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博士:新常态下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定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来源:民生宏观微信公众账号

习大大提出“新常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2015年中国经济和政策将如何演进?12月11日晚8:30,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管清友博士第一时间邀请权威专家“清友会”的朋友们解读,以下为会议纪要及民生宏观团队的逐条解读报告。

一、管博士解读:增长目标大概率下调到7%

管博:这是习总书记提出“新常态”之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长、涉面广、亮点多,文风飘逸,让人耳目一新,新一代智囊团已然成形。谈几点看法:

1、“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意味着增长目标大概率下调到7%,一是明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二是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提高,今年提前完成就业任务;三是完成2020年目标未来6年只需年均增长6.6%。目标将更强调“左右”的弹性,但目前看还不会定为区间。

2、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九大新常态,投资含义:第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空间很大;第二,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第三,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第四,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养老、健康产业;第五,市场逐步走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品牌和体验将成为优胜劣汰的核心标准;第六,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给环保、新能源行业发展打开空间;

3、“蓝天净水”,“立竿见影”“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对环保的新提法,意味着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力度空前加大,明年环保产业将获得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支持

4、过去积极的财政实际上偏稳健,“财政政策会要有力度”意味着财政将更加积极,赤字率可能扩大至2.5%。财政主导和参与(PPP)的公共投资仍是稳增长的核心手段。

5、货币政策料继续宽松,外占下滑大趋势下,降准降息SLF、MLF可能轮番上阵,但强调“松紧适度”意味着货币宽松节奏将有起伏,尤其是下半年政策可能边际收紧,不像今年这样。

6、三驾马车会更加均衡,消费出口增量上升,但投资存量依然很大。尤其是基建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明年有望继续维持20%以上增速,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下滑。高铁、核电、环保领域投资力度。

7、在工作重点中删除了“产业结构调整”,把稳增长重新列入重点任务,并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这是和去年最大的不同。反映出当前产能过剩、房地产下行、潜在增速下滑趋势下,稳增长的力度会继续加大,财政赤字率大概率提高,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也还没走完,降准降息定向投放可能轮番上阵。

8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列入六大工作重点,区域主题将维持热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大浪淘沙之后的重中之重,层级远高于其他区域规划。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都是习总书记亲自主抓的工作。前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外交等重大问题,后者则关系到北京城市病、雾霾、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明年将加快落实,京津冀规划将会出台,一带一路也有望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9、“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2013是改革开局年,2014年是改革筹划年,2015是改革落实年。“自身革命”,改革力度值得期待。

10、为什么又没提房地产?十八大以来一直如此。不表明态度就是最大的态度,也就是说,交给市场。政府只负责保低端,搞棚改、保障房,其他的都由市场的供求自发决定,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总体上看,2015年经济将继续增速换挡,改革和转型将继续加快步伐。市场在走完估值修复、居民资产重配的逻辑之后,可能逐渐过渡到结构性行情,沿着改革、转型的逻辑去走。这是我们对此次会议和明年经济的一些基本看法。

二、专家解读:财政要更积极,货币要更精准。

专家:今年五个任务与去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把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第一条。在这种条件下,也是比较务实的。预计经济增长目标会下调到7%左右,不太可能定一个区间,没有必要,“左右”本身就是一个区间概念。下调的原因是明年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很大:

第一,从生产法的角度去看。虽然从全国来看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如果分解到地区层面,今年全国大约有15-16个省份二产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70%;有10-12个省市,二产和三产基本相当。服务经济比重比较高的只有5个左右的省份。所以工业不行,整体经济不会太好。

第二,从需求法的三大需求去看。预计明年外需不会太好,出口缺乏稳定性。消费本身比较慢,当前增速并不低,明年能够稳住就很好了。最终着力点还是要稳住投资。投资中1/5的基建,1/4的房地产,1/3的制造业。当前制造业不是没有钱,而是缺乏信心、产能过剩的问题。房地产也不会很好,可能会走向个位数的投资增速。所以最后还要靠基建。但毕竟基建只占比17%-18%,它的带动作用以及资金都确实有不确定性。

所以这种压力之下,明年定7%的增长目标,是很合理和务实的,也算是适应新常态的一种选择。

今年前十个月,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定向发力。今年11月,突然搞了降息,后续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审批。从财政的角度,似乎全面放松了。但我认为,财政政策要积极,要更有作为,比如中央的负债率可以适度提高,让地方试点发债扩围,多出来的钱可以加强环保、民生工程、重大的基础设施,以及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

