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面临的新世纪
人们将本世纪末和即将来临的世纪称为信息或知识经济,实际上说明人们已达成共识,信息和知识已经或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相关要素!由于信息、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管理与传统的经济要素如资本、劳动、物质有很大不同,从而导致未来社会活动及其管理的很大不同。
知识经济的强相关要素知识具有的基本特性是:①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这与物质资源恰恰相反。因为知识的增加还可能产生新知识。②知识的影响难以度量。资本、物质产生的影响较知识来说要容易度量,这使得知识的贡献和报酬难以决定,从而可能抑制知识的产生和应用,因为人们可以由于不满而隐藏知识,从一个聪明人变成既傻又懒的人。③知识有时与人难以分离。有的知识可以脱离所有者,有的却不能。于是,一些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的运用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运用,这预示着人力资本的管理日益重要。④知识的产生与应用难以管理。知识的以上特色使其管理变得非常困难。⑤知识的传播、获得、应用效果具有很强的主观特色(因人而异)和不确定性。同样的人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获得同样的知识,但由于其面临问题和背景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知识的特性使得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①社会经济富于创新;②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多变(不稳定管理环境);③社会经济日益信息化;④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一体化;⑤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成为知识和人力资本;⑥高科技产业的崛起;⑦人类生活、工作方式随新技术不断改变。如信息技术(IT)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活动和管理的方式,过去很难做或甚至几乎无法做的事情通过IT变得可能和容易,如企业通过IT达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方法共享、经验共享,从而减少了组织层次,有利于及时调整战略等,这都对改善企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的特性和知识经济的特征使得新世纪经济可能出现如下基本发展趋势:知识化、虚拟化、模块化、网络化、反中介化(FACE TO FACE,NET)、集中化(整合)、创新化、产销一体化、全球化、协调化。这些趋势将首先迫使管理由母国取向转变为世界或区域取向。经营决策、组织结构、财务、人力、生产作业、品质、技术管理都要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调整;其次,不仅要求企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而且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变革和创新;最后,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信息的交互往来使得文化的碰撞加剧,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群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再以毁灭另一种文化为光荣,而会因个人的充分解放而繁荣。经济活动的这一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许多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许多新出现的管理现象和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去解释和处理。可以说,新世纪的到来,迫切要求我们探讨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的管理科学。
二、新世纪的管理挑战及应对挑战的基本策略
知识的特殊性及其导致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趋势,使我们面临的管理活动需要进行一系列变化(见表1), 从而也具有与过去不同的如下一些难题:①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其管理环境复杂多变,极不稳定。②因人和知识经常难以分离,所以人力资本的管理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难。③因知识的生产需要创新,其过程缺乏规律性,所以知识的生产和管理也很困难。④知识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信息不对等程度越来越大,这要求人力资本开发更依赖于激励而不是简单的惩罚,但激励的基础是对人的行为的评价,而信息不对等又使行为评价变得越来越难。如一研究人员工作时间在窗前吸烟看风景,若批评他,他会说将他的一个思想火花吓跑啦。⑤行为评价难加上从知识到结果的转化过程复杂,从而使报酬分配难,进而导致激励难和人力资本管理难。⑥环境多变既需要企业或组织灵活应变,又要求组织具有较大的抗风险能力,即有一定规模。我们在强调小的好处时常讲船小好调头,强调大的好处时说船大抗风险的能力强,而适应未来环境的组织应结合船大和船小的好处,即组织建设要融大和小的好处于一体,这自然很难,好在虚拟组织概念和IT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一条生路。⑦虚拟组织的最大特征是组织的网络状态和运行的合作化趋势,这使得任何个体在未来社会都是一个合作伙伴,不能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于是,这类组织的管理势必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的观念,而要在管理中强化合作、协调的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痛苦和困难的过程。⑧合作、协调观念的转化不仅是对组织和员工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对各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要求,他们需要一个角色的转换,即从过去的主人变成现在组织和员工事业成功的工具和服务员。换句话说,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在关心自己事业的成功,而不再是简单的谋生。组织和企业家、管理者的成功依赖于每个员工的活力,而员工的活力源于其对事业的追求。只有将员工的事业追求与组织发展协调起来,并创造一种良好的合作和工作环境,员工的活力、员工的成功才是组织的成功和企业家、管理者的成功。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老板(企业家、管理者)们能否屈就于服务和充当员工事业成功发展的工具。
