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台湾经济起飞走的是“农业培养工业”之路;无独有偶,自50年代以来,大陆也同样试图走“农业支持工业”之路。但结果迥异:台湾农业现代化为其工业积累了资本;大陆则出现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之全面破败今日已有目共睹……
农复会为台湾农村发展做了什么?
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农复会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每年从援华经费3.38亿美金中拨付不超过10%作为其运作经费),积极推动台湾土改、农会改组、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等,并协助国民党政权完成了对台湾农村社会的彻底改革。农复会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为台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国民党当局迁台后,为尽快站稳脚跟,获得台湾民众的支持,50年代初期积极推动台湾的土地改革。此次土改虽然由“政府”负责,但若无农复会的帮助与推动,恐怕难以完成。农复会在土改中的主要作用是:
1、为土改提供总体的政策规划和咨询。
在农复会中美专家的建议下,国民党当局决定土改采取比较温和的政策,分三步进行:
● 先实施“三七五减租”(编者注:即限定耕地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全年收获总量的37.5%,同时租期不得少于6年),还没有实施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只是减租。第二步是“公地放领”,就是在转移私有土地的所有权之前,先拿公家的地做示范,把公家所有的地拿出部分放领,转移所有权(编者注:转移为农民私人所有)。到第三步才是民间私有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使“耕者有其田”。(《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第138页)
在第三阶段赎买地主土地时,为避免采用现金收购会导致通货膨胀,农复会建议建议采用债券的方式赎买土地。在农复会的主导下,国民党当局公布了“耕者有其田条例”,其中对地主土地的赎买政策为:
● 征收地价之规定与补偿:征收地价,依各等则耕地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2.5倍计算。由政府以实物土地债券70%,公营事业股票成搭配补偿。实物土地债券年利率4%,分10年均等偿清。(于维君《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
2、协助“政府”清查耕地,采取措施减少地主农民之间矛盾。
在减租阶段,农复会积极推动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减少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土地改革进行到“耕者有其田”阶段时,为了彻底清查地籍,农复会提出实施地籍总归户的办法,即将某人散及台湾任何地区的土地都登记到其名下,避免在土改时有所遗漏和隐瞒。农复会为台湾省政府的地籍清查活动提供了技术和经费协助,保证了这一措施有效执行。
3、训练“土改”工作人员,为土改各项工作提供拨款。
农复会为了推进土改的顺利进行,积极配合台湾省“政府”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主要的训练有4次共6269人次,此外农复会还针对土改中的不同分工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专门训练,比如,农复会以拨款并训练司法人员的方式,协助政府解决大量不同的土地纠纷。
二、改造台湾的农会,把农会权力还给农民
为了让农会、渔会、水利会等真正成为农渔民的组织,帮助农渔民促进生产并争取利益,农复会积极推动农会、渔会、水利会的改造。
以农会为例,1952年8月,台湾“行政院”颁布了农复会参与制定的“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主要目的是建立以真正农民为主体的农会组织。对于此次改组的主要内容,农复会成员张宪秋介绍说:
● 所谓改组,要点为将会员分为两类。凡总年收入中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农业收入者为正会员,低于百分之五十者为副会员。仅正会员可当选为理事,与三分之二的监事。副会员不得当选理事,但监事中三分之一名额可由副会员当选担任。其次,选举各级农会理监事之各级农会代表,亦仅正会员可当选。故农会大政方针,业务与财务决定之权,操之真正农民(正会员)手中。
由此可见,农复会推进农会改组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农会的权力还给真正的农民,杜绝非农民操控农会的情况出现。
三、改进台湾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技术
在推进土改和农会改革的同时,农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促进生产上。农复会利用其掌握的美援资金,加上围绕在其周围的数百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改进台湾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多样性。其主要成就有:
由于肥料对农业发展非常关键,农复会设立了粮食肥料组,专门负责教授和推广合理各种施肥方法。农复会还为此专门设立实验场所研究如何增强肥力和合理施肥,并且将肥料的使用同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方法相配合,以求肥力最大化。
在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方面,为了防治田鼠,农复会专门请农试所陈德能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野鼠的种类、生活习性、生产季节及用何种毒饵,如何调配等问题,然后协同农林厅制定并开展了灭鼠计划,据估计当时共杀灭三千万只老鼠。此外1953年农复会还与粮食局合作进口巴拉松农药,免费分赠台湾各地农民使用。
此外,农复会还在水利工程、仓库、晒谷场、产业道路、防风林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推进台湾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地方自治
为了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的社会环境,农复会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其工作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955年开始实施的“基层民生建设运动”:
●“基层民生建设即村里建设,为地方自治最基层建设的一环,其目的在于求:(1)农村经济的繁荣;(2)村民生活的改善,即从衣食住行育乐六大日常生活上的改善及提高村民生活水准”。(周思萍:《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演变之研究——论国家对社区发展的介入》)
据谢庆达整理,基层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 生产建设:1.农业生产:兴筑道路、河渠等基础设施;动植物的育种、繁殖与推广;晒谷场、谷仓等农业生产设施;购置打谷机、喷雾机、牛车等农业设备。……3.农业贷款:由土地银行等机构提供购置生产设备所需的低息贷款……
卫生保健:1.个人与家户卫生;2.兴建公厕、公浴、公井,以至推行畜舍与家屋分离等环境卫生相关工作;3.妇幼卫生;4.传染病防治……(转引自毕天云《台湾社区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
农复会成功实现台湾农村复兴对大陆的启示
农复会并非政府机构,其资金和权力皆有限,却又为何能获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对在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建设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增加生产与社会公道并重,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农复会从成立之初便强调促进生产和解决社会公平并重,这从其所秉承的理想及其实际所做的工作便可看出。
