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译文]  千里长江像条白绸,翠绿的山峰像箭头一样峭拨。

  [出典]    王安石   《桂枝香》

   注:

   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商女:歌女。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译文1: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妍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豪华淫靡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译文2:

     登高远眺,六朝故都金陵此时正是深秋,天气开始变冷。千里长江像条白绸,翠绿的山峰像箭头一样峭拨。船只在斜阳中往来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舞。彩舟仿佛浮游于去端,白鹭就像在银河翩然飞起,即使多彩的笔也难以将如此美景绘出。

    想当初这里曾是繁华的六朝故都,可叹的是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和张丽华等爱妃还在楼头酣饮,六朝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却没人吸取教训。古往今来,多少人来此登高凭吊,但面对这美丽景色也只能空发议论,徒然感慨沧海桑田,兴亡荣辱。六朝的繁华都已随着流水消逝了,如今只见烟笼寒水,衰草凝绿。可到现在那酒楼的歌女居然还一直在演唱陈后主的亡国之音!

    4、王安石生平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和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此词大概写于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后。他在“澄江、翠峰、残阳、西风、酒旗”的晚秋美景中登高怀古,感叹六朝“繁华竞逐”,皆见“门外楼头”而相继亡覆,刻下唯见秋草凄碧,还听见“《后庭》遗曲”,空余自己“悲恨相续”。风格深沉雄健,豪纵厚郁,被赞为“金陵咏古之词”的绝唱。《能改斋漫录》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连苏东坡见了,也不由自主地赞叹,连声说:“此老乃野狐精也。”


    6、这是一个流淌着金和银的朝代,这是一个流淌着血和泪的朝代;这是一个醉生梦死的朝代,这是一个丧魂落魄的朝代;这是一个星光灿烂的朝代,这是一个黯然神伤的朝代。

    这就是大宋南北朝,北宋兴于汴而败于金,南宋盛于杭而亡于元。大宋王朝320年的兴衰荣辱,正可用王安石的一首《桂枝香》来咏叹:“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阕咏六朝故都的长调,恰似为大宋王朝度身定制提前拟就的一曲挽歌。

    沉醉了320年的大宋王朝,繁华梦断,应该醒一醒。盛极一时的天国,何以演绎成一出历史悲剧?其中缘由,发人深思。

    国无雄图,偏安媾和。宋太祖从后周龙廷窃取河北偏安政权,从李后主手中夺下江南半壁河山,可能植下那种文弱基因,一开始就没有一统大江山的雄图。将首都置于偏东南的开封,与后来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相比,逊色远矣!中国几千年,大凡建都东(洛阳、开封)南(南京、杭州)者,不是偏安,就是短命,几无例外。宋朝还算不错,只偏安,不短命。大宋打不赢人家,就千方百计媾和,幻想花钱消灾。当时的苏洵就看出这一政策的弊端,以战国故事写了一篇策论《六国论》。他深刻而尖锐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弃如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其实,苏洵的话就是说给当朝君主听的。可惜,他们没能听进去!南北两宋一代一代掌权者秉承媾和一策,前赴后继地“抱薪救火”,直到薪尽国亡。

    文恬武嬉,军备废弛。宋太祖赵匡胤得江山不光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心里面总有一团挥之不去的阴霾,杯弓蛇影,刀光斧烛,常常觉得龙榻之上睡不安稳。他为防止兵变故事重演,上来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之后就一直实行重文轻武、扬文抑武的政策,整个王朝、整个社会都崇尚和弥漫着一种风雅气息。连军队的将领们也多书卷气而少霸悍气。就像范仲淹、岳飞、辛弃疾这样的名将也浸淫文事日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光照万代,岳飞的草书《出师表》走笔龙蛇,辛弃疾的豪放辞章雄震词坛。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名将,但以他们的军事才干和军事建树,跻身于军事家的行列则恐勉强。宋朝对军事将领授权有限,实行宦官监军和将从中驭的统御机制,多方掣肘,遥控指挥。将军带兵在前线与敌搏杀,朝廷在千里之外干预,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前面是飘忽若疾风的游牧骑兵,后面是一道又一道的催命金牌,焉有不败之理?有宋两朝对辽、金、西夏、蒙古作战数百次,几乎每战必败,偶获胜利也是有限的。长天短径周旋久,困得铁驹消瘦。英雄老去,美人迟暮,悲怆,壮士之心灰寒透!陆游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他对子孙遗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大宋有数不清、花不完的银子,三百多年,教训无数,但始终也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大宋真是一位泥足巨人!

