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农业现代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杜晓君 沈阳农业大学农经系 沈阳 110161)
  摘要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很难想象,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能够关起门来独善其身,农业的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在国内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对外开放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可为农业的对外开放注入活力,并在农业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更多更高的比效利益。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农业现代化  市场机制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农业日益被卷入国际化的浪潮中去,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全面融合为时不远。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对外开放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农业的发展则会为农业的国际化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条件。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不断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培植和创建农业的比较优势,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农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1对外开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市场化改造离不开世界。无论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还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抑或农业经济的增长,都不能孤立地在国内进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实现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间资源的有效转换,可以加速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育,并使农业现代化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1.1 对外开放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在分配和利用资源上的基础作用,也就是说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规律来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上直接发生作用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行协调、自行组织的有机体系,这种体系在本质上是反封闭的。真正的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在一个国家内是普遍的、统一的以市场机制为中心进行运作,而且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定规范、能够完全融合的。
  农业对外开放能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传递到国内,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尽可能地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之上,因而缩短市场经济发育的探索期。更重要的是,只有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避免双重经济机制碰撞导致的信息扭曲。
  统一的世界市场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转的。农业的对外开放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国内市场经与国际市场割裂的状态,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市场机制的同质性”上实现交融。这也意味着我国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改革要向世界市场的价格体系逐步靠拢,同时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培育开放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垄断和分割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总之,农业的对外开放必然会使国际市场的运行机制逐步渗入我国的市场,使农业资源的有效组合延伸到广阔的国际市场。
  1.2 对外开放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综合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手段中,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有其局限性,唯有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可以说,农业的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的根基,是保持产业动态发展能力的源泉。
  对外开放有助于加速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随着农业的国际化,我国外贸法规透明度增加,投资环境改善,将吸引越来越多外商来华投资从事农业的合作与开发,农业的科技交流和技术转移将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农产品的竞争,其实质都是科学技术的较量。过去我国实行边境保护措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分离,致使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有感觉而无行动,所以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始终不快。农业对外开放,使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看清了我国农业的脆弱和落后。发达农业对于我国农业无疑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产生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的挑战──应战机制,合成促使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
  1.3 对外开放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农业结构
  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福利水平。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出口结构进行平衡选择,并依据国民经济盈利性原则加以动态调整,以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更多的经济效益。
  出口产业结构是整个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由后者所决定。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结果。同时,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反过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整个世界经济的贸易史,就是出口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历史,它反映了贸易商品优势转移的过程。贸易优势转移的信号通过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关联作用而传递进来。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出口结构就不能仅仅是国内产业的延伸和扩大,而且必须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然后采取反向竞争方式,把先进的国际生产力向国内转移,促进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结构上的显着特点是,劳动力丰裕价廉,农产品中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参与国际分工方式主要是立足于原有结构进行数量扩张。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大量的低水平简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势必造成贸易条件下降,甚至国内农产品市场也将有不稳之虞。
  因此,随着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农业发展的重点显然已必须转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以国内诸要素的配置为起点,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动态的多元化的整体观点,对我国参与农业分工进行现实的定位,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2 加速农业现代建设,创建农业的竞争优势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是将低效益封闭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益商品性开放式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囊括了农业发展与增长的全部涵义。
  现代农业有许多可供描述的特征及其标志,因此也可相应设计出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但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主题更为明确──创建农业的比较优势。农业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识,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在国际社会中的直观表现,它直接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梯级和竞争地位。
  2.1 比较优势的阶段性
  比较优势是各个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点。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农业比较优势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1]基本要素优势阶段。在此阶段,基本要素(指先天继承或花较小代价就能获得的要素)拥有上的优势,就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农业就是主要依赖于基本要素供给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2]创新优势阶段。在此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及差异化的产品等。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创新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同的比较优势存在着重大区别:第一,分割到的贸易利益不同。在当代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一般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地有时是绝对地下降,而较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度的产品往往会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第二,对农业及国际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有所不同。资源产品以及初级农产品对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比较小,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则能有效地启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三,国际竞争的前景不同。立足于资源或劳动密集为基础的农业比较优势,往往风险大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境况,而建立在农业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就为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伸缩空间。
