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南北漂"—晚清至民国北洋时期的都市楼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北京人的买房观念

离开首都,北京人为什么买房?第一代是观念更新结果,十年前一群北京土着打破“我是北京人,怎么能住到通州”观念,开始的“图便宜”的“郊区生活”,此后,昌平、大兴、顺义等开始陆续接受“广义北京人”的乔迁,胖哥的意思是,这包括了许多长期工作在首都,携金入室的;第二代是价格引导的结果,胖可满怀激情地说,通州示范,一个旅游地产的概念,让北京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五环外普通住宅三分之一的总价可以在河北秦皇岛看海,可以坐拥天涯海角,再进一步,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天津;第三代是改善生活品质,与其进城为奴,不如出城当寓公,当然如果你的钱包更暖和,百万别墅已经对五环北京虎视耽耽了。

鲁迅的买房生涯

鲁迅先生1912年5月到北京任职,开始了他10余年的“京漂”生涯。“京漂”自然要住房,但以百余年来北京的房屋售价与租金来看,像鲁迅这样的“京漂”族并不需要为住房而苦恼。 

鲁迅先生19l2年5月到北京任职,开始了他十余年的“京漂”生涯。“京漂”现在称为“北漂”,其实还是说“京漂”更确切。因为,中国历史上首都不一定在北京,而有许多人会因为政治理想或文化理想而漂在首都,他们都算该“京漂”。

鲁迅故居——八道湾11号 

   到了1919年,为了全家团聚,鲁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鲁迅花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中国历史上货币的购买力以米价来衡量最为可靠。1919年、1924年北京的米价每百斤平均价格分别为5.35元和7.94元。这就是说,八道湾房产约值7万斤米,以现在米价2元一斤来算,大概值14万元钱。同理,西三条四合院房价约值12500斤米,相当于现在的25000元。鲁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稿费、讲课费。这样看来,八道湾房产约需鲁迅一年的工资,而西三条四合院只值两三个月的工资。
  
   也许有些人会说,鲁迅收入较高,难以看成通常情形。据着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调查,1927年北平小学教员月薪是38元至50元,年薪大约是500元,买西三条四合院那样的房子,两年工资就行了。而小学教员的生活,在当时被认为“素称寒苦”,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

以百余年来北京的房屋售价与租金来看,像鲁迅这样的“京漂”族并不需要为住房而苦恼。鲁迅在北京租过房,也买过房。刚到北京时,鲁迅住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的S会馆,即山会邑馆,“山会”指山阴县和会稽县,这两个县是清代绍兴府所在地。鲁迅在山会邑馆写出他的成名作《狂人日记》等作品。北京历史上有许多会馆,大多是京官为了方便家乡读书人来京应试及候补官员暂住捐建的,同乡求居例不交租,或只交很少一点管理费,鲁迅当时交的租金也不多。 

鲁迅第一次买房
  
  鲁迅一生买过两次房,其中第一次买房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买的是西直门内一座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前后三进,有正房有厢房有耳房有花园,还有一个小跨院,将近30间房,成交价是3500块(银元,下同)。鲁迅钱不够,是跟弟弟周作人合买的。周作人手头也不富裕,两人征得母亲同意,把绍兴老家的祖宅卖了,卖了1000块。然而房款还是不够,鲁迅又去银行申请了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贷款,贷了500块,才把房款凑齐了。
  
  当时北京房地产业远不如上海发达,没有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商,市场上卖来卖去的多是二手房,所以房产中介大行其道。鲁迅哥俩买这套四合院时也请了中介。请中介得掏佣金,买主得按成交价的3%付给中介佣金,卖主得按成交价的2%付给中介佣金。
     
  前面说过,鲁迅还去银行贷了点儿款。当时贷款利息很高,鲁迅申请三个月的短期贷款,利息是13%,他贷500块,得还565块,相当于年利52%,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贷款利率。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金融业比较落后,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所以银行也好、钱庄也好、当铺也好,所有金融机构都在用很高的贷款利率来保证有利可图。