货币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总量稳定、定向精准发力。有人说今年的信贷资金要到10万个亿,这相当于危机后的刺激水平。如果今年能到这个水平,那明年总量基本会稳定在这个水平。现在问题是定向政策出来,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定向不够精准,例如支农、支小等。因为钱是可以流动的,资金贷了没有很好的监管,就流到其他地方去了。如果定向可以更加精准,货币直接跟着某个项目走的话,如技术改造(这种监管成本是必要付出的),否则定向没有成本也就没有效果;另外,为保持定向的精准性,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应该支持产业的相关配套建设,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SLF、MLF,还有降准从短期总量上促进经济增长。此外,短期还有银行75%的存贷比。我们在西部地区调研发现,有项目,但银行受制于75%的存贷比限制,在吸收存款有限的情况下,贷款放不出去,项目溜走了。我认为,存贷比这种不合时宜的限制要逐步放松,可以现在部分地区放松。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强调了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我认为前者是对外,后两者是对内。一路一带与长江经济带只有一点不同:长江经济带依托的是长江的黄金水道,准备加强黄金水道的建设,实现东、中、西的协调发展,实现东、西的双向对外开放。京津冀是准备搞北京的大都市圈的大协同,

区域协同发展很多问题:协调问题、支柱问题、产业发展问题、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公共服务问题、市场一体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样的,关键原因在于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距很大。如上海与贵州同属长江经济带,但上海的人均GDP是9万多,而贵州只有2万多,相差三到四倍,这样不在一个阶段上,如何来协同?最近总理讲了一个龙头、龙身、龙尾的如何互动,所以最后还得拆开来看,比如龙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质量的服务经济、开放经济)、龙尾(贵州、云南、四川),比如云南生态相对不错,可以向西南开放。

管博:明年区域规划如何落地?从机构上,还是项目上?我们比较关心。

专家:首先,明年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其次,列出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好做的是建设,如长江经济带通航能力水平不行,设备、港口的吞吐量、信息化水平,这些要改造、要整合。

管博:我们已经提出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个在一带一路上将会如何体现?

专家:个人认为,倾向于一种专项基金式的,针对项目的配套贷款或专项贷款的形式,否则只中国出资,其他国家态度还不明确。

管博:关于高杠杆的管理,也就是债务风险的管理,您如何看?

专家: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目前,集中爆发债务风险的时间还远远未到,但现在如不加强管控,迟早会要出事的。这两年卡的比较严,虽然我们总的债务率相对来说并不高,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或同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并不是很高。

但债务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去杠杆,而在于如何转杠杆。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政府的杠杆是最低的。企业看你如何来看,如果把国有企业纳入政府来看,那政府的杠杆也会起来;如果把国有企业纳入到企业来看,企业也很糟糕。但由于我们不是一种消费经济,我们当前居民的杠杆率相对比较低。所以去杠杆这个过程就是把企业的高杠杆率,向政府、向居民这两头转,这样总体杠杆不需要去太多,但系统性风险分担出去了。因为现在我们还处于需要集中建设的阶段,当前并没有从投资经济转向消费经济,高杠杆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我们能够优化杠杆的结构,一样可以化解风险。

三、问答环节

Q1: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明确强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回到四条,国企改革怎么看?

专家:看着这些口号性的,有进有退,习总上来后更加强调国有企业这种主打地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管博:我感觉有点回到九十年代的论调,这样的话国企改革本质上要提高国企竞争力,这与市场原来的理解不太一样,有点低于预期。中央也是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意见。这个再讨论。

Q2:明年所涉及的改革的东西,能不能梳理一下,哪些改革能落地?

专家:第一,PPP肯定是热点,现在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用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第二,混合所有制明年肯定会出一些像样的文件,不是国资委的意见,几个部委都在联合搞这个东西。

管博:股权激励、MBO这种事会大面积推吗?

专家:可能探索性的搞一下,不会一下子大面积的搞。

Q3:基建需要多少才能拖住GDP增速?

专家:根据我们的研究,把1000亿投到环保、教育、基础设施,发挥的效应是一样的,都是1000亿带动0.1个GDP,1000亿如果放在房地产市场也是0.1个百分点,如果今年房地产如果下滑10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可能就从7.7掉到6.7。

Q4:中央对经济增长的底限是多少?

专家: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目前保900-1000万的就业大概需要6.5%的GDP,因为三产上来了。但从目前大家的预期看,还是7%比较合理。

Q5:现在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原来有什么不一样吗?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力度明年会有多大?有什么可以落地的东西?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环保。怎么治污,生态环境,水问题怎么解决,环境、雾霾怎么治理,这是确实能落地的。

第二,产业转移升级。因为产业结构不同,北京的产业要转出去,河北要接受这个产业,或者说现在河北为了治污或者其他借口要淘汰的产业、升级的产业怎么搞好技术改造,今年技术的改造的项目60-70%以上的省都是大投,这种项目很快就能落地的。

第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京津冀的交通发展很不平衡,河北要加大平衡力度,搞高速、高铁,路网密度,同时更在意的是断头路怎么解决,这种项目是不是能下去。

第四,服务项目,比如说信息平台建设,现在社保都没有一体化,北京、天津、河北的医保没有连起来,这种社会公共服务的对接项目是不是要尽快推,只有这样社会人才、要素的流动才能活得起来。

Q6:自贸区会不会加速铺开?哪些地方值得关注?

