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素质教育原则 促进中学语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西 陈克)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正迎面走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人的发展必然要求来看,面向新世纪,我们的基础教育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应如何运用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进行教育教学,必须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进行认真思考和积极探讨。
   原则之一: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
  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它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合格的基本素质。具体要求是: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然而,传统语文教育模式采用“一律化”、“齐步走”,出现上等学生“吃不饱”,下等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语文学习的所谓“差生”。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运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正确对待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施教中,可以提倡异步教学方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成功的喜悦。采用:①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均从独立自学中获得成功。②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等学生也能拾级而上,品尝上进的快乐。③语文教学进度异步:成绩好的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慢些,然后再快些。总的讲,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各类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到教学目标上来。
   原则之二: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
  柳斌同志说:“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也就从教育内容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它的这种全面、整体性要求是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识过程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所以,素质教育既不只是“为升学作准备”,也不仅是“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文,终极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从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智力,而且也要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而且也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如何生存。
  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应忽视语文选修课与活动课。要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现语文课程的多样化。学生全面整体素质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育中。所以,施教者在充分考虑语文的智育功能外,对其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品质修养功能等均需同样关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语言、表现的行为、流露的感情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原则之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所主张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利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中学语文教育首先是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知识技能能力和形成过程,包括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和行为规范的认同过程;其次,语文教育也是一个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其中既有言语交流,也有非言语交流。我们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等有意识、有目的去影响、教育学生,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在情感交融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三,语文教育又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发、提高、改造的实践过程。因此,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进而把学生由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参与教学诸如讨论、上台演示等,也可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评价,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中学语文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上。学生能否会学语文,重要的还是落在教学这一环节上。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学习指导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过程。譬如,学生主动提出一个问题,教师提出一个学生从未接触的问题而学生独立完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时找到了一条语文规律,学生在课外发现了一个语文方面的错误并给予纠正等等,实质上都体现了创新的成分。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出发,做到“教”好语文基础知识,为“不教”奠定基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旦“不教”了,他们也会学习。一句话,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稳步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走向21世纪,适应21世纪,成功在21世纪。
   原则之四:教育活动应具开放性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及教材,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与此相反,素质教育由于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也相应宽广了,教育渠道也呈多样化。总之,教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教材内,而具有开放性。它要求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北宋胡瑗在《安定言行录》中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志,南北风俗,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这话是切中要害的,至今对我们仍不无启发。我们不应把学生长期囿于课堂,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把学习语文与了解时代、社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尤其是作文教学,更不能一味关在课堂上进行,要变封闭性为开放性,多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工厂、农村、部队、各类博物馆等,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使他们具备较多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感受,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总之,走向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更倾向于开放性。近年来,语文界提出“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它的前提不仅是打开门窗,面向社会学语文,而且是放开眼光,面向大众,要求人人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样,语文既要为大众所掌握,又要为大众所利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语文课程体系在完成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智力等诸多教育任务的同时,最主要的教育基本任务是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专门化的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原则之五: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
  现在离21世纪仅有3年多时间, 如何使东方的优秀文化在更高水准上同西方的科学思想再次融合及其升华,这是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其核心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立足本国,面向未来先进科技的挑战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科技思想的教育,应是中学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学语文教育中,坚持“三个面向”,渗透科技思想的教育,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科技内容在语文课教学中穿插渗透也给语文教育自身增添了新的活力,具有时代气息。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而民族文化素质的根则是民族语文素质。所以,运用素质教育原则,大力培养未来公民的语文素质应是“民族的根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观,是民族振兴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语文教育中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创造必要条件,做出一流的工作和努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语文武汉8-9G31中学语文教学陈克19971997 作者:中学语文武汉8-9G31中学语文教学陈克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4:11

[新一篇] 運用信息論原理,提高高考復習課實效

[舊一篇] 近二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及研究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