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回想当年,刘裕拿着金戈,骑着战马奔驰在战场上,气吞万里,就像猛虎一般雄伟英武。

  [出典]   辛弃疾   《永遇乐》

  注: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注释:

    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不复召用。

 

 

   3、译文1: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宋文帝听信大将军王玄谟的鼓动,草草出兵,讨伐北魏,想得挺好,计划北伐中原后,就像那个西汉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但事与愿违,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加之轻敌冒进,以致最后滑台一战,赢得仓惶北顾。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译文2:

   千古江山依旧,但像孙仲谋那样识人重贤的英雄,却再也无处寻觅。那些繁华的舞榭歌台,英雄们的风流韵事,都被无情的风雨吹打而去。那普普通通的街巷,所看到的只是斜阳映照着荒草枯树,人们说寄奴曾经在这里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千军万马挥师北伐,气吞骄虏如同下山的猛虎。

   元嘉年间又是多么轻率,想建不世之功欲勒铭狼居胥,结果只落得大败溃逃,不断地回头北望敌兵的追逐。如今已经过去43年,在北望中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曾与金兵激战过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顾,金人的统治竟如此牢固。在那佛狸祠堂的前面,神鸦的叫声杂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还能来问一问:廉颇将军真衰老了吗?他的饭量是否依然如故?

    译文3:

    登临北固亭遥望壮丽山河,想到曾统治这里的英雄济济,吴大帝孙权有雄才伟略,如今那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就连舞榭歌台等建筑,经风吹雨打也杳无踪迹。斜阳映照的草树之中,有条普通的街巷,传说刘裕曾住在这里。想当年刘裕率晋军北伐,雄壮威武所向无敌,如今刘裕的遗迹已找不到,只有传说令人追忆。

    元嘉时的北伐,妄想像霍去病一样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而凯旋,却落得仓皇逃回京口。遥望对岸扬州,四十三年前南归的一路战斗,依然留在记忆里。瓜步山上的佛狸祠,春秋有祭。自己虽已年老,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有谁问一问老廉颇,是否还有大嚼饱餐之欲?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作者在北固亭上了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现在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只见“斜阳草树”之中,寻常百姓的里巷,当地的老辈相传说,这里便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因为刘裕生长在京口,也是从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词的上片,怀念两个英雄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怀念到又一次北伐失败的历史事实。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回。所以作者说:元嘉时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北伐单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凯旋回师。可是,王玄谟的战绩却只落得仓皇地逃回京口。此词中“仓皇北顾”四字,许多注释本都把“北顾”讲作“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似乎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语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志。辛稼轩此词是北固亭怀古,因而用了双关的意义。我以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接下去,忽然来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联系到自己,又联系到当时抗金的形势,从怀古一转而为伤今,笔路可谓雄健辛稼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2)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时,正是四十三年。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这四十三年间,辛稼轩壮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辛稼轩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原来北魏太武帝在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对江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宫。这个行宫到后世便被当地老百姓误传为狒狸祠,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有“神鸦社鼓”的热闹。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这就使辛稼轩愈加悲痛,深恐再过几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将在历史上消失。

 

词的最后三句,归结到自己。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年纪虽老,精神还很壮健,还能大嚼米饭和猪肉。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自以为虽然老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是,谁来打听廉颇还能不能吃饭呢?这意思是说,有谁能起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在这首词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侂胄,杀之以谢罪。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

 

 

 

6、刘裕的军事生涯,一生指挥了无数次作战,最大的特点是以少胜多,而且作战中常身先士卒,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将士的尊敬。刘裕的北伐,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一,就成就上而言,仅次于朱元璋北伐,所以辛弃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来形容刘裕北伐时的气势。此外,刘裕还长于水战,水军在多次作战中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今人常用这三句词来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豪情壮志,以及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气魄。

 

 

 

7、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一代词雄辛弃疾受主战派权臣韩侘胄的推荐,起用为知镇江府,临边视事。辛弃疾自归宋以来,饱受主和派挤压,郁郁不得其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获得了一次北伐雪耻的机会,登上北固亭,面对浩翰长江,心中大有感慨,填下了这阙被明人杨慎誉为辛词压轴之作的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大分裂时期,以淮河-秦岭为界,南为宋,北为金,双雄并峙百余年,不分胜负,最终皆亡于在漠北崛起的蒙古。而辛弃疾在词中所描写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大分裂时期南北朝。从过程到结果上来看,宋金并峙简直就是南北朝的再版,辛弃疾借南北朝的历史来抒发自己对时势的感慨,再合适不过了。
  
