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五、历史负数下的异化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五、历史负数下的异化

  卡西勒曾宣称,整个18世纪卢梭只有一个读者,唯康德一人读懂了卢梭。卢梭对康德的影响可以从后者1765年哲学论文的篇名中得到启示:《把负数概念引入哲学》。反过来套用康德的语式,我们似乎有理由将卢梭称为:把负数概念引入历史的第一人。

   1749年,卢梭为构思他的首篇论文,第一次进入森林。他 寻找到的第一行负数是:“我们的风尚里有一种邪恶而虚伪的 共同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我们不断 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我们不敢再 表现真正的自己;而且在这种永恒的束缚之下;人类便组成了 我们称为社会的那种群体。因此,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我们是 在和什么人打交道”。Q F

   1754年,卢梭为构思他的第二篇论文又一次进入森林。 他进一步发现:“随着人类日益文明化,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 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了一种价值。 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指向邪恶的第一 步”。Q G“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样子,但为了本身的利益,不得不 显出另一种样子。于是,‘实际是’(tobe)和‘看来是’(toseem be)变成迥然不同的两回事”。Q H“野蛮人和社会人所以有这一 切差别,其真正的原因就是: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live withinhimself),而社会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意 见之中(outsideofhimself)。” Q I 1758年,卢梭又一次在森林隐庐中发出呐喊:tobeorto seembe?——在,还是似在?toliveswithinhimselforoutR sideofhimself?——生存于己身,还是生存于别处?这两声 呐喊如敲响市场上空的警钟,把18世纪理性昌盛、文化繁荣 的整个时代都圈进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反驳达朗贝尔建议 日内瓦开禁设立剧院的这段时期里,卢梭对整个欧洲文明生 活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击:

   在文化生活中,他揭示了剧院里的一个巨大负数:舞台。 舞台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间隔”(distance),是插在观赏者与 被观赏者之间的“他者”(otherness)。由于“他者”的“间隔”, 双方向对立面转化:观赏者让渡自己的履践权力,等待对方实 现自己,被观赏者也让渡自己的生活世界,拼命取悦观赏者, 生活在观赏者希望看到的另一个世界——角色世界里,双方 遗忘自己的程度越高,剧院里的成功气氛就越热烈; 在政治生活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让渡。议院如剧院,代议 制是政治领域的剧场化。政治生活中的他者,即议院中的讲 台。围绕着这个讲台,代表与被代表者也在与自己疏离、间隔。 被代表者让渡出自己的主权履践,转由代表者去表演;代表者 遗忘自己,以取悦被代表者为能事。双方遗忘自己的程度越 高,代议制的虚假繁荣就越热烈;

   在伦理生活中,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 往往与他们自己不甚相似,仿佛完全变成了不同的人;Q J 甚至在语言生活中,他也发现了语言造成的间隔与转化: 命名者向被命名者转化,主语向宾语转化,自我与语言之间并 不透明(transparency),存在着危险的阻隔、暧昧 (obstruction); Q K

   到了1775年,卢梭垂垂老矣。他在《忏悔录》中设定读者 为审判者,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人评判,结果发现,法国的读 者是一群被伏尔泰教唆的攻击者,只会在马路上向他扔石块。 卢梭在绝望之余,再写自传,这一次定名为《让·雅克审判卢 梭》。他克服了“它者”、“疏离”、“间隔”、“让渡”,把自己交给自 己审判。这是一场更为酷烈的内心交战。交战结果,卢梭还是 坚持他20年前的发现:

   “如果不是从他内心深处发掘,人类自然的描绘者和辩护 者什么时候才能取得他的模特儿?他所描述的自然恰恰正如 他在他内心处所感到的自然状态……

   “然而,这样的人,一个活得像个人样的自然人在哪里?在 我们中间,这样的人已不可能找到了。人们并不是为了生活而 活着,而是为了使别人相信他们活着而活着!” Q L 还是tobeorseemtobe,还是toliveswithinhimselfor outsideofhimself,还是那个典型卢梭风格的问题——touR jourshorsdelui“生活在别处”?

