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法国语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古老的国家,法兰西民族是一个崇尚传统的民族,法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种。法语的教育如同他们的民族和国家一样带着古典的气息,但是古老并不代表陈腐,崇尚传统也不意味着拒绝创新,从法国语文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现行的语文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走向自主、走向实用、走向综合、走向现代的发展轨迹。
    一、从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到现代实用主义的教育追求——法国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教育从教育结构、学制、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人们认为,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机构,公立学校并没有给国家和社会消费者带来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在教育体制中并没有获得相同的学习收益。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民主化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矛盾
  20世纪70年代的哈比改革使所有学生具备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有数字表明法国在“量”上已经实现了教育民主。但同时教育本身也呈现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比较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却是教育水平的下降。这样的现状与人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的义务化”相距甚远。
  (二)学生的学业失败现象
  在经过若干年的学校教育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1995年国民教育部与前景局(DEP)对六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所作的数学和语文能力评估结果显示:25%的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35%的学生对阅读和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差或有困难,读、写活动要花费他们很大的气力,10%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没有掌握阅读和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至于他们无法完全理解课文的含义。(注:汪凌《法国九十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外国教育资料》2000.1)
  (三)学生之间的差异加大
  一向为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引以为豪的法国人在面对可能造成功能性文盲的学业失败现象时,不禁为这种危机重重的教育现状而感到忧心忡忡。为了缩小学生间差异,法国实行了一些例如“支援教育”“加深教育”的举措,但由于实施不力,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异质化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以往教学大纲的指向、教育内容的安排、课程结构的单一以及学业评估的标准都严重地落后于时代,而这种背离导致了教育水平下降的尴尬。法国教学大纲委员会的主席费里曾说:“在历史上,我们的共和国学校提出了可以想象的任何可能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来没有提出过向儿童传递的内容是否合理的问题——这是令人惊讶的!”(注:汪凌《法国九十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外国教育资料》2000.1)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法国教育曾经是欧洲大陆型教育制度的典范,我们从法国人热衷于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或许可以找到以往教育的症结所在。
  (一)强调理智 从笛卡儿开始,人文主义就一直强调理智至上。他们指出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通过学习古典语言,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学会思维和论述。同时,古典主义严格地区分理智与日常生活。
  (二)强调学术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精深的学问,强调系统的正确知识。这种严格注重学术的古典人文教育认为,这样能为学生开辟足够的多方面的发展道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兰西文明为由,对实用主义的科学不予理睬。但缺乏科技和实用使得法国教育脱离了时代,也使得法国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远不如英、美、日诸国。因此,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面对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法国才开始通过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逐步转变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即在基础教育中开始重视培养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以及旨在提高个人适应性的科技教育。
  法国教育改革在突破传统这一点上是很艰辛的,就像在法语取代拉丁语占据语文教育主体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样,法国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传统可能带来的阻力。法国的语文教育正是在法国整体教育改革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之下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学术到实用的漫长过程。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法国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在教育领域绝非一无是处,而相反,这种传统以其强大的文化底蕴在与现代意识融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兼收并蓄的效果,并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营造了许多亮点。法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样的改革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二、从精英教育的文学推崇到民主教育的能力至上——法国语文教育学科的重新铸造
  精英教育把语文等同于文学,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以往法国语文教育在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首先考虑文学。这种选择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选文标准 对于语文教材的选文,首先考虑的是文学性。其教材多是法国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虚构的叙事作品又占了大多数。这种标准在1987年的语文大纲中还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校学习的对象而已。