表1 管理活动的一些变化以前 现在和未来为顾客设计 顾客为自己设计为别人工作 为自己工作小是美的或大是安全的 需要同时拥有大和小的好处时间和空间是经济发展的约束 时间和空间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员工是老板和企业发展的工具 员工是主人,老板和企业是扶持员工 发展的工具零和博弈 双赢策略管理是命令和控制 管理是相互适应和协作
以上管理观念的转换和难题造成企业或组织整体发展的新趋势:①未来企业或组织的走势:合作联盟、分散经营、重视智力基础设施的开发。②未来领导或管理行为走势:重视非正式权力作用的发挥,重视“领”的本领的建设和环境的营造,要象空气一样,使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和压力,但又强烈地意识到组织的发展离不开领导。③未来战略管理的走势:战略逐步柔性化,要依赖组织及其成员的高素质和主动性提高组织的弹性,以学习性组织、柔性组织来主动应变或以少变应万变。④未来决策的走势:决策日益分散化、信息化、快速化,这要求组织做好分权和授权,但又能在满足组织分散、快速决策以灵活应变情况下的整体决策集成能力。⑤管理模式的走势:计算机集成管理时代的到来(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人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不仅是以计算机替换人的活动和延伸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将管理思想融入计算机系统,使人类的管理活动有质的升级,而不仅是提高效率。
总体来讲,未来社会,无论是个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政府,其面临的最严厉的管理挑战就是要适应不稳定的管理环境,要有遇变不惊、应变自如的管理机制!这实际上是对管理科学的整合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至少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将时间纳入组织的设计
传统的组织设计主要考虑的变量是长、宽、高,即层级数、各层管理幅度、各部门职能划分等,但却忽视了组织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变时间。未来社会一个重大变化是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与传统大不一样,已从传统的约束变成一种资源,现在经常是谁早走一步就是胜者。于是,在组织设计中引入时间变量已是一种必然,通过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适当的分权、授权,加快组织的反应速度已成为组织制胜的重要手段。
2.探讨新的组织形态:各种手段的对立统一体(和谐体)
未来的组织将是一个多种矛盾现象的对立统一体。如矩阵型组织即设想实现作业系统的分权化,决策与财务控制的中央集权化,以权力平衡取代层级组织的序列化指挥系统。日益盛行的电脑网络则不仅打破了层级组织的序列限制,而且克服了空间约束。现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人类甚至有必要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并在新的时空观下审视组织时,时间和空间将可能从过去的约束变成资源,新的组织形态不再是网络组织和层级组织简单的相互替代或互补,而是更大意义下多种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共生于同一和谐体中(见表2)。 这种新型的组织形态有待于借助复杂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
表2 配合各种甚至对立与冲突的组织手段于一和谐体中现行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手段严格的官僚等级体制 灵活的网络结构和协调机制严密的法制体系和组织制度 创新的自由空间权力运作体系 自动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靠规模对风险的规避 靠小的灵活提高竞争的机动性既要稳定发展 又要快速应变个体目标的冲突与竞争 组织共同目标的实现
3.不断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武器
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使得没有创新、没有超人之处就没有生存空间。传统的模仿、从众必将被概念创新、个性化所替代,发展组织动态核心竞争能力是摆在任何组织面前不可逾越的重要任务。
保证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在于建立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机制;能力则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克服制约创新的因素。实际上,创新的敌人经常是你自己,这包括长期形成的经验、已有的知识、成功后的自负等。这些因素用得好是创新的工具,用得不好便会变成创新的大敌。真正的创新需要大胆,但也要理性,创新最主要的是产生新点子或想法,点子和想法的英文词是IDEA,如果我们将它拆开, 就可变成I:Information collection(收集信息);D:Data analysis(分析数据和资料);E:Evaluation(进行评价和判断);A:Action(行动)。实际上这四个环节就是一个理性分析和干事的过程,有了大胆,有了理性,创新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多。至于如何把握创新的机会,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因环境、面临的问题和人而异,Peter Drucker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列举的7项创新源泉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1)意外的成功;(2)实际情况与期望的不同;(3)人类自以为然的成规戒律不合适;(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的变化;(6 )因经济而来的认识、情绪、时尚的变化;(7 )由新知识带来的意识上的变化。
