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  纵然身后名垂千古,人已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

      [出典]  杜甫《梦李白》其二

      注:

      1、《梦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2、注释:

        1.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2.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3.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4.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楫:船浆、船。斯人:此人,指李白。

  5.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6.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3、译文:

       片片浮云整日在天上飘行,远方的游子长久得不到你的消息。一连三个夜晚你都来到我的梦中,可见老友的一片情深意厚。每次告别你的神情总显得局促不安,再三地诉说来访一次实在不容易。一路上过江渡湖风大浪险,怕只怕船行在水中有个闪失。每次出门都搔着头发,仿佛在惆怅平生未遂的志向。长安城中达官贵人比比皆是,只有你奇才伟略撩倒失意。有谁说天网疏而不漏,你为什么将老迈而受累。你的名声千秋万代将不朽,也只剩下荒冢一堆寂廖清冷。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
  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
  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
  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
  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
  好像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
  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
  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4、 李白于天宝十七年(公元758年)因为永王李璘事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境内)。第二年春夏之交,在前往夜郎途中遇赦得还。当时杜甫在北方,不知道李白遇赦的消息,只听到一些传闻,他十分挂念。

  《梦李白》就是这时的作品。

       《梦李白二首》都紧扣一个“梦”字,恍恍惚惚,如在梦中,情切意真,缠绵悱恻。第二首所写的情态举动如在醒时,感慨悲叹,也更加深沉感人。

  这首诗头两句自成一段。以“浮云”比喻“游子”,并作为全篇开头,这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兴”的手法。浮云飘忽不定,历来诗词多以它喻写游子,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李白《送友人》诗中也有“浮云游子意”。杜甫化用其意,说游子象浮云一样整日飘行不止,但每天总能见到浮云,而游子却长久不得回来,浮云游子的比喻在这里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第二段八句,写梦。与前一首比较,前一首说“故人入我梦”,从梦中入笔;这首说“三夜频梦君”,综合多次梦境。前首说“常恻恻”,表现诗人思友之切;这首说“频梦君”,写李白访友之勤。前一首说“ 长相忆”,是杜甫想念李白;这一首说“见君意”, 是李白了解杜甫。“告归”以下四句描摹梦中李白的情态、言语,“三夜频梦”,但告归时仍然“常局促”,可见两位挚友恨相见时短的依恋之情。“江湖”两句,由“告归”写到归程的险恶。不过,前一首中的“水深”两句是诗人的嘱托,这一首中的“江湖”两句是李白的自叙。“出门”两句写李白辞别的情态,“搔白首”正是“局促”的具体表现,“若负平生志”则是从这个动作中看出来的。“平生志”三字,又引出了下面一段。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抒发诗人梦醒后的感慨。

  “冠盖”两句以对比手法,为李白鸣不平。“满京华”的究竟有几个是贤能者,而一代诗仙却“独憔悴”!

  “满”、“独”两字包含了诗人对“冠盖”的鄙弃和对李白的同情。“孰云”两句对“天网”提出怀疑,表示愤慨,并指斥天地不公,对友人的坎坷遭遇悲愤不已,这种感情在这里得到有力的表露。最后两句以“身后事”的“寂寞”来抒发对李白生前的关切和死后的忧虑。杜甫深知李白,他知道千年万载之后,李白的名声将是不朽的,但生前却遭冤狱而不能实现平生抱负。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也认为,在杜诗中,赠李白和谈到李白的诗有十多首,“其中最动人的是《梦李白二首》”。他指出这两首诗“写得十分沉痛,写出了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的深厚,也表现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平的愤懑。”这些评价都是十分中肯的。

