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译文]  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渔村上空袅袅升起。

   [出典]  北宋 王禹偁 《点绦唇》

   注:

   1、《点绦唇》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2、注释:

     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孤烟:炊烟。

   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3、译文1:

     细雨蒙蒙,云雾弥漫,使人顿生愁意。这江南景色,却依旧是那么秀美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袅袅,冉冉腾起。

   天边鸿雁,远远看去,一行行飞过,排列整齐。想起平生遭遇,此时禁不住注目凝视。面对振翼搏击长空的万里征鸿,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心意!

    译文2:

   阴雨浓云令人添恨生愁,这江南的秀美风光依旧被称为天下的佳丽之地。傍水的村庄繁华的渔市,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在村落里。

   天边的鸿雁向远方急飞,遥望整齐的雁行连缀在一起。回顾一生经历,此时凝神注视着万里征鸿,谁能知道这凭栏望远的心意。

    译文3:

  绵绵细雨恨意难消,灰色的云块彷佛郁结着层层愁闷,但江南的景色依旧美丽。(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

   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从远处辨明像是连在一起飞行。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事业:官职和抱负),此时此刻(我)双眼凝视(恨不能像天边的征鸿一样,施展双臂尽情飞翔),却是没有人能领会我凭阑远眺的心情!

    译文4:

    阴雨绵绵,心情多愁绪。
    而江南的景色依然是那样的美丽。
    傍水的村庄集市,一缕炊烟袅袅飞去。
    天边的大雁,行列整齐飞向远方无际。
    又想平生事业尚未成,此时沉思,
    有谁能理解自己凭栏远眺诸心意。

    译文5:

    那绵绵不尽的雨满含恨意;那密布的浓云郁积着愁闷,但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渔村上空袅袅升起。

    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排列如缀的大雁款款而飞。男儿一生的事业,凝聚在这睇视之中,有谁能理解我凭栏凝视的心意呢!


    4、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着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咸平四年在蕲州卒,年四十八。《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着《王禹偁事迹着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王禹偁的敏捷诗才,给自己争取到了良好的待遇与进身的机会,一直到中了进士后也一样如此。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听说了他的才名,召来面试,选拔他作了右拾遗,在史馆任职,还有“赐绯”的待遇(就是赏穿红袍),历来成例,赐绯者,给配的衣带是涂金银带,太宗却特命给他一条文犀带“宠之”,在当时的士子眼里,这已经是至高无上的恩遇了。据说他在太宗面前也有即景成诗的故事:宋太宗有一回宴请百官,这种宴席上一般是即兴赋应制诗的,太宗耍了个花招,前一日看见王禹偁在宫禁中喃喃吟咏,知道他在预先作《赏花钓鱼》诗,知道其他的文官大概也押了一样的题,于是第二天宴席上临时改题,要求作《千叶石榴花》,百官一时都慌了手脚,事先拟好的作品拿不出来,只有王禹偁飞快的写了一首应景的七绝:“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太宗拿着诗,赞赏说:“这才是真才实学啊!”——当时百官里面有没有人从此嫉恨,不得而知,但王禹偁如此才华,也得帝王赏识,仕途却一直不顺,难说不是有着锋芒毕露得罪了同僚的缘故。


    5、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景,含蓄地表达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是诗词惯用的手法。景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并不具备人的感情。但在词人眼里,客观景物往往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此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谓“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本词劈头一句“雨恨云愁”即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在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眺《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请看,江南的雨景是何等的清丽动人: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轻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这多么象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画!但是,如此佳丽的景色,却不能使词人欢快愉悦,他恨什么、愁什么呢?在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扬雄《法言》),这是指隐逸远祸,是一种。齐恒公见二鸿飞过,叹曰:“彼鸿有时而南,有时而北,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管子》),这是求得贤臣,成大事,又是一种。真是“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在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不是乡愁,不是恋情,更不是离愁别恨,而是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曹植有诗云:“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就是好男儿的功名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今苏州)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怎能实现他胸中的大志呢?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词林纪事》引《词苑》对该词的评语云:“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在恋情闺思充斥的宋初词坛,这首清淡雅丽的《点绦唇》,实在是别具一格的佳作。