  (二)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作品的审美和形式的一面,推崇原着的权威性。
  (三)教学目的 法语教学的目的曾被普遍的理解为“学习读和写”,即让学生学习欣赏、探讨和模仿古典文学名着。
  (四)评价方式 左右法国语文教育的主要是EAF考试,这一考试注重考评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其中包括口头介绍某一作品的内容及结构并对之进行评价、分析某一言之有理的辩论作品、撰写论文等。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法国语文教育界认为,如今的法国已经不同于19世纪的法国,语文学科本身有了发展变化,而且学校的任务和学生群体的性质也有了发展变化。学校不再是培养精英的殿堂,而是一个民主化的场所。正如前法国教育部中学总学监皮埃尔·克拉腊克在《法国语文教学》一书中所说:学习本国语言不是为了成为文人学者,不是为了口才出众或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注:刘正伟《法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向民主化迈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5)在学生的学业生涯告一段落的时候,语文教育有责任让学生们在这一领域获得一些在其他地方可以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思考的能力;2.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的能力;3.交流的能力;4.比较各种观点来建构自己观点的能力;5.在观点论证中的自治能力。
  这种把培养语文学科多方面能力从纯粹文学教育的框架中解脱出来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它实际上是语文学科性质的一种重塑。其实际价值在于把语文教育从文学教育真正还原为法语教育,使语言、表达、文化在其中都显示自己的价值。而对于文学本身,法国语文教育强调了其作为一种参照性的文化遗产进行学习。(注: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2)
    三、从专制的学校文化到基础的共同文化——法国语文教育内容的定位转变
  法国社会坚持教育属于国家的信念,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所产生的一个相当深刻的影响是语文教育希望它经过深思熟虑所建构的学校文化体系,即教学内容,也能够保持一种权威性,拥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进而进行流畅的传递。
  事实上,这种权威性并没有得以完美的保持,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危机的本质恰恰在于学校文化丧失了权威性。当现代教育持“儿童中心”的观点时,语文教育的内容必然向生活开放,强调方法重于内容,过程重于结果,反省重于知识,提倡在学校中引入活生生的文化、视听技术和信息技术,甚至将职业化提前。而在集权的权威看来,学校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应该有着明确的界限,语文的权威文化也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今天看来,这种权威性的丧失,不在于法国语文教育确立学校文化的行为本身,而在于其为确立这种文化权威而走向了保守和封闭,必然带来人们对其合理性的逐渐置疑和批判。摒弃了合理的权威也就走向了专制。现代教育的发展使人们不可置辩地反抗专制,所以法国语文教育所力图建构的权威学校文化由此进入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
  在社会文化影响不断侵入的今天,法国语文教育开始了对学校文化逻辑上的转变,把合理性作为依据,因为只有合理的才是权威的。在教育改革对教育内容的定位上,法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概念。它体现于法国教育的所有学科当中,包括文学、人文科学、艺术、科技、外语、体育等领域。这种共同文化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履行公民义务的基础知识,以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又意味着把学生未来学习与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和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联系起来。
  尽管“共同文化”并非为语文学科所独有,但法国语文教育的内容在参与这一“基础性共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定位的历史性转变。它不仅顾及到儿童的个性与发展,也有利于语文教育内容的动态发展,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制止社会排斥,增强语文教育自身的竞争力。
    四、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到论说性能力的获得——法国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论导向
  以往,法国中小学法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一些事实知识的记忆和传递,以便尽快进行文学的学习。上述情况造成三个后果,其一,法语教育记忆性知识的内容是繁重的、超负荷的;其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忽视了法语的实际应用;其三,无法张扬学生的个性。
  从70年代起,由于语言学、教育社会学以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使法国中小学法语教学越来越多地把语言的实际应用作为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攀点。因此,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法语教学的内容均加强了对学生实际运用本国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口头的和书面的交流。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知识的记忆”只有在能力得到发挥的基础上才有具体意义,知识的传递和个性的发展也应该是互为补充的。法国自90年代起的语文教育改革也是以“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为主旨的。(注:汪凌《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全球教育展望》2001.4)
  在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法国1998年的新版语文教学大纲以独特的视角创设了“论说”理论。在法语中,“论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词,它可以解释为“演说”“交谈”“辩护”等,也还可以译为“言语”,或者就是“说话”。这个概念试图反映语言多种多样的运用形式。既然语文教育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中心目标,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促进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尽可能多样的表达形式。(注:汪凌《法国普通教育高中语文大纲介绍》,《全球教育展望》2001.12)学科技术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最终框定了“论说”这一概念的三个层次,即陈述、互动和用法。
  (一)陈述 即语言的主体,如何运用概念、修辞、论据和科学的言语,满怀信心、充满客观色彩的发言,以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说服对方。而且这个发言的主体要考虑发言的立场、接受的群体,并能自觉地承担其后果。
