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相配合。因此研究素质教育,也必须研究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一、升学考试制度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高考始终是悬在学生、教师和家长心头上的一把剑。尽管高校实行扩招,每年录取比例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一级教育的要求。因此,升学竞争就必然存在,而且会很激烈,这必然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全体学生家长带来影响。从今年开始,全国多数省市(区)都实行了"3+X"考试方案。"3+X"方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无疑大有好处。它要求学校全面施教,废除了所谓主科副科,因而能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对中学所有课程的全面学习,有利于纠正偏科现象;它要求教师突出学科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各学科相互渗透,因而给了学生更多发挥个性、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等等。但是,任何一种制度和办法的出台都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形成社会舆论,二是制定具体措施。形成舆论就要做好宣传,使人们转变观念,端正认识,避免误区。在"3+X"问题上,人们就存在有如下认识上的误区:认为"3+X"会使学生更加偏科,它是要选定学生的个人特长,非选定学科就不用学;认为"3+X"能使学生少学几门课,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认为综合就是相关课程的简单相加等。这些都需要凭借舆论宣传工作加以澄清。在具体措施的制定上,也应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比如,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的很大比例在农村,而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普遍落后,实验设备差,因此为了更保险,将有更多学生在"X"的选择上做文章,这会使偏科现象更加严重。再如,"3"中的英语要加听力测试,而农村中学有多少学校有语音教室?这就使农村学生进大学又多了一道门槛。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影响,因此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一把尺子,可以检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近几年,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改革力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用等级加评语的办法已在全国铺开。但是也应实事求是指出,目前的教育评价,还不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方面仍须改进。
  (一)长期以来,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人本主义的。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美的人,因而评价应以人的需要为基础,重视人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人的各种不同需要。与此同时,它片面夸大人的主观需要,忽视了评价的社会性,从而使评价失去了客观的统一标准。另一种是科学主义的。其评价标准按社会的需求确定,强调学校培养的人应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服务。但同时,它把社会需要无限扩大,而忽视人自身的发展。这两种评价各有长短。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其长,充分考虑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双重价值。
  (二)在评价种类上,教育评价的种类很多,具体到学校,主要有学校整体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单就这几项来看,现实中注意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较多,而对学校整体评价的研究较少,这种偏向也应纠正。
  (三)在评价内容上存在片面性。以学生学习质量为例,当前我们的教育评价还基本停留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上,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则嫌不够,对创新的评价更为缺乏。
  (四)在评价形式上,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这样极易忽略主体的发展过程及其心灵体验。
  (五)在评价方法上,定性评价多而定量评价少,应让二者结合起来,多一些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多一些思考,少一点观望;多一些实践,少一点空谈。
    三、教育投资政策
  投入不足、经费紧张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症结,是制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人们往往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概括,那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就河南来说,则是“穷省办大教育”。河南教育人口两千多万,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客观地讲,在教育投资上国家是尽力的,群众是慷慨的,因此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问题还不少。按照《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规定,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有两个比例。一个比例是,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4%,而河南1996年、1997年、1998年3年分别为3.3%、3.1%、3.02%,不仅未达到标准而且连年下滑。另一个比例是,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15%,河南1996年、1997年、1998年3年分别为22.83%、21.60%、19.90%,虽然高于15%,但也是年年下滑。“两个比例”之外,还有“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增长。就我省情况看,其中第2、3项情况如表1。
  表1 我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公用经费 单位:元
  附图G32c02.JPG
  (注:表中数据来自省教育厅统计表,下同)
  从表1可见,生均预算一项,普通初、高中呈下滑趋势,生均预内公用经费全部下滑。其中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下滑比例较大,尤其是初中,竟下滑了近1/4,这种状况怎么不让人忧虑?国家投入不足,其他渠道经费情况如何呢,且看表2。
  由表可见,除学杂费增长和由于民办教育的发展,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有增长外,其他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均出现下滑。
  教育经费的不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校乱收费现象的病根。哪位校长不愿全身心去投入教学,而愿“钱”字当头,一年到头为“钱”发愁呢?公用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无法改善,部分教师工资不能按月足额发放,使校长不得不为“钱”而忧。因此21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恐怕不得不花力气解决“钱”的问题。
  表2 我省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构成
  附图G32c03.JPG
    四、教育平等政策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作为人类追求“大同”的目标之一,有着极其诱人的魅力,因此成为我们的教育理想。但在现实中,教育的某种不公平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21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一大任务就是减少教育的不公平。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实质就是教育公平。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不能重此轻彼。一大批薄弱学校,特别是薄弱初中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因而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初中。因为上了好的初中,就可能考上好的高中,就可能考上好的大学。现行的小学升初中制度是划片就近入学。因为不同初中的办学条件差别太大,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初中,但凡有点儿“能耐”的家长都千方百计去改户口、托亲戚、找关系,一切可以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了。因此有人感叹,孩子上学比大人找工作还难。即便打通了关系,孩子被冠以“择校生”之名,由家长拿高价学费不说,在“择校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就有了一种人为的差别,这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消极的影响。“择校生”现象不能遏止,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办学质量存在差别。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取消“择校生”现象,就必须尽快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而在这一方面,我省的任务实在太大太艰巨。至于地区之间的差别,也不可小看。表3为1999年全省18个地市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由表可见全省的“教育公平”就更难以实现了。
  表3 1999年全省各市初中生均公用经费 单位:元
  附图G32c04.JPG
    五、要为特色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一个模子里制出来的坯一样,没有多大差别。现在虽然经济上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学校教育的模式并未根本改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政策上创造适宜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也就是要把模子打破,这就存在一个放“权”的问题。上级要给下级放权,政府要给校长放权,校长要给教师放权,教师要给学生放权。所谓上级给下级放权,就是要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从教育结构、教育规模、办学体制、招生办法等方面给予一定“弹性”,不要搞全省一刀切。所谓政府给校长放权,就是在学校用人权、财务支配权、制定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等方面给校长以“自主”的权力。所谓校长给教师放权,就是在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下,允许教师在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搞“百花齐放”,搞创新,而不要千篇一律,全校划一。要允许改革,允许实验研究,允许在一个学校实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放权,就是在统一的课程之外,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家庭条件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别出心裁,在统一的管理下,允许小自由。只有从上到下形成有利于人自主、自由发展的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河南教育郑州9~10G3中小学教育房鸿烈/王身佩20022002 作者:河南教育郑州9~10G3中小学教育房鸿烈/王身佩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1:21

[新一篇] 應關注學生“怎樣學”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思考

[舊一篇] 應當給學生“幾把鑰匙”  ——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