6、正圩(墟,古书里作"虚"),闽粤等地区称集市:圩市、圩镇。《新华字典》讲道:墟,有人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的地方。如废墟、殷墟。"墟里"、"墟落"亦为村落。上述几层意思用来称本文中的"洪福市"似恰当又不恰当。她废了,残留一代"水村渔市"的古典风貌;她还活着,作为一方"渔人码头"依然具有生命活力。真可谓"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一首多么哀惋怜弱的小令!丧失了岭南水乡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悲哀的人生。只有"有历史文化的活下去",保护修复水上人家的精神家园,才是规划的真正价值所在。(杨宏烈  梁任键 )


7、望着烟雨之中的河水以及对岸有些空蒙的街市,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塘栖镇上落雨,淋不着。这才找到了从前塘栖的本色。也因此记起了宋代王禹偁的一首《点绦唇》,道是: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词正对了眼下的物景和我一半的心境,我不由得想:若能保持一个江南古镇的本真面貌,那么“江南依旧称佳丽”,塘栖也依旧可以当“代表”了。


8、在北方农村生活过多年,老乡做饭、烧炕的燃料主要是树枝、玉米秆和高粱秆等。我国农村人口多,如果没有清洁、可再生能源,污染严重只能会年年加重。在古代,因人口少,还构不成问题。不仅如此,炊烟袅袅还富有诗意:“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宋词)孤烟排放的二氧化碳少,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也少。如果数量增长10多倍呢?

  今天中国农村人口总数比起唐宋年间的人口正好增长了10多倍。后果是两个:地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炊烟的诗意也吹了。

  坐在乌镇茶楼,作这样的思考并没有找错地方。

  中国哲学重视一个“静”字是千年传统:“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能静,则明照一切,而尽烛天地万物的情状。我从喧闹、嘈杂、红尘滚滚的上海滩跑到水乡乌镇来,寻找的正是一个“静”字。我企图从乌镇农业文明的静气中去考虑一些世界课题,包括能源危机。

  我高兴地看到,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开始广泛使用沼气。现在让我把沼气利用作为一个切入口来放眼世界。

  没有乌鸦的乌镇

  离开乌镇的那天,我又去仁义茶馆坐了坐。这里的古树很少,是美中不足。当然更大的遗憾是欠缺一种树树西风,暮鸦寒不起的沧桑感,萧瑟感,凄清感。

  千年古镇缺少这种感觉,就好像一道名贵的鱼头汤,没有放够盐,鲜美的味道没有全吊出来。

  不是我有这种病态的癖好。古代诗人就有这种审美的基因。它也或多或少遗传给了我,流淌在我的血管里。

  我注意到,在唐诗宋词里,孤雁和寒鸦都是主角。雁迷寒雨和鸦噪暮云常常是对称出现的。

  今天的乌镇,如果有地僻水乡,乱鸦点碎斜阳天,那会增添多少诗意!很遗憾,我从早到晚,没有见到一只暮鸦噪晚的身影!在上海我见不到,跑来乌镇也是无影无踪!有点叫我失望。

  这是乌镇地方的错吗?

  我看不是乌镇的错。乌镇是受害者。千年古镇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个小小缩影。乌镇想留住乌鸦,想给林疏啼鸦以小泊的生存空间,但周围方圆百里的浙江乡野深受农药的污染,许多鸟类已无法生存。

  农药是西方机器工业文明化工产品的一部分。它的罪恶是进入鸟类体内后使鸟蛋变薄,成为软蛋,结果幼鸟孵化不出来!——这比用猎枪对准一只或几只鸟要罪恶千倍、万倍!

