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78—1998)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引言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就设有音乐选修课。
  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所,蔡元培兼所长,萧友梅主管教务。提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挥而光大之”的着名主张。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平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音乐社团十分活跃。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和爱国歌咏活动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走向革命道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事过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等。担任音乐课程的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籍)、嘉祉(俄籍)、库普卡(德籍)等。建国后,许多大学发扬了优良传统,艺术社团活动起到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历年普通高校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才有音乐家、科学家、国家政府各级领导等。
  高等学校以审美和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是1978年以后。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改革与拓展。也反映了从事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部分专业音乐教育家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这场宏伟的变革之中并为之作出的艰苦努力。尽管发展是曲折的,但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这二十年可以说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史的最好时期。
      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了部分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认同与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艺术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清华大学是具有几十年艺术教育传统的高校,校领导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他们于1978年恢复了音乐室(音乐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上海交通大学的领导邓旭初提出“力求使交大的学生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宽阔的视野和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成立了文学艺术部,任命孟晓禾担任艺术部部长。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的院长周启骥(1978年从国际教科文组织回国工作)提出“艺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习外语的学生更应具有广而博的知识面,才能与国际接轨。”他一上任就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出音乐及美术课程共十余门。学院规定艺术这门课程本科生为限选课(每位学生在音乐与美术中必选一门),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专科学生艺术作为必修课程(专业为主,艺术为辅,毕业后能做兼职的艺术教师),不及格者只能做肄业生。
  1986年在音乐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何东昌代表国家教委发言中指出“希望大学的领导同志重视这件事。大学党委和校长都是办教育的,办教育不能只关心本校的专业,而必须关心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办教育。”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倡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特有的作用受到部分高校部分领导的重视,从工作角度出发,领导并参与艺术教育。北方工业大学仇春林校长积极提倡美育教育,着书立说,并在学校建立了相当规模的艺术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长亲自担任合唱队领队,书记韩铁成担任指挥;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参加乐队拉小提琴;中山大学副校长亲自主持音乐讲座。更多的高等学校领导酝酿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并成立艺术教育机构。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与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或制约根本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得到了难得的机遇和较大发展。
      二、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70年代末,有艺术教育机构的只有清华大学等少数的高校。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了保证艺术教育的实施,一些高等院校陆续成立艺术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1978年恢复音乐室)、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1978年成立艺术教研室,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1979年成立文学艺术部,1981年成立音乐研究室,后改为音乐教研室)、华北水利电力学院(1980)、沈阳航空学院(1981)等。随后,上海同济大学(1982)、北京大学(1984)、浙江大学(1984)、人民大学(198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6)等高校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有些大学虽然成立艺术机构较晚,但大都于80年代初开设了艺术课程,由教务处主管。后为了适应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和进一步加强管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由校级直接领导或由校级和教务处双重领导。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推动全国各级学校的音乐教育,成立了“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设立教委直属艺术教育处。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文件); 《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年——2000年,征求意见稿)等艺术教育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艺术对人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教育作用受到了高校领导层的不同程度的重视,保护了广大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艺术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以北京为例,在60所高等学校中,主管艺术教育工作的校领导占被调查总数的83%,校内无人主管和没有开展艺术教育的高校的只占11.7%。与1981年北京高校中仅有3 所高等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艺术教育机构情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立艺术教研室和艺术教学科研机构的院校已占被调查总数的33.3%。