 李白

      5、“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7、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荡,游子李白也与我相别日久。一连三夜频频梦见你,足以看出你对我的情意是多么亲挚深厚。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略释愁怀。后两句与上篇“故人”句互相照应,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你向我辞行时,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诉说前来不易。你说江湖上风波险恶,唯恐船只失事沉没。诗人选取梦中片断,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句写神态,“江湖”句是独白,表现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头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憔悴。“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通过动作、外貌揭示描写对象的心理。后两句是为李白的遭际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京华”,京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谁说天网恢恢,善恶终有报应?你年高身老,却反遭牵累。千秋万代之后,李白的大名必将传扬天下,可那毕竟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天理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漏失,善恶总有归结。“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虽善而得恶报。“将老”句,李白获罪时,年已五十九。后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活着的时候,有谁去顾怜李白困苦的处境呢?在深沉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切同情,也包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寂寞”,指死去,与“身后”同义。

 

    8、 杜甫这两首诗,写的是59岁的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去了,48岁的杜甫连着几夜梦到李白,还都是恶梦,甚至梦里见到的已是李白的魂魄,所以怀疑李白已经死在了那疟疾、瘟疫流行的夜郎国。

    实际上,这是一场误会,当时李白不但没死,而且已经得遇大赦,“千里江陵一日还”,打道回京了。这情形,有点儿象几年前上海一位老学者,被当地电台播音员说成是“已故着名学者”。当时社会舆论纷纷谴责这不学无术的弱智电台和乌鸦嘴播音员,老学者自己倒不计较,笑称:“能在生前看到别人对自己死后的评价,这也不错。”

    读杜甫这两首诗时,我就想,如果古代的通信条件像现在这么发达,杜甫就不会做这些恶梦,写这些诗了——打一通手机,发个EMAIL,知道李白不但没死且已遇赦,悲愤立刻就会化为惊喜,两人再在MSN上聊会儿天,说不定又一首“漫卷诗书喜欲狂”便诞生了……

    当然,李白当时没死,不等于说杜甫诗中流露的感情是假的。感情不假,梦也不假,杜甫对李白确实是爱之深,护之切,思之成梦。

    另一方面,杜甫可能没感觉到,他想的、说的很多李白的事,其实也是在说自己:“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诗句,用在当时被贬出京城,开始流浪生涯的杜甫身上,都跟用在李白身上一样合适。

    我就想,如果是一位官居高位,春风得意的人,他怀念自己被流放的前途黯然的朋友时,会不会也这么悲凉沉痛呢?

    同病相怜,意思是只有得了同样的病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了这种病,是如何的可怜、可悲。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很有画面感,很有冲击力,但也很主观——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哪个时代,“憔悴”的岂独是“斯人”?岂独是诗人?

    关于这首诗,令人伤感的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虽然杜甫在诗中怀疑李白已死,这被历史证明是一场误会,但此后两人真的再也没有见过一次面;而且,三年之后,李白也真的驾鹤归西了……

    这种事,其实现在也有。政治迫害的威力,古今皆然啊……

 

      9、“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作者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当政治与社会的价值观,已经相当一致而成熟,成熟到开始腐败的时候,就会进入如龚自珍所说的“衰世”。按照龚氏的看法,衰世介于治世与乱世之间,是知识分子最无可奈何的时代。李白生于唐太宗之后五十年,主要仰息于玄宗时期,正是唐代由盛转衰之时。在这个时期,诗人得以融合前代创造的新创作形态,即将要全面反省与整合诗歌方面所有的技术与内涵,并且将之成熟消化,蕴育出下一个时期的文化,这等真正对社会与民族造成深远影响的文化大事,岂是沉醉于盛世幻影中、营营于世俗成就的政治人物所能了解?
   
事实上,憔悴的,又岂止一个李白? !!

 

     10、“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古今多少艺术家的宿命!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艺术本身,无暇或者不屑于俗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成就了他们,同时也误了他们,但艺术也给了他们最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最超拔,最永恒的,是云端的享受。

       11、“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千古文人同此一叹。这一句吟出了理想在现实面前折翼的深深悲哀。但同时,即使是“寂寞身后事”,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理想追求在历史上留下“千秋万岁名”,理想在他的诗句里得到永恒的涅磐,不是也证明了在古往今来人们的内心深处,到底还是有温暖和爱的存在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3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