   这是一个具有极强繁殖能力的语式。在此之下,卢梭哲学 中出现较多的法语单词是:distance(间隔)、froid(疏离)、opR po-sitionnel(异已)、objectivation(对象化),所有这些频率 最高的单词最后逼向一个中心单词:aliéner。50年代苏联学 者和60年代中国的译者囿于当时的局限,都把这一中心单词 aliéner翻译成“疏离”。但是,这并不妨碍90年代的中国读者 在这一并不“透明”的翻译中逐渐读出卢梭的“透明灵魂”—— “异化”——aliéner,抗议人类自脱离自然状态以来的全部“异 化”。

   异化概念的出现,是卢梭“误入”森林以后,融化神正论遗 产和笛卡儿哲学方法,对近现代哲学史的发展作出的最大一 项贡献。尽管卢梭后来确实误入歧途,把异化概念引伸为一种 危险的政治哲学,但仅此贡献本身而言,卢梭已经高出同时代 人一头,使后代所有正直的哲学家、思想家感佩不已。经验理 性产生不了异化论,因为它把人性看成“白板”,是外在经验的 消极承受物,无“人性分裂”之根据;历史进步说也产生不了异 化论,因为它把人的历史看成线性发展,只进不退,无对立的 内容。读一读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当时的见解,后人确实有理 由对这一派人这一方面的浅薄感到震惊:

   狄德罗说:“卢梭先生,我认为穿着丝绸衣服的雅致的恶 德,比穿着兽皮的迟钝和残酷更好。我认为在镶金宫殿里的软 枕上的淫欲,比苍白污垢的和令人生厌的赤贫的人们更好 ——他们挺卧在损害健康的湿地上,恐惧地躲在荒野的山洞 之深处”。Q M

   难怪狄德罗在写作《百科全书》自然史的第一条目“人” 时,会针对卢梭如此说:“自然界竭力给他最完美形式的自然 人,丝毫不比社会人优越!”Q N

   还有另一些人不这样看。歌德独具慧眼,如此评判两派人 的分裂:“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 时代”。S E

   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跟愚 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为的文明了”。S F

   后来的哲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卢梭的这笔遗产。19世纪的 费尔巴哈、黑格尔曾反复讨论卢梭开启的异化问题。青年马克 思1844年巴黎手稿中,人们可以读到更多与卢梭风格极为类 似的论述。到了20世纪,萨特、马尔库塞、海德格尔等人继续 开拓这一层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尽管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只 愿追溯到尼采,却不愿承认其灵感来自更早的卢梭),touR jourshorsdelui——“生活在别处”,这一当年森林荒原中孤 独漫步者的旷野呼喊,才逐渐汇聚成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化 抗议的最强音。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异化理论的早期形式,是与卢 梭准宗教化的救赎情怀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更多地呈现出 道德面目,而不是哲学面目。在卢梭的语式中,反异化要求有 一种顽强的道德倾向:对“间隔”的敏感,对“它者”的恐惧、对 “对象”的拒绝、对“同一”的渴求、对“透明”的热爱,等等。总 之,是一种容不得“异己”的反异化道德理想。精炼这批思想原 矿,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哲学批判、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的 方向,那就是费尔巴哈、黑格尔、青年马克思、海德格尔、法兰 克福学派所做的工作。20世纪后现代主义对资本社会意识形 态的批判,很大程度得益于卢梭为他们准备的第一批思想矿 石。卢梭理论的这一方向,从此酿成一种健康的批判运动。二 是社会重建、政治实践的方向,这就是后来罗伯斯庇尔、圣鞠 斯特所做的工作。法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卢梭理论一旦成为政 治蓝图,进入操作层面,将成为一种危险的政治乌托邦;道德 理想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将出现对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入侵, 出现美德与恐怖相结合的道德专政。

  后一种方向是危险的方向,灾难的方向。


朱学勤 2013-08-20 15:24:56

[新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四、伏爾泰——被攻擊的“進步”史觀

[舊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六、異化的外在層面——文化之異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