  工业文明以其强大的力和速度可以移动、改变大自然的根基,鸟类蛋壳因农药的毒害而变薄又是一个例子。鸟蛋的厚度原是上帝大自然(造物主)的设计,工业文明无意中改变了这神圣的厚度,结果是灾难性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成片的大树是乌鸦生存的另一个必需的生态环境。近半个世纪,它也遭破坏,也是乌鸦在乌镇绝迹的原因。

  今天,在我们的国土上较少能见到、听到斜阳噪晚鸦的诗境,我只好在巴黎、柏林、莫斯科、卢森堡和东京……去补课,丰富我的见闻和阅历,更好地感受唐诗。欧洲的田野不是也施农药吗?不过他们有大片大片的大树,老树。

  唉,近三五十年,我们的乡野和古镇丧失掉了多少诗意!

  有昏鸦噪晚、点缀夕阳的乡野和城镇才是健康的!

  还我中华大地的千年寒鸦、暮鸦和晚鸦!

  大自然魂兮归来,哀江南!


    9、 其实,横沙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它淳朴自然,既不雍容华贵也不风流倜傥,犹如刚入花季的乡村姑娘。岛上没有车流的喧嚣,宁静得出奇,最打动人的是一组组令都市人久违但又为之心仪的田园风光:碧绿的农田、果园、竹林环绕着红瓦白墙的村舍,成群的鸭子在池塘里悠闲地浮游嬉戏,夕阳下晚归的水牛在主人的牵引下,拉着大车“轱辘轱辘”从行人身边走过,不远处,“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此刻的你,也许会觉得误入了一幅笔墨秀润、清淡雅致的国画之中。


   10、一直以来,我觉得上海和北京是不可调和的,正像东方和西方,历史和现实无法根本调和一样。而南京带给我全然的惊奇和惊喜,在南京身上我找到了上海和北京结合而产生的美感——一种历史和现实,浮华和厚重,传统和前卫,追思和畅想相结合而产生的美感,这些矛盾的元素,在南京这个城市,居然可以交织的那样光怪陆离而又自然而然。

  “金陵王气”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纲,从中我们可以正确了解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南京处在长江下游从东北流向转为正东流向的转角处,是江南到中原的最近点,前有淮河、长江两道天然防线,后有富庶的吴、会地区作后盾,得天独厚,即使没有“金陵王气”的说法,南京的战略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这就决定了南京在国家危难时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南京是悲壮的,又是光荣的,江南没有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独特。

  南京的明城墙,古朴,安静,默默承受,只有站在这堆砌的城砖下,看着墙上摇椅的小草,你才知道生命的厚重和历史的高高在上。抚摩粗糙的纹理,居然能够感觉她的温度,和自己手指心特有的疼。一个城市就是这样的承受和包容了一切,或悲或喜。几乎是颤颤巍巍的,我伸手触摸这些明朝的城砖,那种清凉甚至冰冷的感觉直入手心,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历史像一个满面尘土的老人,蹒跚着走来,一路风雨一路沧桑,老的压弯了脊背,却依然挺直了压不弯的风骨,永远让人肃然起敬。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这美丽的古都,至今风采依然!


    11、这生我养我十八年的小城,明年的今日,大概我就只能在无尽的远方,隔着千山万水,来向你抒发无限的思念了罢?我从未远离过这篇静谧的土地,可这么快我就要离开了吗?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还会有家乡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乱香”吗?异地的自己,还能听到家乡的靡靡之音吗?

    我喜欢家乡的自然清新,它是那样的纯净,尚未沾染工业文明的气息。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喜欢在他的潇潇暮雨中,撑一把伞独自漫步于岸畔荫荫绿柳下感受仲春的萌动。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喜欢在郊外,沐浴和煦的阳光,嗅几口沾着青草芳香的湿润空气。

    我的家乡,这片净土。我抑制不住对你的难以释怀,待到明年,这份离情,让我更与何人说?只怕是语已多,情未了……


    12、“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情的雨啊,你让蒋捷留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你让刘禹锡写下“杨柳青青江水平” 的诗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你让王禹偁留恋“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秀美……