  1986年,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成立,由瞿维、方kūn@①任理事长。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讲话精神给高等学校艺术教师极大的鼓舞并为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机构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从1986年成立的101个会员到1990年增长到638个会员。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学会先后在武汉(1987)、北京(1988)、广东(1988)、山东(1990)、陕西(1990)建立了分会。这些分会不仅开展学校教学、艺术社团交流与科研活动,还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的成立使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确立艺术课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80年代初、中期,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调查中显示,不识谱和不怎么识谱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83.3%,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艺术方面的知识,缺乏基本的审美教育。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中,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269 份有效问卷显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将艺术欣赏作为“陶冶情操、接受教育、艺术享受”,有260人作为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大学生的艺术基本素质低下,但是,大学生看重并渴望通过艺术教育形式作为提高人生修养的美育途径。艺术课程的开设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最好形式,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热烈的欢迎。如北京大学1981 年开设400人的音乐欣赏课程,报名的人数多达1600人。有的高校选修的比例极高,在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艺术课程成为不是必修的“必修课程”。由于师资及教学设备的限制,许多高校不得不限制艺术课程选修的人数。
  在高等学校中,艺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讲座三种课型(通称第一、第二课堂)。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课外讲座的高校在北京的高校中占被调查总数的45%,学期课时一般为30—51课时,学分2—3分不等。学期听课人数平均为13000 人(次)左右。还有一些院校学期课时2—30课时不等,不计学分,听课人数达37009人(次)左右。三种课型听课总人数达50000人(次)左右。以1989 年为例,开有艺术教育课程或讲座的院校在有的省已经达到50%左右。如广东省有43所高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有24所院校。尤其是广东、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开课率达30%左右。北京大学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二十余门艺术课程,每学期有近万名学生(人次)选修。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 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 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在被调查的33所综合院校中,艺术课程开设6门以上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45%,开设3—5门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17 %。在被调查的12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艺术公选课6门以上的有35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27%,开设3—5门的有27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21%。在被调查的98所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中,开设艺术公选课6门以上的有5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5.1%,开设3—5 门的有24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24%。在被调查的106所师范院校中,开设艺术公选课6门以上的有22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19%,开设3—5门的有3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中的29%。
  艺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或培养几个艺术天才,重要的是使每个在校的大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根据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研究,不断地改革不适应或偏离普通高校艺术素质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克服初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开设的课程也由专业知识过深过细而改革成综合课程。如:“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别改为“中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外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合唱”与“指挥”合并为“合唱指挥”;“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合并为“乐理与视唱”、“名曲赏析与乐理”或“中外名曲学唱与乐理”等。这些艺术课程的改革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的欢迎。许多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已逐步走向正规,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已有适合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教学大纲与实用教材。这些教材大部分都是自编的,有的教材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相对固定的课程有“中外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外美术史及作品赏析”、“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交响乐欣赏”、“名曲赏析与乐理”、“歌剧欣赏”、“声乐”、“舞蹈欣赏”、“民歌演唱”、“中外名曲学唱与乐理”、“合唱与指挥”、“美学基础”等。还有些相对固定的课程是为社团或一部分艺术爱好者设立的如“弦乐演奏技法”、“管乐演奏技法”、“视唱乐理”、“钢琴”、“和声”、“木管乐吹奏技法”、“歌曲作法”、“手风琴”、“电子琴”、“吉它演奏”、“素描”、“山水画”、“色彩入门”、“油画技法”、“摄影艺术”、“艺术体操”等等。这些课程大部分是选自专业院校的教材,也有个别的教材是教师自编或根据专业教材选编。课外讲座形式也被认同并相对固定,改变了以前临时观点所造成的知识的不系统。这时的外聘教师相对固定,讲座也成为系列,受到学生的欢迎。讲座的内容除了以上的艺术选修课程,还有“欧美流行音乐”、“音乐入门”、“中外名歌学唱”、“影视艺术”、“形体训练”、“艺术体操”、“艺术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百余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受到了文科学生的欢迎,也吸引了理科的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不断地改革不适应或偏离普通高校艺术素质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映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侧面。据不完全统计,开设艺术课程的高校已经超过240所,接近全国高校总数的1/4, 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开课的比例较高。据清华大学穆礼第等人的调查统计,武汉地区35所高校中有22所开设了艺术课程,航空航天类的8 所大学全部开设了艺术课程。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集中的地方。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等艺术教育机构虽然成立较晚,但都从80年代初陆续调入音乐教师,开设艺术选修课程,有的高校学生在在校期间能修到1—2门的艺术课程。