    世风奢靡,精神颓废。宋朝的奢侈浮华,前无古人,后来者也难望其项背。《东京梦华录》写尽了汴梁的奢华,而南宋高宗留下的一张菜单则令后世只有咂舌的份。这张1151年10月某晚的家宴菜单,是罢官已久的佞臣张俊接待高宗皇帝的食谱。宴会分“初坐”、“歇坐”、“再坐”、“正坐”四个阶段。“初坐”上小吃七轮;“歇坐”上果点伺候;“再坐”上六轮大盘子;之后才是“正坐”,正式的宴会才开席。这次家宴总计196套菜。请注意,这只是一位贬臣的私人家宴。难怪有人说,真正的美食家只能产生于宋朝,要是论吃,宋高宗的才气超过乾隆爷一万倍!吃好了、喝美了的皇帝、大臣、名流、巨贾们当然不会就此去睡大觉。他们就是睡觉也要睡风流觉。北宋徽宗时期有个大臣叫王黼,他的卧室超豪华,中间放一张超豪华的大床,以金玉为屏,翠绮为帐,大床周围放十数张小床,称之为“拥帐”。宋朝的娱乐业十分发达,“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富足而又缺乏安全感的生活,让人们觉得人生苦短、浮生若梦,“春宵一刻值千金”,直须“诗酒趁年华”。于是就朝朝美酒,夜夜笙歌,“舞低杨柳楼中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时的杭州被称作“销金锅儿”,意思是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花柳繁华地”,是销魂蚀骨、消磨意志的“温柔富贵乡”。诗人赋诗讽刺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后,北宋败于金,南宋亡于元。繁盛的宋代与其说是亡于女真、蒙古的铁骑之下,不如说是亡于自己的温柔乡中。

    这个一千多年前的王朝渐渐走远,走进了历史的烟雨深处。蓦然回首,她曾经的明眸,曾经的倩影,曾经的万种风情,让人多可爱又多可恨,让人多可怜又多可哀。

    杜牧在《阿房宫赋》终篇时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邱京平)


    6、此词开篇以景入胜,“登临远目”,把自己或者说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给人以高而广的视域。一片秋色临故国,一般肃杀阔澄江,起势自是不凡。先看金陵的山水: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而在这美景背后,词人却发出“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的感慨。突然想起秦观的《满庭芳》有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想起杜牧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才觉得秦、杜之作的凄清、俊爽,介甫之作壮丽而浓烈:滔滔江水千里绵绵,无数征帆匆匆驶入漠漠的落日余晖里,背着西风的是斜矗参差的故国酒旗,一派萧条景。恰是时,广袤的江水连着漂浮着淡淡白云的天际,并与之融为一体,飞舞的白鹭从银河的那一端悄悄的掠起,就是能工巧匠又如何用画图能描绘,并把自己无比落寞的心情续足?这远比我们熟悉的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明了许多,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王勃骈文所不具备的。整个上片描述景物之虚实、之浓淡、之远近,完全是一幅旷远、清丽但又雄壮的金陵风景,为下片的个人咏叹打下了伏笔。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念者何?念者莫不是远瞻之下六朝统治者粉饰金陵秀丽山川,亵六朝古都,只豪华竞逐致荒淫误国,可怜可叹;叹者何?叹者正是一幕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可悲可恨!千古以来文人骚客对着壮丽的金陵山川只感叹六朝之兴亡,以荣辱之臼为兴之教、亡之训,却有谁真知兴亡之由?如今六朝旧事皆随着东去的流水逝去了,弥漫的山烟水雾已荡然无存,只有几缕寒烟笼罩着冢边乱生的衰草惨惨的发着毫无生机的绿色。是叹六朝却不是叹六朝,这不是介甫对自己谪居金陵、对今朝不图治的感叹吗?词的最后是全词的“词眼”: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后庭遗曲”是陈后主叔宝与嫔妃狎客们三阁之中、后庭之内作乐时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杜牧曾写有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诗是指责商女无知和狎客糜烂,而介甫之词把矛头指向了沉湎酒色的当权派,看似讥讽六朝之政,实是告警北宋当局:不可让六朝悲恨相续也。

