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边地音,琵琶的乐曲声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满腹的怨恨。

  [出典]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注:

  1、《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注释: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3、译文1: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戴的饰物徒然夜月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译文2:
    随着浩瀚湍急的江水的奔涌,万壑千山也仿佛奔赴荆门。那里的钟灵毓秀,便有生育王昭君的小村庄。当年她离开豪华的汉宫,到荒凉的大漠去与匈奴和亲。结果是抑郁寡欢而死在异域,只留下一座青冢默默地向着黄昏。昏庸的汉元帝只看图不看人,怎能真正认识王昭君的姿容和神韵?这才令一代才人葬身塞外而留下千古悲剧。回到故国的只有那至精至诚的芳魂。千古以来,众多的琵琶古曲中都含有昭君出塞的内容,在凄清哀婉的乐曲中分明饱含有昭君的幽怨和遗恨。
 
    译文3:
    长江南岸成千上万的峰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倚靠着荆门山,那里还保留着明妃昭君出生的山村。当年她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后死在异域,只留下青冢在昏黄的风沙中。凭着画工的画像怎能识别出昭君那倾国倾城的容颜?如今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了。即使过了千年,琵琶弹出的依旧是胡地之音,但那乐曲中倾诉的,分明就是昭君的满腔怨恨之情。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6、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李白、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的梦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种不尽的怜惜与感叹,一种无限的迷离与悲苦。

  杜甫《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抑怨帝王不识人,至使满腔遗恨。其实,古往今来,犹如杜诗的幽怨与凄凉,融入昭君的空恨与哀弦,比比皆是。红粉飘零,远适异域;文士飘零,孤影独命。青冢墓碑语,“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大抵给人一种寄托与安慰。
 
 
 
    7、唐代诗人最重要的集体性的人生感慨是什么?是怀才不遇的感觉。诗人都是自命不凡的,诗人又大多是命运欠佳的,于是怀才不遇便成为诗坛上整体性的牢骚。当他们来咏史的时候,就从古代历史中寻找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他们会找谁?第一,他们找到了西汉初年的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的人生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人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第二,他们找到了西汉的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琵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的诗题叫做《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探”,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当然,这其中也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贾谊有天下第一的才华却没被重视,王昭君有天下第一的美貌却不被重视,两者的悲剧性质是一样的。
    从创作上讲,概括史事简洁生动,评论精辟透彻,是咏史诗成功的关键。叙事含蓄和立论精譬是咏史诗的艺术标准。
 
 
 
    8、王昭君,恐怕是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最多的美人之一了,后世的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人均有吟咏她的名篇传世。昭君,西汉元帝时期人氏,与屈原同为湖北归州人氏,丰神秀美,气质出尘,但昭君之所以名标青史,不仅仅因为她超凡脱俗的美,更因为她自愿请行和亲匈奴,远嫁塞外,换来了边疆的和平与安宁。汉朝在立国之初,便时常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昭君出塞也因此成为一个经典的历史时刻,不断在典籍和舞台上重现,后人评述“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不失为对她的壮举的公允之断。 

    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是一出个人的终生悲剧。她所选择的是一桩毫无爱情的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说到底不过是汉元帝慰安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更直白地说,昭君其实就是汉家天子给匈奴单于的性贿赂罢了,她的牺牲与委曲始终摆脱不了这一抹难堪的色彩,令人唏嘘不已。传说昭君出塞时离情别绪愁怀满腹,为纾解去国离乡的抑郁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她的曲声缠绵徘侧,哀感顽艳,她的姿容凄婉动人、楚楚可怜,就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不忍继续前行,纷纷停留在昭君的周围陪伴她......与西施“沉鱼”相映成趣的典故“落雁”便是由此而来。 

    也许只有杜甫才是她的知音,听出了她心中的无奈与不平----“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9、青冢前,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联辔而行的双骑雕像,单于侧目昭君象是在说些什么,那形象让我们这些醉鬼想起了导游。昭君仪态端庄坦然,信马由缰,有如已被草原美景所迷恋。雕像的基座两面分别用汉蒙两种文字,镌刻着两个字——和亲。

    青冢是一座覆钟型封土堆,其下有一个小碑亭,亭内石碑刻着《王昭君之墓》。青冢两侧有小道,可以盘旋上至冢顶。那冢有三十来米高,向上爬时,腿还是软的。

     冢顶上也有个六角碑亭,碑的一面是昭君拓像,一面楷书《大德》二字,用还没还清楚的头脑,思考了半日,也没弄太明白这两个字到底是颂扬,还是鞭挞。免起刀兵,救济苍生也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可不能以王道治濯天下,而让天下去藏在一个美妹身后,实却是中国须眉的悲哀。更何况在那个故事里,还有个贪财的画工,还有个居然“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皇帝,如此倒理解昭君欣然自去的坦然,如此也倒觉得杜老先生的那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或许原本就是他老人家的一厢情愿。 

 

 

    10、可惜的是,王昭君本来是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可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却被描写成为民族“屈辱”的象征

    历来吟咏昭君的诗词,大多是哀怨之声,或则怜其红颜薄命,或则悲其远嫁伤情,或则发怨望于汉元帝,或则致疾恨于毛延寿;实际上,那不过是作者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已。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是写昭君故事的名篇,诗的结句写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尚未摆脱怨恨二字。
 
      比较正确认识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的,当推唐代诗人张中素。他的《王昭君》诗曰: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宋元以后,也有一些诗人不满于红悲绿怨,而注意根据史实歌咏,并力图以正确的见解和认识来反映昭君的精神。比如王安石就明确地肯定: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元代诗人虞集在他的《题昭君出塞图》诗中,唱的也是别调: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元人张翥袭用《昭君怨》的词牌,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道: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在清代一些女性作者的眼里,王昭君更是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例如湖南湘潭女诗人郭润玉的《明妃》诗: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她的姐姐郭漱玉也有《咏明妃》诗: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这些诗篇,总算是道出了昭君的一些本质。
 
 
 
    11、为了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和平,为了华夏儿女的幸福安康,那个名唤昭君的绝美女子毅然决然地出塞。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年之后,也许我们早已忘记大汉辉煌与灿烂,只是,我们仍记得那个思国思家,名唤昭君的绝美王嫱——一朵边塞上不败的明花,我们仍记得那青冢中的绝世女子。
 
 
 
     12、你是那历史长河中历经磨洗的宝珠,我的文字啊!你可知否?跳跃在山原中的你将碧草白原染遍,子规声里的恬静安然是你裙袂飘飞间描绘而出的?你可知否?那“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的娉婷可人之态,流转在你的光华中!你可知否?那“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转幽怨是你泪水的闪光!梭罗漫步于瓦尔登湖畔,在自然与世俗的交界处领会到你才是他的真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探索,蓦然了悟,那“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只为寻你千百度;莫里哀为你呕血台上,果戈理为你焚稿重创;福楼拜为你日出才眠;茨威格为你满目泪光——文字啊!
 
 
 
    13、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3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