当时的租房情况

那么,租房情况又如何呢?晚清名士李慈铭在户部当官,租住了套有20多间屋子的豪宅,月租在光绪六年(1880)之前为4两银子,光绪六年之后涨到6两,以6两算,平均每间房的租金大约是15斤米。1923年8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搬出八道湾,在砖塔胡同租住了三间房,月租8元,按当时米价,约值100斤米,平均每间租金为30多斤米。1927年北平小学教员每户住房平均4间,房租平均6元,每间租金约值15斤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据1952年北京各省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当时会馆房屋每间月租通常是十几斤米,比较高的云南、陕西两省会馆的月租21斤米,这个租金大致就是当时的房租市场水平。
  
   从历史上不难看出,自晚清至民国约百年内北京房租相对稳定,大致是每间房月租十几斤米。由于房租和房价正相关,所以有理由相信房价也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状况的存在,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土地、房产产权属于私人,个人情况各异,房价是难以人为调控的,反映的是市场的真实水平。而当下北京房价高得让工薪阶层消费不起,显然已经脱离市场规律,房价能否理性回归,路程还很长。 

天不下雨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待遇  

        所以民国不亡,是无天理了。
  北洋和民国花那么多的钱请知识分子骂自己腐败,不是自掘坟墓吗?
  物极必反,49年后知识分子贱如泥,也该自找原因。可惜老舍自杀之前,幡然悔悟:“当年骂蒋介石骂错了。”,惜哉晚矣。选错路线,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人在做,天在看,欺天骗鬼,那就要在人世间遭报应的。
  再普及一个人民币的小知识:49年第一套人民币,兑换率:1银圆(就是鲁迅买四合院用的那种袁大洋)=1人民币。之后大概在195几年,第二套人民币兑换率:第二套人民币=1万第一套人民币。
  也就是说,当年鲁迅用的2.5万大洋,按兑换率换算成人民币(现在的第五版)约等于2.5亿元人民币。

民国买房:要请亲友见证画押

据民国13年的买卖凭证显示,出典人在一定期限内(假设5年),将其所有的房地产,以一定典价将权利过渡给承典人。双方首先要签“典契”,而典价就是“押议”,即大洋700元,如果房屋破损需要修缮的,就得再签个“装修单”,让出典人负责找人维修。出典人在典期届满时交还典价和相应利息从而赎回出典的房屋,即“回续”,假如5年期满未能交还,那就得“让期”,由承典人补足典房的差额而取得房屋的所有权。

另外,在这几张纸的下方,还有长长一排黑色的“十”字或“押”字。原来,当时房产交易可是要有证人见证的。因此当事人就会找来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共同见证整个交易过程,每个证人最后还要签字画押。

除了房产交易证,“国民政府财政部验契纸”也很特别。该纸呈长方形,较瘦长,下端还贴着两枚形似邮票的玩意,叫作“国民政府印花税票”。

历史上的京漂

历史上最着名的“京漂”可能是杜甫,作为没有正式职业的文学青年,杜甫曾长期漂在长安。长安的生活成本很高,杜甫过得很辛苦,到处蹭饭吃。他的后辈白居易在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曾去拜会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顾前辈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居大不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京漂”族“居大不易”呢?在今天,自然是住房。因城里租金高,“京漂”们往往住郊区。而从历史上看,“居大不易”的原因主要是米贵——这一点从“长安米贵”、“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枝)之类的成语可见一斑,至于住,却并非那么让人苦恼。 

民国时期的房子特色

民国时期的房子杂糅了晚清以来的传统古典风格与现代西方文明,在端庄典雅的同时,展现得越来越大气,格局恢阔。

上海民国时期建筑

广州民国时期建筑1

广州民国时期建筑2
  


编者 2010-07-20 06:26:25

[新一篇] 論民初議會政治失敗原因

[舊一篇] 朱健國:「新三國」隱喻「新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