    从全词的结构来看,介甫以散文入词相当明显,讲究起承转合。以景生议,而景又以“登临送目”之高、远来领文,状景之余有“画图难足”之憾,也使下片大论呈自然状。一念一叹,是对六朝;千古凭高是吊金陵,再后就自然平滑的转自现实,结句尤是如此:古今结合。全篇还有这样一个特点:用典或化用非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当然取自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门外楼头”是说隋朝韩擒虎兵临城下,踏过楼门时,陈叔宝还在与妃子张丽华歌舞作乐呢,杜牧有诗“门外酣擒虎,楼头张丽华”,介甫只取四字,形象的表现了六朝覆灭的史实。至于最后一句,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杜牧诗句的化用,但意境却更深远了。

    这词是介甫出知江宁府时所作。据说当时有三十多人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但惟有此词被广为流传称为绝唱。眉眉所言,介甫正处于“新政被黜、心灰意冷之际,罢相而归”可能有误。这词成于1067年,而介甫二度罢相、谪居“建康城东钟山脚下”时是1074年以后了,居金陵后介甫曾作《金陵即事三首》等诗作。这首《桂枝香》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呈开阔状;一反前朝文人“谩嗟荣辱”之叹,登高望远,隐喻寄兴,实为深刻和精辟,与“绝唱”二字无愧!


   7、一阵风吹来,微凉的气息冲淡了这份惬意。一片顽皮的落叶随风闯了进来,看着那才黄半未匀的叶子,方才意识到秋天来了。起身走到窗前,远望外面落叶缤纷、桂魄初生、秋露微现的场景,脱口而出一句老北京的“天可真凉了”。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单衣,颇有感于“山中才几日,世上已千年”的意境了。

    秋大约是最有古意的季节了。信手翻开书卷,对秋的吟咏累积的像窗外落叶,层层叠叠。有些旧的书卷被秋天渲染了古朴的黄色,读来便感到满纸的沧桑。而映入眼帘的第一首便是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英宗治平四年,王安石47岁,他在江宁府任上写下了这首被后世称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实际上,他真正风华绝代的人生在此后第二年才开始,神宗即位,他被诏越次入对,再一年,官拜参知政事,再一年,改革开始,至此他才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他的抱负,他的兼济天下之志,他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然后就是雷厉风行的手腕,青苗、募役、均输、市易,他像一个老练的经济学家处理着国家沉疴已久的财政,抑豪强而国力大振,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风光一时无两

     但在这一年,一切却不是这样。

    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他上的万言书石沉大海,他刚刚把母亲归葬乡里,而国君新丧,根基动荡,刚过百年的王朝败像初显。家逢变故,报国无门。这时,已近知天命的王安石独自登上山头,未提笔间,悲凉的浓墨已在纸上洒满。但他有着一分士大夫的骄傲,拒绝无病呻吟的伤感。

    他骄傲的写着: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那种肃杀的感觉让人想起边塞血色的大旗,在西风下猎猎作响。

    他写: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那份火辣的豪情让我依稀记起第一次喝烧酒时的青涩。

    他写: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无可厚非,他的治平当世之志,他舍我其谁的抱负,又岂是区区一支画笔,一卷画帛所能装下。