专家:天津自贸区这个肯定是要做的,当然天津自贸区不可能跟上海自贸区抗衡。天津要围绕自贸区搞一些港口建设,搞一些天津相关产业的发展,像租赁业,围绕渤海湾这几个能够做一些相关的,全面铺开短期不太可能,因为上海现在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还是一些探索性的。

管博:现在很多觉得天津会批、福建会批,还有很多地方都在争自贸区,你觉得没那么快?

专家:天津可能比福建要快一点,但是目前天津能做的东西不是很多,天津这块贸易并不是特别大。

Q7: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人民银行也在召开党委会,学习贯彻落实,其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怎么理解更加注重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专家:降息已经发出“松”的强信号,到了不行的时候一年之内顶多再降一次。降准可以多搞几次,这样的话就松了。“紧”,意味着要分类指导,对过剩行业搞传统建设肯定是一刀切的,但如果搞升级的、转型的、技改的,还是可以搞的。从地区来看,江苏、浙江一带并不缺钱,企业家手里有钱,应该是把那里的资金吸引到别的地方去,在那里适度偏紧一些是没有关系的。

管博:大家对这次松紧适度理解不太一样。我们总体感觉今年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现在提松紧适度,资本市场讲边际改善或恶化,我们感觉货币政策从边际上看明年更加强调灵活性,甚至可能在下半年可能会偏紧一点,节奏会有变化

四、新常态,新会风——民生宏观逐条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①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还很大,预计明年基建投资继续维持20%以上增速,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下滑;②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之下的系统性投资机会,资本市场的近两年的追捧不是短期炒作;③投融资改革将加速,PPP、负面清单管理等新模式打开发展空间。)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步过渡到备案制,未来将进入黄金时代,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过去中国对外净资产却只有负收益主要是因为对外资产收益低,负债成本高。未来扭转这种处境是大势所趋,核心就是加快企业走出去,发展直接投资,提高资产收益。而且,对外直接投资也是突破国内资源瓶颈、化解产能过剩的必要选择。)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①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房地产和基建,当地产开工和地方基建投资被抑制,传统行业产能由不足转为过剩。在底线思维下,破产去产能受到掣肘,更好的选择是依托资本市场和并购基金,通过并购重组化解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产能不足,在去化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致力于发展以创新驱动和资本占用少的智能化、专业化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是未来政策着力点。)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当劳动力供给趋势性下降,低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经济增长必须由要素驱动转为技术进步,以劳动力生产率的上升消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通过高等教育和户籍改革释放人口质量红利,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伴随着传统过剩产能的去化和相应的金融风险释放,但底线思维下,高杠杆和泡沫等问题宜缓不宜急,治愈高杠杆和泡沫的治本之术在于改善国企盈利能力、约束地方政府无效投资,通过自身造血功能的提高来减轻存量债务依赖,治标之术则是依托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化解存量债务利息负担。)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中央基本认可了经济潜在增速下移的压力,致力于通过供给端收缩去化产能,不再依托全面刺激托住产能。中央仅做到稳增长和托住经济底部,让经济在产能去化的过程中平稳下移,中央稳增长项目也将致力于立于当下并惠及长远,预计明年核电和高铁项目投资将加速。)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正是前文所述的中国经济增长点暂时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通过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活创新精神领引技术进步,通过发挥企业家才能提升制度效率,将领引未来经济新常态。)

会议认为,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类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长期处于去杠杆状态,新兴市场当前面临加杠杆的后遗症,这预示未来世界经济总需求不强,各国也会加大力度争抢出口份额,贸易保护力度也会增强。因此,中国为了增强出口竞争力,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大趋势下,应趋利避害,必须依托技术进步和区域拓展。)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

(在工作重点中删除了“产业结构调整”,把稳增长重新列入重点任务,并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这是和去年最大的不同。反映出当前产能过剩、房地产下行、潜在增速下滑趋势下,稳增长的力度会继续加大,财政赤字率大概率提高,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也还没走完,降准降息定向投放可能轮番上阵。)

二、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新经济增长和新增长点的培育依赖全要素进步,其核心是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前者对应推动全面创新,后者对应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列入六大工作重点,区域主题将维持热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大浪淘沙之后的重中之重,层级远高于其他区域规划。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都是习总书记亲自主抓的工作。前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外交等重大问题,后者则关系到北京城市病、雾霾、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明年将加快落实,京津冀规划将会出台,一带一路也有望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五、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实,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会议要求,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要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们自己的事办好。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要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调速不减势意味着下调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目前看,依旧强调目标弹性,但不会定区间目标,很可能直接下调到7%,一是明年增长下行压力较大,二是就业超预期的稳定,三是完成2020年的GDP目标只需要年均增长6.6%)

会议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会议指出,明年中央将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调研,抓紧工作,为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做好准备。

会议号召,全党要统一思想、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各项部署,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网载 2015-08-23 08:43:07

[新一篇] 為什么科學新聞經常被夸大?

[舊一篇] 中國經濟35年增長模式到頭,重新站在1978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