     雨啊,听,声音小了许多,莫非你累了,也想歇一歇?你知道黄河故道发生了严重干旱, 禾苗需要你的恩赐,需要你的爱抚,更需要你的细水长流?好了,停下吧,他们还很弱小, 承受不住你的狂劲,听不了你的怒斥。我知道,滂沱激流,方显出你的雄浑,但只点片雨, 更能显出无言的美妙。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得清的雨滴包含着多少惊喜与希 冀!“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那声声细雨传递出多少诗意与情谊! 雨声中我听到了大地的期盼,雨声中我听到了古今英雄的呐喊,雨声中我不由得想到了 那些文人骚客的千古诗篇。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曾梦雨中,遥想着故国的失地;“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迷惘雨中,肝肠寸断……

    雨打芭蕉,那是一种情趣;雨浇人愁,那是一种惆怅。晓来雨过,你不忍心看那“一池萍碎”;漫步雨中,偶遇佳境,当 怜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那细小的雨声让人想到春天的美好。看吧,雨后春草绿, 清新的绿色让人目睹大自然的本色,让人遐想造物主的恩情,雨打柳枝声,让人聆听天籁。

    雨要停了,可我的思绪仍在延伸,我仿佛变成了一滴雨,和许多雨珠一起,慢慢地汇成一条小溪,流成一条小河,奔向那浩瀚的海洋。


    13、孩子放下书,问什么是“炊烟袅袅”。我漫不经心地说,就是做饭冒出的烟。上小学的孩子比我聪明,当然,也是对我的回答不满,他回我一句:那是做饭着火啦。

  我张口结舌,是呵,如今大城市家家都使用煤气或石油液化气,怎能有炊烟,又何以“袅袅”?过去,住小平房大杂院时,每家都生煤炉子做饭或取暖,那真是家家炊烟起,可房顶上冒出的烟是否“袅袅”谁又留心看过?我只记得,从北京回沈阳途径小日本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时,那里还留有一片低矮的平房,七长八短的烟囱向天空喷冒着黑烟黄烟。不过,晨光或夕阳下,那风吹烟动、到处飘散的烟活似一团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灰云黑雾,一点也不“袅袅”,更不像诗词里“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景致。

  炊烟,在我读书时得到的想像,那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绿野青瓦小屋上飘出的一缕淡淡温馨,给路人以慰藉。为奔于山野之人烧一碗热汤,一餐香饭,间或小憩解行旅之苦劳。它不是呛人的气体,空气的污染,而是此处有人家的召唤,是生命的一树旗帜。或者,是山水画中的一丝灵动。

   如今,人们都在物品极丰的城市生活,少有野外体验的机会。即使节假出游,也是奔赴名胜古迹。有时就发痴想,在郊野或山林修些简易木板小房,一到夏冬时节,让中、小学生或工余休息的人们,过过远离物质文明的时日。自己动手汲水、拾柴、煮饭,自己动脑动手制作些小工具,来一点“背水一战”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激动,开发积于人们头脑的智慧和人类的灵气,或许是件益事。当然,在野外之中也可以让人们呼吸一下小河流水、林中鸟唱、池塘蛙鸣的空气,观赏那早晨的露珠,中午的蝉歌,夕阳的红辉,还有那只会嘴上说却不知何物的炊烟袅袅……


    1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水本是天地间平常之物像,但人生才思便看出许多不同来。空闲时,曾登上宁夏贺兰山,在沙湖领略过“塞北江南”,在金水园的沙滩上,亲眼目睹过“落日圆”。

     江南的山是灵秀的,人杰地灵,此话不假。“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江南与“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西北风光,我不敢轻言谁更美,但江南风光的“神韵”美,西北风光的“壮观”我却是感触颇深的。

    在我的家乡,春像一位羞涩而多情的少女,他总是缓慢、柔情的撩开她的面纱。蜂舞蝶飞,鸟鸣虫吟,野花繁树、竞相灿烂,一派生机。微风轻且柔,细雨慵而散。春天是在充分展示她的魅力后才转而入夏的。淮河大坝。绿草萋萋,乱花迷眼;淮河水,轻柔无波,蜿蜒环绕。