  这一时期高校艺术教育的共同特点为:教师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元修老师,在专业课负担重的情况下,业余为大学生开设音乐欣赏等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他经常晚上来不及吃饭,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与爱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伍湘涛老师的教学受到航空工业部教育司教学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他的事迹在《航空教育》和《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样的例子在高等学校具有代表性。
      四、课外艺术社团活动蓬勃发展,为部分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增长才干的机会。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每所院校都有艺术社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院校可达几十个。如北京大学仅注册的就有四十多个文艺社团(各系的社团没有计入)。社团的名称有合唱团、管乐队、民乐队、室内乐队、书法社、舞蹈队、话剧队、摄影队等。
  清华大学音乐室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配合校宣传部与团委举办短期音乐学习班,每天通过广播播放世界名曲欣赏。辅导军乐、民乐、弦乐、合唱、键盘、舞蹈、话剧队等。还面向青年教师开设音乐普及班、提高班。并成立了青年教师合唱团,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瞿维兼主任,组成了上海交大的室内乐团,音乐家黄贻钧、樊成武、王云阶为顾问,并聘请钱仁康、朱践耳、马革顺等音乐家来校举办讲座。清华大学合唱团、浙江大学合唱团、北京工业大学合唱团、上海交通大学室内乐队、天津大学、中国刑警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军乐团都能坚持常年活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北京大学的艺术团下设声乐、舞蹈、合唱队等。艺术教研室一方面积极面向全校开设艺术课程,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业的音乐教师李以明和史秀玉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管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该校学生文艺社团的演出曾28次在市、省、部及全国汇演中获奖,并多次受到学院及省、部级嘉奖。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艺术教研室在港台音乐中的低格调歌曲在大陆泛滥时,坚持高尚艺术,定期请国际获奖者来校举办音乐会,请世界着名导演伊文斯(荷兰)、世界着名作家韩素音(美籍华人)作报告,与学生座谈,还定期举办学生画展与音乐会,成立课外音乐研究小组“德国音乐研究”“俄罗斯音乐研究”等,并与美国、法国的一些高校建立了交流关系。
  每年每所高校除根据上级主管的教育部门的通知举行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和“一二·九”文化艺术节的相对大型演出活动和各种比赛外,还有各种艺术讲座、竞赛、展览、演出等活动。不少高校的艺术活动已经制度化,其中参加人数最多的是合唱节,如北京市高教局和北京市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大学生理想之歌合唱比赛”等。一些艺术团体也为高校组织了非盈利性的演出活动。这些艺术活动对活跃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举办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的通知》,在北京举行了由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199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北京市教委在各所院校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北京师范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合唱团、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军乐团、以清华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交响乐团、以北京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民族乐团、以北京工业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戏剧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基地的大学生歌舞团等。全国的各种艺术比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如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合唱夏令营”;1991年在青岛举行第二届音乐舞蹈夏令营、199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首届吹奏乐比赛。1995年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万名大学生《黄河大合唱》及1998年全国部分高校交响音乐周首都专场音乐会等大型的艺术活动都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艺术理论实践、艺术对人的培养教育的研究。1983年武湘涛在《人民音乐》发表《中国工科院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情况与分析》《“为虎添翼”论——音乐,优化高等工程教育成果的特殊手段》的文章,并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1985年沈建军在《音乐爱好者》发表了《爱因斯坦的音乐脑》。1987年与1989年方坤、穆礼弟、赵元修对全国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冯兰芳、李以明研究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分别写出了《音乐与大学生》《刍议音乐教育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文章,在《人民音乐》和《水利电力高教研究》发表。余甲方、胡企平分别发表了《关于普通高校的中国音乐教学》《“民歌欣赏”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论文等。从1987年与1989年,程民生、曾炎宣、沈建军发表了《音乐欣赏方法论》《音乐——人生的伴侣》和《音乐与科学》专着。高等学校公开出版的较有影响的教材有《乐理基础教程》(孙从音着)、《西方音乐史教程》(陈东编着);《大学生合唱选》(清华大学音乐室编)、《音乐大师与世界名作》(刘朴编着)、《合唱与指挥》(徐定中编着)、《大学音乐教程》(黄正刚、周复三编着)等20余种,共几百万字。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发起部分理工院校参加的音乐教学经验交流会,探讨了高等学校开设艺术选修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还多次组织《音乐欣赏》等课程教法研讨,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会刊《高校音教》刊登了大量的关于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特色的论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一些教师还参加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研究成果。另外,一些专业音乐家也参加到科研队伍年中来,如1985年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的《中外名曲欣赏》,1988年沈阳音乐学院的薛金炎教授的《交响乐世界》,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为大学生写的《交响音乐欣赏》等专着。
  注重边缘学科的研究,向边缘学科拓展也成为高校的一个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在音乐与科学研究方面获得了研究成果。如王和芳论证的《艺术与科学方法论》,冯兰芳、周锦虎、廖红薇等教师论证发表了《音乐与外语》的文章,肖云莉、李培庚论证的《音乐与美术》,陈从周、曾炎宣、徐静论证了《音乐与建筑的关系》,另外还有《音乐与商业》《音乐与医学》《音乐与数学》《音乐与美学》《音乐与心理学》《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声学》《音乐与物理》《音乐与生物学》等。扩展了音乐的功能的探讨,推动了科学的研究。
