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如海,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专业着作。不仅要读通史和史学理论,而且要读断代史、国别史、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和地方史。而后者我们显得更欠缺,需要补课。最近我在友人的推荐下,粗读了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启良先生的专着《西方文化概略》,掩卷而思,我对世界史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我们的专业着作还应该包括史学名着,比如《史记》和《资治通鉴》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专业时先生们开列的书单,我们当时到底读了多少?现在是应该补课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应该多读一些当今的报纸杂志,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自己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编辑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每有空暇,读上几篇,就获得了信息,知道了史学界新观点新动态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以及教改的新思路,取长补短,收益不小。《北京日报》每周一都有四版面的《理论周刊》,里面尽是热点问题。有关于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有苏联解体和苏共下台原因的分析;有研究历史问题的探讨;有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等等不一而足。我经常阅读的杂志还有《人物》《读书》和《杂文选刊》等,这些是比较有水平的刊物,里面有些文章真使人大开眼界,读多了,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记住了许多,讲课时就可以引古论今或以今喻古,一个事例,一个比喻,能够振奋学生,活跃课堂,有时甚至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文学名着,中国的从《诗经》到《楚辞》,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欧洲的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作品我们都应该找些代表作读一读。不仅要读古代的,还要读近现代的。比如近代鲁迅的杂文,现代余秋雨的散文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但很少片面性,知识渊博,谈天说地,议古论今,写起来洋洋洒洒,读起来余味无穷。他们的语言自成一体,自自然然,娓娓道来,史论结合,或深刻,或幽默。历史教师的课堂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其间虽有天赋和才智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主动进取精神。读书多了,勤能补拙,就逐渐能使我们的课堂语言准确、形象、通俗、精炼、幽默和富于哲理性。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还应该读点其他的杂书,特别是地理和政治方面的书。有人说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现在的政治是将来的历史,这些话无非是说史地政的密切联系,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把好自家的门,到相关学科串串门。”如果不知道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地理位置,不知道它们包括当今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怎么能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不知道政治方面的政体和国体怎么能理解君主制和共和制?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告诫文学青年“学文的,要看点科学书”。他说的当然是常识书,因为懂点常识,就避免了在创作中闹笑话。我们历史教师经常读点地理和政治方面的常识书,比如地图册和中学初高中课本,就能在教学中少犯现代教育报京9~13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以晴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Steps to Happiness杨以晴 北京市铁二中历史组 作者:现代教育报京9~13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以晴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
网载 2013-09-10 2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