    15、宋词,让人浮想联翩:我幻想在春和日丽之时行走于横州,轻轻踏上城西香稻溪上的小桥,观察开得异常灿烂的牡丹是如何增加了春色,看那报春鸟儿是怎样把醉酒的秦观唤醒,晕晕沉沉中这位才子如何写出《醉乡春》,如今海棠依旧,春色依然好。少游是否还在醉乡中不愿醒来呢?幻想着悄悄溜进张晁卿的庙堂里,看他怎么装模作样打坐诵经,修身养性,练习吐纲,颐养天年,故作淡泊。然后再看撞门上来的形神潇洒的老道如何揭穿他,并带走藏于陋室中的金器数十斤。

     好想和关心农村的磨坊词人王禹为友,他的词总是溢出浓浓的乡村气息,愿和他悠闲的骑着马儿,行走于菊花遍野的小径之中,看那远方的荞麦似雪的白了整个田间,或推着磨看那一颗颗麦粒儿变成了面粉,麦香四溢。听他怎样高歌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他即使化用了古人的诗,但在他的妙笔生花下,此句词却散发出了清爽不俗之气。

    宋朝,也许是中国人心中一个隐隐的痛。但他前面的唐朝,却是无数中国人的梦。但太过完整的梦总是会碎的,那些繁华的碎片,飘到了宋朝,就成了宋词。


    16、浸润在雨中的江南,似一位婉约的女子,“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空朦的烟雨,是女子掠过眉间的思念,游移在空气中的,是女子散发出的丁香气息。楼头绮梦,花底离愁……江南,便是这样,在烟雨中美丽着,婉约着着。

  一年四季都下雨的地方,是江南。雨是一首悠长的篇章,在江南的角角落落里吟咏着。说她是一幅画,一阙曲,一首诗,一个梦,都不足以描摹江南的韵。因为把她看成了女子,我便于她的发梢上读出了忧郁,有如宋词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一样,是一种摇曳生姿的清愁。

  乘一叶扁舟,轻轻的划入江南。青的箬笠,绿的蓑衣,远望迷迷朦朦的空山黛影,山朦胧,水朦胧,人也朦胧。斜风细雨不须归,雨落在水中是无痕的,舟行在水中也是无痕的-----水上的轻纹分了又合,兰浆激起的浪花盛开又迅速消失在烟雨的湖面。物换星移,去者无痕,然而有些情结,却是深印在一个群体的魂魄里,溶在一个群体的血液中,这个群体是词人。有多少词人墨客将自己的一生放逐在烟雨江南的淡烟疏雾、小桥流水、芦荻柳丝之中!想词人若在此时,也定是没有了对生命的思索与张望,只有一种终于回归到梦境中的浅浅忧伤,仿佛在回望中,又看到了那个淡淡的背影。

  这便是宋词中为我反复描摹过的江南吗?我不知道在宋朝的某个时候,词人的心境是否和今天的我一样幽婉。可当我于舟中漫吟着“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句子时,依约感觉应该在这样的日子里,这样的烟雨里,用心去呼唤一次,因为这风,这雨,这山,这水,恍若就带着旧时的履痕,恍若有谁的心情还不曾走远。

  踏着被细雨润湿的青石板路,轻轻的走入江南。窄窄的小巷,参差的青瓦,便都在雨点的喧嚣和锤打中,无言的淡然和安静起来。故事穿巷而出,传说跨桥而行,江南在雨中便衍生出许多文化来,如一部古色古香的线装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雨中的江南,便是这样的让人意绪悠闲,雅然深致,就连“等待”这种最是心焦的事情,也在这部古色古香的线装书里,氤氲得诗情画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雨过千年,一路低徊,深巷里的横笛就这么若即若离的叹着花开的忧伤。想当年那个叫陆游的诗人,便是把对春雨的情结,留在了这部线装书中,以至多年之后,人们仍在这部书中寻找这一点点恬然的心境,一点点随意的心情。

  许许多多的感叹已明灭于江南的远山近水间。无论岁月怎样漂染,江南依旧烟雨朦朦。选一个和千年前相似的午后醒来,卧篷听雨,在熟悉的旋律里重新放逐心情,无论多久的等待都只是酝酿着今生再次漂泊的传奇——将一生放逐在烟雨江南。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4

[新一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舊一篇]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