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译文]  彼此勉励,你我雪亮的战刀上都是血迹斑斑;自古以来,尽忠报国岂能顾及生与死,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出典]  高适  《燕歌行》

  注:

  1、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指枯萎。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喻思妇的眼泪。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扞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3、译文1: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   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着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译文2: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汉朝将领们为扫平残暴的敌人辞别了家人去上了前线。好男儿本来就看重横刀立马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及英雄本色又格外赏识。金鼓喧天,队伍雄赳赳地开出了山海关;旌旗猎猎,行军在北方海边蜿蜓曲折的碣石山里面。校尉从浩瀚的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战报;说是匈奴单于已把战火烧到了狼居胥山。山川荒芜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胡人骑兵迅急剽悍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时值深秋,北方的大沙漠到处都是衰草萋萋;暮色降临孤城,军中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一心报国常不顾顽敌而死战;竭尽全力英勇奋战,仍未破除边塞之地匈奴的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辛苦苦地长期戍守边疆;家中妻子独自感伤,一定是泪如玉箸时时啼哭。少妇们孤孤单单,在长安家中凄伤哀惋肝肠欲断;远征军人辛辛苦苦,驻守蓟北边防依空仰望频回首。边疆朔风凛冽,飘渺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疆域旷远迷茫,更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春夏秋三季,杀气腾腾战云弥漫;一夜寒风凄凄,刁斗声声如泣如诉叫人听了心胆寒。彼此勉励,你我雪亮的战刀上都是血迹斑斑;自古以来,尽忠报国岂能顾及生与死,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你没有看见,将士们在沙场上的战斗生活有多么悲苦;士兵们至今仍然怀念着西汉时有勇有谋体恤士兵的李广将军。


    4、高适生平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5、《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着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22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13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3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10名。


     6、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7、在古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里,涉及琵琶的屡见不鲜。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等等。戍边的将士们西出城门,奔赴那荒漠戈壁时,暮色苍茫中,回望长安:别了,亲人!别了,故园!但愿此去功名就,莫让马革裹尸还!“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路漫漫” ——试想秋月高照之下,那荒寂的原野,莽莽苍苍,琵琶瑟瑟,壮阔悲凉,一曲《十面埋伏》,金声、鼓声、剑弩声,慷慨激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然而,当将士们一腔热血洒疆土、七尺男儿变枯骨时,统治者们却在“美人帐下犹歌舞”!那琵琶铿锵里,又有几许忧愤几多悲凉,令蓟北征人徒然回首,城南少妇枉自断肠! 


    8、前八句是诗歌的第一部分,描写边境告急,男儿奉命出征的场景,这时,出征的男儿还都是血气方刚,渴望着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但等到他们到达战场后,才一点点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这里没有家乡的小桥流水,温床软被,有的只是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沉重,有的只是野云万里无城郭的凄凉。封侯拜相的美梦开始一点点破碎。

  之后的八句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即战争的具体经过,“金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场上只有满眼的血色,在死亡面前,一切战争的借口都显得飘渺虚无,唯有生命的消逝,真实的让人胆战心惊。就在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将军们却过着“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般放纵声色的日子,那金戈铁马踏碎的,从来不是他们的美梦。

  第三部分八句写将士战败被围,开始思念家乡的场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拼死突围。此时战士们会不会也在兀自嗟叹,倘若再有一次机会,他们就不会选择离开温暖的家乡、慈爱的双亲、贤淑的妻子、牙牙学语的孩子……可是一切都晚了,春闺梦里人,恐怕会化成无定河边骨。远方的人,怕是永远等不回那个熟悉的身影了。

  最后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渴望良将的深切呼唤。战士们为国浴血奋战,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位爱兵如子的李广将军来保护他们呢?为什么军队的统帅要视人命如草芥呢?难道千千万万的将士只是他们功成名就之路的垫脚石么?最后的一句呼唤,把诗歌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这首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没有把战争过于神圣化,而是勇敢的揭示了战争罪恶的本质以及对征战者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自古以来,征服的快感好像一个巨大的旋涡,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将所有无辜的人席卷入内。战争常被统治者裹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引得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诗人是清醒的,高适没有被罪恶美好的假象蒙蔽,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看待着战场上消逝的生命,他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也在讽刺虚伪做作的天子,同时揭露了军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还原了一场真实的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反人性的!

   多年以后,北宋的范仲淹写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时,心情想必也是晦暗萧瑟的。他一定想到过放弃,逃离,甚至,有一瞬他想要有一种力量去解放身边那些身处旋涡里的人,也解放他自己。大家逃了吧,散了吧,这“四面边声连角起,长河落日孤城闭”,大雁的哀号,连营的号角,是如此的摧人心肝!

