,本国出口所有(0,Z[,0])的商品,进口所有(Z[,0],1)的商品。这正符合现有贸易理论模型。
2.交易费用。假设两国间的交易费用T不为0,设:
附图
T[,1]为交通运输费用;T[,2]包括规制等各种竞争障碍在内的贸易壁垒;T[,3]包括促销、谈判、结算在内的契约费用;T[,4]为包括搜寻成本在内的通讯费用。
附图
1为使计算简便,令:G=─── (3) 1+T
当T≠0时,则由p(z)=p[*](z)·G及p(z)=p[*](z)/G分别得贸易临界点Z[*][,T]、Z[,T](见图2),本国出口(0,Z[*][,T])的商品,进口(Z[,T],1)的商品,外国正好相反。(Z[*][,T],Z[,T])的商品则成为非贸易品。贸易临界点反映了一定的交易费用状态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令:
D=D(p,p[*],T)=Z[,T]-Z[*][,T] (4)
则,在p、p[*]确定的情况下,D为交易费用T的增函数,它反映了交易费用对贸易规模的影响。
当T→∞,G→0时,D=1,贸易被完全阻断;反之,当T→0,G→1时,D=0,两国间贸易完全自由化。
3.信息。特别地,当T=T[,1]时,得贸易临界点Z[*][,1]、Z[,1],此时D[,1]=Z[,1]-Z[*][,1],反映了运输费用的影响。当T=T[,1]+T[,2]时,得贸易临界点Z[*][,2]、Z[,2],此时D[,2]=Z[,2]-Z[*][,2],反映了自然隔绝、规制影响与社会文化等人为隔绝的影响。当T=T[,1]+T[,2]+T[,3]时,得贸易临界点Z[*][,3]、Z[,3],此时D[,3]=Z[,3]-Z[*][,3],则进一步反映了人的机会主义本性、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后,当T[,4]≠0时,D[,4]=Z[,4]-Z[*][,4]反映了人的有限理性。借助于信息手段,人的理性得以延伸。T[,4]是信息资源的减函数,同时由于信息资源的部分公共性,我们有:
T[,4]=T[,4](N,N[*])
附图
三、信息投资与信息市场开放问题
(一)资源状态
设本国初始资源状态为ω=(L[,0],K[,0],0)[T],并由此得到上述贸易临界点Z[,0]、Z[,1]、Z[,2]、Z[,3]、Z[,4]及Z[*][,1]、Z[*][,2]、Z[*][,3]、Z[*][,4]。
现在本国决定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定比率k进行信息投资,以便获得信息资源并降低交易费用。假设信息产品是完全公共产品(部分公共性稍后讨论),则两国应达成协议,按相同投资率进行投资,k=k[*],世界信息公共投资为:
I=kV[,0]=k(ω[T][,0]P[,ω0]+ω[*][,0]P[*][,ω0] (6)
设信息投资基础规模为I[,0],则:
附图
由于信息产品是公共产品,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两国具有相同的信息资源:
附图
它表明,由于信息是公共产品,且具有流动性,信息投资不仅可以在本国获得资源补偿,而且,即使在传统资源不流动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国外获得额外的补偿。于是本国新的资源禀赋为:
附图
它反映了传统资源的相对贬值、投资规模以及信息资源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二)福利水平
在新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本国生产函数为(篇幅所限,推导过程略,k>k[,0]):
附图
附图
第一项为投资负担与资源效应;第二项为交易费用效应,应为正数;第三四两项为国内外生产成本效应。由U['](k)=0可以得到最佳投资率水平k[,m]。U(k)曲线性状如图3所示。
设两国成本节约系数相同,均为-β(k),β(k)<0,则一阶条件U['](k)=0可简化为:
附图
(四)信息产业的开放问题
信息产业的开放问题在本质上是投资问题。我们由U['](k)=0确定k[,m],同样,由U[*'](k)=0可确定k[*][,m]。
附图
U[*](k)曲线性状如图3所示。
当ω[,0]=ω[*][,0],且p(z)=p[*](1-z)时,k[,m]=k[*][,m],两国易于达成共同投资率协议,因而也就不存在信息产业的开放问题。但通常情况下,上述条件并不成立,因而一般地有k[,m]≠k[*][,m],两国间不易达成共同投资率协议。设k[,m]>k[*][,m],当k→k[*][,m]时,外国投资效率最佳,但本国仍存在投资余地。当k→k[,m]时,本国投资绩效最大,但外国投资已超过最佳效率状态,投资效率受损。当k∈(k[*][,m],k[,m])时,一方面外国投资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本国投资报酬率仍有上升的余地。因此,在k[,m]≠k[*][,m]的情况下,两国难以继续执行共同投资率协议。因而,两国间存在跨国投资压力。
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最佳共同投资率,通常要比发达国家高。在相同投资率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投资经济报酬率要优于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的资金要求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市场,发展中国家存在开放信息市场的压力。