   所谓南北朝,一般观点认为是从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就是辛词中提到的佛狸)攻灭北燕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渡江灭陈为止,首尾一百五十年。不过南朝从公元420年就已经开始,北朝的开创者拓拔珪在公元386年建国,所以南北朝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
  
   南朝是指刘裕建立的宋、萧道成建立的齐(南齐)、萧衍建立的梁、陈霸先建立的陈。北朝是指拓拔珪建立的北魏,从北魏分裂出来,分别由宇文泰和高欢实际控制的西魏和东魏,并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建立的北周,高欢子高洋建立的北齐,合称南北朝。
  
   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开始,到陈朝灭亡止,中间只有晋武帝灭吴后短暂的十年统一。四百年间,天下大乱,生民涂炭,社会经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朝,我们就会惊叹的发现,这段历史何其精彩!魏晋南北朝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个性解放的时代,盛世的崩溃,用来维护统治的礼教缚束不复存在,人性的真实在历史的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跳动着的、充满自由色彩的灵魂。名士大将纵横其间,君子小人跳脱其中,无论你是精英,还是草根,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依归。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唐之世近于古,宋之世近于今。”宋朝以后的历史,由于受到理学的影响,循规蹈矩,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而唐以前的历史,则仍未失粗旷质朴之气,动感十足,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其中以魏晋五胡南北朝最为后人所激赏。
  
   俗话说:“不破不立”,南北朝虽然是乱世,却不平庸,这是一个精彩至极的乱世,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乱世。南北朝的存在,直接的影响了“中华第二帝国”隋唐盛世的发展。隋唐在军事和精神层面直接继承了北朝,而在文化、思想层面又直接继承了南朝,隋唐的政权体制则深受南朝、北朝共同的影响,
  
   五胡北朝时期,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进行全面融合的阶段,规模和影响都是空前的,虽然融合的过程难免痛苦的经历。而南朝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保存了汉文明的薪火不致覆灭,同时还全面的开发了之前属于蛮荒之地的南方,完成了中国经济由单一的黄河流域经济带向黄河、长河流域双经济带过渡,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南朝,盛于隋唐,最终完成于两宋。
  
   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科学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除了战争,一无是处。比如科学巨匠祖冲之,对于祖冲之,我们也许只知道他计算出圆周率,但我们更应该知道祖冲之除了数学家的身份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乱世,但是当今天的人们翻起那已经泛黄的史书时,便会发现,乱世自有乱世的精彩,掩卷之后,也许我们会长坐遐思,或仰望天空,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默默的祭奠那一段段光辉的岁月。
  
   我们可以不喜欢乱世,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乱世的存在,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是这个道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已经渺不可见。只有遥想千古江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喜欢词,尤其是辛弃疾的,豪放中带着一丝荒凉,能文能武,国之栋梁。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样的诗句,千古绝唱。当年那个梦想气吞万里如虎的少年,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碌碌为衣食奔波的庸人。对酒当歌,人生如梦,梦醒人在何方……

 

 

    9、启程了,驶向黑魆魆的大山。每一天,都会迎来初升的朝阳。每段旅程,都会有值得期盼的惊喜。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韵华不为少年留,人生总会为一些虚缈的东西展开追逐。不是金钱,不是名利,对于热爱山野的驴子来说,或许我们追逐的只是一种朴素的拉磨精神,一种要亲近自然的冲动。且挥去都市的尘嚣,让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洒落在绵长的百里山野上吧。

    凌晨时分,我们到达了本届山野百里的起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还要赶两个小时的夜路。静谧的山村突然迎来如此多的不速之客,显得异常不安。虽然我们已刻意收敛,但百来号人一起行进的脚步声,和一束束耀眼的灯光,还是免不了打破夜的安宁。鸡鸣狗吠,牛群狂奔(没想到牛也会在夜间活动),骚乱阵阵。希望我们是被当成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革命军而不是烧杀抢掠的鬼子吧,呵呵。路很平坦,人很兴奋,虽然大多严重负重,但对于久经历练的驴子们来说,这些并未带来严峻的考验。静的山,动的人,即将交战的双方,已不动声色地在红花嶂下的一马平川,展开首回合的较量。