  时光在变,一颗爱好和平珍惜生命的悲悯之心却依然在有力跳动着,影响并感化着后人。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无数次战争,死伤了多少人,毁灭了多少财物。其间也有人呼唤着和平,而战争从未真正停息过。在有些不平常人的眼里,战争也是一种经营。就象有人经营着各式生意,通过经营,他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土地,比如功名,比如财产,比如女人。

   只要人们的欲望还没有满足,战争就不会有结束的时候。也许是战争活跃了人类的思维,也许是战争激发了人类的情绪。战争中产生了各式人物,有舍生忘死的英雄,也有贪图享乐的小人。所以会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差很强烈的场景。

   用经营的眼光来看战争,战争中出现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战争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人会因看惯生死,而寻欢作乐。战场上流血牺牲,是难以避免的。说不定,哪一天死神就降临到自己头上。大概参予战争的人,对生死是有另一种看法的。也就造就了将士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作态。不说战争,和平环境中饱暖思淫欲的人,不也是屡见不鲜?

   战争中,也有人会因贪图名利,而冒领军功。战争的惨烈,在掌握战争大权的元帅和将军看来,是过眼云烟。他们不会太在意这些,他们在意的是这场战争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的官会不会做大,他们的爵位会不会升高。因而妄报战功,也是顺应需要。中国官场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是永远也不会绝迹的。经济工作中有,战争中有,这是通病而矣!

   有人笑,也有人会哭。至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苦战沙场,而亲人断肠,应该算作是战争的牺牲品吧。战争中笑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有哭的份。因为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少数人能取得名利,所以笑的特权也只是少数人拥有。

   我不以为战争中的种种现象,可以在经营者身上附加上过多的道德因素。经营说到底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再好,品格再高,如果经营失败了,是不会得到好的褒奖的,战争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不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是事实。

   不管怎样,经营战争,无论成败,都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经营!


    10、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都有过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战乱频仍,很多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过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这在“初唐四杰”诗中便有所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他们的心声,所以有不少诗人曾从军或从政。盛唐边塞诗对这种献身边塞、壮志报国的豪情更是极尽赞颂:“黄河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他们向往建功立业,源于关怀家国,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种拯物济世的远大抱负在李白那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羡慕姜尚、诸葛亮、鲁仲连等古代英雄,希望像他们一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自视极高,屡屡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陆游更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直到八十岁还念念不忘“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甚至自信“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唐宋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关怀家国兴亡、民生疾苦紧紧相连,不仅见于诗,更见于行动,王安石主“熙宁变法”,范仲淹行“庆历新政”,皆不以个人得失为念,对历史作出过极大贡献。随着英雄时代的远去,我们正走入一个平民时代,芸芸众生没有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实的生活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人奋进,本身是积极的、进步的,但由于我们还在起步阶段,文化教育滞后,伦理道德失范,价值系统紊乱,使人急功近利,深深依赖于物对自身价值的体现,甚至出现疯狂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生存观念,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人异化为工具,人也将最终失去本体上的意义。


    11、当我看到苍凉广袤的大漠,便想起你,高适,想起你笔下英勇无畏、忠心为国的边疆战士。

   他们,是军中地位最低下的小卒,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永远是他们,在将军们沉浸在美人歌舞之时仍然血战沙场;永远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敌人如潮的炮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国家的安宁与人命的幸福。

   士卒之名,在历史流过千年后总会被我们遗忘。然而,不容遗忘的是他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那份英勇,那份无私,那份忠诚。

   为国报国,哪怕位卑力小。


    12、关山并无确切所指。关山是有的。在陇县。当年漂泊大西北,从宝鸡去六盘山,常中转陇县。关山去看了,幽涧水泽,是天然牧场。也有月,很小,妩媚,秀丽得像江南少女。秾花异草遍地,漫山而生。满眼都是青山绿水。这关山灿烂如锦,不是真正的关山。

    关山遥不可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是关山所揽的壮美景致。你读了许多乐府和唐宋诗词,关山一遍又一遍闪回在你脑里。遥远了,再看,又分明在眼前。你凝眸遥望,满山愁绪、寂静、荒凉。那是真关山。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被誉为“月亮城”的地方,享受着二分明月的温柔。你喜欢这片润软之地。不知何时起,你渐渐变得懒散,患有顽固的神经衰弱症。你常常浅斟低吟,怀想那些遥远的年代,才气横溢,又有点儿病态、颓废,透着无比的冷清。有一天你终于厌倦了潮湿温润的春江、月夜。寂静无人的庭院里,那棵熟透的枇杷树下,你的心绪有了些许烦闷。你手把线装古卷,散漫的目光掠过二十四桥、明月夜及玉人萧。忽有一片奇异光景闪现你眼前。这景致与你平日所见全然不同。你惊异于自己原来是如此喜欢《白雪歌》、《天山雪歌》。除了奇绝瑰丽的边地雪景,你看到了关山月!你的满腔柔情忽然变得苍凉郁勃。你反剪了手在庭院徘徊,你毫无疑义地把高常侍当成描写关山明月的圣手。你不由仰目凝望,你看见,关山月依旧高悬,透过千古烟尘,正映照在你阴晦的心里。

    你遍游名山大川,却从未见过西部关山如何风光。你捧读高岑诗篇,眼前总会有一片熠熠的光华,奇丽而耀目。箫声依然在你耳边缭绕。但你决心已定,你终于可以抖擞精神,可以手拽竹杖出门远行了。你跨越千山万水,一路逶迤,艰难地走进了关山。