4.人力资本建设是实现快速反应和动态创新的根本
要真正使组织活起来,最基础的还是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本的开发,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此都非常重视,不仅国家在设法网罗人才,企业间的人才战更是激烈,因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动态灵活性,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自我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从下面几组数据和现象就可有所体会:(1 )每人每年用于人力资本培训和发展的费用:美国1800美金,英国5000美金,德国7500美金。(2 )新员工第一年接受正规培训的比例:美国企业8%,欧洲企业20%, 日本企业74%。(3)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90年代初收入比例:主管CEO/工人):美国109,德国和法国25,日本17(虽低,但以精神鼓励补充, 如在关键人员中设一般董事等),中国2—3(国企)(注:以上均为税后收入)。(4)眼下,硅谷最缺什么?不是创业者和他们的“IDEA ”(主意或想法),也不是风险投资家或银行家,真正缺的是能把好的主意付诸实现的人!(5)为了长远竞争,美国企业频出新招, 如新兴起的“人才风险投资”,吸收人才的招数花样繁多,已出现周薪10万美金的高报酬;美国企业的“最抢手货”是优秀的MBA(工商管理硕士); 华尔街与硅谷人才争夺战打得你死我活,预计哈佛1999年20%MBA 会去硅谷;目前争夺人才的“杀手锏”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高薪,宽松的办公环境,机动灵活的工作时间。
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培养人和吸引人,最关键的还在于恰当地用好人和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成就事业的环境和条件,即机制(这正是管理科学要认真研究的),这样才能稳定真正的人才和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
5.我们应注意的以下一些管理趋势:
(1)企业要注意从传统的“融资”转向到“融智”。(2)要从传统的追求大而全到注重企业间的配合、互补和合作。(3 )要从传统的零和博弈模式中走出来,树立双赢(WIN—WIN)策略的观念并巧妙地利用之。(4)要从跟踪、模仿转换到概念创新,形成自己组织、 产品和服务的独特品性,形成动态核心竞争能力。(5)要注意企业包装, 包括重组、优势嫁接、商机组合、形象塑造、资源优化等。(6 )要注意适时地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品牌经营、信誉经营。(7 )要学会吸收商业资本进入工业领域。(8 )要注意适应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必然。(9)还要注意利用企业重组、 二次创业热潮涌动寻找新的发展契机。(10)注意从无资产公司、知识中介公司涌现的热潮中发现新商机。
三、中国管理科学界的机遇和对策
1.西方发达的管理科学崇尚科学、理性,其哲学基础是还原论。但现代复杂的管理问题和现象已使其捉襟见肘,西方管理学者借鉴东方文化的重整体、感情,根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东方文化的趋势已展现。而身处中华文化发源地中国、且深受其影响的中国管理学者有资格和条件抓住这个机遇,将符合未来管理活动特点及发展趋势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管理研究中,使其发扬光大,创造出有新时代特点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
2.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必须面对新涌现的现象和难题。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其改革实践的独特性及重要地位会使中国管理理论逐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3.在世界的东方,巨大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圈中的东亚、东南亚部分正在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在亚太经济圈中的地位正飞速上升。特别是中国有望迅速加入WTO, 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使国际社会必须适应中国环境并形成与之相应的管理思想。
4.中国管理学的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引进相似,经历了一个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近年来已经达到自我创造的程度,新世纪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和挑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要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地位,重要的是要抓住新世纪的新要求及其与中国文化和管理思维独特性相融合的趋势,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来。
东西方管理整合与软化的趋势启示我们,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协调的变革”,让我们重新反醒并认识到强调协调和协作关系的我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睿智,也相信中国必将是培育新管理范式的沃土。我国管理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模仿和学习,而是需要本土化的管理创新,创新的途径是借鉴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文化、以及强调“利”“义”的对立统一和“和谐”的哲学遗产,引进西方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和面对的种种管理现象、问题展开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发展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研究成果。
新形势下管理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哲学上需要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整体论+个体论)和动态最优观