  比较优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尚处于较低阶段,农业劳动力过剩,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远远于其他发达国家,农业的资金投入可谓杯水车薪。总的看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尚处于基本要素推动阶段。在我国工业化的早期,这种较低层次的农业比较优势确实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在新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农业国际化竞争中,传统的农业比较优势已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长远依托,固守传统模式所遇到的障碍将会越来越大。上述分析已表明,以劳动力廉价为基础点和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体的比较优势在新的世界贸易格局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转换已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向。当然,上述分析并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抛弃现有的出口优势,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但必须从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着眼,及时启动和推进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转换。
  2.2 农业比较优势转换途径
  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表示其技术含量就一定低。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是获得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的项目,并相继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科学奖”。还应当看到,把农业比较优势转入依靠创新的轨道上来,我国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改革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的运作日趋完善和成熟。农民做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很容易与国际市场机制产生耦合。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动会有力地刺激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并使农业与国际市场产生较强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不过,要有效地实现农业比较优势的转换,还有待于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比较优势转换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比较优势的形成从立足于资源劳动密集转向立足于农业的技术进步;出口商品结构从大宗初级产品为主转向差异化产品和高值产品为主。这样,就会使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从依赖于土地、低质量低报酬的农业劳动力转向依赖于农业的技术进步和高质量的差异化的商品组合上来,以改善农业在国际交换中的竞争地位。显然,坐等市场经济的自然组织过程来完成这种转换是不行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推动农业比较优势的转换有序地进入轨道,以减少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农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大体上应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步,在利用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加速农业技术的步伐,加大农业投入,培育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产品。与此同时,加速传统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第二步,以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来替代传统产品的出口,注意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以产品特色和加工特色创造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创建农业的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成果不断扩散到农业部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影响各国农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泰国的大米、日本的水产品、荷兰的花卉之所以能风靡世界,稳定地占据国际市场,无不与其依靠科技推进农产品升级换代有关。东南亚一些国家农产品出口发展很快,重要的一条就是奉行快速模仿的引进战略,走高起点引起进──消化──吸收──创新──输出的路子,依靠后发优势,很快就创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由于各个国家基本要素供给结构不同,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导方向也不同。机械型技术的经济表现是单位产品中,劳动要素含量低于土地要素含量,由于技术的进步显着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物型技术的经济表现是单位产品中,土地要素含量低于劳动要素含量,由于技术的进步显着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混合型技术的经济表现是单位产品中,劳动要素含量与土地要素含量大体相当,通过技术改进,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提高土地生产率,就如同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增加了劳动和土地的供给一样。毫无疑问,我国由于人均土地资源少,劳动力相对丰裕,农业现代化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技术进步为显着特征,以生物技术为主导,以机械技术为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综合配套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尤其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产后处理是农业生产的延续和深化。由于产后加工、贮运技术落后,不仅造成农产品的惊人浪费,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价值量,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等技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水平。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作物栽培和畜禽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诸如环境调控、配方施肥和配合饮料、品种选用、栽培与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病防治等过程,都已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薄膜覆盖等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这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效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其利用范围,改进利用方式,并相应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转化的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依靠商品组合,使农业比较优势的源泉多元化。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部门内贸易蓬勃兴起。所谓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商品。在部门内贸易条件下,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化。这种产业内贸易在经济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可以从产业内贸易中获得额外收益。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一个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内贸易可在压缩本国产品种类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品种类。例如,假设甲乙两国各自生产10种不同的农产品,如果他们之间贸易,每一国都将其农产品种类减少到8种,但两国消费者实际选择范围却扩大到了16种,消费者将受益于更大的选择范围。不仅如此,甲乙两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后,他们还可以更大规模地集中生产余下种类的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比较优势。正是这种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存在要素“禀赋”和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因而具有多元化的潜在优势。国际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和不断细分化趋势为实现这些比较优势提供了可能性。过去,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往往集中了少数几类产品,致使我国农业的许多优势产品没有登上大雅之堂。因此,在考虑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时,在产品上应发展多种经营,在贸易地区上应发展多角经营,建立起一个富于弹性的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门类齐全无所不包的农业体系只有在封闭的经济形态中才有其效益和价值,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则会导致负效益。许多实行开放经济且比较发达的国家,总是相对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对那些没有要素优势的产品,要么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要么让其在竞争中以一种低的代价自然萎缩,促使稀缺资源流向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中,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应包括两个方位。一是农业部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部门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合理确定粮食安全界限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林业、渔业及食品加工业,并制订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比例。此外,要扩大饮料生产,从而促进种植业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化。二是农业地域结构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合理的地域分工,以解决农业生产在地域上趋优分布和各农业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问题,最终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现高值部门或产品对低值部门或产品的替代,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结构达到各种要素边际生产力的最大化,并整合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11-14,35F2农业经济杜晓君19951995 作者: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11-14,35F2农业经济杜晓君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0:42:59

[新一篇] 對傳統與現代及其相互間關系的闡釋

[舊一篇] 對現代性的重新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