    关山是什么?苦寒。荒凉。黄云愁杀人。白骨无人收。羌笛怨无穷。你到哪儿去找到梨花般的雪景,飘扬的旌旗,驰骋的骏马,天仙般的舞女呢?那可真让人无比渴望,产生兴奋与向往啊!你终于迷失在关山。你无法理解。或者,与你迷恋二分明月有关。你在月夜春江边长大,心里装满了阴柔。你不理解关山月何以那样明,那样大,大得像白天的太阳。

    你手中有部《高常侍集》,通篇透亮,那是因为字里行间有关山月。高适年轻时,混迹渔樵,比较接近下层。仕途失意,使他感触世路之艰难。少年壮志,除登科及第外,立功边塞、笑傲沙场,倒是血性男儿的另一种选择。读高岑,读稼轩,眼前常有刀光剑影浮现,却又时时感受到馥郁书香袭人。真是过瘾!

    高适在许多诗中都有关山月的描绘。如:城头残月势如弓;月魄悬雕弓;月明羌笛戍楼间,关山月共愁。胡天、明月、羌笛、戍楼,西北边塞如此开阔,又如此苍凉。同样是宁静,二分明月,是春江花月夜的景致,是玉人吹箫的时刻;关山之月,那是失血的太阳!月色越是明亮,那场厮杀越是惊心动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残阳如血。边塞上烽烟滚滚,无数关山战士冲锋陷阵。双方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终因敌众我寡,阵亡战士已过半数;但是军中腐败,比起凶悍的敌人,又是多么可怕啊!将军们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看美人在帐下轻歌曼舞。败是必然的。

    但是,困难当头,那些慷慨赴边的战士是多么可爱!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功名只向马上取”不同,与“了却君王天下事”不同。这是关山战士的朴素情怀。不指望立功受勋,只为正义、为国家而战!一种高贵、一种冰清玉洁,让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由苍茫萧条,变得无比生动,像高悬关山的那一轮明月。

    2001年8月21日。晨。你从敦煌向西寻找玉门关和阳关。出敦煌,入戈壁深处几百里地,便到了玉门关。玉门关遗址早已被岁月遗忘在茫茫的荒漠深处。古老的汉长城依然挺拔着苍老的身躯。只有在这里,才可体味到一种真正的苍凉。汉长城并没有一块砖,全部用鹅卵石和芦苇一层一层堆叠而成。你长时间徘徊在茫茫无人的玉门关和汉长城,久久不肯离去,像在寻找。玉门关只剩土堡一座,孤零零地叠立在戈壁深处。你抓了一块城墙上的黄土块,又去汉长城的城墙上,捡拾了十几颗卵石,放入兜中。你仿佛要把这几千年的关山紧紧拽住。可你还在等待什么。

     关山的夜晚,尘埃落定后只剩下幽幽清辉,漫山遍野。你脆弱的神经猛地惊颤了一下。你浑身被奇异的华光笼罩,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明亮!关山月!戈壁上那一轮皓月,荡漾如雪的光华,飘泻千里,充盈你心间,溢满了你的全身。你耳边有羌笛声响起,那声音凄清悲凉,在月下幽咽,像冷冷清风,空旷而悠远,飘满了苍茫的关山。

     离开关山一年多了。你一如既往地享受着二分明月的温柔。但你有了心事。人止一生,士各有志。“二分明月”与“关山月”,是清茶与烈酒。两种心境,两样人生。这好比唐诗中穿越千年的两种声音:僧人月下敲门,声音清凉、超尘、脱俗、有禅味。但你细细品读,终不及石壕吏深夜破门声,让人心惊,让历史震颤! (朱千华


    13、这段残存的城墙是五百年前的产物。城墙的“品性”是内敛的、敦厚的,希望以自己的宽厚化解别人的敌意,甚至不惜以自我的牺牲挡回别人的打击。走在城墙遗址公园的幽径上,在暗淡的光影里,班驳的残迹让人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并不暧昧,它甚至迎合了我的某些情结和心境,比如怀旧,比如回忆。但是我不喜欢这城墙的“品性”,虽然我知道这城墙是无辜的,因为那些古老的城砖并没有和我交流过,我并不了解它们真实的个性。而所谓的“品性”只不过是我强加给它的罢了。我只是想说,我不喜欢懦弱的性格,冰冷的刀剑和带有温度的血腥才会让人生更加快意。有时候我在想,倘若这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该多好,说不定我也会有个“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壮阔人生呢?只是这样的英雄梦只能在黑灯瞎火里偷着做做了。

    真正牛逼的人不是那些能看透了的人。那些看透了但依然能嬉皮笑脸地去行动的人才是真正的牛逼!“吾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孔子说过的话。他能在中国历史上不容置疑地牛逼了几千年,并不是平白无故的。牛逼总有牛逼的道理。当他驾着破牛车,领着那帮穷学生,饥一顿饱一顿地四处周游的时候,他不是不知道那些冥顽的旧贵族们对他的嘲笑,不是不知道他的那些美好理想可能没处落脚,他也很清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反对着。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44

[新一篇]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舊一篇]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