必须再次说明的是,为什么两国要保持相同的投资率水平呢?这是由信息产品,特别是国家信息投资创造的公共信息产品具有的公共性决定的,不一致的投资率使得投资率较高的国家投资报酬率下降。当我们假设信息产品为部分公共性时,则发展中国家还会面临更大的开放压力。在部分公共性条件下,当k[,m]≠k[*][,m]时,一方面使得共同投资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交易费用的下降过程受阻;另一方面,部分公共性又使得各国生产成本有可能下降,导致贸易规模下降,出现我们可称之为“信息之迷”的现象。贸易规模的下降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信息市场的封闭不仅是单个产业市场的保护,而且也是整个国际贸易的一种壁垒。这种贸易壁垒不能称之为贸易保护,因为保护的目的与效果是单向的,而这种壁垒的消极作用却是双向的,只不过在进出口两个方向上的作用有强弱之分。
当然,信息产业的开发问题不仅是一个纯经济学问题,还涉及一国文化与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但两者均在交易费用论的考虑范围之内。其中后一个问题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
四、对本模型的简要评价
较之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本模型具有以下几点创造性:
1.将交易费用引入国际贸易分析,表明交易费用是使厂商之间的生产竞争表现为国际间的国家竞争,使国际贸易区别于国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是交易费用存在的特征现象。
2.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建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模型。广义的交易费用是市场机制失灵和效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的区域特征是市场机制削弱的最佳证明。随着国际间交易费用的下降,国际贸易渐渐获得或增强市场竞争机能。因此,在国际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贸易的基础必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渡,这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
3.通过交易费用,将信息要素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信息要素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交易费用;二是降低传统要素的生产消耗;三是信息作为新的要素影响一国生产与消费水平。将信息要素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使得生产过程与贸易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
4.信息要素并不能最终消除交易费用,因而国际贸易的区域特征是不会完全消失的。这预示着,即使经济全球化后,地区贸易仍将是贸易研究的重要领域。另一方面,交易费用的降低,除了依靠信息要素外,还需要各国国内和国际间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协调。
本模型今后一些可行的研究发展方向为:将两国模型扩展为多国模型;运用本模型对贸易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影响做进一步的理论展开和广泛的经验研究;对国际贸易中交易费用的构成进行研究;依据本模型对信息的作用和信息产业的特性做进一步的研究;信息产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研究。
世界经济京57~61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袁志田20002000本文通过引入交易费用和信息资源概念,建立新的国际贸易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指出交易费用不仅是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贸易区域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实际上否定了经典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模型。本文运用该模型分析了信息产业的贸易发展。文章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模型做了简要的评价,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新国际贸易模型/交易费用/信息投资/信息市场开放袁志田 南京大学商学院 南京大学78信箱 210093 电子信箱:farmidyll@sina.com。 作者:世界经济京57~61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袁志田20002000本文通过引入交易费用和信息资源概念,建立新的国际贸易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指出交易费用不仅是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贸易区域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实际上否定了经典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模型。本文运用该模型分析了信息产业的贸易发展。文章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模型做了简要的评价,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新国际贸易模型/交易费用/信息投资/信息市场开放
网载 2013-09-10 21: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