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开发的现状与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4省,北京、天津2直辖市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继南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之后,最具发展潜力与最需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带的重要区域。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带动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90年代初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长江三角洲及其沿长江干流地区的对外开发开放,带动了中部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90年代后期及下世纪初,环渤海地区势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的热点区,在地域上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构成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三大核心区,成为全国第三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在这一区域内,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地区、以京津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地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地区,三者所构成的经济区域,位于辐射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面向东北亚、贯通欧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并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全国最大的科技密集区,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比整个环渤海地区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有条件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核心区。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开发的现状
  1.区域经济开发及其成效
  (1)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
  以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发展轴线所构成的经济区域,位于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地处经济发达的辽东半岛、京津唐地区和胶东半岛,通过沿海岸线的大连、天津、青岛等各大港口,对外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贸易联系;通过纵横密布的陆上交通网络,对内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为广阔腹地,把“三北”(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与华东部分地区的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北方内陆“三北”地区的重要结合部。该区域是东北、华北各省和西北部分省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包括日、韩、俄在内的东北亚跨国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最佳地区和投资环境良好的国际协作区,是中国北部开展国际竞争的主要基地,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纽带作用。
  该区域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是中国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中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地带,也是沟通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交通中心。这里拥有我国南北运输主干道和关内外运输主干道,铁路运输量占全国的30%,其中晋、陕、内蒙古煤炭基地80%的煤炭出口及外运经过本区转运;海港运输量占全国的40%,其中发送量占全国的60%,通过港口出口的外贸总量占全国的78%;公路运输有北京、天津、沈阳、石家庄、济南、大连和青岛等7个全国最大的运输枢纽。北京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以北京为中心的陆空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世界各地,已基本形成综合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津是国际性港口城市,港口已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第四代集装箱码头,有起步较早的保税区,有以货运为主、客货兼容的国际航空港,有联结北京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联结海内外的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的交通体系。大连作为国际性港口城市,已初步建成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为一体的大交通体系。秦皇岛港目前年实际输煤已达6200万吨,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该区域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基础工业实力雄厚,石油、煤炭、煤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海洋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和纺织业都很发达,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和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经济技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门类较多、配套能力强,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且商业服务业发达,集中了全国几乎各大银行的总行、中国各大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外国银行办事机构,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上海。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加工工业门类齐全,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沈阳和大连是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了以大型成套装备、机车车辆、大型船舶、精密加工机械等重型加工工业及塑料制品、纺织、食品等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北方和环渤海地区加工工业集中密度较高的城市。济南是全国重型汽车、通用机床、锻压设备、精细化工、高档纸和特种纸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热点城市。青岛是我国五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现已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体,橡胶、化工、电子、食品、机械、建材等多门类组成的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产业体系,是山东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旅游、金融、信息、海洋科研、外贸出口基地。
  该区域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极大,京津地区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区域,人才优势明显,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各城市均拥有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3)对外开放起步早,已形成不同层次的沿海开放地带。
  1984年以来,国家批准大连、天津、秦皇岛、烟台、青岛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后又相继批准辽东半岛(沈山、沈丹线以南)、山东半岛为对外开放地区,相应在各沿海开放城市内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并在大连、天津、青岛兴办保税区,初步形成了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开发区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沿海开放地带为依托的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2.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能源紧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首要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紧缺,目前估计缺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以上。按现在的规划要求,2000年缺水可能达到300—4000亿立方米。环渤海地区在钢铁、电石、铁合金、有色冶炼等方面的高耗能生产持续大幅度增加,导致能源供应紧张,仅辽冀鲁三省就有15─20%的工业生产能力闲置。
  (2)国有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转换艰难,企业活力不足。该区域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长期承担供应全国大宗能源及原材料的任务,主要的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内,技术层次较低,设备严重老化,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和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增加企业活力带来了困难。
  (3)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京津城市主导产业均集中于机械、化工、冶金、食品、纺织等,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分工不明确,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远不能适应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影响了中心城市职能的发挥。
  二、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开发的展望
  1.区域经济开发的指导原则和任务
