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教的语文老师要把握什么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谁也不会怀疑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这句话的正确性,谁都明白这两句话中的“教”具有不同的内涵,前者是指教书,教知识,后者是指教方法。细想起来,无论是“教书”还是“教方法”,总存在能教不能教,会教不会教的问题。只知知识灌输,不讲学习方法,不算会教;没有教学技巧,只有机械“运动”,不算会教;不讲课堂教学效益,只是无为的消耗,不算会教。如果说会教是属于方法策略层面的话,那么能教就属于功底层面了。想会教,首先必须能教。只有能教,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有可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能教的老师,必然有把握以下关键因素的能力?
  一、准确把握认知起点,提供认知背景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需经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几个阶段。中学生的认知,已不再从零开始,他们已经有了不少的认知经验,这些认知经验以不同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是为认知的“前结构”。当新的事物作为某种图式出现时,就可能激活原有的图式,于是新旧知识便建立联系,在同化和顺应中形成新的图式。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新的学习应建立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估计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让教学效益降低,二是在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应有一定的背景资料支撑,因为在没有背景下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决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依据进行学习,不是学习的结论出错,就是认知出现偏差,也就谈不上教学的高效益。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在赤道上,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儿童就猜测:雪是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另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一位老师用投影片出示了《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们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生。他们向新生介绍这位先生说他穿衣服不讲究,有时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略有改动)
  在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以后,老师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这位叫藤野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学生略作思考站起来回答:我觉得他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
  另一学生迫不及待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看他有点像黑社会的老大。
  顿时,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教师压根儿不会想到被鲁迅先生尊敬备至的藤野先生会被学生理解为“黑社会的老大”。诧异之余,教师问学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学生说:我是从“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等方面看出来的。
  一个故事,一个案例,最终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思考:赤道边上从未见过雪的孩子,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雪的概念,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没有很好地建立知识联系的背景,不管老师的讲解如何精彩生动,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把备受鲁迅先生尊敬的藤野先生看作是“黑社会的老大”,是因为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坏人出场的背景总是灰色的,一般都带着眼镜,还留着胡子。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认识藤野先生时告诉学生,这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医时遇到的给予鲁迅先生莫大的帮助的,不带民族偏见的良师益友的相关背景的话,课堂上就不会有把藤野先生当作是“黑社会的老大”的尴尬,由此可见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背景支持对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
  二、准确把握文本内涵,引领学生思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刻,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绝对不能拘泥于课本,要依据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换一个角度理解,语文教学要绝对地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因为用不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就很难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很难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张”。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热爱生命》的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个人在求生的条件超过生存极限的情况下,凭着求生的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凭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依恋,凭着对母亲眷恋的精神支撑,战胜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饥饿与伤痛,战胜了金钱的诱惑,战胜了凶恶的野狼,战胜了自我,最后保住了自己生命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一震撼人心的故事的描绘,旨在引起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产生一种珍爱生命的情绪体验,从而让读者明白热爱生命的道理。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有颇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整体感知,第二板块是微型采访,第三板块是拓展延伸。教者的匠心体现之一在于整体感知切入的精巧。教者的导语是:“毛泽东曾在青年时期有豪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布置的学习任务是:“读文章,以‘与____斗,____’的形式说说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感受。”这样的任务要求,能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两种基本能力,一种阅读文本之后的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一种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都与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语文学习的要旨之一。教者的匠心体现之二在于微型采访形式的新颖。在学生第一板块感知课文,了解了主人公的品格以后,教者设计了“在如此艰难的困境生存下来的人可以称之为铁汉,假如这位铁汉现在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最想采访他哪些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同时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围绕明确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进行现场表演。新颖的形式能给予学生以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新颖形式背后的教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面对初三比较艰苦的学习生活,面对升学的压力所应该有的正确态度和实际的行动,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新颖的形式中不着痕迹地得到落实。教者的匠心之三在于拓展延伸的两点精彩。教者的问题是“文中铁汉以斗争的形式诠释对生命的热爱。你还能说出其他热爱生命的形式吗? (根据搜集的故事或生活感受来谈)”这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积累素材发展发散思维能力的精彩;教者展示的是邰丽华在2004年春节晚会上展现生命之美的视频资料和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对邰丽华的颁奖词,这是启迪学生对生命之美和对生命意义思考和震撼学生心灵的精彩。三个板块立足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非常遗憾的是,教者未能对文本有通透的理解。教者对主人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存自己生命的理解只是源于人对生命渴望的本能上,没有将对生命的追求上升到对母亲的爱,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的精神层面。因而在课堂教学的微型访谈过程中,当一位学生在回答同学提问时答“我的求生是因为在南加利福尼亚有灿烂的阳光、橘树和花丛中的家园及其家中的母亲”时,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教学预设——结合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提升,让学生懂得,初三的学习生活是苦的,但最苦也不会达到像文中主人公那样所遭遇的经历那样苦,不会达到要命的地步,面对人生中的那一点苦,应该想到那温馨的阳光、缤纷的花园和慈祥的母亲,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享受生活,想要享受生活,只有珍爱生命。教者的遗憾与其对文本解读不通透有关,因为解读不通透,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效益。
  三、准确把握教学用语,点燃智慧火花
  语文教学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给学生以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依此推理,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语文教师,肯定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一个只有冒烟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堂教学,绝对不会有语文教学的高效益。
  何谓“冒烟”?何谓“燃烧”?比如,教学曾传华的《苦瓜》,一位教师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苦瓜》,先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平静中学生开始读课文);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在赵忠祥主持的《人与自然》节目中有这样两句话:自然因为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如果说色彩是自然美丽的外表的话,那么生命就是世界精彩的本质。我们欣赏自然,观赏社会,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外表,更要看到它们的本质,然而,自然也会有“撒谎”的时候,人类也有受蒙蔽后的悔过,不是吗?请看《苦瓜》(老师范读课文,事先还配了音乐,范读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再如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也很流畅。”另一位老师这样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两个案例,也许是“冒烟”和“燃烧”最好的注解。我们可以把前者叫冒烟,把后者叫燃烧。冒烟是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青烟缭绕,雾霭笼罩课堂;燃烧则是充满热情,火光熊熊,痛快热烈,火焰映红天空。冒烟让人窒息,燃烧引发热情,在充满情趣的课堂,就能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多,但对学生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作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许多因素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因素。想做一个“会教”的老师,首先得做一个具有“能教”基本功的老师, “能教”教师的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对上述三个方面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46~4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岳亚军20072007
岳亚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作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46~4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岳亚军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59:26

[新一篇] 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舊一篇] 范鴻仙對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