      六、艺术师资状况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渠道是专业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部分有职称,高级职称较少)、其他来自文艺专业团体的演员。艺术师资队伍状况特点为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这些教师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的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省、部甚至国家级的表彰与奖励,有的教师提前或破格晋升。据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在33所综合院校中,艺术师资3人以下的有12所,3人以上的有20所;在127所工科院校中,3人以下的有45所,3—10人的有33所,10 人以上的有9所;在106所师范类院校中,3人以下的12所;3人以上的46所;在98所其他院校中,3人以下的22所,3人以上的17所。师资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大学生数量多,许多高校的艺术师资状况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缓和艺术教师的不足,有些高校采取了聘请本校有艺术专长的教师兼课。聘请着名的教授有北京大学西语系的严宝瑜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火箭发动机系的赵元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数学教授周建枢、山东工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程民生、贵州工业大学力学系张炳谦教授、江苏工学院农产品加工系吴守一教授等。这些教授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边缘学科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许多高校还邀请着名的音乐家开设音乐讲座,如钱仁康教授、王安国教授、孙继南教授、梁茂春教授等。指挥家严良kūn@①、秋里、吴灵芬等到大学生讲合唱艺术。这些专业音乐家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七、困难与问题
  1986年在音乐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何东昌代表国家教委发言中指出“各种艺术形式中,最重要、在大学生中影响最大的是文学和音乐,在大学生中加强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形成一个学校的好的校风,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还涉及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二十年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一部分高校中,艺术教育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有的教师义务为学生开办讲座竟被看作是“不务正业”。艺术教育机构仍属于临时措施;有的挂靠在团委名下;有的挂靠在德育或马列教研室名下,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艺术课程的开设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师资不足,一部分高校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存在着临时的观点,不愿调入专职艺术教师。为了完成每年上级布置的大学生文艺汇演,采取临时聘请方式做指导。由于艺术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在评定职称、增加工资、分配住房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是高校一部分艺术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艺术教育经费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给艺术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
      八、展望
  从1978年至1998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当我们今天回顾这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时,心中更是感慨万分。站在今天的立场再来审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我们更认识到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伟大意义。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大学生由于缺少艺术方面的知识而在工作与交往中害怕“驴唇不对马嘴”不敢开口说话的尴尬,也不会忘记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因没有机会接触高雅音乐而沉湎于港台流行音乐的局面,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大学生为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加强人生的修养、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对艺术教育的渴求。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潮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培养了大批具有艺术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北京大学于1996年成立艺术系,培养专业艺术理论和管理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1996)、山东大学艺术系为扩大两个覆盖面,总结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规律,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经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0年创办音乐辅修专业,目的在于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辅修两年半的音乐专业”,符合师范教育“师范生既能教一门文化课,又有当班主任、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培养目标,做到“两专”多能,为基础教育培养质量较高的兼职艺术教师,扩大了艺术师资的培养渠道,成为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骨干。增加就业的机会。8 年来,近百名毕业生活跃在中等学校第一线,受到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是探讨师范教育的一条新路。
  李岚清副总理说:“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等都非常重视美育,对美育有过很多的论述。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可见美育之重要。”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3月, 朱róng@②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如果认真总结二十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和推动,艺术教育的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民音乐京33~37J6音乐、舞蹈研究冯兰芳20002000冯兰芳 生于1951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1987年—1998年任北京市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教育史》(何东昌主编),《学校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武照令主编)等。参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的《音乐》部分、《交响音乐欣赏》大学生交响音乐教材(王安国主编)。曾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发表《音乐与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探讨》等有关音乐教育文章三十余篇。 作者:人民音乐京33~37J6音乐、舞蹈研究冯兰芳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52:13

[新一篇] 晚清條約:中國近代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

[舊一篇] 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喜憂參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