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笔谈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发展思路要“特”,工作举措要“特”,服务内容要“特”
  赵风楼(中共邯郸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调,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出发,调整结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围绕“特”字做文章。用特殊的政策措施,创造特殊的环境,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等特殊优势,培育特色产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进而带动农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发展思路要“特”,能够体现和创造区域经济优势。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有促进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展的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规划。这是一个决策者和组织者对本地情况的认识、判断和把握的过程,是对决策者决策水平的考验。只有对市场需求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优势、人才技术优势、生产要素组合能力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有一个全盘的前瞻性分析,才能制定出充分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像邯郸市的永年蔬菜、馆陶蛋鸡、临漳獭兔、鸡泽辣椒、大名花生等业已成型的产业,在发展之初,都是经过充分谋划和论证,选准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然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独特优势,从而避免了县域之间结构趋同,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保持了旺盛生命力。
  2.工作举措要“特”,工作方法要新。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三抓、三促”:一抓完善、促提高。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优势产业,要依托科技,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深化加工,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抓培育、促壮大。对一些特色项目应大力扶持,高起点谋划。基地规模小的要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弱的要上龙头企业,销售渠道窄的要建产地批发市场。三抓创新、促发展。尚无特色产业的地方应尽快谋划并建成一批好的特色项目,用龙头项目拉动基地发展,或引进品种技术创出特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如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效益拉动等市场经济办法去代替过去单靠强迫命令和下达指标的方法,吸引农民来发展特色产品。
  3.服务内容要“特”,措施要得力。一些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范例说明,寻找一个适合该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内容并采取得力措施实施至关重要。如临漳县獭兔能够在短短的四五年内形成一个立县特色主导产业,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适合该产业发展特色的服务体系。该县以农协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其信息网络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与该产业相关的技术动态,这就为农户提供种兔、技术指导、防疫灭病、实行保护价收购等系列化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在农民市场化能力没有形成,农村经济中介组织还没有成熟发展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各级政府提供有效的服务。主要包括:一是信息服务。当前农民迫切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因为这是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前提。这就要求政府和各涉农部门通过组建全国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和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调查了解市场供求状况,通过综合分析为农民提供比较准确的需求信息,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发展“订单农业”。二是科技服务。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专业人员或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指导农民运用科学技术搞好农业生产。要把先进的农业生产、加工、贮藏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学会科学生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先进尖端的科技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我国加入WTO 后农产品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世界农产品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的技术,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优特产品价格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上仍然畅销。比如,“富岗苹果”一个苹果可以卖50元。去年5000个苹果卖了25万元,今年国内预订的苹果已达1.1万个。 因此,科技服务的一个特殊内容就是在良种上做文章。
      调整农业结构要认真吸取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民提供正确、有效的服务,要注意“八忌”
  左德兴(中共东光县委副书记):从目前一些地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政府要特别注意防止和避免八种现象,简称“八忌”。
  一忌信息失真,误导于民。近几年,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传播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大量信息中,所宣传的高效益的农产品名称比比皆是,搞得人们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在指导调整中,务必做好信息的“保真”工作,防止产生误导。有三种情况应力求避免。一是筛选不严。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没有经过认真筛选,没有进行深入考证,未辨真伪优劣,一概“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甚至把错误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二是从众心理。只是片面地看人家干什么赚钱,就号召干什么,不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跟在别人的后边跑,结果是:赚钱时,人家赚头他赚尾;调整时,人家调尾他调头。三是只看眼前。有的信息是真实的,但它只是按目前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来反映的,而市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它总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减和生产规模的胀缩而变化的。如果不考虑人们需求“热点”的变化,不考虑周围同一产品生产规模的变化,不搞立体考察和动态分析,简单的“照镜子式”的认同、“炒作”,很可能是“刻舟求剑”,容易把农民引入生产的“误区”,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二忌越俎代疱,强加于民。现在有的地方没有摆正党委政府与农民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各自的地位、作用及两者相互关系,行政干预太多。这种干预,与建立一种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和决策诱导机制不同,而是仍在靠行政和计划手段组织生产,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大面积,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干预,甚至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片面追求所谓规模效益。其结果,“强扭的瓜不甜”,形成农户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局面,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益,一旦砸了“锅”,还会燃起群众的埋怨情绪,给党委政府落下一身不是。有时即使决策是对的,“牛不喝水强按头”,群众也会“假作真时真亦假”,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好事难以办好。
  三忌扬短弃长,遗祸于民。打破狭隘的静态的资源观,跳出单纯自然资源赋予和传统产业延续的老框子,按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方向。这是必须坚持的。但是,这决不可以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自己的优势,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选择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才能稳健和加快。如果片面强调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一味追求高、精、尖,新、奇、特,很可能使调整失去基础和依托,成为“旱天云霓”、“空中楼阁”,搞不好会扬短弃长,遗祸于民。
  四忌拔苗助长,假惠于民。当一个特色产业还未被农民真正认识和接受的时候,有的地方为了尽快发展起这些产业,不惜从财政拿钱用经济补贴的办法刺激农民搞调整。应当说,这种办法对于缺乏启动资金的部分农民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农民参与调整。但总的来看,弊多利少。因为这种办法,仍然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调节和运作,仍然不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是人为地“拔苗助长”。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的地方靠补贴吸引农民,换来了一时的调整升温,虚假繁荣,但补贴补出来的积极性是不会支持多久的。一旦补贴停止,农民就会觉得“划不来”、“不合算”,于是积极性就一落千丈,本来不是靠自身的积极性支撑起来的表面繁荣也会逐渐衰败下来。