    但,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所有的豪情都在一瞬间散去。当残阳褪尽,夜幕初升,那最后一份骄傲的坚持也被抹去,他眼中的壮丽从千里澄江到彩舟云淡,最后只剩下了寒烟衰草。秦淮河上的莺歌燕舞像是用六朝历史勾兑出的白酒,喝着有种兴亡的苦涩。他想着不堪问的国事,想着枕戈待旦的外虏,在这个天气已凉未寒时,大宋是不是也走到深秋了呢?而他能做的只剩下——漫嗟荣辱。

    有时候我在想,大约少有人会体会到王安石此时的心境了。他以后的失败与成功同样为人所熟知。太后斥他为乱臣贼子;大臣们像冷酷的猎鹰捕捉任何一个牵强的理由攻击他;甚至他的志同道合者们都开始包藏祸心,直到神宗——他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也动摇。于是,拜相,遭贬,复相,再次离去,反复的沉浮,他的理想像极了“只隔数重山”的钟山,却被京口瓜洲间的一水隔断,他曾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最后却只能哀叹“人生失意无南北”。作为一名伟大的改革家,他之后的人生是如此的出彩,以至于以前的时光则被人们选择性的遗忘了。他像是一个得胜归来的将军,一朝得成功,便不会有人记得他的“万里不惜死”。人们记得他中流击楫的豪情,却忽略了他闻鸡起舞的勤奋。人们提到这位“三代下完人”,便不会想起他曾在江宁某个深秋的黄昏,写下如许美丽的凄凉。或许只有他自己,会在老去的某个秋天,打开心底珍藏的这份记忆,发酵多年,这份记忆早变成一瓶佳酿,等待王安石轻轻地咂上一口,回忆起当年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秋天。、

    人以文传,我们也有幸,在今天读起这首词,看到一个与历史上不同的王安石,那时他声名未壮,历史还来不及把他塑成一座英雄的雕像,他伟大的胜利和失败都还没有来临。他还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平凡的忧郁与伤感和一个颤颤巍巍的报国之志。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文 / 孤舟千里


    8、当你登上钟山,怀着现代人思接于载的目光,环望着南京,这一派高天厚土。这一幅长江远绕,城墙横亘,故垒犹存的磅礴景象时,一定全身心都融进并凝固在恍若今古如一的图画中,一种和我们的祖先很近又很远的感觉在心底悄然升起……

     南京有山有水,山水相映。因而,古人咏南京(金陵)也往往是山水兼顾:“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蒋山青,秦淮碧。”(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当你漫步在秦淮河畔,望着烟雨迷茫中两岸的秦楼楚馆,掩映在依依柳色中的歌楼酒肆,思绪便飞扬开来。这一方人文荟萃之地。这一番消受着的秦淮风华,江南雅韵。都令人想起已消逝的繁华过去。“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秦淮八艳已成往事;六朝金粉黯然褪色,留下的只是烟水气息,无边风月。秦淮河水悠悠滑过,衣香鬓影依然依旧,箫声俪歌跌宕抑扬,桨声灯影闲适淡然,那种怀旧浪漫的情绪便浓得化不开了。   

    包容兼蓄,恬静安适,厚德载物,文贯古今,这就是南京。南京是在无数苦难中浴火重生的,南京是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中涅磐的。南京是一块凝聚着浓厚文化的巨石,浸染着太多的记忆和沉重。南京是一部凄伧的乐曲,交织着无数的雄壮和幽怨。南京是一幅古老壮丽的画卷,满幅都留下了浓淡的历史烟云。惟其如此,南京才有一种悲壮情怀,才有一种无比的苍桑,才有一种委婉的美丽。认识南京,你会悄然迷恋;走进南京,你会肃然起敬;品味南京,你会深受震撼。    