  (二)互动 论说往往不是单方面进行的,不论是个体性论说还是双方交互的论说,都不是孤立的,论说的对方彼此构成了论说者相互面对的即时即刻的境域,论说的主体试图在每一次进行论说的时候向对方施加影响。论说在互动这一层次上体现了对语言对话交往性的重视。
  (三)用法 这一层面参考了符号学的理论。论说主体所运用的话语、体裁、修辞和风格并不全是他自己发明出来的,任何论说都是集体实践的一部分,集体实践为论说主体提供了“用法”信息,而论说主体不断地对它进行某种程度的加工造就。也就是说主体发言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符合交流情境的“用法”。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论说的能力,就是让他掌握有关的“用法”。新的“用法”沉淀下来,也会成为规范。而“用法”这个层面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它包含在每个人的话语言谈中,并凌驾于其上。
  这三个层面彼此互相联系,他们分别展现了“论说”这一概念的个人侧面、人际侧面和客观性侧面。可以看出,法国新版语文教学大纲试图用“论说”这一概念来涵盖多种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如叙述、描写、解释、提供论据的辩论等。学科技术小组力求由此冲破传统以文学为主的语文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知识技能,获得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自主表达和辩论的能力。
    五、从学科教育的经典范式到途径多样的综合板块——法国语文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轨迹
  在各种课程模式中,分科课程在全世界都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并且为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法国语文教学亦遵循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甚至在语文学科内部也有更详尽的划分,并形成了经典的范式。法国以往的语文教材很重视法语语言和法语文学内部的规律性。编制的语言课本从法语语言到作为其源头的拉丁语、希腊语;从词、词汇到句子语法规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封闭的内在结构;文学课本则既从诗歌、戏剧、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体裁组编课文,又按由古至今的顺序安排法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特别是法国历史上着名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人类文化遗产。
  但在分科课程日臻成熟的同时,其弊病也日渐显露。各学科的严格划分,是影响学生获得一般概念、建立学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障碍,不仅可能带来每个学科自身的封闭和隔膜,也会带来学科之间的重复和教育上的浪费。所以,课程改革也是全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许多国家都在针对分科课程的局限而进行综合课程的尝试。法国在这一点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早在1969年,法国进行的课程改革自觉地把传统上一直分割开来的阅读、书写,法语语言合并在一起。1975年的哈比改革在课程的设置计划中进一步进行了跨学科尝试。以后的历次改革使法语教学更加强调各项语言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法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从具体实施来看,这种综合有两大特色:
  (一)围绕“学科极”组织综合板块(注:汪凌《法国九十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外国教育资料》2000.1)
  1994年法国教学大纲委员会在《初中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白皮书中,提出围绕学科极来组织教育内容。所谓学科极,是指将几门学科综合在一起,指向某一主题。委员会将学校的各个学科分配成三个学科极,即表达、关于人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
  法语隶属于“表达”这一学科极之中。这一学科极旨在使学生们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表达与理解的自治。同属于这一学科极的还有艺术实践、外语和数学,这些学科不是作为一种“史”,而是一种活的语言存在。所以,艺术、外语、数学和语文一样是学生基本的、工具性的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语言。这一学科极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形式的表达实践,因此教学应该注重从培养这些表达方式的有效性入手。虽然表达是一种基本的工具性的能力,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终极目标,会自我表达意味着有内容要表达,而这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这也就是其他两个学科极存在的必然性。
  同时,“共同的基石”,即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这一概念与综合的学科极是相关甚密的。它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尊重各学科本身的逻辑的同时,学科的多重性应该在学生个体上得到统一。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集中于各个学科最基本的方面,确保他们之间的最大限度的和谐。共同的基石实际指向了公民教育是在更高层次跨越三个学科极的综合。
  (二)通过多样的途径实现课程目标(注: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在法国》,《教育发展研究》20001.10)
  法国语文教育在综合课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教学目标注意围绕某些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这些中心可以是某种能力或某种价值取向。
  法语教学通过阅读、语言的口头实践、书面产品以及语言的诗意使用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一方面,多样化的途径既需要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多样化途径不需要刻意强调便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多重任务要求学生适应小组协作,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宽泛的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法国的语文教育有过辉煌和骄傲,也有过挫折和失落。从整体上来说,法国的语文教育在世界先进之列,起点是相当高的。法国人凭着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和对周围世界敏锐的感应能力,大刀阔斧地不断进行改革。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改革过程中,看清了前进的阻力,甩掉了精神的包袱,从而于传统有所突破,为现代有所创新。有破有立使得法国语文教育在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学语文教学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淼/沈帼威/韩晓蕾20032003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淼/沈帼威/韩晓蕾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49:52

[新一篇] 從中美中學語文教材比較看中學寫作教學

[舊一篇] 從內容入手改革小學作文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