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构建”及其它  --关于人文精神的题外话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前年以来,“重建人文精神”成了知识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南有沪上陈思和、王晓明诸君的几次对话,北有《读书》杂志组织的系列文章,我在93年5期《昆仑》上的《我为什么反对“下海”》也涉及这个题目,此外的言论亦时有所见。但总的来看是众说纷纭,理解各异,主题趋同,歧义颇多。记得去年7月中旬在北京文彩阁关于“布老虎丛书”的讨论会上,王蒙就曾善意地说到:上海方面一些青年朋友忧心忡忡人文精神的失落,大力倡导要重建人文精神,这当然是很积极的想法。但在我看来,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你既没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文精神,也没有美国惠特曼时期力倡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那么,你失落了什么?又何谈重建呢?……
  寥寥数语,颇中要害。关于这场讨论,确实有些问题还没有弄得很清楚,一些提法也大可商榷,比如说是“重建”还是构建?比如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精神”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又比如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此等等。
  这些问题都很大很复杂,不容易三言两语说得清。本人试图先绕开“人文精神”,来谈谈它的演进历史和当代背景。
  以欧洲文明进程来讲,主要就是不断地告别野蛮和落后,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以神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第一、二阶段就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它们的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本,给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但意义又远远超过了这个阶级的范畴,事实上资产阶级以下的各个社会阶层都受到了震动,都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证明之一就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它深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无论从它们的纲领、宣言看,还是从它们的发动方式直到最后各个共和国成立的最终结果看,都是如此。这个历史事实说明,拉美接受法国和美国人权宣言的影响,它以后在全球特别是西半球造成了巨大震荡。那就是进一步解放人,特别是为资产阶级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它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同中世纪甚至是先民的远古时期联系起来看,那就是不断地告别兽性,告别神性而走向人性,19世纪以后的发展和这个精神也是一贯的。尽管资产阶级掌权以后实行了独裁和新的压迫,但从文明进程看,这场解放运动还是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至于资产阶级自身后来发生的问题,恰恰表明了人性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远不是结束。从这个脉络来看,西方的人文思想自告别中世纪开始,便大力张扬人性,建构点是人,而这个个人又是和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当代西方史上就叫文明史。
  再反过来看我们。本世纪初叶才告别封建君主制,尔后是半个世纪的动荡不宁,解放后的极左路线又搞非我运动,一直到新时期才出现反弹,开始重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开始对人性的呼唤。中国的现代史也证明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路径,就是不断地告别落后,走向文明,告别神性,张扬人性。以此来看,今天关于人文精神就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重建”问题了,要说文人精神倒是有深厚的传统,其中有积极价值的一面,比如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责任感,“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的操守与气节等等。但是也有落后封闭的一面,比如狭隘、保守、自私等等,这都是需要以现代文明的观念来进行措弄的,不是简单的恢复和重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与其说“重建”还莫如说构建或建立更恰当一些--构建或建立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当今中国处于90年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我以为重要的一条恰恰是要谈人类命运、国家命运,家庭和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要对专制落后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进行批判,并指出正确方向。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过去老说国际主义精神,为什么现在反而不提了?这是好东西呀,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类意识,地球村意识,这是一种博大胸怀。相反,现在有一种过分放大了的个人意识,只顾自己赚几个小钱,自私到不顾一切,这恰恰是一种倒退。我们还应该提倡一种放眼全球的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就是一种冲破了小农经济一亩三分地而胸怀天下的大气,今天我们必须用这种意识来思维,来指导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利益调整。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已经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靠战争靠暴力去解决全球问题的时期结束了,全人类都共同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环保问题,为什么93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有来自东、西半球的那么多国家首脑参加?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污染是一个全人类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它都经历过了,有过这方面的深切教训,塞纳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亚马逊河、多瑙河都污染过,这个代价就是全人类共同付出的代价,这才有了今天的共识。但是,治理也不是一国一地区能解决得了的,而必须是一种跨国行为。谁能划地为牢,只扫自己门前雪?必须开放,必须交流,必须协作,这就迫使全人类坐到一张谈判桌上来共同思考联手操作。对于落后国家来讲,不仅经济要接轨,这种文化和思维也要接轨;否则,不仅自个儿的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最终必然还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前景。这就是所谓“地球村”意识,全人类都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意识。
  这种宏阔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会给我们封闭、保守、狭隘的思维定势带来冲击、拓展和更新吗?它和我们急需建立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有关吗?
  也许都是题外话。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京西黑白斋
  
  
  
作家报济南002J1文艺理论朱向前19951995 作者:作家报济南002J1文艺理论朱向前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0:51

[新一篇] “邁向21世紀老齡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

[舊一篇] “鐵本事件”引發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