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出柜”为什么令人困惑? 头条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摘要
李银河所谓的“异性恋”的“出柜”可能让很多人都很困惑,因为太多的性和性别的规范——比如假设所有人都是异性恋——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小到大我们就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并习以为常,以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不是。


受访者:徐玢,北京同语负责人。同语,民间非营利组织,持续关注在性倾向或性别身份上遭受压迫的群体,推动公众对多元性别议题的认知、消除歧视、争取平等权益。此文未经被访者审阅。


采访者:孟尧。(实习生尹婧雯对此文亦有帮助)


性和性别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社会规范


共识网:李银河老师最近所谓的“出柜”强调自己是异性恋,有人说,她一直为同性恋的权益呼吁,为什么这个时候反而要强调自己是异性恋?


徐玢:你觉得一个人支持同性恋的权利跟他必然是同性恋有直接关系吗?


共识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她这个个案的特别之处,就是她的伴侣是一个跨性别认同的人。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不够,以为两个女的在一起就是拉拉(LESBIAN,女同性恋)。


徐玢:这正好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能让公众了解到,多元性别人群在性和性别上有更丰富的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男和女、同性恋和异性恋。跨性别群体的出现打破了性别二元的框架。


李银河老师的伴侣是生理女性,认同男性,但其实男性的认同也是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她这样的男性,也可以是别的样子的男性。现在的多元性别运动最主要关注的是个人权利。


李银河与其伴侣


性和性别都是个人权利,而不是一种社会规范,比如要求所有人都是异性恋,要求人一生下来就是男人有男人样、女人有女人样。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个人在性和性别上有自觉性和自主性。


共识网: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动力或途径来思考性别问题。


徐玢:李银河所谓的“异性恋”的“出柜”可能让很多人都很困惑,但这也是一个讨论和思考的开始。因为太多的性和性别的规范——比如假设所有人都是异性恋,假设男人/女人就应该怎么样——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小到大我们就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并习以为常,以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不是。


我觉得大家应该困惑一下,怀疑是哲学的第一步,你发现困惑了,你就有可能在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上更往前走一步。


“贵圈”真的很“乱”吗?


共识网:同志这个群体在中国很难让大多数人接受,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贵圈真乱”,一般人认为同志群体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道德构成挑战。


徐玢:我觉得不能说他们挑战了所谓传统道德。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十年维护传统家庭和婚姻的基本是同志群体,因为同志们都想结婚。其实异性恋婚姻的离婚率很高,而且有丁克的,有不结婚但是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等等,家庭是很多样的。


反而是同志们巴不得要结婚,两个人养一个孩子,尤其如果他们是大城市中产阶级的话,就是美国传统核心家庭的典型图景。可能是因为很多同志结不了婚,反而很向往。大约八年前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发表了这个结论,他说从90年代以来,美国特别热爱传统婚姻家庭价值的主要是同志群体,因为异性恋都对家庭很失望,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我认为所谓“贵圈真乱”只是玩笑,不够准确。主流价值观会渗透在任何一个群体里,包括同志群体。从整体而言同性恋的主流价值观和异性恋没有什么差别。


共识网:但是同志会更换很多性伴侣?


徐玢:你有没有做过调查,异性婚姻的男性有多少人是忠实于他的妻子的?在一生中从来没有出过轨的?你有过这个数字吗?我可以告诉你,很少。当然了,随着女性的性自主意识的增长,我相信现在女性出轨的人数也开始多一些。


共识网: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图,异性恋伴侣之间约会,到第一次发生性行为,中间会经过很多过程,吃饭、看电影等等。而同性就很快。


《断背山》剧照


徐玢:你能肯定吗?中国很大,不能从身边去判断一个社会的整体情况。我认识两千多个拉拉,什么人都有。要判断大部分人的情况是什么,就要通过社会学调查,严格设计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等等。


2005年,我们在北京的拉拉群体中做过一个很小的调查,两百多个样本,有几个问题是关于拉拉的性行为。受访者大部分很年轻,应该是在25岁以下,30岁以上的可能只有两三个。在这个样本中,50%的拉拉有过性伴侣,不管是女朋友也好还是“炮友”也好,50%就是最大的比例,性伴侣数量是小于或等于2个。


当然了,不排除当年她们想找炮友也不是很容易的可能,但是那个时候也有同志聚集的酒吧。当时我们听说拉拉圈很乱,所以这个数据让我们有点惊讶,难道这帮人比她们看起来的更为“纯洁”吗?


共识网:也许同性恋和异性恋在职业、收入或者行为方面没有太多差异,就像河南人和山东人或者养猫的人和养狗的人。


徐玢:对,主流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它塑造每个人。即使性倾向不一样,大家找对象的时候也希望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比如《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那部电影里讲的,两个人之间的障碍其实是阶级、修养、教育造成的鸿沟,很多异性恋的故事也是一样。两个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人能够相爱并一直在一起是挺困难的。


对同性恋进行心理治疗是伪命题


共识网:有很多人觉得跨性别的认同是一种心理疾病。


徐玢:对,跨性别在中国目前来说依然是归于精神障碍一类,同性恋已经不算了。但是同性恋还留有一个“小尾巴”。在现在的精神病分类手册中,同性恋和双性恋依然被归于一种性心理障碍。


共识网:它不是精神病,但仍然是心理障碍。


徐玢:对,降了一个等级。中国的同性恋没有完全地去病理化。同性恋不是病,中国的精神病手册(是指《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于2001年完成 ——共识君按)中也应该彻底修改过来。国际标准都是完全去病理化,中国还是有一点点,我们叫小尾巴,同性恋是精神病的小尾巴。


共识网:可不可以说现在针对同性恋的治疗在名义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那个手册来操作,同性恋就是一种心理障碍,需要治疗。



徐玢:其实并不是合理的。听起来,同性恋既然是一种心理障碍,那就可以治疗,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精神病分类手册中的标准,就能发现它的表述是这样的: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因为性倾向产生的焦虑和对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属于性心理障碍。


这个心理障碍的原因不是同性恋倾向,而是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因此,我们应该去帮助同性恋者更好地应对社会压力,而不是去把这个人“治疗”成异性恋。把同性恋“治疗”成异性恋本身是个伪命题。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实性倾向可以通过治疗来改变。


同性恋者当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就像大批的异性恋者也都来寻求心理咨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很焦虑,但是从来不会说因为自己是异性恋;同性恋也一样。心理治疗针对的是焦虑,而不是性倾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治疗改变同性恋倾向,很少有父母听说孩子是同性恋会说太棒了、为你高兴之类的。绝大多数父母会很不安,希望孩子还是和异性恋结婚,等等,所以很多同性恋者去治疗都是迫于压力,甚至是被父母强制带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家庭暴力。


共识网:现在人们普遍对心理治疗有点迷信,比如某些人定义“网瘾”,声称用电击治疗就好了。这个潮流不光是发生在同性恋身上。


徐玢:中国的心理咨询也好,心理治疗也好,特别混乱,像你刚才说的,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什么都算“病”,什么“病”都去治。因为这个领域本身没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同志群体是受害者,跨性别者也是受害者。



共识网 2015-08-23 08:44:57

[新一篇] 鬼腳七:每個人的另一面

[舊一篇] 【尚書房】中國之丑最大的禍根是人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