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清宣统三年的十二月,这个冬天特别冷,这个冬天,是属于清末最后一个皇太后隆裕的。原本,她这个皇太后,就是一个摆设,小宣统溥仪,不过是兼祧光绪,即做光绪皇帝兼职的后嗣。因此她这位一向不受光绪待见的皇后,即使升了一格,也是有名无实。所以,西太后翘的时候,尽管小皇帝很小,却并没有让隆裕临朝垂帘。而是让宣统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做了摄政王,实际掌管朝政。此时作为皇太后,要说一点影响力没有,也不好说,但没权是肯定的了。自古以来,如果不是临朝称制的话,太后的影响力,主要依赖她跟皇帝的关系。而此时的小皇帝,实际上跟她不过是陌生人,就算她想有所作为,又能怎样呢?
何况,这个被光绪冷落了二十来年的皇后,原本就是一个没什么脾气也没什么追求的女人。她长得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有点丑。生着两颗龅牙的她,总是闭不上嘴唇。我写的辛亥革命的小书,编辑好心,弄了好些清末人物在上面,其中就有隆裕。可是编辑弄错了,把珍妃的像张冠李戴。本来清末的女子照片,大抵都很相似,但偏龅牙的隆裕,大家都认得,书一出版,就有好些人抗议。这副尊荣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属于典型的非福相,据相书上说,很不旺夫的。她之所以能被选为皇后,百分之百是因为她有一个姑妈,也刑叶赫那拉的西太后,这个姑妈,把自己的内侄女派给皇帝做皇后,一来是想更好地控制小皇帝,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是想让方家园(她的娘家所在地)的人,有人能从大清门进宫,替她出了这口闷气。西太后虽说贵为说一不二的太后,但出身偏妃,却是她永远的痛。
长得不漂亮,又是被人强塞给的皇后,当然不会讨皇帝的喜欢。光绪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但作为皇后的叶赫那拉二世,也是一个懦弱的女人。事实证明,在光绪身边这些年,她并没有依仗娘家的势力,在宫里作威作福,却在太后和皇帝两边受气。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执意要废掉光绪,根本没有顾忌这位娘家内侄女的面子,而她也一声不敢吭。只是由于地方大员的反对和列强的不高兴,西太后才未能遂愿。庚子年西太后给光绪选了个顽劣的大阿哥(名义上是光绪的子嗣),也没有征求这位母后的意见。事实上,以隆裕当时的地位,如果她足够地聪明,也足够地刁滑,在宫里兴风作浪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不能掀起大浪,但借助姑妈的力量,稳固自己的权势,应该是可以的。
然而,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后,隆裕却一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人,宫里宫外,没有人把她当回事,经常被忽视掉。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和尊重,又没有能力挟制丈夫,也就连带着失去了婆婆的信任。因此西太后也因为她的无能,不能挟制光绪,对她不满意。这些年来,她挨的骂甚至比光绪还多。上下都不得意,自然,宫里就没人把她当回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清廷不得已,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一出山,清廷迟迟不肯答应的立宪落了地,皇族内阁被取缔,惹下大祸的摄政王被挤兑退位,另一个惹下大祸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差点小命不保,若不是英国人护着他逃到了青岛,十个脑袋都没了。没有了摄政王的小皇帝,只能名义上由太后来照看了。所以,只有在清朝油尽灯枯的最后几个月,隆裕好像有了点权力。
但是,这个权力,也是象征性的。因为既然立宪了,责任内阁就负有完全的行政权,而在实际上,由于内阁总理大臣是袁世凯,所以,没独立的小半江山,所有的权力,都在他的手上。可怜的隆裕,所当的最大的家,就是在袁世凯的连哄带吓唬之下,把宫里的内帑都给了他,到底是做了军饷,还是干了别的,真的不好说。