  (1)着眼于中国北方、全国和东北亚地区,建立开放型的经济结构。历史上这一区域的各城市之间,各地区之间就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与经济协作关系,并同东北亚经济圈直接相联,航运便捷,文化背景相近,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有着极其优越的区域合作的环境与条件。近年来以日本、韩国的技术为资金,朝鲜、俄罗斯的丰富资源和劳动力为基础的东北亚经济圈正在形成。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各城市必须冲破条块分割、划地为牢的旧体制,置身于大区域之中,联结环渤海地区、联结北方地区,在竞争中合作,在联合中求发展,发挥整体优势,把城市自身的发展与环渤海地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2)面向现代化、国际化、21世纪,高起点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一批对国内外有强大辐射力的产业群体,构建中国北部的最大经济中心。该区域是我国最着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基础工业实力较为雄厚,但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换的难度大,进展缓慢。因此,其产业调整与产业转换要适应对外开放、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需要,积极开拓现代化的新领域,逐步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和出口创汇高的产业所占比重,重点加强以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基础性装备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支柱、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在全球经济外向化的大环境中,要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国际市场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双向交流的规模,通过出口产品结构和层次的转变,结合进口替代,提高经济的外向度。这一区域的经济开发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在更高的经济基点上重新构筑迈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东北亚的经济发展也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3)形成以京津经济圈为中心,以北翼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地区和南翼济南—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地区为依托,分工合理,协调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核心区,促进中国北方地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该区域是中国综合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资源开发程度比较高、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中,发挥这一地带的综合优势,联合起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环渤海地区各类市场完善、凝聚力强、辐射力大的重要经济核心区,中国北部的最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进出口门户,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交流信息中心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将有助于发挥和发展中国科技实力,推进全国重化工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三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经济的腾飞。
  2. 重点开发区域及其前景
  京津两大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覆盖面远及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广阔经济腹地,历史上与“三北”地区就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联系,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交往商埠和经济中心。全国经济、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京津两大城市继续快速提高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深入,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的经济地位、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日益提高,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将日益增强,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区域重点开放地带的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形成、发展与完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核心区。
  (1)京津首都经济圈
  京津两个特大城市要依托其优越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一方面,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科技发展轴建设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带,通过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成,把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优势连接起来,增强京津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与职能互补,明确城市的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使两大直辖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互补的城市经济结构,突出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天津更多地发挥经济中心的功能,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开发地带。另一方面,加强京津对环渤海地区的凝聚与辐射作用,通过进一步改善环渤海地区间和城市间的交通通讯条件,调整京津城市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换,扩散技术、资金、信息等经济发展要素,建立强大的区域产业带,增强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缩小城市间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提高地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网络和城市群体层次的进一步完善,在地域上形成整体经济实力相近的城市群体,组成中国北方沿海地带经济实力雄厚、发达的超大城市群体。
  北京在充分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重化工产业比较发达,加工工业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改造优化冶金、化工工业,发展深精加工产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以汽车、电子、建材为支柱、机电、精细化工、轻纺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以广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软件、机电一体化装备、微电子、生物药品、液晶显示、新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全国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建成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和国际一流的信息中心。同时重点开发建设好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要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口岸和外贸基地的条件,发展外向型第三产业;提高电子、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水平,发展轻型轿车和面包车,开拓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好“三区、三带”,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滨海地带、海河下游带、高速公路沿线地带。
  (2)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地区
  辽中南地区要通过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建成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高技术含量大的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沿海港口的有利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向沈大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加快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保税区的建设进程,逐步形成既有大连、营口等沿海开放先导区,又有沈阳及其他开放地区密切配合的、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沈阳和大连要充分发挥港口与技术优势,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其中要以大型成套装备为主,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精细化工、机电仪一体化、节能型精密机械及市场紧缺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大连还要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旅游业和海洋资源开发产业,以及信息服务、金融等第三产业,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贸易口岸,以机械、电子、轻纺为主体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重点建设好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3)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地区
  山东半岛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以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为重点,用现代高技术装备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水产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和海洋开发基地、石油化工基地以及外向型产业为特色的经济区域。要以半岛经济开放区为依托,沿青岛、烟台、威海环海公路和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和济青公路两侧拓展布局,北依东营、滨州,南依日照,兴办外商投资工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济南要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功能作用,以开发促开放,大力发展机电、轻纺、化工、食品四个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科技、信息、咨询、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同时建设好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外向型工业加工区。青岛要逐步建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饮料食品、橡胶化工基地,以青岛开发区为中心发展海洋工程、新兴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同时重点开发建设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和青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作者单位: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目加僚右
  
  
  
环渤海经济liào@①望津11~15K91中国地理徐国弟/杨洁19951995 作者:环渤海经济liào@①望津11~15K91中国地理徐国弟/杨洁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0:44

[新一篇] 環境史與經濟史研究筆談

[舊一篇] 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問題的戰略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