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数字时代,文学的疆域越来越小 庄秋水(主持人):今天的活动主题为“我们时代的文学冷漠症”,因为我们今天的文学疆界已经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变成南北分治,现在甚至是一个省,或者是一个县城,它的疆域越来越小。整个时代就是一个视觉化的时代,或者是读图时代,视频、社交媒体等把大家的时间都分割了。文学似乎真的没有余地了。 爱伦堡谈到契诃夫的作品为什么有长久的生命力时,他说:“我们现在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人在报纸上争论什么,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怎样生活,是他们的爱,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我们的同时代人。”这是文学的,我心中的文学是理解你这个时代,以及你这个时代的人的处境,但是现在文学的疆域越来越小,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意义吗? 中国文学在艰难中前进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我自己没有微博,也没上微信,我现在与世隔绝,主要都是在校园里,我们学校经常搞诗歌朗诵会,请国内外的一些诗人互动。我发现喜欢诗的同学特别多,而且不都是文学院的,很多都是别的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新闻学院……后来我就发现喜欢文学的人在校园里是非常多的。 根据人民大学图书馆统计的阅读量,文学类阅读量第一的是余华的《活着》,然后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接下来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所以我觉得,青年人喜欢文学的还是特别多,特别是在网络上。网络上的写手很多。每年出这么多书,爱好文学的人肯定特别多。李静刚才讲,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救自己,自我治疗。我自己也是这样,我为什么喜欢文学?因为我小学三年级就不能上学了,我妈妈在中学教书,所以我看过一些书,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都被抓起来了,没有人能救自己,只有文学能救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而文学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相信文学的发展值得期待,中国的文学还在艰难中前进。 创作好的文学作品看缘分 过士行(剧作家):我想谈谈我对文学的感受。我觉得小时候要是没有文学,我就不知道走什么道路了。那时候正好赶上“文革”,我不是红五类出身,不能参加红卫兵,不能参加“激动人心”的“打砸抢”活动。那个时候它对那个年龄的孩子是有吸引力的,但是我出身不行,不能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时候幸亏学校里的图书馆被撬了,散落了很多书,我到那儿去捡了点剩书,有《红楼梦》,还有盖达尔的《鼓手的命运》等。不管看得懂看不懂,我没事就在家翻。在那么混乱的时候,让我觉得别有一番天地,那个时候也不上学,在家天天看这个。 话再说回来,到现在,要是没有文学,我的晚年就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幸亏有文学,让我觉得活着特别有意思。前两天我看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还有《一句顶一万句》,他这个作品,我拿来一看,怎么写得这么好,太有意思了。我就觉得中国的文学,还是有那么几位作家是很棒的,很值得我们关注,这些人没有愧对生活,他们反馈给时代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觉得文学是个好东西,但是文学跟人是有缘的,有的人一生跟文学也结不了缘。 文学成了勾引人来的站街女? 过士行(剧作家):有时候我们想,这个社会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不可思议的事,缺乏人性的事,这里面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但是还有一个,是人性的东西。文学是研究人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是远离人的文学。实质上,很多人已经远离“人”了,对“人”不再关注。作家做的是对我们人的灵魂的研究和拓展,我们感受不到的,他感受到了,我们飞翔不到的地方,他替我们做了。我们只是晚上点盏灯看看就行了。 新中国真正的文学,我认为是从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那些青年作家,他们更纯粹,更文学主义。但是这个东西呢,赶上了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年代,文学成了垫脚石,是勾引人来的站街女,把金融家勾引来投资,文学是扮演这个角色的。文学于人生有什么用途?没有直接的用途,但是有文学素养的人,肯定散发着说不出来的美好。凡是有文学的地方,这个国家和人,状态都不一样,就比如说法国、俄罗斯,你看人家长得多有气质,没有文学的地方就不一样了。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38:4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