    天外皓月当空,像夜明珠般光彩夺目。山前清风轻抚,像母亲的手般柔和亲切。不知不觉,我走在前队,回望身后,长长的队伍亮起头灯,仿佛山舞银蛇。灯光让夜色泛着银光,在这月朗星稀的晚上让人倍感温馨,忘记了重重的背包压在身上带来的疲累。自古至今,光明始终给人送来温暖,带来力量。这月光下的灯火长龙啊,你就是我最需要相扶时的坚强臂膀,就是我最需要相助时的真挚友情,就是我最需要温暖时的熊熊炉火。有你相伴,我将放心地等待明天的朝阳,走向千山万水,走向漫长的旅程。其实,这灯火长龙,是在传递着山野的款款真情。一股莫名的感动突然涌上心头。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9、来去匆匆的人群里,没有人关心历史,没有人再肯为股票和期货之外的先民的悲欢投去哪怕茫然的一瞥。而我却惦记着那些尘封的历史,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代常伴随世间生活的卑微入梦而来。当人们纷纷走向充斥着物欲和浮躁的滚滚红尘,一双渴望深沉的眸子却射向了遥远的、不可企及的昨天。我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古人生活在现代,还是今人生活在古代。瓜洲渡、大散关、赤壁、夷陵、长戟、干戈、刀剑——这一切,就这们固执地走进二十一世纪初第三世界国家一个孩子的梦里。

 

 

    10、这里曾经是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这里曾经是贯穿欧亚、商贾云集的丝路重镇。亘古的雪山默默地守望着它的沧桑,古老的关城深深地铭刻着它的历史。驼铃远去硝烟散,春风尽染嘉峪关。而今,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我们不仅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及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寻找。

五千年风霜,八万里征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今天,真正的铁血男儿不会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消沉,他们更崇拜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更崇拜“卧醉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潇洒。

 

 

11、我在床头的微灯相伴下,重新走进了南北宋。

说起宋朝,只能说我爱宋朝的那些词人与他们的词: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贺铸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欧阳修有:“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柳永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王安石有:“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如若不是这些佳句从小根植入我的脑海,如果不是那些或豪放或婉约的词令让我每每读到手不释卷,真不知我有什么理由去爱这样一个软弱颓废的宋王朝。  
  
  这里有宋太祖与宋太宗的争位之谜,有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相疑的猜忌,有李师师周旋于皇帝徽宗与词人周邦彦之间的“剪刀如并,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有王安石教育苏轼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院金。”有辛弃疾早年驰骋缰场、意气风发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有晚年“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隐忍苍凉;有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丽诗句横空出世,也有陆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清高留存。   
  
  这里没有唐朝的开元盛世、绚烂繁华,也没有李世民样的英武贤明君王,赵匡胤有勇气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却没勇气大刀阔斧的锐意改革治理天下,杯酒释兵权在我读来不是睿智,只是一种阴柔与软弱。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个笑话,如果真能治了天下,不会一代又一代的幼主即位太后垂帘,不会权臣当道忠良死尽。
  
  杨家将、岳家军,李纲、宗泽。全部饮恨归西。“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妄臣”,岳飞说“靖康耻,犹未雪。”但十二道金牌将他急急召回,迎上前来的仅是“莫须有”三个字组成的至死的罪名。更可怜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一生苦读圣贤书,又弃笔从戎,为国抛家、征战沙场, 却被自己困死在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谜局中。面对着前来劝自己归降的宋恭帝,痛哭流涕着“陛下请回”,却至死要做南宋忠臣。只是他忠心耿耿的宋世王朝啊,却实在辜负了这样一个千古忠臣名将,唯能叹的,只是他生不逢时,没遇上个贤明的君主。   
  
  这里的后宫同样有佳丽三千,但没有大唐长孙皇后的母仪天下、皇帝皇后夫妻合美,只有宋仁宗的不顾大局,一心废后,后宫间竞相争宠,夺皇后位,有刘捷妤设计除掉了孟皇后,更有李凤娘分庭抗礼,左右宋光宗不敢见自己的父亲宋高宗。
  
  但却是这样的一个孱弱王朝,却是出了文人名人无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沈括的《梦溪笔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安石曾经变法、范仲淹曾经改革、虞允文也曾退敌、辛弃疾也曾活捉过叛徒、……。可是所有人的所有作为,都改变不了朝廷的无能、权臣的作祟,北宋的耻辱、南宋的覆灭。宋朝留给后世最大最多的,仍是那些或豪爽或婉约的诗词。  
  
  真正应了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湿雨织就的江南,这积贫积弱的大宋,这阴霾的历史、这悲愁的诗词。   
  
  宋朝的古词实在太多,浩如烟海,我个人的认知中,总是认为辛稼轩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能代表、亦是浓缩了宋朝的三百多年历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2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