对于农复会的使命和理想,身为农复会负责人的蒋梦麟曾经在1953年有过很精辟的介绍:
● 农复会的工作,是根据两个基本原则:(一)社会的公道,换言之为公平分配。(二)物质的福利,换言之为增加生产。
我们要想把这两者达成平衡的境界。单独的只讲社会公道或公平分配,其结果是均贫。反过来说,若只讲生产。其结果会使富者更富,贫者仍贫,贫富悬隔的鸿沟,因此更为加深。
土地改革,为讲社会公道最要紧的工作。台湾的土地改革,在今年(民国四十二年)年底可完成。
增产最基本的工作,是水利、肥料和病虫害之防治。很谨慎的能把分配与生产配合起来,在世界这角落里,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把钥匙。(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
就实际工作而言,从农复会三十年的成果来看,它的确做到了推进农村制度改革与实现农业技术创新齐头并进。农业技术方面它竭尽全力提升台湾农业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财富的快速增长;体制上它积极推动土地改革与农会改组,让农民获得自主权和发言权,让所有的农民都享受到了财富增长的好处,让财富的分配实现了公平。这显然完全不同于与大陆同时期所推行的“城乡二元体制”。
二、帮助农民解决最基本、最实际的需要,不要用“我们的幻想教农民”
农复会之所以能快速获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在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从农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实际的需要出发,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民需要什么,用“我们的幻想教农民”。蒋梦麟在主持农复会时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 “自地方及农民处了解彼等需要,而非教导彼等何者乃彼等所需要。因彼等所需,彼等自身了解最清楚也,由此一方针,故本会工作常在进步中,常从农民处获得新的经验。吾等不以先入之观念推行工作,但虚心自农民处学习。此乃本会方针所以不断进步之一重要因素。不问吾等之意如何良好,计划如何健全,倘不为农民所需要,吾等无法面前使之实行。”(蒋梦麟《对穆懿尔博士致克利夫兰先生关于本会工作基本思想演进一函之补充》)
这一点从农复会为宜兰农民建水泥晒场一事上便可看出,农复会秘书长张训舜回忆说:
● 宜兰地区水稻收成期经常下雨,稻谷无法晒干,当然最好的是使用稻谷烘干机,但那时一方面是进口的,成本太高,一方面是农民还必须具备操作的知识才能使用,因此最简易的方法是铺盖一个水泥晒场。这类的构想,虽然最简单,却在实质上嘉惠当地农民。农复会铺设一千多个水泥晒场,分散在各适当、需要的地区。这种计划的推行,也不需经过行政机关层层的例行公事,而可直接向当地县市乡镇公所、农会接洽、提出建议,并给与经费补助。(《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P104)
由此可见,农复会首先做的就是帮助农民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而且是用最简便的让农民觉得最经济的办法。确实对农民有益,农民才能心服口服,才能心甘情愿接受指导。
三、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复会里工作的专家几乎都是各领域里的顶尖人才
农复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保证就是它的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都是农业技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一流人才。尤其是50年代初期,在农复会里工作的专家几乎都是各领域里的顶尖人才,既有很好的学术训练,也有很多实务经验。
农复会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台湾农业现代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农复会曾多次聘请海外专家到台湾进行实地指导,其人员也多次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1972年,农复会会同由台湾经济教育部门共同拟定了培养农业人才的方案,主要内容是:
● 一是对农村建设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期培训,预定在10年内选派500人到海内外接受高级训练,以备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二是训练农民,对于现有农民和未来的农民进行训练和培育。三是对农村建设基层干部进行培育和训练。农村建设基层干部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农业行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农业教育人员、农业企业经营人员以及乡村医疗卫生、工程人员等。台湾农业教育的实施,对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潜力,为台湾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徐鲁航《农复会与台湾农业的现代化》)
正因为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农复会才能不断调动国民党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促成其计划成功实施,也才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协助。
四、政府提供完全的信任和支持,“授予农复会最大工作自由”
最重要的一点是,农复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当时的环境为农复会提供了两个重要的保证:
1、因为农复会是中美联合成立的,因此它的运作相对于国民党政府部门而言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不受各繁杂的行政程序和权力的牵绊。蒋梦麟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回忆受命管理农复会时专门谈到蒋介石的话:
● 委员长(蒋介石)果断地说:“你去负责任,要什么人你去派,派了之后,你和行政:长商量好了,不必跟我说,我事情也忙,这件事情,就请你全权去办吧。”
这12年之中,政府对于农复会的工作和一班负责工作的人,只有信任,没有一点怀疑。所以我说,得到政府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事。假如政府不信任,不但土地改革的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一切事情,也都会办不通的。(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
此外,张宪秋也谈到“工作自由”对农复会的重要性:
● 授予农复会最大工作自由,由于极大幅度之工作自由,农复会得以避免各种公文与行政手续。发掘问题,迅速协助最适宜之机构予以解决。或协助不同机构,从各方面进行,达成一项总的目标。使当时各界一致工人,农复会办事效率远高于一般机构。
2、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由于每年3380万美金的援华拨款交付农复会使用,农复会便不发愁资金问题,同时在这笔资金的使用上边也相对独立,“不需向预算单位或主计处商量,只要一方鉴定出问题,一方认为由此需要即可进行”。如果没有这些经费作为基础,那么农复会上述一切工作基本没有可能成功,即便是国民党政府提供拨款,则财政方面避免不了牵绊,其成功的可能性恐怕要大大降低。
除了拨款之外,美国还不断派遣技术人员赴台考察和交流,帮助农复会针对台湾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可否认,这些技术人员在解决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大陆农村目下全面溃败这样一个沉重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农复会的成功经验,更有其特殊而沉痛的借鉴价值。
共和国辞典 2012-03-28 00:32: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