    南京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追忆和缅怀。在南京你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流动的痕迹;在南京你可以感受到浸沉在古代文化里的神髓。古都悠悠,岁月长长......拾起“秦淮旧梦”,拂去“六朝沧桑”。请和我一起踏上游荡在清诗丽词中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之旅吧。虽无月,亦可遥望“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迷离;虽无雨,亦可感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朦胧;虽无歌,亦可听见“长笛叫云箫咽水,百千神女弄珠来。”的悠扬;虽无花,亦可看见“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9、一座高楼,或宏伟或精巧或古朴,给了我们另一个欣赏风景的角度,也许没有达到“一览众山小” 的高度,但却给了我们的心灵另一个高度——让我们俯瞰到不同的景致,景由心生。人们登高远眺,看到了各不相同的风景。

     在课文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者在一个草木凋零的微冷的早晨,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极目远眺,看到的是遥远的路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阻隔,望尽了路而不见思念之人,本来身体已被风吹冷,现在心里更添冰凉。长夜相思,思念至切,却无处寻觅,即使已登上高楼,即使已将路望尽却仍然无处寄情达意,心里的惆怅凄凉可想而知。
当诗人怀着不同的心绪、不同的情感登上高楼,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也便全然不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登楼所见之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词人一人默默无语地登上西楼,看到的是一幅“疏月挂梧桐”的荒凉之景,本该圆满的月亮却只细如银钩,深锁的院子里梧桐孤零零的与秋天为伴,恐怕寂寞的不仅是梧桐还有作者自己吧,院子锁住的也不仅是深秋还有作者心中深深的寂寞吧。丧国之痛、离家之愁给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带来的是怎样的苦楚,身为亡国之君流浪在外的感觉谁能理解?寂寞之情无以言说,在他心里蔓延以致他所看之景也都染上了寂寞惆怅的色彩。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在这首《登幽州台歌》中,诗人陈子昂不仅仅看到了景,还透过景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历史,看向了未来 。他站在的不仅仅是幽州台的高度,还是一段历史的高度。在幽州台上,一个苍茫辽阔的背景里,他俯仰古今,看不到古人和来者,前贤已去后贤未来,找不到可以“与归”的人,感到的是遗世独立和生不逢时,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他感到不胜的孤单、悲哀和苦闷,因而登楼抒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首《登鹳雀楼》中,作者却看到了一幅美丽雄伟的落日图景,并渴望看尽更远的地方,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登上鹳雀楼,作者看到一轮落日渐渐消失在远处绵延的群山中,近处黄河奔腾着争相流入无边的大海,这饱揽了广阔的山河,是一幅多么气势磅礴的图景,从而也与年轻的作者抱负远大的内心相锲合,使他萌发了更向高处走的念头。盛唐气象以及作者开阔的胸襟使他在登楼之时看到了这么一幅壮观的画面。

     也是在江边,王安石也看到了一幅恢宏的图景,甚至看到了千古往昔。在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他“登临送目”,看到的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临高缆胜,凭江吊古,此情此景激起了他内心的无数愁绪,他“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作者豪放深沉的心绪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壮阔高远的画面,他感叹世事的变迁、家国的忧患,从而才会对故都的风貌有如此深的感触,也才仿佛看到了如流水一般的六朝旧事。
而同在江边,思妇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诗里一个精心梳洗过的妇女,登上望江楼凭栏凝望,等待着丈夫的回来,可看到的是千帆过尽独不见所等之人,只有脉脉的斜阳和悠悠的流水陪伴,觉得肝肠寸断,伤心至极,一切美景都已无心欣赏,再浪漫的图景等不到心爱的人陪在身边皆是枉然。那种无尽的思念赋予了她这么一幅略带忧伤的图景。

     正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以有我之情,观无我之境,则物皆着我之色。”同是登楼远眺,古人却给我们写出了全然不同的景致,他们都移情于景,又借景抒情,景物因得到他们情感的渲染而更绮丽缤纷,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他们波动的心绪,或是欢喜,或是惆怅……在楼上,眺望怎样的风景?不同的人,遥望到的是不同的风光。 

 