  五忌空诺违约,失信于民。一些地方为鼓励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轻易作出承诺或出台优惠政策。如产品全部包销,按保护价收购产品,搞特色种殖、养殖的按亩数、只数给予补贴等等。岂知,诺好承,愿好许,到兑现时则不好办,有的并无此经济实力,无法落实保护价收购和给予补贴的政策;有的没有找到市场和自身并无加工转化能力,产品包销也成了一句空话。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威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六忌服务缺位,不便于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搞好服务,但从目前看,服务缺位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农民“三难”问题即了解信息难、产品销售难、掌握新技术难,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受“三难”困扰,就决定了农民不敢调、不会调、不知往哪里调,这就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七忌朝令夕改,动摇于民。在确定产品或产业后,要集中力量,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一任领导一个想法,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大忌。选准的产业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决不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还要坚持克服片面求“新”的倾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实有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问题,但是创新并不等同于不分效益高低全部抛弃已有的产业,更不等同于“走马灯”式地不断变换产业,那种为刻意求新而背离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初衷,甚至不惜搞形式主义的频频乱调,有百害而无一利。
  八忌高深莫测,无益于民。理论上讲得很好,头头是道,丝丝入扣,什么结构要优化,品质要提高,产品要升级,什么产品要新、稀、奇、特,什么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精准农业,等等,词语好,概念新,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往往是纸上谈兵,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究竟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却回答不了。往往是限于书本上的学习,书斋里的研究,经院哲学、教条主义,莫测高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对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从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张东旭(中共蔚县县委书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新阶段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从农业结构调整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调整步伐。
  1.农业先进科技应用步子缓慢,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但是许多农民不能全面认识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掌握或不能较好地掌握一些农业实用科技。同时,农业科研经费得不到保证,造成农业科研人员思想不稳或人员流失,直接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致使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灵,农业结构调整的“靶点”不十分准确。目前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大部分地方还缺乏成熟的大型专业市场,没有特色农产品初级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等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较慢,市场引导不明显,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在调整种养结构上,大多数是随大流、摸着石头过河,而真正从市场预测、按市场需求着手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的却很少。
  3.农民综合素质偏低,观念比较保守,接受农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不高。许多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受家庭经营的局限和自身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对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主要有三种表现,一种是“不想调”。这一类农民基本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观念保守,对新事物不易接受,认为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冒很大风险,因而不愿意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结构也就不想调。第二种是“不会调”。这一类农民已经不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有进行结构调整的勇气,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去调整,盼望给以指导。第三种是“盲目调”。这一类农民多数是自己心中没有底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究竟种什么好,养什么赚钱,自己也说不清楚,最后出现“重复建设”,造成新的结构趋同。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难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是顺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近几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较多,不少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抗灾能力下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
  5.政府服务不到位,政府行为与农户之间缺乏一种必要的内在联系,不利于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支持配合。而在实际工作中,单从目前出现的大宗农产品卖难、价位低这一点来看,就足以说明政府服务不到位。一是宣传发动不到位。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引导和安排农业生产,有时候就农业结构调整调什么、调多少等具体生产经营问题搞行政干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往往出现“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二是政府扶持不到位。政府没有专门机构或组织搞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布。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难以转化增值等,此时单靠一家一户农民小打小闹,总感到势单力薄,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三是典型引路不到位。在指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时,缺乏示范村、示范户的典型引路,缺乏成功的例证,一般情况下他们不轻易地进行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问题定思路,建基地,兴龙头,转职能
  侯亮(中共阳原县委书记):调整农业结构并不是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那样简单的问题。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思考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调整农业结构要看市场的“眼色”行事。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也是判断农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根本标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需求的约束。农业增产了,农民能不能增收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市场不接受,生产得越多,不是收入越多,而是损失越大。由于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而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农业经济活力来自市场,发展快,快在市场;效益好,好在市场;农村富,富在市场。所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就要紧紧牵住市场这个牛鼻子,无论选产业、建基地、兴龙头,还是定思路、定目标、定措施,都要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一个产业是不是主导产业,一个基地能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衡量的标准在市场,只有了解市场,适应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农业结构调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整农业结构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优势既可以是自然赐予的区位传统优势或资源优势,也可以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竞争优势。“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精”也是特色。因此,在任何地方、任何一级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都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创造优势,着眼竞争,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产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保持农业的生机和潜力。
