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治观念的变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奔腾向前的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我国的政治观念形态以及政治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20年来,我国政治观念的变革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辅相成。从最具有创新性的角度看,政治观念变革的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观从阶级斗争向民主建设、组织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转变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党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的判断一直处于与客观现实相脱离的状态。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后果就是:阶级斗争无处不在、阶级矛盾是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曾长期作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这种脱离和违背实际的观念,曾导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果断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教条,明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实体消灭之后,阶级矛盾就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党的工作应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内容和任务应是组织人民民主建设、组织和服务经济建设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关于什么是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的判断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判断直接地形成了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
  2.国家的功能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从50年代后期起,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功能的认识逐步陷入了非常狭小的范围,即国家只是阶级镇压的工具,其功能就是实行专政。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国家政权的活动主要为阶级斗争服务,致力于对一切社会成员及其行为的国家控制。国家管理经济也体现阶级斗争的政治取向,而不完全按经济规律办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传统的单一国家功能观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除了镇压和专政的功能外,社会主义国家还有非常丰富甚至更为重要的功能内容。就政治功能来看,除镇压功能外,如何组织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上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组织、协调和服务。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功能观成为人们认识和评价国家机器作用的重要依据。
  3.党组织的功能观从无所不能向有所不为转变
  中国革命特定的历史道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地位。建国初期,党的集中领导体制使新中国的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于是在党内外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党是全知全能的组织,党的作用就是领导和包办一切社会领域的活动。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导致形形色色本来不应由政党承担的事务均置于党的管理之下,党的各级组织日益卷入纷杂的社会琐事之中,党的政治领导角色逐步模糊,成为行政化、事务化的无所不管的团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组织功能杂乱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指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党的组织不仅不应包办经济和社会事务,而且还应区分执政党和政权机构的职能,不能把党政职能混为一谈。这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即党的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一样,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范围,对不属于自己功能范围的经济、行政、司法、社会等具体事务就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党的各级组织应集中精力完成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任务。党组织功能观的转变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社会主义民主观充实了新的内容
  我国曾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传统中民主政治的意识极为缺乏。解放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主政治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在极左思潮盛行时受到批判和排斥,十年浩劫更是对民主精神的严重摧残。一种传统观念认为,人民民主政权一建立,民主政治的体制和民主的政治生活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不需要进行充实完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在社会主义民主观上的禁锢。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以推进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后,党内外的民主政治意识不断高涨。人民主权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所应有的民主监督、政治参与、权力制约、民主权利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5.法制观从法律虚无主义向法治主义转变
  我国历史上是人治国家,权力高于法律,不受法律约束。法律虚无主义有深厚的传统,现代的法治精神从未在我国建立起来。解放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起,随着极左思潮的逐步恶化,法律虚无主义日益严重,十年内乱时达到了顶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于深刻的历史教训,党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和严格依法办事等观念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党的十五大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规律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的治国方略,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围绕建设法治国家,一系列相关的观念也建立或强化起来。如加强和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法律高于权力、程序政治、司法公正、司法机关的独立性等,均成为政治观念进步的重要内容。
  6.政治决策观从重经验决策向重科学和民主决策转变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先人的传统和经验在决策上往往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新中国成立后,决策实践也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对经验决策的迷信,似乎以往的成功经验必然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远胜利。事实证明,在崭新的历史实践面前,过去的经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经验决策和墨守成规的观念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发生严重冲突。党内外的人们认识到,政治决策有效性的出路就在于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在决策上除了积累经验性结论外,还必须了解新的历史实践的规律及其特点,充分考虑群众的呼声和各方面专业人员的意见,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科学决策保障决策的客观有效性,通过民主决策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意愿。
  7.政府职能观从指挥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
  我国曾长期实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形成了政府指挥命令企业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职能意识。进入新时期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并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关于新的政府职能模式的认识逐步形成。特别是在政企分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传统方式受到根本性的触动。人们认识到,政府应从高高在上的指挥命令者的角色向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真正起到公共服务力量的作用。政府机关干预企业的内部经营,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今则被看作是政府越权,受到反对和抵制。
  8.机构改革观从重机构数量的精减转向适应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几十年来的机构改革实践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机构改革就等于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这就把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权系统的建设问题极度地简单化了,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一次次机构改革的失败。近年来,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入的推动下,人们深切地认识到机构改革的任务应是适应和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国家机构运行的规范性和效能。而绝非简单的机构撤并和人员的减少。党的十五大跳出了传统机构观念的框框,明确提出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9.政治人才观从重资历和道德表现向道德、知识、能力并重转变
  我国历史上政治管理人才的标准偏重于资历和道德表现。这种政治人才观具有突出的保守性。解放后在选拔和使用政治管理人才上也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保守的政治人才观对官员的评价往往无过便是功,不鼓励竞争和开拓创新。因而助长了许多干部只求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求建功创业的意识。邓小平同志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人才观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相径庭。他提出干部队伍的“四化”标准以及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一整套设想,提倡建立全新的人才选用和组织人事管理的观念。对政治管理人才,除良好的政治、道德表现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勇于开拓创新。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通过竞争和公开选拔,逐步建立鼓励人才成长的机制。这种人才观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0.世界政治观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关于世界政治的基本判断,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战争与革命视为世界政治演变的主题。这种判断使我们处于预防外敌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客观的国际形势出发,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揭示了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成为我们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政治观是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形势的指导思想,它使我们摆脱了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以非常广阔和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任何改革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观念变革作前导,是不可能发动和推进的。只有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观念意识,产生兴利除弊的动机,才会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进而推动改革的进行。因此,首先政治观念的变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心理动力;第二,政治观念的变革为改革开放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第三,新时期政治观念的广泛、深刻变革,造成了全国上下有一个顺应客观规律、追求变革进步的精神心理环境,对巩固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并继续推进这一改革提供了精神支柱。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29~31D4中国政治刘春19991999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 作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29~31D4中国政治刘春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57:52

[新一篇] 新時期我國行政成本研究: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新時期組織工作幾個關系的辯證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