    10、背着帆布包去旅行吧!看“滚滚长江东逝水”,看“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看“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1、窗外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和山间如梦似幻的晚霞,倒映在山脚下的那条大河中,一同绘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田园画。让人不由想起王荆公的那句词:“天气初肃,正故国晚秋,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2、不管出世在江南的人,还是在江南做过官或旅游过江南的人,都情不白禁赞誉起江南的诱人与安闲。

     杜荀鹤说:“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皇甫松说:“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林逋说:“疏影横斜水清浅,幽香浮动月傍晚。”王安石说:“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东风又绿江南岸。”宋人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陆游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叶绍翁说:“秋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宋诗人吟诵江南的佳句举不胜举,江南成了诗的天国。

     在这些诗词中,我们不只领略了江南的秀色可餐,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的江南,其憨厚的民情习俗和浓重的文明气味,更是牵动了有数游客的心弦,令人好生爱慕江南人天生俱来的好福气。


     13、秋天来了,江南的秋天又自有一番别样的景致,别样的情怀。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王勃登上滕王阁。这位少年才子坐在阁中只是随便望了一眼,便看到了如下的壮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色紫”、“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几百年之后,也是在一个“天气初肃”的秋天,王安石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吊古,登高望远,诗人便看到了“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面对眼前的壮观景色,写得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人也深感笔力不够,只好感慨“画图难足”。

    所以我说,江南的秋天是一位为人为文皆洗尽铅华而意境高远的大散文家。

     就剩下冬天了。南方的冬天呢?南方压根儿就没有冬天。   

    于是,在南方那些略带寒意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想象着故乡炉火的温暖适意;想象着屋檐下冰凌融化时发出的催人入眠的滴嗒滴嗒的响声;想象着寒冷夜雨中拥被读书或静想的那一份温馨、淡泊和安宁,有时也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一片白茫茫雪景……

    江南的冬天是一个彻悟了人生的老者,是一种达到了极致的空灵境界。

    所以我说,江南是特意为诗人而存在的。是诗人,到了这里就一定会产生灵感。因此,唐代的诗人宋朝的词人就痴痴地在江南寻来觅去,将他们一半的作品留在了这里。

    江南的季节太丰富,江南的季节太多情。

    南方没有季节,南方的季节不知什么时候被遗失了。所以南方不产诗。南方的才子们都在忙着与诗歌无关与金钱有关的事情。

    我呢,只好从南方充满理性的窗口遥望北方,想着我春意正浓的江南。


    14、成就完美,需要愚公的执着,需要荆公的高远,需要元亮的隐逸,需要太白的豪放,需要子美的沉郁,需要子瞻的豁达。

  执着是智慧,是大智若愚,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是子又生子、又生孙的无穷尽。这种誓把铁杵磨成针的誓言终而打破亘古的观念,成就愚公移山的不老传说。

  高远是一份开阔,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素”的鸟瞰;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壮观。正是评着这种开阔与高远,成就王荆公卓着的伟业,名垂千古。

  渊明把所有的情感付诸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郁不得志的解脱,是胸怀自然的依恋,更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成就了“心远地自偏”的超然,更使虚无飘渺的武陵人在千年驰骋的历史天空中化做一缕缕美妙的音符,滋心润脾。

  举杯邀明月共饮的太白,在对影成三人的醉心时刻发出“行乐须及春”的慨叹。“五花马,千金裘,呼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什么加官进爵,什么名垂千古,在美酒婵娟面前忽而变得如此苍白无力;寻常市侩与庸俗追求在这里都变得面目狰狞。他们又怎么会放在太白先生眼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是踌躇满志,是酣畅淋漓,更是豪放飘逸。

  感情的深厚博大,低徊中缓缓地起伏,这就是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可谓是沉郁顿挫的典型。子美就是用一生的荒凉苦难成就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美德,续写沉郁顿挫的作风。

  最难得的是子瞻的豁达,他在料峭春风中自由漫步,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虽微冷,却有山头斜照自相迎。这就是豁达,是人生智慧,是剔除烦恼,成就完美人生的良药,打造完美人生的基石。

 

    15、“登高”诗词中,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

    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

     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 登高”诗的常态。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3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