哲学上西方强调分析,其优点是严谨、科学、思路清晰,在整体分解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有具体的解决方法。但面对复杂系统问题,这种解析性的分析方法往往失去了系统原有的许多特性,因而会出现合成谬误。哲学上东方强调的是整体,如中医治病,好处是有时虽能把握一些整体特性,但往往难以深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管理问题或现象大都是复杂系统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中西方哲学各自的优点,形成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整体论+还原论)哲学观。
另外,管理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永远无法完全预知其最终状态,加上人类认识的有限理性,我们永远不会在当前状态下确定未来的最优决策。正因为如此,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最满意决策的观念。我认为,管理研究在目标的确定上应是追求“当前状态下可预期内的最优或最满意”,这实际上是一个随发展动态优化的过程。
2.研究方法论上要“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管理世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针对某种现象研究一种管理技术或者是研究解决某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有效和创造性的管理研究必须面对实际现象和问题,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另外,管理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就问题讨论问题,而必须紧紧地将问题与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和分析。否则,得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在中国难以有效使用的原因。
3.研究境界上应追求“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问题”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越深入,人类应付自然越容易,但管理研究越深入,人类进行管理的难度越大,原因是人类的能动反应;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有跨时空的可比性,但除了高度抽象的基础性理论和一些具体技术外,许多管理研究不具备跨时空的可比性,在他国的好理论或技术到另一国就难以有效使用。与人有关的管理研究使其往往很难追求世界领先等标准,因为就管理来讲往往就不存在这样的标准。所以,大量应用性管理研究(纯科学的理论、方法除外)的最高境界应是追求“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问题”。
4.研究对象上要善于观察和预知新现象、新问题
对于管理来说,进行实验研究往往很难,原因是很难找到一成不变的环境。许多通过“试点”、“解剖麻雀”得到的经验或结果到实用时就会变形。因此,管理研究要善于事先感知新现象、新问题、新事物,要事先考虑到管理措施、方法会引起的反应。
5.研究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因跨地域、跨国度的管理活动日益增多,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合作和竞争是人类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所以管理研究思想上的这种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6.研究队伍上要善于跨国、跨专业、跨实践的合作
要搞好现代管理研究,不仅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组织上也要善于实现跨国、跨专业、跨实践的合作,这有助于思想升华的实现和对研究对象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7.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相互印证
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与环境的紧密依存性,管理研究的正确性难以象自然科学那样准确论证。所以,管理研究要善于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印证。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论证及实验研究。
8.研究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目的不只是对管理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更重要的是对管理现象有预见性,对管理问题的解决有指导作用或提供操作过程、方法和技术等。不管研究结果是思想、观念,还是理论、方法,或者是操作规程和技术,都要重视其结果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管理科学学报津C3管理科学席酉民2000200021世纪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该环境下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将具有什么新特点?这些特点对管理科学将提出什么新要求?面对这些要求,中国管理科学界的挑战、机遇和对策是什么?文章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新世纪/管理科学/机遇/对策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 710049 作者:管理科学学报津C3管理科学席酉民2000200021世纪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该环境下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将具有什么新特点?这些特点对管理科学将提出什么新要求?面对这些要求,中国管理科学界的挑战、机遇和对策是什么?文章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新世纪/管理科学/机遇/对策
网载 2013-09-10 21: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