  3.调整农业结构要转变政府职能。当前农民群众已经显现出的积极性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的动力和基础,党委、政府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下大力搞好服务,引导、保护、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
  一是转变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政府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用指挥命令代替生产者、经营者决策的“岗位”上退下来,加快由行政指挥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从一般号召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尤其是县乡涉农部门,要围绕搞好服务,下大力量解决农民办不了而又办不好的事情。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帮助,消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后顾之忧。
  二是搞好政策扶持。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研究制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例如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执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政策,规范养殖业生产税费管理,制止违反现行税收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向农民乱收费、滥摊派的现象等等。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取消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省今年各项支农资金的预算安排,都突出了农业结构调整这个重点。作为县一级,也应增加财政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农业信贷资金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贷款规模,并与国家、省、市的支农资金相互配套,捆绑式使用,形成合力,提高资金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示范、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强有力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引导、调控、服务是政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职能
  王义章(中共内邱县委书记):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各级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体职能应表现在以下三点。
  1.引导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已成必然,而人们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的影响,接受新事物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民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需要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也决不能再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些行政干预的手段。要通过提供宏观信息加以引导,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的必要条件。
  2.制定调整战略,加强宏观调控。要搞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各级党委、政府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要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结构调整战略。内邱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把群众自愿、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结合起来,确定了“瞄准市场,注重效益,以科技为依托,以龙头项目带动为着力点,以培育主导产品、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主线,调粮棉、强畜牧、优林果”的调整思路,提出并大力实施了“2588”工程和十大农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这个调整思路的确立有力地指导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
  3.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党委、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各项服务。首先是制定优惠政策。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应该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扶持重点,并形成政策,予以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人才向农村、小城镇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线流动,使人才的分布和使用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次是强化科技服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兴村”、“科教兴农”战略。重点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措施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培训体系。第三是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要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搞好产销衔接。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结构调整不能囿于小天地,要着眼于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面向市场、依靠科技
  王季冬(中共南宫市委书记):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首先,市场定位要高。当前,我们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新的市场形势,要研究这个大背景下的市场供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然调整结构囿于小天地,思路狭窄,只顾眼前的一时、一地所得,那就会如同“小脚女人”一样,不仅走不稳,而且也行不远。着眼大市场,我们就要大力发展与世界潮流“合拍”的绿色生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其次,市场效益要好。调整结构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如果调整后的产品卖出后赚不到钱,甚至亏本,那就失去了调整的意义。因此,调整结构一定要搞好市场效益分析比较,“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多就种什么”。第三,市场占位要准。调整结构应当从实际出发,切实搞好市场预测,要站在市场潮头,把握市场脉搏。要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雷达站”、“预报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博览会、报刊、电台等多媒体提供的信息,经认真筛选、科学分析论证后,发布农民实施。
  结构调整要依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由落后变先进的发展史,无一不说明科技进步是制胜的法宝。特别是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智力投资,依靠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要迎接新的挑战,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当前,一要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要优化品种结构,压缩滞销品种,大兴“种子工程”。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关系,千方百计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应用,努力争创“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跟我变”。去年,在国家对棉花价格下调的情况下,我们把调整的重点放在了优化品种上,大力推广美国优质“抗虫棉”,全市27万亩棉花优种率达95%以上,总产达1600万公斤。由于棉绒长、色泽好、品质优,不仅没有出现卖难,而且成了市场抢手货,户均收入4000多元。我们还引进了蔬菜“太空椒”、“樱桃西红柿”等10多个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经试验推广后,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要大力推行科学管理。一方面,要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搞好农业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市场投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搞好成本核算,减少跑冒滴漏,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还要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提高生产效益。三要大力推广新的种植模式。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推行设施农业、立体农业、错季农业等新的种植结构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是一条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去年,南宫市发展棉瓜、棉葱间作套种1 万多亩,发展冬季温室大棚5000多个,促进了农民增收。
  
  
  
理论学习与研究石家庄17~22F2农业经济20002000 作者:理论学习与研究石家庄17~22F2农业经济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29:10

[新一篇] 再論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

[舊一篇] 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涵義及其培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