显然,此时的隆裕,虽然真的做了几天太后,但能做的事,却十分可怜。原本,启用袁世凯,就满人而言,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不得已,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此时的满人贵族,除了一个良弼,看起来好像有点本事,其他人都是只会说大话的好汉,就是真把剩下的那点兵放在他们手里,他们也不会指挥,荫昌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而那个良弼,却一直处于受排挤的状态,并没有亲自带兵历练过,因此没有能够掌控的部队。由满人组成的,属于新军系列的禁卫军虽然有一个师,但并没有哪个士兵想为自己的朝廷一战,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粮饷能不能保证。当把所有的牌都压在袁世凯身上的时候,有了“权”的隆裕,无非成了人家摆布的对象。
当然,袁世凯是靠不住的,即使从个人道德角度,这个早就对他恩断义绝的朝廷,凭什么让他为自己火中取栗呢?退一万步,他袁世凯就是有心,也做不了曾国藩,挽救不了这个行将崩溃的朝廷。在他跟南方交易达成之际,剩下的事,就是威逼隆裕答应退位了。这种事,袁世凯自己出面不合适,赶寸了,这个时候,袁世凯碰上了革命党的刺杀,正好借机不露面,让亲信赵秉钧和胡惟德等人逼宫。
这种时候,既然最后的靠山靠不不住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体面退位。虽然满人亲贵还在叫,但他们所依仗的,居然只有一个指挥北洋军打下武汉三镇中汉口汉阳的冯国璋,此时,漫说冯国璋已经被袁世凯调回了北京,就算依然在前线,他也只会听袁世凯的。这个北洋之狗,固然对清朝很有眷恋,但毕竟还是袁世凯的人。放言要跟汉人拼命的满人贵族,不是没有,但指望什么人来拼呢?据说有贵族军校的学生可以指望,他们会拿枪吗?当良弼也被革命党炸死之后,隆裕太后的朝上,就连个人影也没了。那几个信誓旦旦要以死相拼的,也都开溜了。禁卫军只消冯国璋保障他们的粮饷,也就都没了脾气。
据说,赵秉钧等人要求清室退位最后通牒式的奏章,被放在养心殿整整搁了三天,隆裕毫无动作。第四天上,才在赵秉钧等人催促下,在大家一起的哭声中,把这天大的事给办了。这三天,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隆裕毫无心肝,对此塌天大祸毫无感觉,还是她踌躇再三,下不了决心?按道理,应该是后者。不过,此时的隆裕,真正的担心,已经从大清基业不保,到清室优待条件上去了。保大清江山,凭她孤儿寡母,自己也知道,完全力不从心,要保,也就是保自家和小皇帝的性命了。在她看来,她们孤儿寡母的身家性命,也就看袁世凯能否履行这些条件。所以,在于退位诏书上盖玉玺之前,她再三问赵秉钧,袁世凯能不说话算数。而眼看就要做总统的袁世凯,不想让人说他是王莽和曹操,自然很乐意保全逊位的帝后,所以,她的担心,其实不必要。
宫里的太监说,退位诏书下了之后,所有的奏章都消失了。隆裕开始还有点不习惯,曾问奏事处,为何没有奏章了?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清已经完了。这不是笑话,而是一种生活的惯性。皇帝退位,这样一个在后人看起来好伟大的决定,其实在当时,完全是华山一条路的选择。如果不这样,我们的隆裕皇太后,就只能抱着小皇帝跳井了。漫说隆裕没有这个勇气,就是有,别人也不会容她这样,小宣统还有自己的亲爹娘哪。整个满人统治集团,在外地的,还有个把自杀的,在朝里,大家早都四散逃命了。一个首领太监说的好,为朝廷捐躯的,只有神武门内饿死的两条狗。大概平日里被喂惯了,一旦鼎革,人心惶惶,太监们不喂了,自己又不会找食,就饿死了。但是,皇宫里的人,无论宫女还是太监,却没有这样的风险,即使民国了,也一样有人养着他们。
无事大话炎炎,有事缩头乌龟。闹义和团的时候,满人大骂李鸿章,等到庚子议和,大家又都盼着李鸿章来。武昌起义之后,各地驻防八旗,武器优良,但都不想战。满人官僚,不死即跑。麻木,无能,听天由命。满人当时的精神状况,就多数人而言,就是这个样子,隆裕虽然贵为太后,其实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满人女子,能好到哪儿去呢?
张鸣 2012-02-26 21:53:4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